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一个月华晨宇,仿佛一下子变成了50年老花迷,对他的歌有了一个较为客观的理解。
刻板印象觉得他的歌就是鬼叫,其实,华可以说是中国歌曲风格最多的歌手之一。有普通的抒情风、芭乐,有摇滚,有中国风,有Reggae,还有要命的实验音乐……
我将他的歌分了六个级别,越往上越小众,争议也越多。
《烟火里的尘埃》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最受市场欢迎的歌曲之一,旋律很棒,抓耳上口,与同类所谓烂大街歌曲相比,这歌并不落俗,所谓流行乐,情歌独占九成,这首歌在情歌包围圈中脱颖而出。其他诸如《好想爱这个世界》《寻》《我离孤单几公里》《微光》《国王与乞丐》……都是面向大众市场的,听众接受度高,也最普通平常。
从《齐天》开始,华晨宇就有点"脱离群众",也就是说不走市场套路了,这段时间的他是这样的:"先浅鸣低唱,后……,rap,……,药劲过后傻笑……"
《疯人院》是华晨宇里程碑式的作品,做到了流行性与音乐性的完美结合,如果说《烟火》是他的成名作,《疯人院》就是他的代表作。
《癌》不是给一般人听的,能接受癌,中国99.99%的音乐你都能接受,在国外这样的音乐不稀奇,但在全国都在玩"学猫叫"的中国,这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发生在华晨宇身上的争议,与其说是粉丝圈与路人群间的口水战,不如说是不同音乐审美人群间的冲突。喜欢他歌的人爱的要死,疯狂安利;不喜欢他风格的人,觉得华晨宇就是在糟蹋自己的耳朵。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大众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多元化,同时,国际化的交流,也让更多人将目光转向国际,音乐也是这样。以前由于信息不流通,封闭,大众审美都是一致的,想象一下那个日本乐坛养活香港乐坛的年代,随随便便搞首日本曲子填个词就能火,别人是什么你就是什么……
华晨宇的粉丝听华晨宇的歌的同时,也会去听周王林陶,四大天王的歌。而后者的粉丝未必会接受华晨宇的歌,很多人的审美标准只停留在简单的层次,甚至可能由于网络神曲的熏陶,审美更低。当然,周王林陶的歌也有很多很高级的歌,可惜,缺乏水花,粉丝内部讨论度也低。这里并不是为了抬高华某,只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在客观上不得不承认华的确走在推动大众审美的前列,华的粉丝也偏向于00,05,更年轻化……
华晨宇有今天的人气与流量,对乐坛来说是件利大于弊的事情,他的人气不是太高了,而是太低了。提高音乐品质与高度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出现一个特立独行的音乐人,然后慢慢火,这种可能性是很低的,因为他不符合市场,生存艰难。一种是在线的流量与人气兼具的歌手实现自我突破,自我革新,例如周杰伦,薛之谦,李荣浩这样的。没想到第一种的华晨宇直接摆到了面前。很多人认为流量就是原罪,音乐人就该老老实实,这种想法在唱片时代是理想的,但在流量时代不切实际。直观的例子就是肖战与林俊杰,肖战一个不入流的偶像随便整首歌就屠宰了乐坛,实力派歌手没有流量的加持,销量惨淡,当一个音乐人好好做音乐却比不过一个业余偶像,这不令人寒心吗?所以,歌手需要流量,实力派歌手更需要流量,只有顺势而为,才能成为英雄。华晨宇的流量不是太高了,而是太低了,还应该再高。邓紫棋是,周深是,梁博是,毛不易是,郭顶也是……只有真正有货的成为大流量,那些三脚猫功夫的才能打酱油,怎么能允许啥都不行的人叱咤风云,而高手当背景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