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吧 关注:123,862贴子:1,217,805

补档 近体诗格律速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次韵家族内参资料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6-27 18:58回复
    根据中古汉语声调的特性,自南北朝到唐朝,一代代文人骚客们探索出了一种富有韵律美的平仄排列范式。他们认为,平仄宜两两交替。据此,我们不妨先写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接下来,我们再对这一由平平仄仄交织而成的“布条”进行“剪裁”,除去两端,仅保留中间五个字的长度,则不难得到以下四种句子:
    ①平平仄仄平;②平仄仄平平;③仄仄平平仄;④仄平平仄仄。
    这四种正是标准的五言律句(合律的诗句),不妨视之为正格。其中,对②③④三种而言,它们的第一个字的要求比较宽松,允许它随意一些,可平可仄(以下记为“中”);唯独对①而言,其第一字的平仄不好改变,因为写成“仄平仄仄平”就犯了近体诗的大忌——孤平。如此,五言律句便有以下四种:
    ①平平仄仄平;②中仄仄平平;③中仄平平仄;④中平平仄仄。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6-27 18:59
    收起回复
      2025-08-07 17:39: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那么这些律句又该如何排列呢?这里我们要先引入替、对、粘三个概念,从五言律诗入手来阐明其规律。
      替正是前文所说的平仄两两交替,不过我们更关注的是句中偶数位置的字,即五言的第二、四字和七言的第二、四、六字处的平仄轮换交替。如①、④的二字为平,四字便为仄;②、③的二字为仄,四字便为平。显然,律句本身已然满足了替的要求。
      对是同一联中的律句排列规则。众所周知,律诗一共有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而每一联中,第一句称为出句,第二句称为对句。出句与对句在偶数位置的字,平仄应该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如③(第二、四字依次为仄、平)对①(第二、四字依次为平、仄),④(第二、四字依次为平、仄)对②(第二、四字依次为仄、平)。因为替的成立,故只要两律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对,它们便又能满足对的要求。
      粘则是联与联之间的律句排列规则。它要求上一联的对句(第二句)与下一联的出句(第一句)在偶数位置的字平仄相同,都是平或者都是仄。如①粘④(第二、四字同为平、仄),②粘③(第二、四字同为仄、平)。同理,我们也只看两律句第二字即可检验之。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06-27 19:00
      回复
        最后我们进行两点补充:
        其一,仄起平收,即同一联中出句的最后一字必须为仄,对句的最后一字必须为平。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了解过这是对联的要求,其实它来源于近体诗格律。
        其二,起句入韵,也叫首句入韵,即一首诗的第一句可以选择押韵。近体诗通常是押平声韵的,那么一旦选择起句入韵,必然会打破仄起平收的要求,也只有在起句这一特殊位置才允许如此。当然,起句也不是必须要押韵,押或不押应根据作品的需要由作者自己来决定 。
        综上,五言律诗的格律可整理为以下四种。下文中“平起”、“仄起”的依据是起句(首句)第二字的平仄。读者不妨自行检验一下它们是否满足替、对、粘的要求,以加深印象。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06-27 19:00
        回复
          1、平起首句不入韵
          ④中平平仄仄,②中仄仄平平。
          ③中仄平平仄,①平平仄仄平。
          ④中平平仄仄,②中仄仄平平。
          ③中仄平平仄,①平平仄仄平。
          例:
          除夜寄弟妹
          唐 白居易
          感时思弟妹,不寐百忧生。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病容非旧日,归思逼新正。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早晚重欢会,羁离各长成。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首句入韵
          ①平平仄仄平,②中仄仄平平。
          ③中仄平平仄,①平平仄仄平。
          ④中平平仄仄,②中仄仄平平。
          ③中仄平平仄,①平平仄仄平。
          例:
          塞上赠王太尉
          宋 释宇昭
          嫖姚立大勋,万里绝妖氛。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马放降来地,雕闲战后云。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月侵孤垒没,烧彻远芜分。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不惯为边客,宵笳懒欲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仄起首句不入韵
          ③中仄平平仄,①平平仄仄平。
          ④中平平仄仄,②中仄仄平平。
          ③中仄平平仄,①平平仄仄平。
          ④中平平仄仄,②中仄仄平平。
          例:
          秋晚山行
          明 于谦
          日落千山暝,风高万木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深沟通曲径,独木架危桥。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客路空迢递,离情转寂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驿楼看渐近,时听马萧萧。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4、仄起首句入韵
          ②中仄仄平平,①平平仄仄平。
          ④中平平仄仄,②中仄仄平平。
          ③中仄平平仄,①平平仄仄平。
          ④中平平仄仄,②中仄仄平平。
          例:
          江泛
          清 蒋士铨
          二百里江光,群山绕建康。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滔滔随眼白,荡荡接天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战骨多沉海,芦花又戴霜。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六朝先后灭,何处说兴亡。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06-27 19:01
