根据选题价值与问题解决的需要展开学术构思
构思是根据选题和材料谋划论文写作的过程。在构思阶段,要确定论文论点、论据以及所必需的事实、实例、资料和实验数据,设计论文的构架、论证方法、写作风格,拟订论文题目、结论等等。通过构思,可以明确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以及如何去写。构思过程中,我们需要一个好的标题(Title)、一个好的想法(Idea)、一个好的问题(Question)和一个好的创新/意义(Novelty & Significance)。其中,标题、想法与创新的题中之意毋须多言,“问题”貌似很好理解,但是很多论文出问题最多的就是“问题”和“问题意识”,所以需要做一些深入的分析。
首先,中英文对“问题”的表达是不一致的:英语需要好几个单词来表达“问题”这个概念,比如question、problem、issue、trouble,它们都可以翻译成“问题”,而中文仅有“问题”一个词汇。所以,问题意识的“问题”,既包括现实的问题,比如说 problem、trouble,也包括倾向理论的问题,比如 question、issue。
高水平学术论文中所讲的“问题”,既指理论问题,也指现实问题。一般来说,其中理论问题的“问题”既蕴涵理论的要素,也保有现实的考量;现实问题的“问题”,既有理论的视野,也有现实的要素。比如我们在现实教学、科研中请某个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用一句话概括你的(硕、博士)论文”,结果,我们往往会得出一些看似低级的、空洞的、貌似说了等于没说的回答:
“让有网络暴力倾向的人和没有网络暴力倾向的人交朋友,可以有效防止网络伤害。”“研究熊的冬眠和捕食习惯表明,它们想抓什么猎物,完全看环境。”“某某药物对新冠肺炎有用吗?研究结果表明,没用。”
如果我们随便找个博士生请他用一句话给你概括一下他的博士论文,很可能得到这样一句话:
“我研究海洋石油污染的法律问题。”“我研究智能媒介问题。”“我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的计算传播问题。”……
从上述回答中你根本没法得到你想要的容易理解的“一句话概括”,而只能从他的回答中大概知道他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而并不是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例如,“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问题”本身,也是研究的起点。而论文最终体现的“问题意识”应该是“世界范围内的全球气候变暖难以根治的根本原因在于化石原料大量使用、利益纠葛难以平衡和国际立法无法达成”。这就是“怎么回事”。能用这样一句话概括出来,论文往往也就有了“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意识的论文,就像建筑物有了框架,就似列车驶入了正轨。其布局谋篇也就自然而然地会脱离传统的教科书模式写法——“定义—特征—问题—优劣—建议”,而是会围绕着一个中心——“国际立法”设计三段式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与困境;分析问题,化石原料使用、碳交易、碳排放问题的国际立法;解决问题,全球低碳经济的科学对策。
显而易见,三段论的结构看上去更加严谨,更具学理性,更令人赏心悦目。
用学术语言提炼论点一般而言,一篇层层深入的高水平论文中的论点既有总论点,也有分论点。一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总论点力求科学、创新、准确、有用;内涵恰当,外延适中。分论点则必须根据文章需要和总论点的复杂程度及难易程度进行分解与提炼。如何分解与提炼,需要根据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的。一般而言,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有四种学理关系,即并列关系,阐述总论点是什么;溯源关系,阐述总论点为什么;因果关系,总论点是“结果”,而分论点是满足结果的“条件”,回答“怎么办”,是探究方法的;辨证关系,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加以对照比较,从而从正反不同的方面揭示总论点。总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对应的是不同的研究指向,即并列关系为是什么,因果关系是为什么,溯源关系是怎么办,辩证关系是怎么样。
坚持具有学理性的文章结构我们一方面坚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架构,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布雷特·门斯 (Brett Mensh) 和康拉德·科尔丁 (Konrad Kording) 总结出的写好结构化论文的10条规则——
