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13日漏签0天
古琴吧 关注:155,439贴子:2,766,372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29回复贴,共1页
<<返回古琴吧
>0< 加载中...

关于吴钊老师《关于唐琴鉴定的几点思考》的几点思考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磐石古琴斫制
  • 大雅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国庆黄金周婺源中国古琴图书馆《乐府外籍琴谱》打谱会,吴钊老师《关于唐琴鉴定的几点思考》,引起关注热议。国家博物馆藏“九霄环佩”琴,曾被郑珉中先生判为中唐琴,吴根据后来辨认内款元佑丙寅四字考定为北宋,这很靠谱。可想而知,唐琴腹款肯定不会写宋,宋明琴题款却可能伪托前朝前人。无论腹款真假,都知道琴底漆面题刻经常不靠谱。
恐孤证不立,吴先生又根据琴长符合宋尺辅证,言唐尺短于宋尺。此琴通长123.5厘米,隐间115.5厘米,肩宽23厘米,尾宽15厘米,厚5.6厘米。属于比较大的琴。又以此琴为准绳,小于此琴疑为唐,接近此琴疑为宋。据此,言日本正仓院藏金银平纹琴(总长114.5厘米,额宽16厘米,尾宽13厘米,最宽处19.2厘米),及日本法隆寺藏琴(通长109.7厘米,最宽处17.6厘米,最厚处4.2厘米),言此二琴合乎唐尺。两琴式又相仿。今东京博物馆原法隆寺藏琴,腹款“开元十二年岁在甲子五月五日九龙县造”。正仓院琴池内有墨书:“清琴作兮囗囗”,凤池内有:“乙亥元(元或之)年”“季春造作”字样。此琴历来疑点颇多,有说唐以前,有说后仿,还有说日本造。这种宝装琴国内也有,故宫古琴图典就收录了两张明代装饰琴。






  • 磐石古琴斫制
  • 大雅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多数文献古琴样式图谱中,伏羲,神农,灵机,号钟,凤嗉等式样比较混乱,和现在公认的定名款式不匹配。是古人画错了还是今人将错就错约定成俗了?
苏轼《杂书琴事》【家藏雷琴赠陈季常】余家有琴,其面皆作蛇蚹纹,其上池铭云:“开元十年造,雅州灵关村。”其下池铭云:“雷家记八日合。”不晓其“八日合”为何等语也?其岳不容指,而弦不㪇,此最琴之妙,而雷琴独然。求其法不可得,乃破其所藏雷琴求之。琴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隘,徘回不去,乃有余韵,此最不传之妙。
这与很多文献记载和一些实物的唐雷琴特征相符,其背……薤叶,并非指面板槽腹纳音,而是底板内部龙池凤沼凸起的内唇边,挖底板预留或池沼口内沿贴格来实现。作用就是拢音。类似音箱原理,其实琴腹本来就具有这种效果。东坡居士没有说谎,顶多是表述稍显模糊(古汉语常不容易解读准确)。是现代人包括某些专家误解为面板对应音孔的纳音开沟(看年轮和残留痕迹,实为年久纳音部位树芯脱落)如薤叶。以讹传讹,三人成虎。当然,面板纳音也有拢音效果。(此话题详见本人微信公众号斫琴记录之七十八)
最初纳音这个词,指把五音十二律结合到干支五行中用以预测推演。现在被指古琴面板槽腹中间的凸起部位。古琴面板槽腹纳音有预留或后补,用现在人的理解是振动能量聚拢调节平衡,还有和底板结合缩小出音孔的拢音效果。其实底板也是有纳音的。而有没有龙池凤沼内唇边作用并不明显。就此影响声音效果的微弱变化可以通过槽腹容积和音孔大小实现。可想而知,唐雷氏斫琴的秘诀应该不是那么单一简单的,一定是综合很多因素多方面的优化。真正影响声音的关键是材质选择和材料确定后的面底厚薄搭配和面板厚薄分布。如石汝砺斫琴法所言,都是各方面度的综合把握。槽腹结构是随外形而定的,除了样式轮廓还有宽窄厚薄长短大小圆扁等。当然,前提古琴形制规律是基本固定且合理的,肯定不能是首尾颠倒的。
早期古琴文献没有纳音这个词,也没有标注这个部位。从文献和实物可以知道,古琴槽腹是由简单到复杂演变的。直观的如故宫古琴图典中的某些唐宋琴槽腹透视图。现在说的低头低尾,以前叫流水、岳流或收煞,护轸叫凫掌。文献资料和实物看,较早时期没有具象的纳音、声池、韵沼(关于声池韵沼,可参阅本人公众号旧文斫琴记录第五十五)。以前的琴好不好,是不是简约不简单?后来的琴好不好,复杂了有没有失掉精髓?塌腰这个词以前的斫琴文献也不见,也是不传之秘。现在都知道塌腰,但没有明师面授真正能把塌腰做对做好是很难的。




