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无极2010-01-08 18:42:02[回复] [删除]
又看见一帮拥林派死死地抓住宝钗的“金蝉脱壳”来说事,感觉挺好笑、挺滑稽的。想来这些拥林派也算是黔驴技穷了。呵呵,这些人口口声声说宝钗的“金蝉脱壳”是所谓的“移祸”,可林黛玉究竟受了什么“祸”没有?小红究竟把黛玉怎么了?原著中,林黛玉连一根汗毛都没伤到,活得好好的,哪里来的什么“祸”?连“祸”都没有,又哪里来的什么“移祸”?
从情理上分析:小红既然相信自己的把柄落到了黛玉手中,黛玉又没把她怎么地,更没把她逼上死路。你要她去攻击黛玉,在她看来,不是自取灭亡的事吗?她怎么可能事后“报复”黛玉?更何况,小红不过是一个不得势的小丫头,她连晴雯、秋纹这些直接压着她的人,她都扳不倒。林黛玉却是贾府的宝贝外孙女,她与黛玉势力相差非常悬殊,她哪还有那能耐伤害黛玉?只怕她从此以后,更加诚惶诚恐,不敢招惹黛玉,那才是真的!
再从心理上分析:小红本来对林黛玉还是没什么好感的,担心她“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但此事恰恰因为黛玉不在场、不知情,而是她绝不可能拿小红的隐事去刻薄她。小红本来还有所担心,但久后竟然无事。她会怎么想?就算不说她会对黛玉的容忍心生感激,起码也会把对黛玉的恶感减少一两分:原来林姑娘也不像原来想的那样坏啊!
因此,以上两点综合起来,宝钗的“金蝉脱壳”不仅没有给林黛玉带来任何伤害,客观上对黛玉还更加有利!哪里是什么“移祸”?是“推福”还差不多!
郑无极2010-01-08 18:42:46[回复] [删除]
拥林派在这个问题上的思维误区就在于,他们根本就没弄清楚什么才是“祸”!没弄清楚宝钗的目的根本就不是要防止小红事后报复,而是要防止小红在当场“狗急跳墙”。用宝钗的原话就是:“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河蟹)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上面说了,以一个小丫头的力量,哪里能伤害宝钗、黛玉这样的主子姑娘?所以,宝钗根本就不担心小红知道自己的把柄泄露了会做出什么报复举动。她担心的是,她这么突然出现在小红面前,小红没有思想准备,万一她觉得宝钗是专门拿她的短儿来的呢?一时她狗急跳墙,乱闹起来,不知情的人还会以为宝钗在欺负她,把她怎么样了呢?更何况,滴翠亭是“盖造在池中水上”,万一小红惊恐之余,跳水死了,宝钗就更是说不清楚了!所以,宝钗才假说自己在跟黛玉游戏,还说黛玉就在这里“蹲着弄水儿”(注意,宝钗可没说黛玉故意站在那里偷听!),她才一路追着找过来。这样就能消除小红的误会,免得她在恐惧之中做出非理性的刁钻之举。故而,宝钗根本就没把什么“祸”给推出去,而是把一场还未发生的祸给消弥于无形了。哪里是什么“移祸”?是“消祸”还差不多!
而拥林派既然弄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祸”,自然免不了要闹笑话。如果按他们的标准,任何人只要把某种嫌疑丢给了林黛玉,就是“嫁祸”黛玉,那贾宝玉也不免成为“阴险嫁祸”黛玉的人:
宝玉数问不答,忽见一婆子恶恨恨走来拉藕官,口内说道:"我已经回了奶奶们了,奶奶气的了不得。"藕官听了,终是孩气,怕辱没了没脸,便不肯去。婆子道:"我说你们别太兴头过余了,如今还比你们在外头随心乱闹呢。这是尺寸地方儿。"指宝玉道:"连我们的爷还守规矩呢,你是什么阿物儿,跑来胡闹。怕也不中用,跟我快走罢!"宝玉忙道:"他并没烧纸钱,原是林妹妹叫他来烧那烂字纸的。你没看真,反错告了他。"藕官正没了主意,见了宝玉,也正添了畏惧,忽听他反掩饰,心内转忧成喜,也便硬着口说道:"你很看真是纸钱了么?我烧的是林姑娘写坏了的字纸!"(第58回)
郑无极2010-01-08 18:43:10[回复] [删除]
哈哈,连贾宝玉都把烧纸的嫌疑丢给黛玉了,拥林派们怎么不说贾宝玉是怎样“阴险残害黛玉”的?其实呢,贾宝玉的想法很简单,林黛玉是老太太的宠臣。在大观园里特殊惯了,谁都奈何不了她。为了救藕官,只要把原由往黛玉身上一推,别人自然不敢怎么样。这就叫“祸”到黛玉自然消!可怜的拥林派如果把使黛玉沾点嫌疑的行为都叫做“嫁祸”,那在《红楼梦》里那就是人人都“嫁祸”林黛玉了!