          回复
            五言绝句的格律,不妨通过截取五言律诗的格律来记忆。当然,也可以通过替、对、粘的原则自行推导,辅助记忆。
            1、平起首句不入韵
            ④中平平仄仄,②中仄仄平平。
            ③中仄平平仄,①平平仄仄平。
            例:
            解闷
            唐 卢仝
            人生都几日,一半是离忧。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但有尊中物,从他万事休。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首句入韵
            ①平平仄仄平,②中仄仄平平。
            ③中仄平平仄,①平平仄仄平。
            例:
            织锦图
            元 杨维桢
            秋深未寄衣,络纬上寒机。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断织曾相戒,夫君不用归。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仄起首句不入韵
            ③中仄平平仄,①平平仄仄平。
            ④中平平仄仄,②中仄仄平平。
            例:
            京师得家书
            明 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仄起首句入韵
            ②中仄仄平平,①平平仄仄平。
            ④中平平仄仄,②中仄仄平平。
            例:
            舟夜书所见
            清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06-27 19:01
            回复
              绝句的绝,是四句一绝的绝。所谓四句一绝,即是说古人为诗往往倾向于用四句的长度来写一个内容相对完整的片段。这种传统自《诗经》开始即可见得,比如我们熟悉的《关雎》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它通篇都能以四句为单位断作一个个内容相对完整的小段落。正因为四句一绝的传统,后来四句的短诗便被称作绝句。
              考虑到近体与古体在气质上的差异,诗人们又以格律为标准将绝句细分为律绝和古绝。顾名思义,律绝就是合律的绝句,属于近体诗;古绝则不必依照格律来创作,属于古体诗。我们所讨论的自然是律绝的格律。
              对律绝,有古人注意到对仗的运用,便将其与律诗联系起来,提出了截句说。律诗的正格要求中二联必须对仗,首联、尾联则没有这种要求。据此,《诗法源流》中认为,绝句就是截句:只一、二句对仗,是截律诗后二联;只三、四句对仗,是截律诗前二联;通篇对仗,是截律诗中二联。很显然这样的解释某种程度上“发明”了绝句的起源,但却为我们记忆绝句的格律提供了方便。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6-27 19:02
              回复
                七言的格律,我们根据替、对、粘的原则,在五言的基础上于句首增加“中平”、“中仄”即可。
                七言律句可以总结为:
                ①中仄平平仄仄平;②中平中仄仄平平;③中平中仄平平仄;④中仄中平平仄仄。
                1、平起首句入韵
                律诗:
                ②中平中仄仄平平,①中仄平平仄仄平。
                ④中仄中平平仄仄,②中平中仄仄平平。
                ③中平中仄平平仄,①中仄平平仄仄平。
                ④中仄中平平仄仄,②中平中仄仄平平。
                例:
                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郊园诗
                唐 许浑
                秋来凫雁下方塘,系马朝台步夕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村径绕山松叶暗,柴门临水稻花香。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云连海气琴书润,风带潮声枕簟凉。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西下磻溪犹万里,可能垂白待文王。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律绝:
                ②中平中仄仄平平,①中仄平平仄仄平。
                ④中仄中平平仄仄,②中平中仄仄平平。
                例:
                游春词
                唐 令狐楚
                高楼晓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暖日晴云知次第,东风不用更相催。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韵
                律诗:
                ③中平中仄平平仄,①中仄平平仄仄平。
                ④中仄中平平仄仄,②中平中仄仄平平。
                ③中平中仄平平仄,①中仄平平仄仄平。
                ④中仄中平平仄仄,②中平中仄仄平平。
                例:
                咏雪奉呈广平公
                宋 黄庭坚
                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政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律绝:
                ③中平中仄平平仄,①中仄平平仄仄平。
                ④中仄中平平仄仄,②中平中仄仄平平。
                例:
                过都昌
                宋 苏轼
                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3、仄起首句入韵
                律诗:
                ①中仄平平仄仄平,②中平中仄仄平平。
                ③中平中仄平平仄,①中仄平平仄仄平。
                ④中仄中平平仄仄,②中平中仄仄平平。
                ③中平中仄平平仄,①中仄平平仄仄平。
                例:
                兵后还武昌二首 其一
                元 丁鹤年
