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在水浒吧挺火的b站某up做的对木鱼解读水浒的解读。

别的不说,
多多少少有点碰瓷套娃的意思。
看到了他/她对误失小衙内主谋的理解。
个人不敢苟同。
小衙内谋杀案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是朱仝带小衙内看灯。遇见了雷横。
——当时朱仝肩背着小衙内,绕寺看了一遭,却来水陆堂放生池边看放河灯。那小衙内爬在栏干上,看了笑耍。只见背后有人拽朱仝袖子道:“哥哥借一步说话。”朱仝回头看时,却是雷横,吃了一惊,便道:“小衙内且下来,坐在这里,我去买糖来与你吃,切不要走动。”小衙内道:“你快来,我要去桥上看河灯。”朱仝道:“我便来也。”转身却与雷横说话。
雷横登场,朱仝转身,此时离小衙内很近。
题外话,短短几句话,小衙内的活泼可爱再一次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少了这一段,这场案件不会如此令人头皮发麻,眼眶充血。
——朱仝道:“贤弟因何到此?”雷横扯朱仝到静处,拜道……
—距离不近,但是理论上朱仝担心小衙内,当时人多手杂,朱仝应该还在能看到小衙内的范围内。
然后吴用出现了,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彻底分散了朱仝的注意力。需要注意的是,他们此时【并没有开始礼请朱仝上山,朱仝更没有【执意不从】。
——朱仝道:“吴先生见在何处?”背后转过吴学究道:“吴用在此。”言罢便拜……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开始了礼请上山和执意不从的拉扯,此时吴用和雷横虽然拖住了朱仝,但是按照up的逻辑,无形中是朱仝拖住了他俩,直到谈判破裂。
——吴学究道:“既然都头不肯去时,我们自告退,相辞了去休。”朱仝道:“说我贱名,上复众位头领。”【一同到桥边。】
朱仝回来,不见了小衙内,叫起苦来,两头没路去寻。雷横扯住朱仝:“哥哥休寻,多管是我带来的两个伴当听得哥哥不肯去,因此倒抱了小衙内去了,我们一处去寻。”朱仝道:“兄弟,不是耍处。这个小衙内是知府相公的性命,分付在我身上。”雷横道:“哥哥且跟我来。”【朱仝帮住雷横、吴用】,三个离了地藏寺,径出城外。
—三个人从见面到发现小衙内不见了,全程都在一起,那么既然说吴用临时起意【严令】李逵做掉了小衙内,请问他有作案时间吗?
因此,不谈直接描述案情的情节,只用案发后各参与者的证词进行推断,显然是非常可笑的。
吴用见礼请上山的计划被朱仝【推阻不从】,因而跳出原计划【一时定下计策】杀害小衙内,这种说法是不切实际的。
至少是一开始便有两种方案,从了的话,小衙内捡回一条小命,不从再用瓦砾场套餐2.0,远处使个眼色就可以知会李逵做事。
现广泛使用的“罗生门”一词中文可解释为“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真假难别,事实扑朔迷离”等义。
柴进的供词,指向宋江密书,【令】吴雷李礼请上山,后来三人临时定计。
吴用雷横的供词,指向宋江【将令】。
李逵差不多,指向晁宋【将令】。
后来宋江出场,两次明言杀小衙内是吴用【严令】。
如果一开始就有两种方案,那么晁宋作为可能是总指挥的嫌疑人,也都有机会成为主谋,甚至柴进也脱不了干系。
结合实际情节,妥妥的各执一词,妥妥的真假难辨,妥妥的扑朔迷离,妥妥罗生门。
有吧友说打脸了木鱼罗生门的言论,恕我直言,没看出来哪里打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