其实,真要说“嫁祸于人”,林黛玉的冷笑进谗倒是不折不扣的移祸于宝钗:
且说宝玉在楼上,坐在贾母旁边,因叫个小丫头子捧着方才那一盘子贺物,将自己的玉带上,用手翻弄寻拨,一件一件的挑与贾母看。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像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贾母道:“是云儿有这个。”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第29回)
郑无极2010-01-08 18:43:31[回复] [删除]
林黛玉攻击宝钗是“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可书中写明,林黛玉自己才是一个“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的人: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第32回)
林黛玉自己看邪书入了迷,而且看见“人带的东西”,竟然就联想到什么“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上!人家宝钗倒是无所不留心,没特别在意这些,只是随口说说。如探春所说:“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而林黛玉呢?一上来就是“风流佳事”!就这么一个心怀鬼胎的人,居然还贼喊捉贼地在贾母面前攻击宝钗不守礼法,专在这些小物姻缘上动脑筋。我不知道,这样的心地又该算什么?跟宝钗的高尚、善良相比,也未免太阴暗了吧!
郑无极2010-01-08 18:44:14[回复] [删除]
一时有感,姑志于此
郑无极2010-01-08 18:44:34[回复] [删除]
一时有感,姑志于此。
又看见一帮拥林派死死地抓住宝钗的“金蝉脱壳”来说事,感觉挺好笑、挺滑稽的。想来这些拥林派也算是黔驴技穷了。呵呵,这些人口口声声说宝钗的“金蝉脱壳”是所谓的“移祸”,可林黛玉究竟受了什么“祸”没有?小红究竟把黛玉怎么了?原著中,林黛玉连一根汗毛都没伤到,活得好好的,哪里来的什么“祸”?连“祸”都没有,又哪里来的什么“移祸”?
从情理上分析:小红既然相信自己的把柄落到了黛玉手中,黛玉又没把她怎么地,更没把她逼上死路。你要她去攻击黛玉,在她看来,不是自取灭亡的事吗?她怎么可能事后“报复”黛玉?更何况,小红不过是一个不得势的小丫头,她连晴雯、秋纹这些直接压着她的人,她都扳不倒。林黛玉却是贾府的宝贝外孙女,她与黛玉势力相差非常悬殊,她哪还有那能耐伤害黛玉?只怕她从此以后,更加诚惶诚恐,不敢招惹黛玉,那才是真的!
再从心理上分析:小红本来对林黛玉还是没什么好感的,担心她“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但此事恰恰因为黛玉不在场、不知情,而是她绝不可能拿小红的隐事去刻薄她。小红本来还有所担心,但久后竟然无事。她会怎么想?就算不说她会对黛玉的容忍心生感激,起码也会把对黛玉的恶感减少一两分:原来林姑娘也不像原来想的那样坏啊!
因此,以上两点综合起来,宝钗的“金蝉脱壳”不仅没有给林黛玉带来任何伤害,客观上对黛玉还更加有利!哪里是什么“移祸”?是“推福”还差不多!
