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氏吧 关注:248贴子:1,306
  • 19回复贴,共1

安徽省界首荣氏始迁祖——荣方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蓝田好施公之孙,五十七世荣方文公由陕西蓝田辗转徙居安徽界首,为界首荣氏始迁祖。
界首位于安徽省阜阳界内。
南宋名将刘琦大败金兀术,在此划沟为界,始称界沟集。
明末清初,成为皖、豫两省交界处首要集镇,称界首集,属太和县。
1947年10月,以太和县界首集、临泉县刘集、沈丘县皂庙集置界首市。
1953年6月撤市,又划太和、临泉部分土地,改置界首县,属阜阳专区。
1959年与太和县合并为首太县,1961年撤销首太县,复置界首县。1989年撤县设市。
方文公来到界首颍河南岸建家立业,后世分支多由此迁出,故名“荣老家”。荣老家村、荣楼村、荣庙、荣庄相连,族人数千。
界首荣氏始祖方文公之墓在颍河南岸,至今保存完好。每逢清明或其他节日,外徙各地荣氏宗亲均来此祭祖,历代相沿,形成习俗。


IP属地:安徽1楼2020-12-21 21:46回复
    陕西蓝田支系
    元末明初改朝换代的动乱年代,荣子55世孙荣好施从军陕西,遂占籍蓝田,卜居荣家沟。
    蓝田支系是谱系与汶上老谱衔接最早的外地支系,明成化20年,汶上老家续谱时,时任巩县知事的华公即与主修闻声公取得联系,并为族谱写序。序中说:“我荣氏家族得姓于周朝荣公,清清楚楚有凭有证。徙居陕西以来虽经历若干年代,然而家谱未修。我时任河南官员,乘车到达山东,正碰上荣氏修谱,我仔细地查看家谱,研究世系,得知始祖先贤荣子是周时荣公的后代,为统宗之祖。自55世好施公从军到达陕西,于是就入籍定居了。我将数代先人的名字和简历写成世系列表,交给主修闻声公,并会同编写和排序,使后世子孙不要忘记。谱即将完成,闻声公要求我写序,我深感其美意,公务之余抽出时间为之叙述大略,以昭示后人。”
    好施公二弟好贤公徙居峄州荣庄,为峄州支系始迁祖。
    先祖迁徙路线
    第一始祖子祺公始居汶上县厌次村;
    31世诗言公由厌次村迁居北平无终;
    55世好施公由北平无终迁居蓝田县荣家沟;
    55世好贤公迁居峄州荣庄。
    历世先祖
    1世祖 旂 唐雩娄伯宋厌次侯
    2世祖 金度
    3世祖 曰玠
    4世祖 增禔
    5世祖 缵绪
    6世祖 存信
    7世祖 任时
    8世祖 世胄
    9世祖 元凯 周末逸士,有留日记省事篇
    10世祖 宝珠
    11世祖 开子
    12世祖 咸扬
    13世祖 於清 汉校书郎
    14世祖 怀珍
    15世祖 进级
    16世祖 枚卜
    17世祖 占鳌
    18世祖 允始
    19世祖 家宜 著作修身要言数则
    20世祖 万年
    21世祖 协陶
    22世祖 承统
    23世祖 宗雷
    24世祖 欣注
    25世祖 百颂
    26世祖 以续
    27世祖 心直
    28世祖 乾
    29世祖 铨
    30世祖 思聪
    31世祖 诗言 齐北平护军
    32世祖 廷臣 进士
    33世祖 权 北魏兵部尚书
    34世祖 毗 隋治书侍御史
    35世祖 定武
    36世祖 大伟
    37世祖 轮
    38世祖 贞
    39世祖 国城
    40世祖 可畏
    41世祖 书
    42世祖 守命
    43世祖 灿
    44世祖 禹
    45世祖 汤
    46世祖 瑞祥
    47世祖 峰
    48世祖 习乐
    49世祖 信制
    50世祖 存普
    51世祖 毖
    52世祖 仪
    53世祖 迎师
    54世祖 希华
    55世祖 好施 蓝田支系始迁祖
    宗谱文献
