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的就是最好的。
因此,这是一个总向后看的民族,总把老的作为新的标准。
老和新都有优缺点,如何选择?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新的优点多老的优点少;后人一定比前人更聪明。因此,人应该主要向前看,次要向后看。
王羲之是书圣,什么叫“圣”?就是贯通前后无法超越。真是这样吗?首先这就不符合否定规律。自王以后书法又发展了将近2000年,结果还是不如王羲之?我认为,现在的一名街头书法家都远超王羲之,不信去看看。
2,苦的就是最好的。
中国人素来以苦为荣。吃苦的反义词是技巧,什么叫技巧?就是做事的方法和理念。二者的辩证关系是:技巧是主,吃苦是辅;吃苦是技巧穷尽后的补充手段。以苦为荣正好相反。也就是说,中华民族整天在和苦互动。按照独立统一规律解释:和谁互动一定具备浓厚的谁的因素,一名厨师天天和大葱打交道身上就全是葱花味。如是这样,中华民族身上就全是苦味,堪称苦命的民族。更可怕的是,苦久了还升华了,开始以苦为乐了。老百姓有一句口头禅,叫“我容易吗我”,这是在享受苦。
3,复杂的就是最好的。
太简单了瞧不上,认为是侮辱智商;崇尚复杂的,可复杂的做着又费劲。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就是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
要问中国什么最多?回答是:大师最多。什么叫大师?能把简单的说成复杂的就是大师。
4,中庸的就是最好的。
中国人常以中庸为智慧。那么,什么叫中庸?简单说就是走矛盾双方的中间路线。如果往深了说就是:骑墙术、和稀泥。再往深了说就是:黑白不分、善恶不明、是非不辨。如果落实在行动上就有两种表现:
第一,被动式的:看透不说透、难得糊涂、知足常乐。
第二,主动式的:做了坏事还得有个合理的解释。鲁迅先生对这种行为早就有过评价,就是“当了**还得立牌坊”。
第三,中间式的:自己不做还不允许别人做;别人做了要么冷嘲热讽要么利益均沾。这就是红眼病。
因此,中庸之道就是的独善之道。什么叫独善之道?就是自利之道。联合国微博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在加害者和被害者之间保持中立,那么你等于是站在了加害者一边”。
老的肯定是苦的,苦的肯定是复杂的,复杂的最容易中庸。
大秦潼关声明:
1,本文为本人原创,将同步分享到本人在天涯论坛“于洪奎”账号上和百家号“黄书郎”账号上。还可能分享到百度贴吧上。
2,本文配图为百度选取,非本人作品。
因此,这是一个总向后看的民族,总把老的作为新的标准。
老和新都有优缺点,如何选择?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新的优点多老的优点少;后人一定比前人更聪明。因此,人应该主要向前看,次要向后看。
王羲之是书圣,什么叫“圣”?就是贯通前后无法超越。真是这样吗?首先这就不符合否定规律。自王以后书法又发展了将近2000年,结果还是不如王羲之?我认为,现在的一名街头书法家都远超王羲之,不信去看看。
2,苦的就是最好的。
中国人素来以苦为荣。吃苦的反义词是技巧,什么叫技巧?就是做事的方法和理念。二者的辩证关系是:技巧是主,吃苦是辅;吃苦是技巧穷尽后的补充手段。以苦为荣正好相反。也就是说,中华民族整天在和苦互动。按照独立统一规律解释:和谁互动一定具备浓厚的谁的因素,一名厨师天天和大葱打交道身上就全是葱花味。如是这样,中华民族身上就全是苦味,堪称苦命的民族。更可怕的是,苦久了还升华了,开始以苦为乐了。老百姓有一句口头禅,叫“我容易吗我”,这是在享受苦。
3,复杂的就是最好的。
太简单了瞧不上,认为是侮辱智商;崇尚复杂的,可复杂的做着又费劲。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就是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
要问中国什么最多?回答是:大师最多。什么叫大师?能把简单的说成复杂的就是大师。
4,中庸的就是最好的。
中国人常以中庸为智慧。那么,什么叫中庸?简单说就是走矛盾双方的中间路线。如果往深了说就是:骑墙术、和稀泥。再往深了说就是:黑白不分、善恶不明、是非不辨。如果落实在行动上就有两种表现:
第一,被动式的:看透不说透、难得糊涂、知足常乐。
第二,主动式的:做了坏事还得有个合理的解释。鲁迅先生对这种行为早就有过评价,就是“当了**还得立牌坊”。
第三,中间式的:自己不做还不允许别人做;别人做了要么冷嘲热讽要么利益均沾。这就是红眼病。
因此,中庸之道就是的独善之道。什么叫独善之道?就是自利之道。联合国微博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在加害者和被害者之间保持中立,那么你等于是站在了加害者一边”。
老的肯定是苦的,苦的肯定是复杂的,复杂的最容易中庸。
大秦潼关声明:
1,本文为本人原创,将同步分享到本人在天涯论坛“于洪奎”账号上和百家号“黄书郎”账号上。还可能分享到百度贴吧上。
2,本文配图为百度选取,非本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