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吧 关注:184贴子:707
  • 1回复贴,共1
“宗祠文化,四海融通”“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宗祠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历史的积淀和底蕴,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连接海外侨胞的纽带,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冀宗堂,又称冀家祠堂。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高川镇大树村。面水背山,座西朝东。清朝咸丰末年冀鸿勋、冀文焕父子诸先祖,在西乡县东南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下高川街之南郊寿溪河畔(今大树村委旁),族人集居的冀家老屋北侧,以优质砖、土、木建造起的家庙,名曰“冀宗堂"。
冀宗堂由前五间、后五间左右厢房各三间组成,院落总面积88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前五间的居中间退后四尺,整体建筑呈凹字型。平面青砖上顶且高出几尺,房檐四角起翘挂有风铃, 阶沿和爽堂由石条石板建成,门框是本地寿溪河峡谷所产大理石组合。门槛中间凸起,门墩上刻有花鸟。门顶石匾四尺宽六尺,匾上雕刻“冀宗堂”三个大字。石匾用深陷澡井加阳雕凸字而成,“冀”字中间“田”字一竖贯穿到“共”而不透底,是书法艺术中的冀字的独特写法,堪称书法瑰宝。门楹上联:祖德宗功流芳自远,下联:孙贤子孝继世维长。1972年文革期间被“干将”凿去字体,现留下乱凿痕迹,难睹冀光黎先辈门楹书法了,实在可惜。以上字和新房子“耕读传家”石匾均为冀光黎书写,字体十分饱满稳健,有力透石背之功,久观之似字入石头三分之深。


楹联下面几个字未被凿去,留下了珍贵的字迹。
新时代,高川镇打造孝道高川 助力脱贫攻坚
崇德为高,大道为川。高川镇距西乡县城72公里,总人口27350人,辖18个村(社区),其中贫困村15个。崇文重孝历来是高川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历届镇党委、政府坚持弘扬孝道文化,凝聚“尚礼、重孝、创新、图强”的高川精神,有效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扶贫扶志工作成效显著。
注重古为今用,拓展孝道文化显内涵
“汉南古郡有高川,川在崇山峻岭间。”高川自古就是尊师尚礼、崇文兴教、人才辈出之地,文化底蕴深厚,“重诗书、勤课诵”“冀宗堂”“姚家祠堂”“王家祠堂”等人文古迹浸染着古朴的高川孝文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利益格局调整,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在农村出现了忤逆不孝、缠访吵闹、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特别是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人财物大量投入,部分群众产生利己主义和依赖思想,有的把赡养老人的义务推卸给政府,有的把老人作为争夺贫困“帽子”的“筹码”,有的游手好闲等着政府低保救济......我镇聚焦问题,及时把脉。
结合“弘六德·展六美·建三市”公民道德活动,从“百善孝为先”入手,将弘扬孝道文化作为转变“等靠要”思想、解决“缠访闹”问题的突破口和助推器,用传统文化感染人,用乡贤家训引导人,将孝道文化贯穿精准扶贫全过程,鼓励“以孝为荣”,建设“孝道高川”,以孝感人、以孝凝心,逐步探索出一条用孝道文化助推社会治理的好路子。
(来源:汉中市委宣传部2019年8月27日发表的 《高川镇:打造孝道高川 助力脱贫攻坚 》节选)

2016年6月6日西乡县文旅局公布的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文物名录中,冀宗堂以及冀姓人家的民居、古墓在列。

冀姓宗谱
1999年版 冀氏宗谱图片由冀伟提供
陕西省西乡县西乡县高川冀姓宗谱
永忠成贤从
鸿文光化世 谟烈显佩天 益进明启道 修和福万年
结止2020年11月24日,高川冀氏有较早原始碑文记载的下高川忠成字辈,上高川宝华的贤从字辈,罗贯沟的成贤字辈碑文,其他冀姓宗亲如有更准确碑文碟谱资料,请与我联系,期以更准确的展现冀宗大家族之谱系,延续亲情脉络,发扬我冀宗亲人扶困济危,孝顺友爱、勤劳好学、团结互助、爱国爱家的精神。
冀宗堂历史

