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车吧 关注:4,899贴子:51,661
  • 8回复贴,共1


IP属地:广东1楼2022-02-05 16:38回复
    我竟然发不出“日产Primera P11 JTCC赛车简介”这个标题。。。。


    IP属地:广东2楼2022-02-05 16:40
    回复
      2025-08-07 22:16: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作者:永嶋 勉
      1996 JTCC赛季对于日产是过渡的一年。在1995年,他们有两台P10 Primera跟两台B14 Sunny。但在96年,原本的两台P10被两台P11换掉(一台Primera,一台Primera Camino),B14 Sunny则降为1台。Impul车队的Primera为星野一义驾驶,Nismo车队的Primera Camino由影山正彦驾驶,Nismo的B14 Sunny则是由本山哲驾驶。原本日产是安排3台P11的,但由于没有准备好,第3台要等到第5站才正式参赛。



      虽然Sunny是旧车,但经过去年对后扭力梁刚性的提升,以及对赛车侧倾刚性的提升,赛车对于前胎的利用率大大提升。加上本山哲的出色表现,Astonish的调校与维护,米其林轮胎(Primera是用石桥),Sunny的表现比Primera要更强。

      在这段时期,不仅是JTCC有重大改变,在国际赛场上,同样由重大改变。在勒芒赛场上,原本日产是用GT-R R33 LM参赛,不过看到保时捷的保时捷的骚操作后,日产也开始打造自己的原型车,这就是著名的R390 GT1,整个项目由TWR操刀,发动机则是用VRH35L。在98年勒芒,星野一义/影山正彦/铃木亚久里获得了全场第三。

      笔者本人则是在1999年参与R391,这个我会放在后面讲。但我为什么要提到勒芒项目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当年JTCC有相当部分工程师是转到勒芒项目,导致JTCC方面的人员不够,所以研发有点滞后。


      IP属地:广东3楼2022-02-05 16:44
      回复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02-05 16:45
        回复
          于是我想到了把97年赛车的研发工作转到位于英国的NME(Nissan Motorsport Europe,后来NME把日产BTCC项目委托给RML负责)。幸好,之前我就与NME的工程师有所交流,所以在沟通上没有阻碍。我们打算使用原有NME Primera P10上的零件(发动机,变速箱,悬挂,刹车等等)来打造新P11。作为项目的负责人,我对自己没有参与到研发而感到失望,但是我没得选择。不过就是因为这个决定,改变了我对赛车设计的思考方式。
          不过,由于BTCC与JTCC的赛道,轮胎都是不一样的。为了找到赛车的性能基准,我们决定让Anthony Reid在最后一站富士驾驶NME赛车,跟我们NISMO赛车比一下。


          当赛车来到日本后,我发现他们的气动与我们的气动是完全不同的。在日本,我们会尽可能地降低赛车的高度,降低赛车的离地间隙,从而能够降低阻力。而NME Primera则是刚好相反。而富士赛道是属于高速赛道,肯定是阻力越低越好,因此我认为他们的赛车在直道上会更慢。
          但在实际驾驶中,情况完全不同,赛车的正赛速度要比排位成绩要强。在第一场比赛,我们获得了第二,第二场比赛,我们获得了第一。在富士赛道有一套超车的套路,从邓禄普弯一直跟车到最后一弯,然后再利用尾流进行超车,然后在一号弯重刹。这台赛车虽然阻力多了一点,但下压力提升了,特别是在重刹的情况下。尾翼在上一篇已经介绍过了,但前部下压力的产生方式,确实是比较特别的。

          在1995年的新规下,车队允许在前部安装扩散器,同时规定最小的离地间隙为45mm。前扩散器的工作原理跟尾部扩散器的工作原理一样,通过加速气流,产生气压差,从而产生下压力。而NME的Primera在这方面就特别擅长,他们通过提高离地间隙,来增加前扩散器气流的速度,从而产生大量的下压力。
          为了弥补赛车高度的问题,NME把赛车上的一切东西都尽可能放底,从而有效地降低重心。因此,NME的赛车能够保证下压力最大化的同时,尽可能降低重心。
          经过这次的对比后,一台由NME开始打造一台适用于日本赛场的P11赛车。


          IP属地:广东5楼2022-02-05 16:48
          回复
            值得注意的是,在1997年,FIA对Super Touring的规则进行部分修改,日本有了自己一套规则:
            1. 车身的宽度增加
            2. 气动套件的变更

            赛车的不必受量产车宽度的影响,最大宽度限制在了1800mm,因此赛车可以适当地拓宽轮距。这样的改变是基于本田雅阁的要求。从1996开始,他们便从思域转变为雅阁。而雅阁量产车的宽度为1760mm,高度则为1410mm,毫无疑问这十分适合改装成赛车。因此我们也打算把赛车的宽度增至1800mm。

            一般来说,增加轮距能够减少左右重量的转移,增加过弯的性能。Primera的量产车版是1695mm,因此我们打算左右各增加50mm,并从带来了应对新变化的悬挂部件以及传动轴,我们预计这样的改进会提高赛车的性能。然而在仙台Highland的测试中,车手的反馈是,比之前的还差。
            在仙台Highland,最后一弯是十分紧凑的,这要求赛车有足够灵敏的反应能力。而较少的重量转移,正是降低了这种反应能力,所以我们的结论是赛车确实更稳定了,但反应不够快。于是我们舍弃了新悬挂,用回了旧悬挂,并用5-10mm的垫片把其适配到新轮距下。经过这件事后,我们知道,轮距并不是越宽越好,而是要找对平衡点。

