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上河图》上的汴水虹桥
故事要从六十年前说起,1953年《清明上河图》历史上首次对公众展出,桥梁学家唐寰澄注意到了画中的“汴水虹桥”,不是一般古画中的石拱桥和木板桥,而是一座轻巧美丽的木拱桥,“一片霞光,使人眼亮”。

▍桥梁学家唐寰澄
后来唐寰澄展开了研究和计算,证实这种木拱技术是可行的,画中的桥梁是真实存在过的。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学界都认为这种木拱桥已经失传了,因为从宋代以后就再也没有这种拱桥再建的记录。
直到70年代末,文物工作者在浙南和闽东北地区再次发现了同一类型的木拱桥,到1980年,桥梁专家们终于确认北宋盛行的虹桥技术并未失传。此后,这种木拱技术得到了桥梁界的关注,王澍也是从中得到启发,并将这种技术用到了自己的建筑实践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