汉中市西乡县高川镇冀姓始迁祖------口传最早应为永,忠字辈,具体不详。早期冀氏祠堂在冀家山,清中后期毁坏,现仅存碑文。冀来忠为下高川油坊湾一支始迁祖。根据早期碑文记载:原系渭南地区蒲城县烧房湾人氏,清朝康熙初年来到下高川薛家河, 从事手工造纸业,用构树皮制成黑、白两种约1.2平方尺大的皮纸,可作书写、包装、祭祀之用),西乡县志有记载,产品非常畅销,随之业发家兴,万氏生三子即成文、成武、成全。


1948年手写版《西乡县志》中,对冀姓人迁徙到高川后,用构皮造纸的记述(图片由冀伟提供)
清朝咸丰末年由圣恩公冀宗贤后裔之二房发起,三房冀鸿勋、冀文焕父子以及诸先祖,在西乡县东南区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下高川街之南郊寿溪河畔(今大树村冀家院子),族人集居的冀家老屋北侧,以优质砖、土、木建造起家庙,名曰“冀宗堂"。咸丰末年开始兴建冀宗祠,光绪初年完工。
冀宗堂碑文
報 本 追 遠
冀氏創建宗堂序
今夫事莫難於創始人,莫難於舍己如冀氏。始祖來忠公於康熙年間自蒲城縣相樂坊遷居漢中府西鄉縣下高川向,無宗祠,厥(jue)後。聖恩公一門五支,始捐錢捌拾串整,公買建祠堂地基,坐落燒房。甎瓦木石業已措齊,旋因兵燹(xian)寖(qin)廢,修造實難。二房世孫太學生鴻祥捐木料錢壹拾三串整,三房世孫例貢生鴻勳目擊情殷,籍茲地基,不惜捐囊獨力經營,創建宗祠正殿五間,獻殿樂樓五間,左右兩廡各三間,圍牆苑宇脊獸逐一完善,越一年餘始落成,焉共花費錢壹仟陸佰伍拾貳串。整閤族人等念勳一人捐囊創建,除另興懸牌閤揚外,均願將先年祖置祭田一處計種壹鬥坐落蜘蛛庵後,碑埡一處計種五升坐落窖灣,續置祭田旱地三鬥種坐落常家溝共肆鬥伍升種,條銀貳錢柒分壹厘,每年收租照市價出糧,除完糧祭掃補修本祠外間有贏餘,或作演戲經費。庶有合于敬,宗睦族之義。竊(qie)恐世遠年湮沒前人創建之難,特勒石以彰厥勞雲,是為序。
誥封朝議大夫前署膚施縣教諭世眷晚姚 用拜撰
旹(shi,时的繁体)大清光緒四年歲次戊寅五月吉日閤(he)族 仝 竪

译文
追根求源,思念先人
冀氏创建宗堂序
天下万事最难于创始先祖,莫难于冀氏先祖舍己为人。大清康熙年间,高川冀氏先祖来忠公(冀来忠)从陕西省蒲城县相乐坊迁至汉中府西乡县下高川乡,后嗣子孙兴旺发达,缺宗祠祭拜之地。冀氏先祖一家五支族人,始筹措钱币八十串整,向公家买进原来酿酒的烧房用作祠堂地基。砖瓦木石等建筑材料都已备齐,不久因为战乱毁坏,再修造实在太困难。
二房世孫太学生鸿祥捐献木料钱十三串整,三房世孫例貢生鴻勳看到此情此景感到忧伤,以此地基,不惜一人捐钱筹划营造,建成宗祠正殿五间,祭拜及戏台五间,左右两边廊屋各三间,围墙四合院及屋顶檐宇的獸雕也一一完善,建造时间超过一年最终落成。至此,总共花费钱一千六百五十二串(约合今人民币30~70万元)。整个族人看到冀鸿勋一人捐钱建造祠堂,另外除了要在显眼处悬挂牌匾表彰纪念之外,都同意将早些年先祖置办的:坐落蜘蛛庵后的祭田一处总计种一斗的祭田一处,碑垭一处坐落窖湾计种五升,续置祭田旱地三斗种,坐落常家沟共肆斗伍升种,共条银贰钱柒分壹厘,每年收租照市价出粮,除去缴税,祭扫,维修本宗祠外,偶尔还有剩余,便拿来用作演戏的经费,又有敬宗睦族的意义。
私下认为恐怕世道久远,历史会淹没冀氏先祖创建宗祠的困难与意义,特此立碑来表彰冀氏先祖劳苦功高,是为本祠堂序。
誥封朝議大夫前署膚施縣教諭世眷晚姚 用拜撰
旹(shi)大清光緒四年歲次戊寅五月吉日閤(he)族 仝 竪
冀宗堂旧述