            在收窄轮距的同时,轮拱的宽度没有变化,这就意味着轮胎外沿与轮拱之间的空隙变大了。这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轮拱内的空气能够更好地外流,降低轮拱内的压力,这样能够增加下压力。同时,我们还对轮拱的表面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了赛车的气动性能。
            空力套件方面,除了FIA规定前分离器与尾翼,JAF还给予JTCC更多自由度。比如尾翼的端板与高度,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多种规格。
            NME Primera的气动经过FIA的认证后,我们便开始着手于专属JTCC的气动。我们那是用的是在追浜工厂的20%风洞进行开发。这个小风洞是由铃鹿美隆先生设计,其目的是研发当时日产的C组赛车。这个风洞有一个滚动的地台,这一特征是当时很多风洞所缺失的,因此它能够很好地模拟赛车底部的气流。我们利用它来研发前扩散器,最终我们认为前扩散器的角度在12-13度时,可以获得最大下压力,而NME的为8度。

            不过放在实车中测试确实截然相反的结果。NME的扩散器在下压力输出更加稳定,而我们的却十分地pitch sensitive。原因很简单,我们的扩散器角度太大了,当赛车在行驶中的时候,扩散器很容易超出其最大的工作范围,然后就会出现气流的剥离,导致下压力的损失,而在风洞测试中,是看不出这样的变化。因此,我们把角度调回至8-10度。


            IP属地:广东6楼2022-02-05 16:53
            回复
              差点因为一个奇怪的标题错过一篇精彩的文章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2-05 16:54
              回复
                风洞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前部下压力数值偏大,换句话来说前多后少。所以我为赛车装一个两层翼面的尾翼,以此平衡前后的下压力。最后,车手反映,尾部不需要那么多下压力。我们尝试了几种规格的尾翼后,最终选择回单层的小尾翼。我们还用风洞确定了尾翼的高度,这个方面倒是跟现实比较吻合。最后,我们的尾翼比NME的更加高效。


                可以看出,当时决定赛车的气动效果如何,很多时候都要靠车手的感觉,圈速的变化,跟现在相比,量化分析的比例要少一点。
                正是由于尾翼的复杂性,我们的新尾翼要等到9月份的仙台Highland才正式亮相,在之前,我们用的是原版的FIA规格尾翼。
                为什么我们要强调JAF规格的尾翼呢?因为原版的尾翼端板是尽可能利用150 x 150 mm的区域,下压力确实很大,但阻力同样也比较多,因此有提升的空间。还有一点是,你走进一点看,会发现尾翼支柱之间有一条东西。NME(RML)添加这玩意的作用是减少尾翼的气流剥离,然后增加下压力水平,当然咯,这也算是规则的漏洞,因为他是以“强化尾翼支撑”为由而装上去的。


                我们的JAF尾翼是在保证同样下压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削减阻力,我们在赶在最后一站富士之前(第6站仙台),推出新尾翼,当然了,新尾翼在富士的表现很好。


                IP属地:广东8楼2022-02-05 16:56
                回复
                  2025-08-07 22:10: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在这里,我有一个趣闻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在第7站十胜,驾驶23号Primera的本山哲与其它车发生了碰撞,后保险杠半挂在外。赛车的速度因为这样降了不少,我看着屏幕发现,赛车的转向不足相当严重,当保险杠完全脱落后,速度又恢复正常了。于是我就想,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转向不足呢?
                  这个道理我之前已经有所提及。因为要让前扩散器发挥最大的效能,必须要让其后面的气流流得更加顺畅。当后保险杠半挂在外的时候,刚好挡住了车底的气流,导致前扩散器的效能大大降低。当保险杠掉了后,没东西挡住了,前扩散器的工作反而正常了。所以我们看到一些stock car的比赛,比如NASCAR(Gen 7之前),是没有后扩散器的,他们也是靠这种方式增加下压力的(当然还有其它办法,比如对车头进行封边)。

                  气动讲完,我们再聊一下发动机。由于JTCC是静止起跑的,对于场上的前驱车,起跑的时候由于重量转移到了后面,前轮的负载不足。因此必须要很好地控制离合与转速,才能避免前轮打滑或者动力不够的现象。因此我们给赛车装了一套起跑装置,当车手按下按钮,全油门,发动机的转速便会维持在6500rpm。完美地避开了扭矩曲线的低谷。即使起跑之后,发动机的转速也会维持在6500rpm上下,所以车手只管离合就行了。这个装置在96年是非常流行的,但在97年,规则要求,8200rpm以下的区域不能够使用电子系统进行干预,起跑装置也就消失了。

                  这套系统跟徳永直紀(目前在雷诺运动部任职)有着莫大的关系。他当时在F1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负责研发贝纳通车队的Launch Control系统。
                  根据规则,后驱赛车的最小重量从1025kg下降至1000kg,而前驱车则为975kg。正是因为如此,丰田决定用后驱的Chaser换掉前驱的Corona,而在98年Altezza正式上市,丰田可能就是想为Altezza赛车做准备。在前几个月,我讲过我们的团队曾打算打造一台skyline JTCC后驱赛车。因为后驱赛车的驱动轮跟转向轮所谓分开的,所以表现会更好。后来笔者加入丰田,我跟他们说:“我想做一台后驱赛车。”他们说:“是的,后驱车就是用来比赛的。”

                  本田,日产在1997年赛季结束后退出JTCC,在1998年就只剩下丰田。再后来,JTCC跟Super Touring就破产了。不过我很庆幸,丰田支持Super Touring一直到最后。


                  IP属地:广东9楼2022-02-05 16: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