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吧 关注:211,256贴子:1,246,082
  • 8回复贴,共1

转帖------中断近千年的贯木拱技术复兴过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清明上河图》上的汴水虹桥
故事要从六十年前说起,1953年《清明上河图》历史上首次对公众展出,桥梁学家唐寰澄注意到了画中的“汴水虹桥”,不是一般古画中的石拱桥和木板桥,而是一座轻巧美丽的木拱桥,“一片霞光,使人眼亮”。
▍桥梁学家唐寰澄
后来唐寰澄展开了研究和计算,证实这种木拱技术是可行的,画中的桥梁是真实存在过的。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学界都认为这种木拱桥已经失传了,因为从宋代以后就再也没有这种拱桥再建的记录。
直到70年代末,文物工作者在浙南和闽东北地区再次发现了同一类型的木拱桥,到1980年,桥梁专家们终于确认北宋盛行的虹桥技术并未失传。此后,这种木拱技术得到了桥梁界的关注,王澍也是从中得到启发,并将这种技术用到了自己的建筑实践中。


IP属地:广西1楼2019-12-22 22:43回复
    王澍的实践之一:超轻村项目

    ▍王澍为留学生做讲解

    ▍搭建完成的居住单元
    ▍搭建完成的居住单元
    ▍结构完成后的承重实验


    ▍搭建过程示意图
    每栋临时房屋是由大约400根木条、少量铆钉和风钩组成的“临时建筑”,通过在顶层铺上透明有机板,可以实现遮风挡雨,一个单元内可供四口之家生活。


    IP属地:广西2楼2019-12-22 22:44
    回复
      2025-11-01 14:15: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王澍的实践之二:象山校区专家接待中心
      2013年竣工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专家接待中心,整个建筑的屋顶由一片木构架大屋顶整体覆盖。但并未使用大尺寸木梁,仅仅使用60mm见方的松木木方,采用贯木拱技术组合而成。

      ▍连续的木构架屋顶
      ▍木拱以剪刀撑与墙体连接
      ▍屋顶局部
      ▍小型木材实现的巨大跨度
      象山校区的大屋顶,以极小的木材截面,实现了巨大的跨度,一千年前古画中的造桥技术仍然能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发挥作用,让人不能不惊叹传统木构技术的巨大潜力。
      比起众多仿古建筑对中国古建大屋顶“形”的仿摹,这种对古代营造技术的继承和发展,是更加本质的哲学层面的血脉联系,让古代技术在现代有了新的生命力。
      “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

      ▍《清明上河图》上的汴水虹桥
      流传千古的虹桥,居于名画《清明上河图》长幅的中心位置。唐寰澄首次在展览中发现并展开研究时,推测其“净跨约20米,拱矢约5米,宽约8米”,并先后名之为“叠梁拱桥”和“贯木拱桥”。
      ▍唐寰澄推测的汴水虹桥的结构体系
      ▍唐寰澄以火柴棍示意的汴水虹桥的结构体系


      IP属地:广西3楼2019-12-22 22:44
      回复
        唐寰澄在《中国科学技术史 桥梁卷》中称木拱廊桥“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种,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2009年9月,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唐寰澄为汴水虹桥做的DSI超静定次数分析
        ▍唐寰澄对虹桥结构的推测
        由于使用短的构造材料,形成了大的跨度,被认为是中国在世界桥梁史上的独特构造。木拱结构的廊桥曾风行于北宋,是我国木结构桥梁的活化石,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同时具有极高的传统美学价值。
        宋代之后,随着汴京的衰微,木拱桥在中原地区趋于湮灭,近代学者一直都认为这种技术已经无存。自唐寰澄在《清明上河图》中发现以后,经过二十余年的搜索,在浙江、福建等地终于发现了多座贯木结构的桥梁,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后来陆续发现的部分贯木拱桥实例
        ▍福建寿宁鸾峰桥,始建于明代,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寰澄后来在上海青浦主持建造的贯木拱桥,由美国WGBH电视台资助


        IP属地:广西4楼2019-12-22 22:44
        回复
          传统木构技术还有多少潜力可挖?
          在我孩童的时候,我祖父就在饭桌上用筷子为我搭起过贯木拱桥的模型,可见这种技术并未失传,只是并未得到系统的传承和研究。由此也想到,我国传统的木构技术中是否还有其他具备潜力,未得到传承的技术?在考古成果,古画中是否还会有尚未被挖掘的宝藏呢?

          ▍我用筷子搭建的结构模型
          正如屠呦呦通过古医学著作的启发才想到青蒿素的提炼方法一样,传统文化和技术是巨大的宝藏。王澍一直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兴趣,同时结合现代技术,才让贯木拱技术得到了有效的继承和应用。可见保持对传统的关注是十分必要的,“师造化”、“师古人”,有时候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搬运完毕,有些图片因为尺寸贴不出来,想看原图可百度原文看。


          IP属地:广西5楼2019-12-22 22:45
          回复
            另一文章∶
            宋时汴河上有几座多跨梁柱桥,因桥柱碍事,时常发生艚船撞桥、折柱沉舟事故,严重阻碍了国计民生依赖的水陆交通。兹事体大,惊动了朝廷。朝廷希望建造河中没有桥墩的桥梁来免除船撞之患。
            大约1033—1034年左右(具体时间不太确定)开始出现河中没有桥墩的虹桥,见清明上河图:

            虹桥技术由陈希亮(宋.官员)推广,发明者为一“牢城废卒”。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八:青州城西南皆山,中贯洋水,限为二城。先时跨水植柱为桥,每至六七月间,山水暴涨,水与柱斗,率常坏桥,州以为患。明道中,夏英公守青,思有以捍之。会得牢城废卒,有智思,叠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至今五十余年,桥不坏。庆历中,陈希亮守宿,以汴桥屡坏,率尝损官舟害人,乃命法青州所作飞桥。至今沿汴皆飞桥,为往来之利,俗曰虹桥。
            “牢城废卒”发明了“世界桥梁史中绝无仅有的木拱桥(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贯木拱桥。至今在浙闽等地仍有不少贯木拱桥在使用:
            达.芬奇于1502年左右设计出贯木拱桥,晚了“牢城废卒”约500年。达.芬奇的设计最终还没有建成实物。
            达芬奇的设计手稿


            从取得的成就来看,“牢城废卒”完全可以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相比名闻遐迩的达.芬奇,“牢城废卒”甚至没有留下姓名。


            IP属地:广西6楼2019-12-22 22:45
            回复
              赞👍科技保护势在必得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12-22 23:18
              回复
                科技贴会比很多的扯皮贴有用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12-23 08:19
                回复
                  2025-11-01 14:09: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讲讲军事科技上的神臂弓,我对这项本是西夏的国防科技机密走私事件感兴趣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12-23 10: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