                避乱移家大海隈,楚云湘月首频回。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归期实误王孙草,远信虚凭驿使梅。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天地无情时屡改,江山有待我重来。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白头哀怨知多少,欲赋惭无庾信才。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律绝:
                ①中仄平平仄仄平,②中平中仄仄平平。
                ③中平中仄平平仄,①中仄平平仄仄平。
                例:
                春日镇阳柳溪道院
                元 萨都剌
                城外青溪出洞门,道人归去日长曛。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柳花满地无人扫,隔水遥看是白云。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韵
                律诗:
                ④中仄中平平仄仄,②中平中仄仄平平。
                ③中平中仄平平仄,①中仄平平仄仄平。
                ④中仄中平平仄仄,②中平中仄仄平平。
                ③中平中仄平平仄,①中仄平平仄仄平。
                例:
                送符主簿之蜀
                明 谢榛
                陌上离歌仍把袂,樽前芳草惜离群。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逶迤独马乘春去,断续清猿入夜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锦水东摇三峡月,蜀天西尽万山云。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宦游莫惜梅花信,岁暮长安定忆君。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律绝:
                ④中仄中平平仄仄,②中平中仄仄平平。
                ③中平中仄平平仄,①中仄平平仄仄平。
                例:
                雨俟屠君不至
                明 李梦阳
                暮倚高楼因候客,雨来如注复如丝。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试看春日洪州道,可是山阴夜雪时。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06-27 19:02
                回复
                  2025-08-07 17:33: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有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对五七言的格律,排序略有不同。五言是首句不入韵在前,而七言是首句入韵在前。我们一般认为,五言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体,七言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体。这大体可以算做一个基于统计的结论,反应了古人的创作倾向。在选取例诗的时候,笔者也有这样的感受:前人作品中五言首句不入韵的更多,而七言首句入韵的更多。当然,上文中给出的十六种格式(五律、五绝、七律、七绝各四种)都是正确的,也有前人的例诗为证。做此讨论,聊作补充。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06-27 19:02
                  回复
                    前一部分我们介绍了最基础的格律,这一部分我们来讲讲格律可以怎样变化。
                    我们已经知道,五言律句有:
                    ①平平仄仄平;②中仄仄平平;③中仄平平仄;④中平平仄仄。
                    七言律句有:
                    ①中仄平平仄仄平;②中平中仄仄平平;③中平中仄平平仄;④中仄中平平仄仄。
                    这些最基础的格律我们可以称之为常格,即惯常的格式。其中,七言的格律是在五言的基础上于句首增加了“中平”、“中仄”,而增加的这部分通常来说是不可以变化的。换句话说,七言格律的变化,同样也只是五言变化的基础上于句首增加两个字罢了。所以我们不妨以五言为例,一一介绍它们在常格的基础上如何变化,形成了哪些变格。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06-27 19:03
                    回复
                      ①平平仄仄平
                      前面我们讲过,这句是特殊的,若改作“仄平仄仄平”会犯孤平。对孤平的解释可分为两派。一派认为,诗中的任何位置出现了“两仄夹一平”(仄平仄),都算犯了孤平。若以此为标准审视现存的古人作品,那犯孤平的作品也太太多了——一种诗人们毫不避讳的诗病并无存在的意义。而另一派认为,孤平只有“仄平仄仄平”(七言则是“中仄仄平仄仄平”)这一种情况。从统计上看后者要合理很多,因为确实只有极少数的近体诗中出现了这种情况,说明诗人们实实在在地以之为病。
                      那么如果①句的第一字一定要用仄该怎么办?这一类平仄不依常格的变化我们称之为拗,表示读来不顺;而在拗的基础上所再作的调整则称为救,意即补救。对“仄平仄仄平”的情况,很显然我们不得不救,不救则犯孤平。因此我们改第三字的仄为平,使之成为“仄平平仄平”,这时有两个平相连,也就算不得孤,不再犯孤平了。这种拗救叫做本句自救。
                      例:
                      三月晦日送客
                      唐 崔橹
                      野酌乱无巡,送君兼送春。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明年春色至,莫作未归人。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该诗次句系本句自救。
                      香溪曲 其二
                      明 屈大均
                      七十二溪流水香,香随流水出罗阳。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山中水碓家家有,香末舂成即稻粱。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该诗首句系本句自救。
                      另,若第一字仍为平不变,第三字改仄为平,即“平平平仄平”的情况,在前人作品中亦不鲜见,不算出律。
                      例: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其三
