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最重要的素质是意志力(没有之一) (2017-10-23 15:14:05)

转载▼
成功人士有很多普通人不具备的素质,领导力、执行力、想象力、智商、情商、大局观、人脉、机遇、勤奋、冒险精神、自省、远见卓识等等,这些看起来都很重要,但一定有一些处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而有些则次之。成功人士的性格各不相同,有些甚至完全相反,那么是否存在一些核心的、必不可少的、共同的素质呢?我认为是有的,而且只有一个,就是钢铁般的意志!这是所有成功人士都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
既然是最重要,当然是跟其它的素质比较产生的。在这里的比较对象就是“方向”和“方法”。
先说方向。方向是时代浪潮,是人生规划,是远见卓识,当然重要。都说时势造英雄,一个人如果有远见,踩在了时代的脉搏上,感觉就像游戏开挂一样,做事当然是如有神助。反之,如果你选错了方向,那就悲催了。这个情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雷军。雷军看准了智能手机的台风口,创立了小米。但雷军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有远见的。据雷军自己回忆,在第一波互联网浪潮来临的时候,他在金山,埋头于WPS的开发。完美的错过了第一波发展的机会。少有人注意的是,雷军在金山这个互联网的边缘企业中,把工作做到了极致,从一线员工一直做到金山软件的总经理,仅次于创始人求伯君。这才是事情的关键!假想雷军现在仍然是金山的一线开发人员,或者是中层。那么即使他看到了智能手机的机会,也没有能力抓住。一个牛人,即便是选错了方向,也能把这个方向做到极致。当他在这个“错误的方向”做到极致时,能力得到了锻炼,社会地位也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再转向其他方向时,他不是白丁,他是带着过去的成就和资源转向的,到了新的领域,直接就会从新领域的高层次开始。天道酬勤,过去的努力不会白费的。雷军创立小米时已经接替求伯君成为了金山软件的董事长,创立过卓越网,又有多年的天使投资人经历,这些可能都是错误的方向,但这个层次和人脉,使得他有能力召集小米的创始人团队,有财力支撑早期创业,有能力找到后续投资。牛人到哪里都是牛人。方向无疑是重要的,这一点非常明显,没人会怀疑雷军的勤奋,看一下2000年前后金山和老三强(新浪、网易、搜狐)的规模,答案就很清楚了。的选对方向,相当于有了女巫的水晶球,相当于有了哆啦A梦的时光机,但实际没人有这些东西,没人能保证自己总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如果方向不对(你当时并不知道),最佳策略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用最短的时间把这个方向做到极致,用实践证明这个方向不对,在做的过程中完成个人成长。雷军的经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再说方法。做一件事,有好方法,有笨方法,好方法当然是进步快,我们有时也会称之为秘诀。这个在英语学习、英语培训领域比较典型。各种学习法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我们看到英语好的人,也常问人家用什么方法学的?有什么秘诀没有?但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改变了我的看法。文章是王烁的书《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的序言,引用如下:
在我看来,王烁当时的英语能力也不强。他曾经讲过在欧洲某个机场找人问路的经历。那个机场工作人员跟他唧唧呱呱说了一大通后,王烁听不懂,就说:“Can
you speak English?”对方说:“I am speaking English!”
但我一向认为,只要王烁想学什么,都能学好。因为他有两个绝招。
首先,绝对不糊弄。当时有种英文阅读法很受推崇:直接看全文,不必每个单词都弄懂。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读着读着你就悟了。据说这符合人类学习的自然规律,小朋友就是这样习得语言的。
但王烁不干。他只要碰到陌生的单词必查,而且是立刻、马上、现在就查。我们恋爱之初一起看国外电影,但很快我就不和他一起看了。太累。首先片子是没字幕的,而且每5分钟他就要停下去查字典。但再过几年,我们偶尔一起看片子的时候,我发现他已经不查字典了,而且还可以当我的字典。我每五分钟就会问他某句话或者某个单词是啥意思,他永远有正确答案。我又不爽了。
“为什么你每次都对?!”我问。
“我不是故意的。”他说。
我又决定不和他一起看片子了。
“看英文书不要遇到生词就查”,每个英语老师几乎都会这么跟学生说。理由也很合理,总查字典会频繁打断阅读过程,让我们很难把精力集中在书的内容上,比较容易倦怠,很难坚持。我的老师以前就是这么跟我说的,我一试,果然如此。一直奉为金科玉律。前段时间在手机上看书还一直提醒自己:“每屏只能查一个词!”结果你可能也猜到了,那本书现在已经不知道哪去了,总共也就读了前几十页吧。王烁是牛人,我是普通人。不知道王烁是谁的自己去百度。这让我反思,方法真的那么重要吗?让我们脑补一下王烁学习的历程,刚开始估计也跟我们水平差不多,大概四六级吧,词汇量7K,听说很差。遇到生词就查,真是奇葩啊,肯定很痛苦。他应该是将那几年的人生发展目标就是定位为“搞定英语”,每天都会抽出时间看或听英语。假设每天查词15个,一年按350天算,是5K个单词,算上基础词汇应该是12K个单词。这个词汇量已经逼近专八(约13K)了。这个时候遇到生词的频率有所降低,但肯定还是每页都有,书也没读几本,毕竟进度不可能快,仍然离不开词典。第一年实际不是在读书,就是在背单词!书只是帮助我们划定背单词的范围,如果这样想也就不那么难以坚持了。王烁不是傻瓜,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个大的笨方法之下,会有很多小的优化,例如把生词抄下来复习之类的。绝对意义上的好方法和笨方法,是静态的看待问题。第二年词汇量的增长速度会降下来,因为遇到生词的频率在下降,另外还有遗忘的问题,很多单词会重复查找,年底词汇量达到15K。这一年读书的速度显著提高,精力可以主要放在内容上了,已有的单词熟练程度显著提高。大家也知道,其实熟练使用一门语言,一方面是词汇量,另一方面是词汇的熟练程度,一个单词在听说读写各个场景都能熟练使用,才算是真的会了。母语环境下的小学生,词汇量可能并不大,但可以称之为是熟练掌握一门语言了。很难想象第三年是什么样子的,但15K的熟练词汇量,即便仍然有生词,也不影响对意思的理解了。2年,每天1.5~2个小时,这么笨的方法,能达到这样的结果。有好的方法固然好,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方法吗?我觉得王烁的主要精力应该是在思考那几年人生的大方向是什么(学英语只是个表象,后面肯定还有别的东西),而不是执行这个方向的具体方法。这个对于好的方法,我们常用“事半功倍”来形容,这个说法非常糟糕。它会给人一种错觉,认为普通方法努力和回报的比例是1:1,而好方法是0.5:2,或者说是1:4。以为得到秘诀就能战神附体、弯道超车,误导了多少人啊!!!好方法不是凭空出现的,它需要寻找、需要实验、需要比较(这是个坑,很多人都会掉进去),如果算上这些所花的时间,好方法和笨方法的差异会进一步缩小。总体来说,好方法和笨方法之间的差别不会超过1/3!
意志力>方向>方法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永不放弃
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