1.文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并要出现在文章的题目中;
2.为那些不清楚你工作的有血有肉的人写作;3.坚持背景—内容—结论(CCC——“Context,Content and Conclusion)的结构组合;4.优化你的逻辑流:避免曲折,使用平行叙述避免曲折表达;5.在摘要中讲述完整故事;6.在介绍中解释清楚为什么这篇论文至关重要;7.依据一系列的叙述阐明结果,建立相互印证支持中心思想的基础;8.讨论这一空缺如何被填补,说明诠释中的限制点以及同领域的相关性;9.将时间分配到重要的部分:标题、摘要、图标和提纲;10.获得反馈从而对整个故事进行精简、再利用和再生。厘定摘要
关于摘要,有五个核心要素。一是摘要是陈述主要内容,确切、不加解释评论的一篇短文;二是论文摘要字数以全文字数10%来规划;三是摘要是全文内容的凝练版,需要在摘要中讲述完整的故事;四是在字数允许范围内,包含尽量多的信息,如研究目标、关键材料/方法、理论机理、主要结果、结论。五是摘要最主要的四个要素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其中,“目的”切忌与引言重复,简明指出开展研究的必要性即可;“方法”应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基本做法,包括研究对象、数据及过程方法;“结果”应主要列举由方法得出的阶段性直接结果,即若干分课题反映出的现象;“结论”应凌驾于结果之上,是对直接结果的总结及提升,也是对直接结果的定性。下面是笔者为一个博士生改写的文章标题与摘要、关键词。关键词
关键词具有客观性、针对性、专指性、网罗性的特点,需要反映论文研究目的、意义、方法、结果、结论等核心要素。所谓关键,意味着锁闭(关)和开启(键)。关键词不是论文标题的几个核心词汇的剪切,更不是所写选题的对象、理论、方法的核心概念的简单提取。正因为不简单,所以笔者用“萃取”二字。一组好的关键词,就是一篇优秀论文的逻辑;一组好的关键词,就是打开一篇高质量论文的钥匙(key);一组好的关键词能够增加该论文的阅读量、下载量,进而提升引用率,最终提升该论文作者的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做出符合国家规范和期刊特定规范地参考文献好的参考文献具有如下 6条标准:
1.规范(国家著录规范和刊物规范);2. 经典(科学性、适用性、先进性);3. 权威(前沿性、代表性、最先性);4.新颖(5年以内的不低于 50%,注意半衰期);5.必要(非必要不引用);6.全面(中外文具有创新性的重要文献)。
构思是根据选题和材料谋划论文写作的过程。在构思阶段,要确定论文论点、论据以及所必需的事实、实例、资料和实验数据,设计论文的构架、论证方法、写作风格,拟订论文题目、结论等等。通过构思,可以明确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以及如何去写。构思过程中,我们需要一个好的标题(Title)、一个好的想法(Idea)、一个好的问题(Question)和一个好的创新/意义(Novelty & Significance)。其中,标题、想法与创新的题中之意毋须多言,“问题”貌似很好理解,但是很多论文出问题最多的就是“问题”和“问题意识”,所以需要做一些深入的分析。
首先,中英文对“问题”的表达是不一致的:英语需要好几个单词来表达“问题”这个概念,比如question、problem、issue、trouble,它们都可以翻译成“问题”,而中文仅有“问题”一个词汇。所以,问题意识的“问题”,既包括现实的问题,比如说 problem、trouble,也包括倾向理论的问题,比如 question、issue。
高水平学术论文中所讲的“问题”,既指理论问题,也指现实问题。一般来说,其中理论问题的“问题”既蕴涵理论的要素,也保有现实的考量;现实问题的“问题”,既有理论的视野,也有现实的要素。比如我们在现实教学、科研中请某个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用一句话概括你的(硕、博士)论文”,结果,我们往往会得出一些看似低级的、空洞的、貌似说了等于没说的回答:
“让有网络暴力倾向的人和没有网络暴力倾向的人交朋友,可以有效防止网络伤害。”“研究熊的冬眠和捕食习惯表明,它们想抓什么猎物,完全看环境。”“某某药物对新冠肺炎有用吗?研究结果表明,没用。”
如果我们随便找个博士生请他用一句话给你概括一下他的博士论文,很可能得到这样一句话:
“我研究海洋石油污染的法律问题。”“我研究智能媒介问题。”“我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的计算传播问题。”……