郑无极2010-01-08 18:42:46[回复] [删除]
拥林派在这个问题上的思维误区就在于,他们根本就没弄清楚什么才是“祸”!没弄清楚宝钗的目的根本就不是要防止小红事后报复,而是要防止小红在当场“狗急跳墙”。用宝钗的原话就是:“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河蟹)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上面说了,以一个小丫头的力量,哪里能伤害宝钗、黛玉这样的主子姑娘?所以,宝钗根本就不担心小红知道自己的把柄泄露了会做出什么报复举动。她担心的是,她这么突然出现在小红面前,小红没有思想准备,万一她觉得宝钗是专门拿她的短儿来的呢?一时她狗急跳墙,乱闹起来,不知情的人还会以为宝钗在欺负她,把她怎么样了呢?更何况,滴翠亭是“盖造在池中水上”,万一小红惊恐之余,跳水死了,宝钗就更是说不清楚了!所以,宝钗才假说自己在跟黛玉游戏,还说黛玉就在这里“蹲着弄水儿”(注意,宝钗可没说黛玉故意站在那里偷听!),她才一路追着找过来。这样就能消除小红的误会,免得她在恐惧之中做出非理性的刁钻之举。故而,宝钗根本就没把什么“祸”给推出去,而是把一场还未发生的祸给消弥于无形了。哪里是什么“移祸”?是“消祸”还差不多!
而拥林派既然弄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祸”,自然免不了要闹笑话。如果按他们的标准,任何人只要把某种嫌疑丢给了林黛玉,就是“嫁祸”黛玉,那贾宝玉也不免成为“阴险嫁祸”黛玉的人:
宝玉数问不答,忽见一婆子恶恨恨走来拉藕官,口内说道:"我已经回了奶奶们了,奶奶气的了不得。"藕官听了,终是孩气,怕辱没了没脸,便不肯去。婆子道:"我说你们别太兴头过余了,如今还比你们在外头随心乱闹呢。这是尺寸地方儿。"指宝玉道:"连我们的爷还守规矩呢,你是什么阿物儿,跑来胡闹。怕也不中用,跟我快走罢!"宝玉忙道:"他并没烧纸钱,原是林妹妹叫他来烧那烂字纸的。你没看真,反错告了他。"藕官正没了主意,见了宝玉,也正添了畏惧,忽听他反掩饰,心内转忧成喜,也便硬着口说道:"你很看真是纸钱了么?我烧的是林姑娘写坏了的字纸!"(第58回)
郑无极2010-01-08 18:43:10[回复] [删除]
哈哈,连贾宝玉都把烧纸的嫌疑丢给黛玉了,拥林派们怎么不说贾宝玉是怎样“阴险残害黛玉”的?其实呢,贾宝玉的想法很简单,林黛玉是老太太的宠臣。在大观园里特殊惯了,谁都奈何不了她。为了救藕官,只要把原由往黛玉身上一推,别人自然不敢怎么样。这就叫“祸”到黛玉自然消!可怜的拥林派如果把使黛玉沾点嫌疑的行为都叫做“嫁祸”,那在《红楼梦》里那就是人人都“嫁祸”林黛玉了!
其实,真要说“嫁祸于人”,林黛玉的冷笑进谗倒是不折不扣的移祸于宝钗:
且说宝玉在楼上,坐在贾母旁边,因叫个小丫头子捧着方才那一盘子贺物,将自己的玉带上,用手翻弄寻拨,一件一件的挑与贾母看。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像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贾母道:“是云儿有这个。”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第29回)
郑无极2010-01-08 18:43:31[回复] [删除]
林黛玉攻击宝钗是“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可书中写明,林黛玉自己才是一个“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的人: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第32回)
林黛玉自己看邪书入了迷,而且看见“人带的东西”,竟然就联想到什么“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上!人家宝钗倒是无所不留心,没特别在意这些,只是随口说说。如探春所说:“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而林黛玉呢?一上来就是“风流佳事”!就这么一个心怀鬼胎的人,居然还贼喊捉贼地在贾母面前攻击宝钗不守礼法,专在这些小物姻缘上动脑筋。我不知道,这样的心地又该算什么?跟宝钗的高尚、善良相比,也未免太阴暗了吧!
郑无极2010-01-08 18:44:14[回复] [删除]
一时有感,姑志于此
郑无极2010-01-08 18:44:34[回复] [删除]
一时有感,姑志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