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看吧 关注:161,213贴子:529,207
  • 2回复贴,共1

透过《勇往直前》,看看里面的“主旋律”文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得益于北美专业影评网站烂番茄和MTC的高口碑,对《勇往直前》一直是比较期待的,比较意外的是,国内院线居然引进了这部片,想着上映时候去刷一遍(喜欢不介意二刷~),因为自身原因没去成,等了两个多月终于看到了蓝光。一直比较喜欢美式主旋律的那种质感,不可否认,美式主旋律在信息、文化、时代的交相辉映下,已经脱离了以纯粹武力表现价值的时代,更多的是用真实事件塑造人性上的英雄,在平凡中透露着伟大,在举手投足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勇往直前》就是这样,真实事件构成的蓝本,真实与虚构交织的呈现方式,触动着观众内心。

《勇往直前》
“主旋律”就是一遍又一遍重复,一次又一次感动
小时候不管小学或者初中,学校都会组织学生看电影,小学的时候以科学幻想类影片为主,《星战前传:魅影危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几个超级IP的首部曲首刷成就达成就在少先队员时代,进入初中,校方选片口味变了,超级IP从视线里消失,毕竟我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少年,学校需要向同学们输入正确的价值观。
21世纪初,改革开放的春风以空前的速度抚摸着我们,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神州5号首次载人成功返航,这些标志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大事件让国人的自豪感达到了一阵又一阵的高潮,那时学校教导我们应该继承老一辈革命的光荣传统,把吃苦耐劳坚定不移的信念运用到学习、工作中,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集体看电影,印象最深的是去看《太行山上》,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不知是有关部门规定还是学校做主,看片的人数还是相当可观的,当《阿凡达》还没有把普通群众往电影院赶的时候,这样一部《太行山上》是可以被当作前阿凡达时代的年度爆点的。


1楼2020-03-23 16:45回复
    现代电影类型研究更倾向于跳出文本的范围,从制片到发行,从演员到表演,从媒体到宣传电影所包含的早已超越了文本对成片的影响,超文本和文化现象被加入到研究中,形成了不断向四周发散的体系。
    我们可以把电影分类看成一个过程,一个比喻也可说一个复制的过程,星战系列的宏大世界观可以由此联想到星际迷航宇宙,《菲利普船长》里的伟大人物形象可以在《萨利机长》里瞥见,这样表达方式还是最初的,但执行理念、意旨性进行转移形成不断比喻的过程,这样电影类型的细分则可以看成电影和文化语境里的一种比喻型的再描绘、重写和重新布局,慢慢地甚至可以成为一种文化,而现代媒体制片商更是可以理解并且加以利用这种文化。
    反映国内人民的普遍心理活动,展现社会主流文化思想,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影片不断被比喻,在情感转移的过程中,这种极度能够被社会认可的影片形成了“主旋律”片库。
    在国内,《湄公河行动》这种立足于当代国家层面下的局部冲突,以彰显国力为核心,携带着尚武英雄主义,夹杂着私人情感,完成度较高的诚意作品,再被冠以“主旋律”的标签,便在华语电影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崇尚经济效应的国内制片商,则被其中的商业价值所吸引,媒体中介则希望用这类文化去博得专注吸引眼球,《战狼2》相比较《湄公河行动》,缺少真实事件所带来的感动,但现代语境下的爱国主义铺开,不单戳中普通民众内心的爱国情愫,更是撑开了制片方放映方的裤腰袋,使得在国内,“主旋律”一度成了“赚钱”的代名词。
    在许多中国资本在向海外扩张的同时,中国人的观影偏好开始慢慢成型,这意味着产品类型的细分,渠道推广和营销手段的手法差异化,这同样意味着出品方必须深度考虑观众关观影的心态,而现代语境下的“主旋律”,以目前的成绩,是制片方愿意投资、观众乐于看到的。