从上述回答中你根本没法得到你想要的容易理解的“一句话概括”,而只能从他的回答中大概知道他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而并不是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例如,“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问题”本身,也是研究的起点。而论文最终体现的“问题意识”应该是“世界范围内的全球气候变暖难以根治的根本原因在于化石原料大量使用、利益纠葛难以平衡和国际立法无法达成”。这就是“怎么回事”。能用这样一句话概括出来,论文往往也就有了“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意识的论文,就像建筑物有了框架,就似列车驶入了正轨。其布局谋篇也就自然而然地会脱离传统的教科书模式写法——“定义—特征—问题—优劣—建议”,而是会围绕着一个中心——“国际立法”设计三段式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与困境;分析问题,化石原料使用、碳交易、碳排放问题的国际立法;解决问题,全球低碳经济的科学对策。
显而易见,三段论的结构看上去更加严谨,更具学理性,更令人赏心悦目。
用学术语言提炼论点一般而言,一篇层层深入的高水平论文中的论点既有总论点,也有分论点。一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总论点力求科学、创新、准确、有用;内涵恰当,外延适中。分论点则必须根据文章需要和总论点的复杂程度及难易程度进行分解与提炼。如何分解与提炼,需要根据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的。一般而言,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有四种学理关系,即并列关系,阐述总论点是什么;溯源关系,阐述总论点为什么;因果关系,总论点是“结果”,而分论点是满足结果的“条件”,回答“怎么办”,是探究方法的;辨证关系,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加以对照比较,从而从正反不同的方面揭示总论点。总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对应的是不同的研究指向,即并列关系为是什么,因果关系是为什么,溯源关系是怎么办,辩证关系是怎么样。
坚持具有学理性的文章结构我们一方面坚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架构,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布雷特·门斯 (Brett Mensh) 和康拉德·科尔丁 (Konrad Kording) 总结出的写好结构化论文的10条规则——
1.文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并要出现在文章的题目中;
2.为那些不清楚你工作的有血有肉的人写作;3.坚持背景—内容—结论(CCC——“Context,Content and Conclusion)的结构组合;4.优化你的逻辑流:避免曲折,使用平行叙述避免曲折表达;5.在摘要中讲述完整故事;6.在介绍中解释清楚为什么这篇论文至关重要;7.依据一系列的叙述阐明结果,建立相互印证支持中心思想的基础;8.讨论这一空缺如何被填补,说明诠释中的限制点以及同领域的相关性;9.将时间分配到重要的部分:标题、摘要、图标和提纲;10.获得反馈从而对整个故事进行精简、再利用和再生。厘定摘要
关于摘要,有五个核心要素。一是摘要是陈述主要内容,确切、不加解释评论的一篇短文;二是论文摘要字数以全文字数10%来规划;三是摘要是全文内容的凝练版,需要在摘要中讲述完整的故事;四是在字数允许范围内,包含尽量多的信息,如研究目标、关键材料/方法、理论机理、主要结果、结论。五是摘要最主要的四个要素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其中,“目的”切忌与引言重复,简明指出开展研究的必要性即可;“方法”应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基本做法,包括研究对象、数据及过程方法;“结果”应主要列举由方法得出的阶段性直接结果,即若干分课题反映出的现象;“结论”应凌驾于结果之上,是对直接结果的总结及提升,也是对直接结果的定性。下面是笔者为一个博士生改写的文章标题与摘要、关键词。关键词
关键词具有客观性、针对性、专指性、网罗性的特点,需要反映论文研究目的、意义、方法、结果、结论等核心要素。所谓关键,意味着锁闭(关)和开启(键)。关键词不是论文标题的几个核心词汇的剪切,更不是所写选题的对象、理论、方法的核心概念的简单提取。正因为不简单,所以笔者用“萃取”二字。一组好的关键词,就是一篇优秀论文的逻辑;一组好的关键词,就是打开一篇高质量论文的钥匙(key);一组好的关键词能够增加该论文的阅读量、下载量,进而提升引用率,最终提升该论文作者的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做出符合国家规范和期刊特定规范地参考文献好的参考文献具有如下 6条标准:
1.规范(国家著录规范和刊物规范);2. 经典(科学性、适用性、先进性);3. 权威(前沿性、代表性、最先性);4.新颖(5年以内的不低于 50%,注意半衰期);5.必要(非必要不引用);6.全面(中外文具有创新性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