    明成化二十年,汶上家谱续修,华公应主修闻声公要求,为荣氏宗谱写序。此序高屋建瓴,字斟句酌,实为我荣氏家谱序言的珍品。华公同时将蓝田数代先人的名字和简历写成世系列表,交给闻声公,并会同编写和排序,因此对于蓝田荣氏宗亲来说,也是一次修谱。这可能就是蓝田荣氏宗谱列《甲辰宗谱序文》为唯一宗谱原序的原因吧。
    明成化二十年甲辰修原序
    上古有氏而无姓(1)。自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有四人(2),而姓始分,或因国,或因官,或因所居之地,所赐之諡号,各祖其祖,以别其族。周礼掌之宗伯(3),有小史以董其事(4)。秦失其官,姓多改易,皆由世系无征,淆讹失实。至汉以来,金、张、许、史、顾、陆、王、谢、崔、卢、韦、郑,皆以世胄相矜诩(5),而谱于是乎作矣。然古人重族望,轻爵位,盖惟慎之至,传之信也。故有谱而远近亲疏于是而明,尊卑长幼于是而叙,先人之坟墓庐舍无敢毁伤,则爱敬之意于是而生;岁世祭祀群赴乎祖宗之所在,则序拜列坐,敦睦之谊于是而隆;婚嫁之姓氏例得备书,则甥舅百世之好于是而笃;先人之嘉言懿行(6)可法,可传为子孙者,绳其祖武(7),毋习于荡轶骄诈(8),则教诲之道于是而宏。家之不可无谱,犹国之不可无史也。吾族受姓于周,彰彰可考。迁陕以来历世虽久,而家乘未辑。华时适宦河南,路之山东,会吾氏有事于谱,考核世系,展玩(9)之际,知始祖先贤荣子实荣公相传,为统宗之祖。自五十五世好施公从军陕西,遂占籍焉。华将数代先人讳字事实书成世表,付于主修之闻声(10)公,会同纂序,使后世子孙勿替引之(11)。谱事之毕向予索序,余嘉其意之深,公余有日为之叙述大略,以昭示来者。
    成化二十年岁在甲辰
    辛丑王华榜进士、知河南巩县事、先贤荣子六十一世孙华(12)谨序
    【注释】
    (1)上古炎帝、黄帝均为氏族部落首领,炎帝为神农氏,黄帝为轩辕氏。
    (2)《国语·晋语》云,“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 韦昭注:“得姓,以德居官,而初赐之姓谓十四人,而内二人为姬,二人为已,故十二姓。”
    (3)掌之宗伯:宗伯,官名,周代六卿之一。掌宗庙祭祀等事,即后世礼部之职。因亦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或宗伯,礼部侍郎为少宗伯。掌之宗伯,由宗伯掌管。
    (4)以董其事:董, 监督管理。 以董其事,监督管理这件事。
    (5)矜诩:骄傲之意。
    (6)嘉言懿行:嘉、懿:善、美。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7)绳其祖武,:绳,继承;武,足迹。依祖先的足迹继续走下去。比喻继承祖辈事业。
    (8)荡轶骄诈:荡轶,放纵,不受约束。骄诈,骄傲诡诈。
    (9)展玩:展,审视,察看;玩,观赏,研讨。展玩意为仔细地观看研究。
    (10)闻声公,61世祖,明成化二十年续修荣氏宗谱。
    (11)勿替引之:替,废;引,敛。 这里是不要忘记,要延续下去的意思。
    (12)荣华,字公美。明成化十七年进士,官至御史。
    【译文】
    上古中国只有氏而没有姓。黄帝的二十五个儿子,十四人得姓,分别为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共十二姓,十四人中二人为姬姓,二人为已姓,故十二姓。自这时起,姓得以开始划分,有的以国为姓,有的因官得姓、有的因居住地得姓、有的以谥号为姓,人们各自祭奠各自的先祖,已与其他族群相区别。周朝掌宗庙祭祀是由礼部负责,礼部尚书为宗伯,礼部侍郎为少宗伯,并有小官吏来具体管理此事。到秦朝时取消了这个官位,很多姓都改了,因为世系无处查考,有的辈分颠倒,有的辈分弄错。到汉朝之后,金、张、许、史、顾、陆、王、谢、崔、卢、韦、郑各姓因其世系清晰,族众都以贵族后裔为骄傲。于是其他各族纷纷开始修谱了。