2007年2月的冀宗堂
清朝咸丰末年冀鸿勋、冀文焕父子诸先祖,在西乡县东南区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下高川街之南郊寿溪河畔(今大树村冀家院子),族人集居的冀家老屋北侧,以优质砖、土、木建造起家庙,名曰“冀宗堂"。
冀宗堂由前五间、后五间左右厢房各三间组成,建筑面积580平方米,院内竹、茶、林、花园总占地近五亩。
大门两侧墙体有寿字纹的大圆窗,活象一双龙眼睛。两头是方型大窗,一圆一方,十分和谐。中间台口下是八扇花格屏,为内屏风。屏风两侧是大圆柱口径二尺,搪瓷朱红漆,直达戏楼檐下。戏楼口上方有缕空透雕八仙过海。 戏台后八扇花格屏,戏台两侧是外廊式乐器室和化妆室。
院内的阶沿和天井全是加工石板铺成,接缝细密平整。上房廊沿前是八步摆马梯,既是看台又是上香叩首的拜台。三间厢房为明柱滚五檐, 柱面麻缠瓷漆,柱挑是缕空透雕梅花鹿,四蹄奔腾。廊沿两端立二碑,北碑记载祠堂产业明细,南碑为双面碑,正面铭刻族史, 背面是冀氏家谱。中堂为八扇花格门,三尺青砖墙上装花格窗各八扇, 窗顶上又是大花窗直到檐下。檐下屏照正中玄红金字“燕翼贻谋” ,右黄金字“孝著敬宗",左白金字“克绳祖武"大盒匾三块。
供台两侧大柱前吊瓦形乌金四字画一幅,供台高四尺,宽四尺,长十二尺。台前置大供桌一张,桌前铁铸方形大鼎香妒,白底兰花大瓷盆各置两侧。底端靠墙是雕刻山架十余层,按字派供奉着烈祖烈宗之灵牌二百位余。普通族人灵牌比较简节,记载该先人之生平,正面是名字。高等级灵牌有木匣罩更精致,形似彩楼、牌坊、花桥等,有功名威望者才能享用。供台有彩楼帐缎慢缀,帐外置大鼓和馨。
南厢房三通间教学室。北厢房是三单间,分别为先生卧室和办公室等。厢房屋脊龙凤梅竹牡丹等空心三孔花砖组合高脊。上房脊中间置细花瓷“姜子牙”楼阁砖雕,脊头为开口龙风。戏楼的房顶正中装有铁制寿字形射天箭。
内外墙面双粉双挂白灰搪光,根基石条出地后青砌至三尺。屋顶橼厚瓦密,柱粗梁大。主体建筑坚固,装修精细。特别是戏台与上殿,可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花草虫鱼,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宫灯高挂,壮观又典雅,
院内园艺陪衬考究,井前、厕所前造有花圃。院内有一株枳壳树,每年枳壳丰硕,可资助学生孔圣会。
大门前花台中坚起一对高二丈余的三石帷杆。台下川陕要道(现茶碾公路)横过,寿溪河边垂柳成行,房后是一片参天古柏,一株千年银杏居中,盘曲树冠庇荫主殿。林左小茶园,林右翠竹,紧依两旁,似慈母携儿提女,乔木高大伟岸似严父,保家卫院。灵雀花开满林间,百亩稻田托拱圣境,其境世人称绝。
新中国粮仓义务使用30年
冀宗堂不仅为冀宗族人提供追思先贤、祭祀先祖、教化宗族,还为国家做出了不朽的贡献。1952年,百废待兴的国家,在高川需要存储粮食的仓库,在新粮站没建设起来时,冀宗堂被国家征用,担负起国家粮仓的重担,一用就是30多年。直到中国三农改革,不需要高川人民“公粮”之际,冀宗堂才结束了国家粮站义务。在此30余间,冀宗堂成为国家为高川人调济口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世纪60、70年代的高川人集体记忆里有到老粮站、新粮站(新粮站建于1960年代,相对于冀宗堂改建的粮站较晚,谓之新粮站)交公粮,去老粮站或新粮站去领取救济粮,冀宗堂和高川水土默默无闻地滋养着高川一方百姓,发扬着冀宗家族扶困济危、同济国运的精神。在把冀宗堂改造为粮站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文字记录宗谱及相关记录封于墙内,可惜在特殊年代中遗失,也是在这期间,“祖德宗功流芳自远,孙贤子孝继世维长”这幅浮雕式对联,连同文字的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被铲平,如今只留下如似猫抓的凌乱痕迹,让人心痛不已。
冀宗堂的回归

