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红楼局外人
宝玉因金钏儿跳井自尽与琪官之事遭父亲杖笞,在后面的第三十五回中,贾府阖家女性前去看望卧病在床的宝玉。
恰巧这一幕被林黛玉看到:“只见花花簇簇一群人,又向怡红院内来了。定睛看时,却是贾母搭着凤姐的手,后头邢夫人、王夫人,跟着周姨娘并丫头媳妇等人,都进院去了。黛玉看了,不觉点头,想起有父母的好处来,早又泪珠满面。少顷,只见薛姨妈、宝钗等也进去了。”
在这样一幅“花团锦簇“的阵仗之后随即便是林黛玉形单影只、人鸟相吊的画面。她枉自在贾府度过些年岁,最终真正可与之言的,却是一只鹦鹉。
“双文虽然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我黛玉之薄命,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这句话道出了她真正的心境——红楼里的局外人。
一、黛玉之于贾府:倡优所畜
太史公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道出了作为史官的他在统治集团内部的角色: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对于林黛玉而言,“倡优所畜”亦是她在贾府扮演的角色,表面上,她是贾母的外孙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连大权在握的凤姐也要奉承于她。
可无论贾母平时如何万般宠爱于她,在关键时刻依然不惜让她成为家族的牺牲品。
因为贾母深知一个封建贵族家庭女性的价值所在:对丈夫要劝以仕途经济,对孩子要劝其留心孔孟,在内则要使家下和睦,一言以蔽之,在男性延续家族基业的这条路上扮演相夫教子、齐家致和的依附者角色。
而作为一个有着独立的自我价值的女性,黛玉和一个封建贵族家庭女性的伦理和规范是格格不入的。黛玉作为红楼之中的“情之所钟”者,她有着强烈的个性价值的表达欲望,而诗歌则是她个性抒发的窗口。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的诗歌所传递的自我身世的感怀,是一种对于个体生命的真正关注,这是她自我的觉醒。
但她终究是李清照一类的女文人,一般而言,文人一旦脱离政治与事功便无足观,而同样的,对贾府而言,她的个体生命一旦脱离了一个传统贵族家庭赋予女性的一份规范,也便无足观。
因此,贾母可以将其养在家中,供其温饱,以供取乐,但也仅此而已。
二、宝玉之于黛玉:咫尺天涯
宝玉与黛玉从小一处长大,耳鬓厮磨,彼此有情,两人心与心的距离可谓近在咫尺。嵇康言,“循性而动,各附所安”,两人恰巧都是这样的任性之人,他们彼此是真正的知己,正因黛玉任由自己的天性,她同样不会像宝钗那样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更不会克制自己真情的流露,因而宝玉待她自与别个不同。
反观宝钗则不然:“王夫人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说。’宝玉勾着贾母,原为要赞宝玉,不像反赞起宝钗来,倒也意出望外,便看着宝钗一笑。宝钗早扭头过去和袭人说话去了。”
看了这段话,我们便可理解,为什么宝玉喜欢的是黛玉而非宝钗了。
情由眉目而传,眉来眼去而生情,当你一双温情脉脉的双眼一次次被回避,当你的情一次次被拒之礼的墙外,情何由生?宝钗知道守礼会让她得到一位理想的夫婿,却不知情才能让她得到一个真正的恋人。是以就算宝玉最终娶了她,依然“叹美中不足今方信,终究是,意难平”。
宝玉对黛玉而言,近在咫尺,却也远在天涯。
因为在这个以宝玉为世界中心的红楼里,黛玉无奈地发现,他的周围花团锦簇,而她并不想成为其中平凡的一朵,所以她只能远远观望,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成为其中平凡的一朵,意味着接受那一份封建贵族家庭赋予女性的依附性价值,意味着放弃自身独立之价值。她无法接受,无法以放弃自己独立价值的方式消极地追求自己的婚姻,所以她只能游离于花团锦簇之外,远远地观望。
宝玉的情是她唯一的筹码,可他像一只风筝,而她手中的线已拉出很长,是以黛玉要一次又一次地确认,这跟绳子并没有断。
试想,如果风筝并非远在天涯,又何必担心手中的线是否已断?