    因古人看重在宗族中的声望,而轻看爵号官位,所以修谱只有非常谨慎,才能流传后世让人们相信不疑。有谱使得远近亲疏分明,尊卑长幼有序,先人的坟墓庐舍无人敢毁坏,于是尊老爱幼的风气而生;祭祀时大家都到祖宗的所在地,按照长幼顺序排列拜祭,亲厚和睦之情谊于是而深厚;婚嫁之姓氏按例必须准备文书,甥舅百世之好于是更牢固;先人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可以效法,可以传给子孙,使其依祖先的足迹继续走下去,绝不养成不受约束、骄傲诡诈的坏习惯,则教诲之途径于是而宽博。家族不可以没有家谱,就像国家不可以没有史书一个道理。我荣氏家族得姓于周朝荣公,清清楚楚有凭有证。徙居陕西以来虽经历若干年代,然而家谱未修。我时任河南官员,乘车到达山东,正碰上荣氏修谱,我仔细地查看家谱,研究世系,得知始祖先贤荣子是周时荣公的后代,为统宗之祖。自五十五世好施公从军到达陕西,于是就入籍定居了。我将数代先人的名字和简历写成世系列表,交给主修闻声公,并会同编写和排序,使后世子孙不要忘记。谱即将完成,闻声公要求我写序,我深感其美意,公务之余抽出时间为之叙述大略,以昭示后人。
    辛丑进士、巩县知事
    先贤荣子六十一世孙荣华
    写于成化二十年
    历史名人
    明孝悌荣瑄荣琇 《明史》载:荣瑄,琼州人。三岁而孤,与兄琇并以孝闻。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土贼据琼城,瑄兄弟扶母走避。遇贼,琇谓瑄曰:“我以死卫母,汝急去。”瑄从之,琇与母遂陷贼中。官军至,琇被执。主将将杀琇,瑄趋至,叩头流血,泣请曰:“兄以母故陷贼,母老家贫,恃兄为命,愿杀瑄存兄养母。”主将不察,竟杀瑄。
    明御史荣华 荣华,字公美,荣琇长子。明成化十七年王华榜进士,官至御史。据明代凌迪知撰《万姓统谱》:华,字公美,蓝田人,成化进士。治巩洛阳,有四虎为害。华视而捕之者三,民曰:“猛虎犹知约束,吾民岂可轻犯”。擢御史。
    明进士荣察 按《万姓统谱》:察,字省夫,蓝田人。正德丁丑进士,历参议。
    世系存疑
    汶上老谱有关蓝田世系如下: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好施—休—方周—玮—嵩——瑄——恺—世承
    —茂—徵
    伯—方章—珪—暠——琇——华—义
    —察—直
    —瑄(出嗣)
    华公之前,好施公后代名字极有规律。瑄公、琇公为亲兄弟,父暠公。二公事母至孝,载入明史。瑄公出嗣嵩公,瑄、琇二公后代皆有作为,多人外地做官。
    而蓝田谱则为: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好施—休—方周——喜年—德——清——华—察
    —玮——嵩——瑄——恺—承
    —茂—徵
    伯—方章——珪——暠——琇
    —瑄(出嗣)
    两相对照,蓝田谱多出了喜年、德、清三代,并且将华公由琇公长子变为清公之子,将察公由华公之弟变为华公之子。其根据是:蓝田高寿老人宽公被朝廷赐“寿官”,其子建海公请鄂邑儒学优行廪膳生员贾德亮写《荣宽墓表》,建海公口述:“余世居荣家沟,始祖喜年,十四世祖德贵,十三世祖清,十二世祖华,十一世祖察”,蓝田谱的世系就是据此排列的。还有,据《蓝田县志》之荣清墓志所说“曾大父讳喜年,大父讳德、讳和”。
    华公在汶上修谱时,“将数代先人的名字和简历写成世系列表,交给主修闻声公,并会同编写和排序,使后世子孙不要忘记”。华公亲自写的世系列表,不会把自己的祖父、父亲、儿子弄错吧。反倒是建海公口述五百多年前的祖先,很有可能出错了。
    摘录 荣宽(字厚邨)墓表
    皇清登仕郎八品寿官厚邨荣老先生暨德配王孺人墓表