1980年代后,冀宗堂作为国家粮站的使命结束。在改革深入到高川偏远之地时,人们加足干劲粮食一年又一年的丰收。彻底解决了吃饭问题后,人们把精力投向改革开放的大洪流中,经商务工四起。此时期冀宗堂迎来最落没的时光,宗族没及时向当地要回冀宗堂,期间转包给个人做酒厂,让堂内外趋于破败,鼠患成灾,洞窟遍,墙体开裂,风吹日晒,瓦烂橼朽。各自着自己的营生,宗族人心散涣,更无祭祀先祖、追思先贤场所。幸有冀宗家族冀世仲、冀世平、冀典谋等,念祖情深,于1999年赎回冀宗堂。本是冀姓宗族人的守望家园的精神场所,最终是“赎回”的方式回归。
重建冀宗堂
冀氏祠堂重建捐款倡议书
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根。冀氏先祖自清初于下高川薛家河安家落户以来,后裔繁衍散布于下高川大树村、柏林村、前进村、宝华村、白云村、八角楼村等地。
冀鸿勋、冀文焕父子诸先祖曾于清朝咸丰末年,于下高川之南郊,寿溪河口族人集居的冀家老屋北侧,基建冀氏宗祠传世百余年。经朝历代,因时政变革致祠堂被毁,大量石材掩埋、宗谱遗失、台基荒芜,亦被国家征为粮站。幸有冀世仲、冀世平、冀典谋等公念祖情深,买回祠堂旧址,并于公元一九九九年,举帜合修族谱并宗,遂有冀氏同胞复归一统,实乃我族之一大盛事!念先祖的辉煌与当下宗祠的颓败,实令人心痛,我族人亦无不渴望重建祠堂以承先启后。
为此,经全族公议:拟在原祠堂旧址重建宗祠,作为冀氏族人祭祖告天、垂教训导之主要基地。现我族与当地政府、村民委员会达成共识:以旧址为基础,高川冀宗族共同兴建冀宗祠,力求本族团结、异姓和睦、社会和谐;传统与现代文明共举,家族与民族复兴并行!为实现此夙愿,经我族讨论决定。。。。。。

先有上上世纪勤劳聪惠的祖先们兴建家园,前有上世纪念祖情深前辈守望家园,今有继往开来的青年才俊,在祖先的庇佑下,冀宗堂终于迎来修葺,在以冀良、冀群义、冀凯谟、冀堂谟、冀才谟等发起倡议下,于2020年4月动力修葺。
倡议发起开始,短短3个月时间,捐款达35万余元,不论是远在何处,都心系宗族,通过各种方式捐赠心意,以表达强烈的宗族认同感,守望故土那份纯洁乡愁,渴望有表达敬祖孝先的场所。尤其是冀家姑娘,无论是在阁还是出嫁的,纷纷慷慨解囊,展现新世代帼国之贤能,更是体现冀宗家族门风族义。冀典谟长女冀新宇两度捐款匀居头筹,心系故土文化事业,恭敬祖先垂范宗族。
冀才谟组建施工队,保质保量地指挥冀宗堂的修葺,出工出力,义薄云天,新的冀宗堂继续屹立高川寿溪河畔。