三、宝钗较之黛玉:圈里圈外
宝钗是黛玉最大的竞争者,而且宝钗才是红楼中真正的局中人。宝钗知道,礼可能无法让她得到爱情,但却能让她得到一位理想的夫君。
在贾府中,她处处表现出大家闺秀应有的言行举止,不仅在长辈面前知书达理,就是对下人也是也是礼让有加,做什么事都要“大家便宜”,又要不得罪人。她掌握了将来进入由贾母、王夫人、凤姐、宝玉等人组成的贾府核心圈层的法则。
黛玉则不然,她弱不经风,在身体上已有不足之症,加之任性故我,下人怨声载道,除了贴身丫鬟,并无太多亲近之人。
她双亲早故,孑然一身,芳心所托,终归破灭,身在贾府之内,却似一缕香魂游离红楼之外,这正是黛玉的悲剧所在。

宝玉因金钏儿跳井自尽与琪官之事遭父亲杖笞,在后面的第三十五回中,贾府阖家女性前去看望卧病在床的宝玉。
恰巧这一幕被林黛玉看到:“只见花花簇簇一群人,又向怡红院内来了。定睛看时,却是贾母搭着凤姐的手,后头邢夫人、王夫人,跟着周姨娘并丫头媳妇等人,都进院去了。黛玉看了,不觉点头,想起有父母的好处来,早又泪珠满面。少顷,只见薛姨妈、宝钗等也进去了。”
在这样一幅“花团锦簇“的阵仗之后随即便是林黛玉形单影只、人鸟相吊的画面。她枉自在贾府度过些年岁,最终真正可与之言的,却是一只鹦鹉。
“双文虽然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我黛玉之薄命,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这句话道出了她真正的心境——红楼里的局外人。
一、黛玉之于贾府:倡优所畜
太史公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道出了作为史官的他在统治集团内部的角色: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对于林黛玉而言,“倡优所畜”亦是她在贾府扮演的角色,表面上,她是贾母的外孙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连大权在握的凤姐也要奉承于她。
可无论贾母平时如何万般宠爱于她,在关键时刻依然不惜让她成为家族的牺牲品。
因为贾母深知一个封建贵族家庭女性的价值所在:对丈夫要劝以仕途经济,对孩子要劝其留心孔孟,在内则要使家下和睦,一言以蔽之,在男性延续家族基业的这条路上扮演相夫教子、齐家致和的依附者角色。
而作为一个有着独立的自我价值的女性,黛玉和一个封建贵族家庭女性的伦理和规范是格格不入的。黛玉作为红楼之中的“情之所钟”者,她有着强烈的个性价值的表达欲望,而诗歌则是她个性抒发的窗口。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的诗歌所传递的自我身世的感怀,是一种对于个体生命的真正关注,这是她自我的觉醒。
但她终究是李清照一类的女文人,一般而言,文人一旦脱离政治与事功便无足观,而同样的,对贾府而言,她的个体生命一旦脱离了一个传统贵族家庭赋予女性的一份规范,也便无足观。
因此,贾母可以将其养在家中,供其温饱,以供取乐,但也仅此而已。
二、宝玉之于黛玉:咫尺天涯
宝玉与黛玉从小一处长大,耳鬓厮磨,彼此有情,两人心与心的距离可谓近在咫尺。嵇康言,“循性而动,各附所安”,两人恰巧都是这样的任性之人,他们彼此是真正的知己,正因黛玉任由自己的天性,她同样不会像宝钗那样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更不会克制自己真情的流露,因而宝玉待她自与别个不同。
反观宝钗则不然:“王夫人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说。’宝玉勾着贾母,原为要赞宝玉,不像反赞起宝钗来,倒也意出望外,便看着宝钗一笑。宝钗早扭头过去和袭人说话去了。”
看了这段话,我们便可理解,为什么宝玉喜欢的是黛玉而非宝钗了。
情由眉目而传,眉来眼去而生情,当你一双温情脉脉的双眼一次次被回避,当你的情一次次被拒之礼的墙外,情何由生?宝钗知道守礼会让她得到一位理想的夫婿,却不知情才能让她得到一个真正的恋人。是以就算宝玉最终娶了她,依然“叹美中不足今方信,终究是,意难平”。
宝玉对黛玉而言,近在咫尺,却也远在天涯。
因为在这个以宝玉为世界中心的红楼里,黛玉无奈地发现,他的周围花团锦簇,而她并不想成为其中平凡的一朵,所以她只能远远观望,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成为其中平凡的一朵,意味着接受那一份封建贵族家庭赋予女性的依附性价值,意味着放弃自身独立之价值。她无法接受,无法以放弃自己独立价值的方式消极地追求自己的婚姻,所以她只能游离于花团锦簇之外,远远地观望。
宝玉的情是她唯一的筹码,可他像一只风筝,而她手中的线已拉出很长,是以黛玉要一次又一次地确认,这跟绳子并没有断。
试想,如果风筝并非远在天涯,又何必担心手中的线是否已断?
三、宝钗较之黛玉:圈里圈外
宝钗是黛玉最大的竞争者,而且宝钗才是红楼中真正的局中人。宝钗知道,礼可能无法让她得到爱情,但却能让她得到一位理想的夫君。
在贾府中,她处处表现出大家闺秀应有的言行举止,不仅在长辈面前知书达理,就是对下人也是也是礼让有加,做什么事都要“大家便宜”,又要不得罪人。她掌握了将来进入由贾母、王夫人、凤姐、宝玉等人组成的贾府核心圈层的法则。
黛玉则不然,她弱不经风,在身体上已有不足之症,加之任性故我,下人怨声载道,除了贴身丫鬟,并无太多亲近之人。
她双亲早故,孑然一身,芳心所托,终归破灭,身在贾府之内,却似一缕香魂游离红楼之外,这正是黛玉的悲剧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