    戊戌之岁,余馆玉山涛菴(荣宽之子)荣公家,与其徒习举子进士业。一夕讲《蓼莪》一章,涛菴亦来静听之。听毕,涛菴不禁涕泣,向余而言曰:“余业农,不学诗,未闻孝道,而余父母顾复之恩,艰苦之状有不忍没者,愿先生其为余表乎?非先生无以表。”余曰“唯唯,请试言其状。”涛菴曰:“余世居荣家沟,始祖喜年;十四世祖德贵;十三世祖清,昌乐县主簿;十二世祖华,成化进士,官侍御巡监,两淮巡案四川,皆有奇政伟绩,入祀乡贤名宦;十一世祖察,正德进士,官刑部郎中,出贵州布政司参议,有善政,入祀乡贤名宦,寀,山西五台知县;十世祖可农,庠生,工楷字;九世祖肇瑞,儒士;八世祖光复,庠生;七世祖颖,天启选拔河南汝宁府通判、湖广汉阳府通判;六始祖鸣珂,康熙戊午中乡试;五世祖祥,儒士;曾祖而煖;祖其才,祖妣徐氏,生子三,长即余父也,讳宽,字厚邨,八品顶戴,赋性醇厚,简默不多语,不知燕会之乐,不入是非之场,终其身惟稼穑之从,带星出入,不避艰难躍如也……此余父之辛苦也。家太寒,不得亲师传,而余母心终以不读书为憾,厥后常语余曰:汝不读于其身,或读于其子;不读于其子,必读于其孙,吾百年后庶可稍慰。不然余不能瞑目于地下。余当时闻之,尚未知其言之痛也,至今思之,能不肝肠崩裂哉?”言未卒,呜咽不能语,命其子生员荣光续成之。吾闻之不能无慨焉:苍苍蒸民,谁无父母,谁非人子?而涛菴赋性敦笃,事亲至孝于斯而不得吾表,吾恶乎!用吾表。
    鄂邑儒学优行廪膳生员,晚生玉峰贾德亮顿首拜撰并书


    IP属地:安徽2楼2020-12-21 21:47
    回复
      2025-08-12 18:52:5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使得人们对外交流很少,包括迁徙。由于战乱、灾荒、落后的医疗,人口增长缓慢,居住地扩张的压力不大。即使是逃荒、避难,人们也到不了很远的地方。这也就是汶上及周围相邻省、县荣氏村落密度较大的原因。如38世祖荣助公因设教授徒,由汶上迁居任城八里店;47世祖荣埭公及其后人因战乱辗转迁河南睢州;47世荣碌公迁曹县砖庙;55世荣好贤避水患迁峄州荣庄。
      但是有两种情况例外,一是异地做官,二是从军征战,使汶上荣氏遍布全国各地。
      南北朝时期,31世荣诗言公于永元年被授北平护军,定居北平无终。这一支系屡出战将,远途征战,徙居各地。迁居北平无终的荣氏宗亲,历世久远,由此外迁各地的必定很多,可惜大都没有记载下来。可以设想,凡是较早从河北迁出的宗亲,都有可能是这一支系的后裔。
      唐高祖时荣泰公,因军务过江西萍北,爱其地皆纯良之士,择其里有仁厚之风,遂迁其家人而居之。其后世再迁外地形成桐木、栗市、安山、洲田及醴陵、攸县、岳阳等支。
      55世荣好施公从军到达陕西,于是定居蓝田。
      南宋末年荣道奇公任户部侍郎,其子三捷公抵抗金兵入侵,后居南京马州船埠。
      汶上43世祖荣烔公生于唐宣宗大中八年。唐天佑二年粤西昭州(今桂林市平乐县)发生动乱,朝廷封荣烔为征南将军平定南蛮。时值朱温篡唐,荣烔留守昭州,落籍于今桂林市平乐县阳安乡荣家村。
      46世荣諲公因官南迁湖广鄂诸(现今湖北武昌),其后裔迁江苏南京、安徽安庆、江苏无锡、河北霸州等地,形成较大支系。
      元时,礼学公被朝廷派遣芝城任永州别驾。礼学公偕其祖父孝凯公、父友泽公莅任。若干年后礼学公之子智浩公迁居东安大坪,是为湖南东安支系。其后裔迁四川、重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59世荣堂公,洪武年间从军有功,以军功授庐州督粮指挥使,后又督军取淮右至淠北,爱其土地肥美风俗敦厚,遂安家安徽六安。
      以上宗亲皆因为官或从军迁往各地。
      若论平民大迁徙,规模最大的应属明代。元朝末年,持续17年的元末农民战争主战场在黄河下游、黄淮平原一带,朱元璋承认:“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快速恢复劳动力的办法就是移民。明初移民席卷全国,据史料记载,明朝建立时,山东、河南的人口都只有不到200 万,而山西的人口竟达400多万。这得益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受战争的影响比较小。朱元璋决定将“狭乡之民迁于宽乡”,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迁徙大潮,由此展开,并持续了100多年。仅在洪武年间,就从洪洞一带迁出几十万人。他们有的直接分布到冀、鲁、豫、皖等省,有的间接分到川、滇、黔以及东北、内蒙等地。历代迁往山西的荣氏宗亲参与了这次大迁徙,在大迁徙高潮时,60世荣成、荣春、荣思贤、荣宏亮、荣敬、荣宏道、荣宏渠、荣宏亮、荣宏溪、荣清、荣温、荣作等分别迁入山东的桓台、聊城、菏泽、郓城和河北枣强、江苏丰县、河南夏邑、安徽、浙江等地;以后也陆陆续续有人迁出,如61世荣利公由洪洞县迁居安徽淮北,65世荣光考公徙居河南省濮阳县荣家村。