2020年10月,冀宗堂封顶。
高川冀姓家族繁衍与变迁
家族起源 据西乡县志(民国37年手写版)记载,高川冀姓源自关中地区渭南市蒲城县,于清朝初年(康熙十三年前)迁入我镇。又据现存家谱记载(蒲城县烧房湾人)和祠堂碑文记载(蒲城县相乐坊人),以及查证相关历史资料,推测先祖故居应在蒲城县桑楼坊(现兴镇桑楼村),古时小地名叫烧房湾(有待考证)。
桑落坊,据蒲城县志记载,金元时期蒲城分为九乡四镇二十五坊,桑落坊就是其中之一,历史上闻名遐迩的桑落酒也源自于此。古时老人们习惯称之为“镶楼坊”,在当地方言口传中亦称“相录坊”、“相乐坊”(谐音),与祠堂碑文描述一致。同时,经蒲城兴镇桑楼村同族冀姓人士和兴镇其他热心人士查证,都几乎肯定祠堂碑文中相乐坊就是明清时期的桑落坊,因此更加印证高川先祖实为蒲城县桑落坊人。
创业发家 先祖冀永宽(上高川一支先祖,有待考证)、冀来忠(下高川一支先祖)等从蒲城桑落坊来到下高川薛家河后,即以老家手工造纸技术,选取本地构树皮进行造纸,此纸每捆定数一百一十刀,每刀定数七十张,初时只供本县清明节挂坟及丧葬送礼之用,故俗称清明纸,后又销售到城固洋县等地为清明节十月一日年节祭祖及丧葬之必须品,并渐成习俗,故纸品非常畅销,大利之所在,人争效仿,高川一时纸厂林立。兴旺辉煌 先祖冀永宽、冀来忠等属外地人来此,艰苦创业,始之不易,来忠妻子万氏生三子成文成武成全,二三代成贤辈诸公继续奋发图强,壮大造纸产业,不断积累财富,至乾隆年间,已始业有成,人丁兴旺。
上高川一支自永宽公后裔迁至后,迅速发展了冀家山、宝华、中高川(八角楼)等地,下高川一支自三代宗贤诸公开始,便从薛家河迁之大树村杨家沟,后又发展了范家湾、新房子、后沟等地。自此开始,冀氏子孙遍布上中下三高川,可谓之一大家族也。
下高川第四代从字辈人数众多,兄弟八人,始之分房,其中三人因无后裔记载,故共分之五房,均为宗贤公之后,即从善之大房,从义之二房,从礼之三房,从信之四房,从常之幺房。分房过后,家族人数发展迅速,第五代鸿字辈共十九人,凭借前人积累之钱财开始购置大量旱地良田,扩充家族财产,成为西乡县东南一方富绅,远近闻名。
六世祖冀鸿勋,后人称为黄胡子葬(于柏林村后沟)在油房湾(现大树村油房湾)育三子,长子冀文焕,二子冀文明、三子冀文盛,三兄弟在高川分别送以敬名一胜公、一明公、一茂公,(后被传叫成龚一胜、龚一明、龚一茂)分别修建了大树冀家院子,(草坝子,现称新房子)冀家院子,后沟冀家院子。
六祖冀鸿勋墓卫星遥感图,拜台清晰可见。

冀宗堂周边冀姓民居
老大于冀文焕1879完成大树冀家院子的修建,老二冀文明于1897年完成新房子冀家院子的修建,老三冀文盛于1905年完成后沟冀家院子的修建。老大葬于前进村对面,老二葬于王家坪(吴家老房子旁边),老三葬于佗家湾(那棵大树下,大树是棵红松,于1985左右雷电击中后枯死,次年砍伐)年少时去拜过这些先人的墓地。现在唯一可考的是新房子冀家院子有大门石匾“耕读传家”落款为光绪丁西年桂月(即1897年农历8月)落成。其中以大树冀家院子最全,背山面水,三进三出六合天井共42间。新房子冀家院子建筑规格最高,四周上等水田环绕,三合天井共26间房,一口大门进出,进一间可走完所有房间。后沟冀家院子最秀美,建筑因地而就,一合半天井配吊脚楼,共约10间房,院子被一圈椅型小山环抱,上佳宝地,让后沟冀姓人才辈出。




IP属地:广东1楼2020-12-29 14:18回复
    你好,我是做仿木护栏生产厂家,希望 有机会能与您合作共赢,方便加一个微信13979660972,感谢


    2楼2021-06-22 15: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