                      唐 李白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该诗次句用此变格。
                      马嵬
                      清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该诗首句用此变格。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2-06-27 19:03
                      回复
                        ②中仄仄平平
                        本句在近体诗中没有什么常见的变化,但有一种与之相关的特殊句式,这里要着重介绍一下。
                        我们说拗的意思就是读来不顺,这是以近体诗的常格为顺的标准来定义的。而在近体诗出现之前,古体诗已然非常成熟了。若我们模仿一些古诗句的平仄句式,将之运用到格律诗的创作中,尽管会拗,但却能为作品增添些高古、超逸的韵致。
                        最典型的古诗句,就是三平尾——把三个连续的平声字放在句尾。我们不妨用“中仄平平平”代替②在近体诗中的位置,不难发现它也满足替、对、粘的要求;但因为它是古体诗声律的鲜明特点,一般都以它为近体诗的大忌,认为近体诗中绝不宜使用。当然,万事无绝对,如果用的时机恰到好处,确能为作品增色,当用则用。
                        在格律诗中使用古诗句的作品占总体比例极少极少,这也体现了如此为诗的难度。虽名家偶一为之,能见奇效,但对初学者而言,笔者个人不建议尝试。
                        例:
                        长孙霞李溟自紫阁白阁二峰见访
                        唐 贾岛
                        寂寞吾庐贫,同来二阁人。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
                        所论唯野事,招作住云邻。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古寺期秋宿,平林散早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漱流今已矣,巢许岂尧臣。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该诗首句用三平尾,幽隐者诗正宜古调。
                        大庾山岭别友人
                        唐 李群玉
                        筼筜无子鸳雏饥,毛彩凋摧不得归。
                        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谁念火云千嶂里,低身犹傍鹧鸪飞。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该诗首句用三平尾,绝似古乐府。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2-06-27 19:03
                        回复
                          ③中仄平平仄
                          若③的第三字拗为仄,改为“中仄仄平仄”,这种拗我们称之为小拗。小意味着只是小毛病,可救可不救。
                          例:
                          送可伦赴广南转运凌使君见招
                          宋 释希昼
                          别语畏残漏,心悬瘴海边。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回期无定日,去路极遥天。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苦雾沈山郭,寒沙涨隰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几宵寻使府,清话废闲眠。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该诗首句小拗不救。
                          虾蟆碚
                          宋 陆游
                          不肯爬沙桂树边,朵颐千古向岩前。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巴东峡里最初峡,天下泉中第四泉。
                          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齧雪饮冰疑换骨,掬珠弄玉可忘年。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清游自笑何曾足,叠鼓鼕鼕又解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该诗三句小拗不救。
                          若③的第三字允许它可平可仄,第四字拗为仄,改为“中仄中仄仄”,这种拗我们称之为大拗。所以称大,是因为它动了偶数位置字的平仄,必然导致替、对、粘出现问题,必须要救,不救不妥。
                          该如何救呢?其实小拗、大拗的救法是相同的。我们先将①、③两种句式结合起来看,有:
                          ③中仄平平仄,①平平仄仄平。
                          当③的第三、四字至少有一处拗为仄,即无论出现小拗还是大拗,只要将①的第三字改仄为平,写为“平平平仄平”,就算补救成功。这种出句拗要靠对句来救的拗救,我们称为对句相救。对句相救与本句自救完全能同时使用,而“平平平仄平”在前一句没有拗的情况下单独出现也不算出律。综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一种变格:
                          ③中仄中中仄,①中平平仄平。
                          例:
                          庚子三月十日作
                          金 元好问
                          残梦忘书帙,馀寒殢酒杯。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青铜元懒照,白纻更宽裁。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水际时独往,花边知几回。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殷勤双语燕,应自谢家来。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该诗五句独字拗,用六句知字救,系对句相救。
                          渔村诗话图
                          金 党怀英
                          江村清景皆画本,画里更传诗语工。