      近现代以来,交通条件好了些,人民的交流方便了,直接迁徙到远地已不是很大困难。汶上及其各支系后人或因异地为官,或因生活逼迫,或因从军戍边,或因越洋求学,或因投身革命,或因经商创业,别井离乡,辗转迁徙,现在荣氏后裔已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全球。据旧谱,陆陆续续迁徙国内各地的有:


      IP属地:安徽3楼2020-12-21 21:48
      回复
        13世於濂公外徙不详;
        13世於澄公外徙不详;
        15世进爵公外徙不详;
        21世赓陶公外徙不详;
        31世师言公由厌次村迁居北平无终;
        32世廷相由厌次村徙居汶上城北大庄堤口;
        32世廷陞、廷卿公外徙不详;
        35世得邦公外徙不详;
        38世助公由大庄堤口迁往济州任城;
        40世可教公外徙不详;
        43世烔公徙居广西桂林平乐;
        45世誾公外徙不详;
        45世谏公外徙不详;
        46世諲公因官徙居湖广鄂诸;
        47世碌公徙居曹县砖庙南荣菜园;
        47世埭公徙居河南省睢县荣凸村;
        48世士英公自湖广徙居江苏金坛;
        53世迎嘉公由大庄堤口徙居山西交城坡底村;
        52世允公由湖广徙居江苏常熟;
        54世希仲公由大庄堤口徙居宁阳县城西荣家庄;
        55世好谋公由大庄堤口徙居汶上城东周村;
        55世好施公由北平无终徙居陕西蓝田;
        55世好贤公由大庄堤口徙居峄州荣庄;
        56世仰公由周村外徙不详;
        56世什公由蓝田荣家沟迁蓝田王河村;
        56世春湄公由常熟徙居黄沙港;
        56世春渭公由常熟徙居黄沙港;
        56世春江公由常熟徙居陕西蓝田;
        57世启宗公徙居安徽安庆;
        57世方文公由蓝田荣家沟徙居安徽省界首;
        58世铭公由汶上城东周村徙居山西省未详;
        58世铜公由汶上城东周村徙居山西省平阳府柳枝村;
        58世钢公由汶上城东周村徙居山西省平阳府柳枝村;
        59世暰公由交城徙居孟县;
        59世世公由周村外徙不详;
        59世档公由周村外徙不详;
        59世明公徙居福建省未详;
        59世明公(山西交城支铸子)徙居江西省未详;
        59世暇公由周村徙居汶上荣氏村今称刁集村;
        59世昀公外徙不详;
        59世柱公外徙不详;
        59世水濂公由南京金坛徙居江南无锡;
        59世磬公由南京水西门外徙居河北霸州;
        60世敬公由平阳府徙居直隶枣强县郭吕卷村;
        60世思贤公由平阳府徙居东昌府堂邑县荣庄;
        60世春公由山西省平阳府柳枝村徙居桓台县荆家庄;
        60世成公由山西省平阳府柳枝村徙居桓台县崔楼庄;
        60世宏亮公由周村徙居单县荣庄;
        60世宏道公由周村外徙不详;
        60世宏江公由周村徙居阳谷县八里庙;
        60世宏渠公由周村徙居江苏丰县;
        60世宏溪公由周村徙居郓城柳条圈;
        60世清公由周村徙居河南省夏邑县城东北荣庙;
        60世温公由周村徙居安徽省未详;
