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1996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简称PDO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科学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PDO同南太平洋赤道洋流“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被喻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母亲”。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年至30年。近100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高空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动,低空气流正好相反,使中太平洋海面升高。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正好相反。中太平洋海面反复升降导致地壳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全球强震也有类似的规律。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18次,在1889-1924年发生4次,在1925-1945年发生1次,在1946-1972年发生11次,在1977-2003年发生0次,在2000-2005年已发生2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之间的关系,根据资料分析,如果“暖位相”的“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相遇,将使其更强烈,出现的次数更频繁;假如“冷位相”的“拉马德雷”与“拉尼娜”现象相遇,那么“拉尼娜”将显示强劲的势头,出现频繁。
1953年和2007年都是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年,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为18.6年,3个周期为56年,构成一个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周期。1953年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主要特征是,8.5级以上强震、低温冷害和世界流感大流行频繁发生。
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8.5级以上强震发生11次,中国东北严重低温冷害发生5次(1954年、1957年、1969年、1972年、1976年,其中第一年为拉尼娜年,后4年为厄尔尼诺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发生3次(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6-1977年,当年都是厄尔尼诺年,前一年为拉尼娜年)。
1977-1999年的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全球没有发生8.5级以上强震,中国东北没有发生严重低温冷害,全球没有发生流感大流行。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8.7级强震,2005年3月29日印尼再次发生8.5级强震,2006年9月12日和13日印尼又发生8.5级和8.3级强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8.0级强震。强震规律非常明显,低温冷害规律和流感爆发规律有待于今后验证。
20世纪以来世界八大地震的基本情况(按震级划分和排列)如下:
1、智利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里氏9.5级。发生在智利中部海域,并引发海啸及火山爆发。此次地震共导致5000人死亡,200万人无家可归。
2、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64年3月28日):里氏9.2级。此次引发海啸,导致125人死亡,财产损失达3.11亿美元。阿拉斯加州大部分地区、加拿大育空地区及哥伦比亚等地都有强烈震感。
3、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57年3月9日):里氏9.1级,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德里亚岛及乌那克岛附近海域。地震导致休眠长达200年的维塞维朵夫火山喷发,并引发15米高的大海啸,影响远至夏威夷岛。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年至30年。近100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高空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动,低空气流正好相反,使中太平洋海面升高。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正好相反。中太平洋海面反复升降导致地壳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全球强震也有类似的规律。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18次,在1889-1924年发生4次,在1925-1945年发生1次,在1946-1972年发生11次,在1977-2003年发生0次,在2000-2005年已发生2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之间的关系,根据资料分析,如果“暖位相”的“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相遇,将使其更强烈,出现的次数更频繁;假如“冷位相”的“拉马德雷”与“拉尼娜”现象相遇,那么“拉尼娜”将显示强劲的势头,出现频繁。
1953年和2007年都是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年,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为18.6年,3个周期为56年,构成一个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周期。1953年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主要特征是,8.5级以上强震、低温冷害和世界流感大流行频繁发生。
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8.5级以上强震发生11次,中国东北严重低温冷害发生5次(1954年、1957年、1969年、1972年、1976年,其中第一年为拉尼娜年,后4年为厄尔尼诺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发生3次(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6-1977年,当年都是厄尔尼诺年,前一年为拉尼娜年)。
1977-1999年的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全球没有发生8.5级以上强震,中国东北没有发生严重低温冷害,全球没有发生流感大流行。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8.7级强震,2005年3月29日印尼再次发生8.5级强震,2006年9月12日和13日印尼又发生8.5级和8.3级强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8.0级强震。强震规律非常明显,低温冷害规律和流感爆发规律有待于今后验证。
20世纪以来世界八大地震的基本情况(按震级划分和排列)如下:
1、智利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里氏9.5级。发生在智利中部海域,并引发海啸及火山爆发。此次地震共导致5000人死亡,200万人无家可归。
2、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64年3月28日):里氏9.2级。此次引发海啸,导致125人死亡,财产损失达3.11亿美元。阿拉斯加州大部分地区、加拿大育空地区及哥伦比亚等地都有强烈震感。
3、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57年3月9日):里氏9.1级,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德里亚岛及乌那克岛附近海域。地震导致休眠长达200年的维塞维朵夫火山喷发,并引发15米高的大海啸,影响远至夏威夷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