                          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渔父自醒还自醉,不知身在画图中。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该诗首句画字、次句更字拗,用次句诗字救,系对句相救与本句自救兼用。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2-06-27 19:04
                          回复
                            ④中平平仄仄
                            对②有三平尾,类似的,对④也有三仄尾,即“中平仄仄仄”。三仄尾的“人缘”比三平尾要好很多,虽然仍有一些人以之为病,但总归不是什么大忌。根据前人的诗作与论述,这里作如下总结:三仄尾宜用不同声调(上、去、入)的字交替而为,以丰富它的声调变化;“平平仄仄仄”在唐人诗作中不算鲜见,应当认为它合律;“仄平仄仄仄”要少见一些,偶尔用用倒也无妨,但其下句②的首字最好为平,即“平仄仄平平”;还有一种用三平尾“救”三仄尾的情况,但是拗到这种程度也不好论这算拗救还是算单纯地杂用古诗句了,笔者个人也不推荐初学者模仿此类。
                            例:
                            送远
                            唐 杜甫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该诗首联系对句相救。三句用三仄尾,其中“尽”字为上声,“一”、“哭”二字俱为入声。颈联系对句相救。七句用三仄尾,其中“已”字上声,“昨”、“日”二字俱为入声;又句首“别”字用仄,故八句句首“因”字用平。
                            流莺
                            唐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该诗六句用“平平平仄平”变格。七句用三仄尾,其中“不”字为入声,“忍”字为上声,“听”字为去声。
                            ④句另有一种著名的拗句变格“平平仄平仄”,相当于把其常格“中平平仄仄”的首字明确为平,三、四字的平仄互换,因此有一个形象的名字:锦鲤翻波。人们也管它叫特拗句,意即特殊的拗句。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尽管是拗句,却与其常格一样常见。诗人们对特拗句的普遍青睐,在我们介绍的一众变格中是独一份的。
                            例:
                            送王四十五归东都
                            宋 徐铉
                            海内兵方起,离筵泪易垂。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怜君负米去,惜此落花时。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想忆看来信,相宽指后期。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殷勤手中柳,此是向南枝。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该诗三句用三仄尾。七句用特拗句。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宋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该诗首句小拗不救。三句用特拗句。六句用“平平平仄平”变格。
                            特拗句的首字再拗,即“仄平仄平仄”,是一种先例很少的变格,很多人认为它过于拗了,更有甚者称之为“双犯孤平”。此格应尽量不用,如果要用,下一句②的首字最好也用平声,即“平仄仄平平”。
                            例:
                            舟夜
                            宋 赵汝燧
                            夜泊枫林岸,江平万籁收。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松崖猿啸月,芦渚雁眠秋。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轩冕傥来尔,林泉归去休。
                            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客愁正无奈,孤笛起渔舟。
                            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该诗颈联系对句相救。七句用此变格,故八句“孤”字用平。
                            和昌英主簿叔久雨
                            宋 杨万里
                            积雨今晨也解休,殷勤日脚傍花流。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半明衣桁烘梅润,全为农家放麦秋。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更著好风堕清句,不知何地顿闲愁。
                            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新晴佳处无人会,隔柳一声黄栗留。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该诗五句用此变格,故六句“何”字用平。八句系本句自救。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2-06-27 19:04
                            回复
                              2025-08-07 17:27: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变格我们就介绍到这里了。最后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重要的问题:③句的大拗在对句相救之后,其替、对、粘依然有问题,这也能算合格的拗救吗?事实上,大拗不可救的观点并非毫无道理,但笔者认为,我们还是应该用统计的方法,总结古人诗作的平仄变化规律来讨论拗救。好比④句的变格,特拗句“平平仄平仄”,尽管它也会导致替、对、粘出现问题,但它实在太常见,我们便认为它合律。大拗对句相救虽不如特拗句常见,但先例已经相当丰富,亦不乏脍炙人口的名句,如“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从接受前人经验的角度讲,我们没道理拒绝它。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2-06-27 19: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