        60世作公由周村徙居浙江省未详;
        60世国公外徙不详;
        61世士彦公由曹县荣菜园徙居城南沿荣庄;
        61世士廉公由荣菜园迁往曹县城东猪毛刘庄,后来易名荣楼村;
        61世富公由任城徙居肥城小店;
        61世頄公由八里庙徙居荣家道沟;
        61世祯公由任城徙居安徽省未详;
        61世利公由周村徙居安徽省未详;
        61世样公由周村外徙不详;
        61世梁公由周村外徙不详;
        61世唯高公自金坛徙居寺泾港;
        62世徵公由陕西省徙居山西省太原府;
        62世义公由陕西省徙居山西省榆次县六堡镇;
        62世南湖公由刁集村徙居汶上城西荣家店;
        62世贞节公由周村外徙不详;
        62世贞忠公由周村徙居曹县荣华店;
        62世正公迁居湖北汉口;
        62世仲华、季英由城东荣楼徙居城南荣楼;
        63世镜公由周村徙居河南省范县北关;
        63世成公由周村徙居河南省原武县中磁村;
        63世上公由周村徙居河南省范县城西三里营;
        63世尚礼公由荣华店徙居荣家楼;
        63世祥公迁徙不详;
        63世尚信公由周村外徙不详;
        63世士伦公由荣庄徙居小店;
        63世立公由周村外徙不详;
        63世宗公由周村外徙不详;
        63世䄘公迁居河南焦作;
        63世万年公由崔楼迁居广饶城南荣家庄;
        63世思让公由崔楼迁居河南柘城安平荣楼;
        64世富公由崔楼经临淄辗转迁至登州府文登荣家庄;
        64世泰公由崔楼徙居桓台荣家庄;
        64世花富公迁居江苏沭阳县城北华冲集;
        64世英公迁居山东昌乐荣家杨阜;
        64世可公由曹县徙居河南省商丘县大桥庄;
        64世原公由曹县徙居河南省商丘县赵庄;
        64世成公由曹县徙居河南省商丘县赵庄;
        64世斯威公由浙江于城徙居山西阳曲县马庄;
        64世时甯公由山西省太原府徙居介休;
        64世继斗公由山西省太原府徙居浑源县新裴村;
        64世继升公由山西省太原府徙居浑源县新裴村;
        64世继瑞公由陕西省徙居山西省浑源县旧裴村;
        64世自强公由山西省交城徙居聊城北东吕村;
        64世学曾公由八里庙徙居田家庄;
        64世学孟公由八里庙徙居穆家庄;
        65世登公由八里庙徙居马铁炉;
        65世山公由八里庙徙居岔河;
        65世崇公由八里庙徙居张秋镇;
        65世光考公徙居直隶濮阳县荣家村;
        65世贵公由广饶迁居临淄荣家庄;
        65世志仁公由刁集村徙居濮县荣家庄;
        65世心诚公由刁集村徙居汶上县城西开河镇;
        65世振诚公由刁集村徙居范县荣家堂;
        65世一本公由刁村徙居范县左家营;
        65世清逸公由周村迁居汶上县城东北白石镇;
        65世意诚公由周村迁居汶上县城东南东皋村;
        66世光先公由周村迁居汶上县城东东演马村;
        66世光里公由周村迁居汶上县城东西演马村;
        66世彦英公由周村迁居汶上县城北林家庙;
        66世彦俊公由周村迁居汶上县城西刁家集;
        66世龙公由周村徙居郓城东荣家庄;
        66世虎公由周村徙居范县西荣家庄;
        66世麒公徙居陕西省未详;
        66世麟公徙居四川省未详;
        66世阁公徙居湖南省未详;
        66世寿、福公由曹县沿荣庄徙居黄庙荣庄;
        66世鸿公由龚楼北荣楼徙居曹县城南荣楼;