2025-08-13 17:54:4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磐石古琴斫制
  • 大雅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日本两张琴不排除是唐琴,但不一定代表主流,只是一类而已(还有疑此金银平纹琴是仿法隆寺素琴样而做)。琴器在中国没有断过,不存在失传。存世大量可以确定的宋琴,特别北宋琴几乎是沿袭唐制的,也是款式不一。看宋琴就知唐琴。唐到宋没有发生破坏毁灭行为,不像近代破四旧。破四旧是历史上对古琴和传统文化毁灭最严重的一次,但也没有完全灭绝古琴。
关于用尺。文献记录各家历代琴长有很多种。传世实物能合得上的,隐间长度几乎都符合唐宋尺3.65倍左右。尺有累横黍纵黍之别,还有营造尺,鲁班尺,布帛尺之分。也有唐大尺,唐小尺之异。各地民间日常用尺和官尺也不一样。按规律,通常历代尺度几乎是逐渐增加的,也少有沿用前朝的,除非民间小范围行业内。同一时代,不同地区行业用尺并不是唯一的。而实际上唐大尺和宋尺差别不大,约29.5—31.5厘米之间,也就是大约30—31厘米,用这个去换算解读古代斫琴文献,通常都能合得上,明清著述琴制仍用唐宋古尺。巧的是现在的尺寸3.3333乘3.66倍约等于122厘米,合琴总长。今尺是为了和西方公制换算方便,规定国际公制一米等于三尺。定市斤500克也是这个原因,方便和国际公斤一千克换算。今之升,里,顷同理。
自古文献记载琴长都不一定的,五花八门,有琴长八九尺,也有五六尺,四五尺的。而传世实物长度却都接近,实物有效弦长几乎都合唐宋尺。文献记载尺寸差别大的一个原因是,用尺不同,再者琴制不同。误差的小原因,在于是否包括琴头长度,指总长还是隐间。另外,写书和传抄的人取舍标准不同,造成文献混乱。测量实物并不乱。
吴老能提出新质疑和观点很赞!没有依据不能否定日本两张琴,也不因此否定国内传世琴。有铁证的可以肯定。不能肯定的暂存疑。我也是尽量没有个人观点,只相信事实。可以结合实物和文献。当然,有些实物也不靠谱,有时文献也不靠谱。
有一点可以肯定,传世琴长隐间都适合演奏实践,这是合理的,太长太短都不好用。不一定要附会天地阴阳之说,合乎人体工程学就是和乎天地阴阳自然之数。文献记载自古就有大琴、中琴、小琴各种规格的琴。最后只有这个规格的琴普及流行,是有必然原因的。
其实吴老中国古琴珍萃书中某些琴式模棱两可,分类定名也没有办法弄清楚。郑老也不自认权威,也常误判。 任何单一方面考证可能都靠不住,必须综合确认。没有确证更不能偏向一端。后世琴书言琴长三尺六寸六分,符合唐宋古尺的弦长。苏轼破雷琴见不传之秘,非指面板纳音而是底板音孔凸起的内唇边。现名伏羲式等琴样和历代琴谱图样不符。等等。可能都是错解,讹传,和谬误。