    ——《娱乐大亨们是如何将中国蓬勃的电影市场拱手相让给小公司的?》、好奇心日报
    论“主旋律”,好莱坞说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勇往直前》很煽情,不仅仅是因为这是真实发生、新闻里有报道的,更重要的是一遍又一遍揪心的细节,当投水的飞机无法看到呼救的队长掠过小队头顶,当全队弱小的身影在大火前微不足道,当充满绝望与压抑眼神从队长身上体现,他却依旧强行镇定指挥全队,大火吞吞噬消防员防护罩,队员只能卧倒在自然面前苍白无力,这一幕幕场景不断肆虐着我的视线,眼泪打转变得顺理成章,大火过去,相关人员过来确定格拉尼特山高手是否全队牺牲的时候看到地面上被烧焦的所有东西,心里又是一惊,到迈尔斯·特勒饰演的菜鸟消防员不断锤打汽车座椅时,泪水真的就被捶出来了。《勇往直前》的情感在最后完全爆发,纯粹真实不造作。
    现实中格拉尼特山高手队的合影
    回到电影本身,如果观影时整个人的情绪都陷在人物形象里,就没有感觉真实的时间在流逝,没有试图跳出电影文本和影像的欲望,首先文本本身的真实性就让影片有如此的魅力,情绪层层递进,小心翼翼地渗透进观众的心理,而影像上,这或许要归功于特效层面的技术了,按照三个月、六个月的时间流逝造像让影片在影像的推进上并不复杂,但是在推进过程中需要展现恐怖的大火吞噬一切这种情形的时候,特效的运用就十分关键了。


    3楼2020-03-23 16:46
    回复
      2025-08-13 23:02: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勇往直前》里面特效的运用很关键
      尽可能逼真的场景不会让观众因为图像的不真实跳出影片所营造的情绪里,这是好莱坞得天独厚的优势,《萨利机长》里不会真的就开一架飞机迫降到湖面上,《勇往直前》里也不会真的在已经烧得满目疮痍的亚利桑那再放一团火,想起去年的《猩球崛起3》,该片与《银翼杀手2049》一起被视为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的最大热门,全片动用了1400多个特效镜头,成片看下来,有那种像《变形金刚》充斥特效的质感吗?特效的最高境界也许就是使用了特效但却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特效服务于影片但不需要喧宾夺主,这一点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会非常重要。

      今年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之争
      《勇往直前》属于那种首先排铺人物,用人物心理、行为营造层层情绪,再通过特定事件把情感努力推向高潮的典范,重点塑造了两个人物牵扯出了整个人物关系网,无论是好莱坞还是欧洲电影,因为人文主义的概念,影片的重点很多情况下是打造人物形象或者说人物形象是电影的关键之一,爱情、亲情、友情这些情感会进行深度的人性挖掘,人性的不同部分会汇聚、拼接成表面上的爱情、亲情等。这也许是好莱坞甚至西方电影与亚洲最重要的不同,《萨利机长》《隐藏人物》《勇往直前》这些是用人内心的特质去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坎,《辛德勒名单》《血战钢锯岭》《全金属外壳》这些是用战争衬托人性的光辉,人性优于国家,高于一切。就连超级英雄里也有这般为人性而奋斗的存在,最为人熟知的就是美国队长了吧,为了不受政府管制,尊崇内心的正义,开始了与托尼斯塔克的内战,最后在人民都无法保护的自责下死在了民众面前。这也是我喜欢cap的原因,一个纯粹为正义而战斗的人。
      因为好莱坞的人性至上,所以主旋律影片的题材不会拘泥于战争、局部战争、局部斗争这些你来我往的武力冲突上,消防队员为扑灭森林大火而牺牲、政府与居民同仇敌忾抓捕波士顿马拉松的恐怖分子,非裔女性为载人航天不为人知的贡献,老飞行员用经验和技术挽救了飞机上所有人的性命。这些真实事件都在传递着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感动且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些关于爱、勇气、努力的品质总是伴随着人的出现而弥漫开来,好莱坞习惯把这些品质用心理学、哲学的角度分解,形成了愤怒、恐惧、信任、贪婪等描绘人物内心的词语,把特定的词语代表的情绪加入到电影文本里,赋予主导价值观,形成一部宣扬本地区思想文化但又不泯灭人性的主旋律影片。
      而现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库和信息交换让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渗透进社会的每个角落,每一刻发生的事情都会在第一时间传遍世界各地,同时也会得到反馈,如今可以供电影工作者挑选的主旋律素材不胜枚举,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抗洪救灾人员长时间战斗在第一线,得不到休息时间,更是有壮烈牺牲的案例;某些领域上的研究人员无视嘲笑压力,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就;社会新闻里那些不断感动我们的真实事件,有时候,不需要惊天动地,你死我活,社会上的一个人,一个团体,做了一件传递正确三观的事,把这些事记录成文本、塑造成影像,用表演和技术创造出电影美学,教育意义比影片开始之前一个明星一句古训的效果要好太多。如果我们自己真真切切被文本里塑造的思维构想说服,那么输出价值观就不会遥不可及了。


      4楼2020-03-23 16: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