        66世坤绣公由宁阳荣庄徙居东疏街;
        66世鸿由城东荣楼徙居城南荣楼;
        67世正起公徙居巨野县荣庄;
        67世正裔公外徙不详;
        67世正修公外徙不详;
        67世正取公外徙不详;
        67世璠公由八里庙徙居陈柳头;
        67世章公、芹公由八里庙徙居玉皇庙;
        67世胤贤公由开河镇徙居东阿县刘集西柿子园村;
        67世胤恩公由开河镇徙居河南省濮阳市白衣阁;
        67世胤长公由开河镇徙居河南省范县双狮子李;
        67世胤儒公由开河镇徙居郓城县水堡集;
        67世仰起、仰成公由开河镇外徙未详;
        67世安公由桓台荣家庄迁居长山县大牛王庄;
        67世圣公由黄庙荣庄徙居老林东林楼。
        68世考安公由东阿县刘集西柿子园村迁居后张村;
        68世考邦公由东阿县刘集西柿子园村迁居韩家堂;
        68世考德公东阿县刘集西柿子园村迁居徐州;
        68世东江、东泗公由桓台荣家庄迁居马家庄;
        68世兴琳公由东皋徙居辛店;
        68世兴绍公由东皋徙居本县城北侯家村;
        68世大典由商丘赵庄徙居王寨;
        68世文智公之孙凤栖、凤峨由黄庙荣庄迁入老林东荣楼;
        69世君公由后荣庄迁居河南虞城王集邻关庄;
        69世臣公随兄由后荣庄迁居虞城后又迁居单县高韦庄西南荣庄,以姓为村;
        69世朝钦公由宁阳荣家庄徙居柴家庄;
        69世广安公之孙天作、天仕、天位,由曹县沿荣庄徙居河底井;
        69世世禄公之孙思信、思贵、思田由黄庙荣庄徙居河南省楚庙袁庄;
        69世钦祥公长子明广、次子明纲由城南荣楼徙居河南园子村;
        70世教公由荣家庄迁居北岭村;
        70世实颖公由荣家庄迁居长山严家庄;
        70世昌明公由东演马徙居汶上城西袁口镇;
        70世昌贵公由西演马徙居冠县;
        70世思孝公由柳条圈徙居汶上东演马;
        70世传宗公偕二子由白石东营徙居江苏萧县;
        70世业公由后荣庄迁居单县曹庄乡前荣庄;
        71世自运(后改贯伦)公由柳条圈徙居鄄城县荣堂村;
        71世际章公由西演马徙居白塔;
        71世光宗公由林家坝徙居汶上城东北白石镇东营;
        71世钦公长子广含、次子广砺由梁山刁家集徙居东平古台寺;
        71世尚素由濮县荣家庄徙居左家营;
        71世廷祥公偕二子怀邦、怀重由大渚潭东荣家庄徙居河南淮阳县;
        71世文祥公由大渚潭东荣家庄徙居庐庄;
        71世廷祥公偕五子由大渚潭东荣家庄徙居江苏丰县金柳寨;
        71世乐公由后荣庄迁居谢家集北四里荣庄;
        71世乐圣公由后荣庄迁居谢家集西南各庄;
        71世思田公由黄庙荣庄徙居老林东荣楼;
        71世本真由城东北荣楼徙居刘井;
        71世思连居毛庄;
        71世思用居陕西咸阳;
        71世本兴居白庄;
        71世本原居五庄集;
        71世思九居安许楼;
        71世本清公徙居小潘庄;
        71世本田公由城东北荣楼徙居陕西关口;
        71世均平由城东北荣楼徙居柏树园;
        71世均亭由城东北荣楼徙居袁韩楼;
        71世思温、思存由城南荣楼徙居河南园子村;
        71世玉河居仵瓦房;
        72世广臣公由大渚潭西荣家庄徙居江苏丰县南三十里梁寨;
        72世广全公由大渚潭西荣家庄徙居江苏沛县五子楼;
        72世圣言公由白石东营徙居本县小秦村;
        72世林之公由东疏街徙居宁阳北关;
        72世安稳公由城东北荣楼徙居四川成都;
