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漆器在唐代贵族器皿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唐代的盛妆器以方形妆奁为流行,装饰华美。
这件仿的是唐代李景由墓中出土的银平脱木质方漆盒(很可惜没见过这件的实物照片,只有手绘图示)。盒上层有一木屉,装有梳子和金钗,下层装有圆形妆盒,鎏金银蚌盒和小鎏金铜镜等。



其中最特殊的,最有唐代特色的就是蚌盒。它的造型特征与水中的蛤、蚌生物一样, 具有上下两扇, 盒体和盖相同, 或直接采自于自然贝壳, 或用金属仿制, 被人们称为贝盒、贝形盒、蛤盒、蚌盒。



它的大小和装饰各有不同,比如有鎏金的宝相花纹样的。

也有錾刻出花纹的。

也有用天然贝壳贴金制作的。

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盛装脂粉。唐代的口脂将之前使用的动物油脂替换成蜜蜡,粘着性和光滑感都大大加强,还有滋润防裂的效果。(这也是我们现代口红的主要成分)色彩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暖色系的“朱口脂”,冷色系的“紫口脂”,裸色系的“肉口脂”,甚至哥特式的“乌唇”吃土色系也都流行过。颜色来源也不仅仅是朱砂,比如紫草就成为主要原料(现在很流行的紫草膏基本制作和当年差别不大)。口脂中还流行加入香料,《千金方》里面就写了“甲煎口脂”的做法。

在妆粉方面,唐朝基本还是继承了微黄的米粉和雪白的铅粉两大种类。不过唐尚浓艳,所以铅粉更加流行。唐朝后期还流行过“佛妆”,就是用括蒌染黄的妆粉涂满脸部,像是鎏金的佛像一样。


分开介绍一下其他道具,多足几,也称栅足案。(举案齐眉也是这种东西啊,想想这个场景……)

挟轼,即古人所称“凭轼”,又可称为夹膝、凭几、隐几、伏几,是席居时代一类重要家具。这件是仿正仓院“紫檀木画挟轼”,在我看来,这件是华美与雅致的完美结合。(比例上缩短了一点,根据唐朝绘画和各种实物,正仓院这件偏长)


镜架,这件仿的是汉代鎏金龙纹镜台,这类镜台由台座、立杆、半圆形槽口组成,使用时把铜镜插入槽口。


鎏金菱花手镜。

项链仿的是李静训墓出土项链,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一条项链了。


金银平脱是一种将髹漆与金属镶嵌相结合的工艺技术,到了唐代成为极具时代特点的器物装饰技法。简单地说,就是把金银薄片剪成各种形状,贴在器物表面,再上几层漆,干了之后再打磨露出金银纹样,这样会形成金银和漆面齐平浑然一体的效果。
其实这是我们现在非常容易仿制的一种技法,以这个金银平脱镜为例。这个镜子是仿制自陕历博的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镜和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的金银平脱凤鸟纹方镜。



首先,用pvc塑料板(我一般用最薄的那种)剪出自己想要的形状,我选了八瓣海棠。

把选好的花片贴在上面压平,背面用遮漆胶带纸封好,免得上色时沾上。

黑色丙烯稍微加水调开(要厚厚的那种),一层一层涂上,干后再涂下一层。要涂均匀不要留下气泡,这样干后会变成空洞。大约厚涂5层左右。

干后(大概要晾一天)用砂纸打磨。

直到图案完全显露出来。

把边缘露出来的底重新涂上黑色丙烯。

因为这样打磨过的花片非常容易生锈,所以要用甲油胶封上,同时显出漆光。这样我们就拥有了一块金银平脱的漆片,用来做盒子之类的都可以。

背面贴上镜面金属贴纸(家装店有卖)。

用金色粘土饰边和做镜钮。

用丙烯颜料进行修补。

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