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吧 关注:29贴子:50
  • 4回复贴,共1

如果有“基础概念”这一概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想了很久,很久者何?或曰两天,或曰三年。到底要不要写不写呢?我也没多大自信,一怕见识浅薄,深度宽度达不到;二怕虎头蛇尾,惹人嘲笑。
但是,毕竟吧里人少,这几年入坑退坑又回坑,不知多少次了,也不见新帖,也不见守夜人,即使不克成其事,又会有谁来嘲笑呢?即使有,待名家成文,新桃换旧,亦未尝不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12-17 10:14回复
    每楼一条,不编号。
    《春秋》是具备历史属性的经书。
    孔子以前,鲁国本有国史,《公羊传》称之为“不修春秋”,《左传》称之为“鲁春秋”,由二传的文字,我们能看出鲁国史书的两个特点:1.文字与孔子《春秋经》文字不同,孔子不是捧着原书照抄,即《春秋经》拥有孔子赋予的义;2.是以周公、伯禽为起点的,而《春秋经》以鲁隐公为起点,此间几百年的鲁国史,或已亡于秦火,总之没人传承。
    此外,《孟子》去圣未远,还能见到晋《乘》楚《梼杌》,知它们和鲁《春秋》是一类,而孔子作《春秋》,使乱臣贼子惧,同样说明孔子《春秋经》与旧史有了本质区别。《荀子》:“《春秋》贤穆公,以为能变也”,把《春秋》视为跟《诗》《书》《礼》一样,承认它是具有教化意义的经类书籍,而非单纯的史书。
    《春秋经》脱胎于《鲁春秋》,孔子的本质目的,是弘扬文武之道,拨乱反正,贤贤贱不肖,而非传播历史知识,所以《春秋经》是具有历史书属性的经书。这几乎是《春秋》经学最基本的共识,如果否定这一点……经学之路恐怕走不远,但这并不妨碍您能在历史学方面可以有很高的建树,事实上,古代也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历史学家,但他们误认为自己是经学家,于是史学成就,反而被错误的身份认识压抑了,这是经学和史学两个领域的遗憾。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12-17 16:30
    回复
      2025-08-07 13:14: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基础概念:“《春秋》之义,不只在今本三传中;公羊之义,不只在今本《公羊传》文中”
      解题: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单一:文献缺失:《邹》《郏》二传失传了,三传师法绝于汉末,百二十国宝书让秦楚扬了,“口说”在传文中保留不全……
      前两种情况,无能为力;第三种,靠《左传》《国语》等古书,清华简、上博简之类的事语,可以稍稍补充;口说,是本篇的重点。
      “口说”到底存不存在?这是汉代以后每个公羊学生都要考虑的问题,有些前辈学者想不明白,不仅放弃了这块高地,而且在不该怀疑《左传》的地方发出质疑,导致两传皆失。后醒曾撰《由“莒人灭鄫”说“公羊口说”》小贴,大意是孟子、荀子、董生三位大儒,可因《春秋》(而且其文本、旨趣与《公羊传》接近)联系起来,如“春秋无义战”和“莒人灭鄫”都有不写进《公羊传》的“口说”,都在《春秋繁露》里有提及。
      其实,《公羊》“口说”有更直观的证据,比如无经之传。《春秋经》的常规,每年春夏秋冬四时齐全,但有极少数的年份没有秋、冬,这本是最该发问之处,他该问孔子为什么删去此年的季节?是不是因为鲁侯犯了什么大错?但汉儒撰写《公羊》传文的时候,墨守着“经所不书,传不妄起”的成规,因为没有经文,传文就空过,只有在课堂上,才能从师傅那里听到这段“口说”。何休是十三经注疏作者中最古早的,他的《公羊解诂》也是汉代师法仅存的硕果,《春秋.昭公十年》无“冬”字,《公羊》不问,《解诂》曰:“去冬者,盖昭公取吴孟子之年,故贬之。”这可以视作何休继承师法的证据。但遗憾的是,古代某些《春秋》学家想不明白,认为必定先有经才能有传,反对“无经之传”(尤其用这种论调批评《左传》),他们重视《春秋》中不同文字的书法,却忽视了“不书”本身也是一种书法。
      回到主题,三传不足以解《春秋》之义,今本《公羊》传也不足以解《公羊》之义。这要求我们广泛阅读,我常说:《公》《谷》是《春秋》的灵魂,《左传》是《春秋》的躯体。一个人失去灵魂,是行尸走肉;一个人失去躯体,是孤魂野鬼。即使肉体和灵魂都凑齐了,也不能直接上街,因为我们还需要衣、冠、带、屡,也就是《繁露》《国语》《史记》,经传诸子,两汉奏疏,历代注释……