        72世安恕公徙居河南郑州;
        72世安礼公徙居山东单县;
        73世旺公由白石镇徙居滋阳韩家楼;
        73世庆才公由东演马徙居汶上城西张保庄;
        73世庆益公由东演马徙居汶上城东北陈家堂;
        73世安新公由袁口镇徙居馆驿乡侯庄;
        73世东月公居住河南虞城贾寨郭庄;
        73世心义公由前荣庄迁居河南商丘东北双八镇石庄村;
        73世心奉公由后荣庄迁居李半庄邻五道楼;
        73世心会公居住河南虞城李老家宋庄;
        73世润由岔河徙居河南台前县林家坝;
        74世继安公由巨野城西荣家庄徙居江苏沛县尹庄;
        74世目冻公由后荣庄徙居李半庄乡大许河村;
        74世兰起公徙居河南省虞城县李老家乡王庄村;
        74世目贤公居住河南虞城李老家乡白蜡院村;
        74世目训由后荣庄徙居黑龙江省桦南县阎家乡振兴村;
        74世目楼由后荣庄外徙未详;
        74世目信由前荣徙居黑龙江不详;
        74世宪镰由八里庙徙居三教堂;
        74世树言由岔河徙居江苏宿迁;
        75世金起公由高韦庄镇荣庄村迁居曹县南李集邻老杨庄;
        75世心喜公由前荣庄迁居黑龙江不详。
        这只是旧谱有记载的,还有很多不见于谱,以及后期外迁的,更是不计其数。


        IP属地:安徽4楼2020-12-21 21:49
        回复
          我就是陕西蓝田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1-04-01 21:09
          收起回复
            我就是安徽阜阳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2-09-26 20:07
            收起回复
              阜阳界首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3-23 03:36
              收起回复
                有微信群吗朋友们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4-01 18:31
                收起回复
                  2025-08-12 18:46:5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淮北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08-20 20:19
                  收起回复
                    我是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荣家沟的


                    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24-08-27 01:33
                    收起回复
                      我刚刚翻了一下家谱,居然是文章中提到的陕西蓝田同一支


                      IP属地:上海18楼2024-11-24 23:24
                      收起回复
                        我我我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5-01-12 15: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