  • 磐石古琴斫制
  • 大雅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川南鄙民
  • 独幽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呜呼~


  • hujiaran
  • 独幽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太长看不懂系列


  • perkperk
  • 枯木龙吟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公认的唐琴故宫九霄却是张特大的琴,此琴用的是什么唐尺。


  • 不二斫
  • 九霄鸣佩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图典之剖面图截取的位置正好有个虫眼之类的坑洞,所以很多人就根据那个剖面图断定是木蕊脱落,没有道理。


2025-08-13 17:48:4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磐石古琴斫制
  • 大雅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perkperk
  • 枯木龙吟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有说是合琴后调音再挖的


  • 磐石古琴斫制
  • 大雅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补图


  • 磐石古琴斫制
  • 大雅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磐石古琴斫制
  • 大雅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见故宫古琴图典九霄环佩琴龙池高清图。此琴龙池凤沼口沿有桐木贴格。可见纳音局部缺陷没有那么简单,凹陷断续不止一处。是苏轼说的薤叶然纳音吗?抠抓搬掉?虫洞破损?树芯脱落?还是当年就做成这样?还有说是合琴后为调音再挖下来的!需要后世当成法度效仿吗?
当然,这张琴纳音应该本来就是有纵向凹槽的,脱落部分只是在凹槽基础上又随年轮缺陷下去一点,这很靠谱。高起的纳音如果留太厚或太大影响音韵,挖沟减薄也是非常不错的方案,今人这样做的也很多,未必是特意仿效老琴槽腹。
另外一例纳音开沟的,也是一张故宫藏唐琴,凤势式玉玲珑。其龙池纳音正常隆起,而只是凤沼纳音有沟槽,看起来也和年轮吻合。
故宫藏连珠式飞泉琴被鉴定为晚唐雷琴,这张琴池沼口也有向内高起的漆制贴格的内唇边。槽腹和故宫大圣遗音琴相似,没有特别凸起的纳音及沟槽。透视图看,此琴制作之初底板池沼原非长形,可见后补以方木的改动痕迹。当然飞泉琴同样也被收录在《故宫古琴图典》和《中国古琴珍萃》中。
郑珉中先生在《漫谈中国古琴珍萃中的唐琴》一文有言:这张“飞泉”琴为杉木斫,朱漆、鹿角灰胎。发蛇腹间冰纹断纹,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口沿不镶贴木条,而是代以极厚的漆条,且均发断纹,向内略高出底板,今已残缺不全。腹内纳音为桐木制,嵌贴于琴面之背,微作隆起状。
但是,如果薤叶然指面板纳音的话,东坡居士有必要破开琴看吗?破开琴看到的不是底板背面吗?
【求其法不可得,乃破其所藏雷琴求之。琴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隘,徘回不去,乃有余韵,此最不传之妙。】其字是不是指两池?微隆是不是最容易联想到面板凸起的纳音?薤叶(不是韭叶,韭叶扁。薤白,小根蒜,野韭,藠头,中空棱状细叶)是不是棱状?池沼内唇边是不是如铜钱口?
当然,唐琴雷琴也不一定都有这个特点。后人文章也只能一看而已。也有说中晚唐雷家琴制法也改变了。 抛却文献谜案,是否个别写书人掌握话语权,个案记载被历代传抄流广,及古人能看到多少雷琴不说。今天能见到有纳音凹槽和池沼内唇边的老琴实例实在不多,当然传至今世真正的雷张琴或唐琴或许也实在是太稀少了吧!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29回复贴,共1页
<<返回古琴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