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链接 史前“青铜之路”与中原文明
作者:刘学堂李文瑛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06期
中图分类号:K8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14)02-0079-10
石器时代东西方人群的远距离迁徙,初步奠定了内陆欧亚人类及文化分布的基本格局①。进入青铜时代后,东西方人群的迁徙更加频繁,规模渐大,文化深度接触与交融,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方式也有了深刻变化。这一时期欧亚大陆西东向的文化交流可以用史前“青铜之路”来概括,东西向的文化交流可以用史前“彩陶之路”来概括,关于后者我们将另文介绍。与汉代开始形成的丝绸之路指的是以丝绸为主要媒介的东西文化交流一样,史前“青铜之路”涵盖的内容也很多。青铜时代起源于欧亚西部的青铜技术西东向传播不仅发生的时代早,而且传播过程具有持续性、广泛性,对沿途文化的影响全面而深刻。国内外学术界很早就展开了相关研究,近年来,随着中亚和中原新的考古发现以及多学科研究的突破,学术界对史前“青铜之路”有了全新认识,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目前的研究表明,随着史前“青铜之路”的开辟,至少还有小麦的种植技术、羊和牛的驯养技术西东向的传播,这些都构成了史前“青铜之路”研究的内容。史前“青铜之路”的形成和繁荣时期,正是中原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原文明的起源是多种因素碰撞交融与发展的结果,特别是自西向东的外来因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因素引发了中原地区的“青铜革命”②。因此,史前“青铜之路”的研究,对探索中国早期文明起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一、青铜器技术西东向传播
冶铜术的发明及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内陆欧亚的青铜技术最早发生在这一区域的西南部,然后向周围传播,其中南北向和西东向的传播是青铜技术传播的主要方向和途径。
(一)中亚西部早期铜器的发现
青铜技术东向传播首先进入中亚西南部绿洲区。中亚南部绿洲区新石器时代安诺遗址(Anau)文化层中发现了少量青铜器。纳马兹加遗址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层中,出土了少量铜针、别针作为工具使用的厚重铜片以及用铜片锻打的凿形器物等。在绝对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青铜时代文化层,这里的青铜制器技术达到新的高度。青铜时代以后,中亚南部许多重要的遗址普遍发现青铜制品。中亚西南部绿洲区最早发展起来的青铜冶制技术,也快速向北方欧亚草原传播,总的看来亚洲草原金属器的出现要晚于欧洲草原。青铜器沿着欧亚北部森林草原向东分布,公元前3千纪中叶到公元前2千纪初的阿凡纳谢沃文化和奥库涅夫文化中发现青铜器。虽然中亚西部不同区域进入青铜时代的绝对年代不完全一致,但总体来看,公元前5千纪是青铜文化的初创期,公元前4千纪是青铜文化的发展期,公元前3千纪是青铜文化的成熟和繁荣期,公元前2千纪进入青铜文化逐渐衰落的晚期阶段。
(二)新疆地区发现的早期铜器
与中亚西部毗邻的新疆地区,可能在公元前的3千纪开始就陆续有了青铜器。公元前3千纪末到公元前2千纪前半叶,成熟和繁荣的青铜文化突然出现在天山的部分区域。
1973年,新疆天山的乌帕尔苏勒巴俄遗址采集有17件铜器,推测年代在前3000年左右③。1979年,在罗布淖尔孔雀河古墓沟墓地发掘的42座墓葬,只见有零星的小铜件,不过出土的大量木器上遗留有明显用金属工具砍削的印迹④,暗示了当时青铜工具的广泛存在。2002—2005年小河墓地的全面发掘表明,小河人掌握着先进的冶铜和制铜技术。在墓地木棺前竖立的反映生殖崇拜的男根、女阴立木的顶部,具有与上天沟通意味的高大涂红木柱(高4—5米)的根部常常嵌入小铜片,墓主人身下也常见小铜片随葬。另外还发现有带銎铜镞、具钮的圆形铜镜、耳环等⑤。孔雀河古墓沟墓地和小河墓地属于同一考古学文化——小河文化。据所测的碳十四数据,小河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3千纪末到公元前2千纪前半叶⑥。
图1 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铜装饰品
20世纪80年代,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发掘的700余座青铜时代早期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铜器,总数当以千计。这里一座墓葬内经常出土数件甚至数十件青铜器,主要为装饰品,其次是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装饰品中常见有耳环、手镯、簪、牌饰、扣、珠、管、镜、铃铛等。生产工具和武器中最多的是铜刀,还零星发现有斧、剑、锥、镞等。将墓地出土的大量彩陶的类型和特征与河西走廊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和四坝文化同类器物比较,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结合碳十四数据分析,天山北路墓地的年代在公元前3千纪末到公元前2千纪中叶⑦。
(三)甘青地区发现的早期铜器
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遗址出土一件青铜刀,是甘青地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