      最后,讲《昭公十年》无冬,说说这条“不书”有多厉害。
      鲁昭公十九岁即位,三十岁才娶妻,这是不合常理的。或许鲁昭公此前已经有正妻,但在昭公十年之前过世,故昭公得以再娶,女方是吴姬,与鲁同姓,这对史官来说是个难题,《礼记.坊记》说:“《鲁春秋》去夫人之姓曰吴”,说明史官伪造她的出身以避讳。
      孔子的解决方案是,前后两位夫人都不进《春秋》。①再娶之女,孔子不书,掩盖了鲁昭公娶同姓的行为;②第一位夫人的卒、葬,孔子也不书,因为如果他写了,人们以为他娶的是异姓女,就完全不知道昭公娶同姓的事了。隐讳是为了给鲁昭公留面子,刻意保留痕迹,是为了告诉后人“我在这放了一块遮羞布,你们看完以后不要学鲁昭公。”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12-18 11:34
      回复
        基础概念:几乎所有的《公羊》之义,都是双刃剑,既不该无条件信从,也不能全盘否定。
        论述: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例
        在君主专政时代,新旧交替之间,往往是最不稳定的时期,各方势力都想在谋算,有的想当新朝新贵,有的想打击异己,有的想自己上位,有的想勾结外国……总之,在新君即位之前,国家是极为不安定的。大邑商及其他古老部落也都的继承方式,比如兄终弟及,兄弟们轮流当国君,但小弟薨逝以后,该怎么做呢?给自己儿子?给年龄最大的侄子?给大哥的长子?还是给最会拉帮结派,换取支持的“贤”公子?还是用甲骨问问祖宗鬼神?究竟怎么做,才能让其他子侄们和他们的支持者们全部信服?
        最终,嫡长子继承制成为华夏继承制度的主要方法,上至京师天王,下至列国士大夫,有家室者多为遵守,俨然社会主流。整体来说,嫡长子继承制是我国君主时期的重要发明,它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公子争位、公族(王室)内斗带来的国力虚耗;且新君是正妻之子,前代的政治婚姻通过这一代的血缘纽带得以维持;如果嫡长子从小就被当做储君培养,掌握知识、政治观念和大局意识,也有利于国民宗庙。
        《公羊传》是嫡长子继承制的铁杆支持者。宋宣公临终之际,将君位传给弟弟(宋缪公),宋缪公临终前,仍在感恩哥哥的慷慨,他力排众议,把自己的儿子公子冯驱逐到郑国,立哥哥的儿子与夷为君,是为宋殇公。与夷即位后的十年里,对郑国发动了十一场战争,最大原因,可能就是公子冯和他的支持者们一直存有怨恨,堂兄弟互相仇恨,为君位不死不休。最终,此事以华都弑与夷,迎回公子冯为结束。
        《公羊传》:“宋之祸,宣公为之也。”公羊子批评他把君位传给弟弟,导致侄子冯有了争夺君位的野心,后来害死与夷,成就宋国祸乱。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我们还可以再往下讨论一层:与夷的谥号是“殇”,未家而短曰殇。如果与夷二十岁被害,他在位十年,此前缪公在位九年,那宣公临终之际,与夷尚在襁褓。要求宋宣公把君位传给婴儿,是公羊拘泥原则,不懂变通之处。
        《公羊传》是一部政治书,它为年轻的汉代提供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政治理论,早期大师如董仲舒等,以其强大的实用性,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实践它,这才把《春秋》推上圣经地位,孔子就此为圣人,儒家经学就此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根基(甚至《左传》能流传,也是因为蹭上了《春秋》的车,不过今天…多有持《左传》,弃《春秋》的),《公羊》的价值是被历史承认了的。但是,如同概念所说,它几乎所有的“大义”,以今天来看,都是双刃剑——大复仇之义的背面,是帮亲不帮理;美恶不嫌同辞的背面,开信口解经之风;批评尹氏世卿世禄,却拿不出选拔人才的方法…今人读书,最忌讳以偏概全,盲人摸象,又争吵不休,非要胜人一头,仔细而谦虚是读书之法,开阔而独立是思考之法,友善和尊重是交流之法,有此而已。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2-12-21 12:45
        回复
          你就继续吞吧,早晚关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2-12-21 13: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