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吧 关注:39,299贴子:513,770
  • 7回复贴,共1

大家评一评: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已经有这个命题了,只是我觉得有些当之无愧,有些有点勉强,有些漏选的有点冤。大凡这样的命题是不会有定论的!


1楼2009-08-20 19:38回复
    讲阴阳八卦学说的《周易》,究竟是一部什么书呢?有人说它是一部迷信的书,有
    人说从哲学思想来看,它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还有人说,从史籍来看,它是我国最早的
    经典之一,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一部古代典籍。
        早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客观情况和规律性缺
    乏认识,因而产生宗教迷信。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
    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费尔巴
    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当时人们是根据神灵的启示来判断吉凶的,而传达神灵启
    示的手段是占卜。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占卜逐渐成为一门专业,从事这门专业的人叫做“卜人”或
    “筮者”。这些搬神弄鬼的卜人,把他们积累的经验编辑成书,以便翻检和传授。在夏
    朝时已有《连山》,在商朝时已有《归藏》,在周朝时已有《周易》。从这方面来说,
    《周易》是属于求神问卜的迷信书籍。
        但是,在《周易》这部书中,它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上的天文历算的成就,以及在
    社会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复杂现象,并对这些现象作出解释和说明。因此,《周易》不仅
    仅是一部宗教迷信书,而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其内容涉及到天文历算、地理、生
    物、伦理、道德、哲学、政治、历史等诸多方面。它还有许多有价值的方法论思想(如
    简单性原则、相似性原则、循环原则以及稳定与不稳定、无穷演化的思想等等)。
        在哲学上,《周易》把人们在自然中经常接触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的八种物质,作为产生世界万物的根本,其中又以天、地为最根本,其他六种是天地产
    生的。所以说,《周易》是以八卦构成的。所谓八卦,即是象征构成物质世界的八种成
    分:天(乾A)、地(坤A)、雷(震A)、风(巽A)、水(坎A)、火(离A)、山(民
    A)、泽(兑A)。其本源是所谓“一”,由“一”的自身的变化而发展为“八”,天、
    地等八种东西相互矛盾相互排斥而产生宇宙万物。这就是说,由“一变”生“二”,
    “二变”生“三”,“三变”成“八”,“八卦”发展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发展为
    三百八十四爻。
        用物质性的东西来说明万物生成,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它用变化来观察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反相成,并认为某一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会
    过渡到“物极必反”的对立中去,这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于《周易》的辩证法,
    郭沫若给予高度的评价,他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中说:“《易》的出发点原是一
    种辩证观。”在《周易之制作时代》中指出:
        “从《易》的纯粹的思想上说,它之强调着变化而透辟地采取着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在中国的思想史上的确是一大进步。”
        “八卦”哲学是一种朴素的辩证唯物论,它比神学进步,但是,它还穿着神学的外
    衣——藉占卜而表现。所以,一提起阴阳八卦,使人有玄妙神秘之感。
        《周易》是以八卦构成的,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卦辞与爻辞是经文,称为
    《易经》,后人对卦辞和爻辞进行说明、解释,甚至加以发挥,这些文字叫做传文,称
    为《易传》。现存的《周易》10卷,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易卦产生于何
    时?易传为何人所作?至今仍众说纷纭。《史记·周本纪》说:西伯被囚羑里,“盖益
    《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史记正义》解释说:《乾凿度》云:“垂黄策者羲,益
    卦演德者文,成命者孔也。”《易正义》云:“伏羲制卦,文王卦辞,周公爻辞,孔十
    翼也。”据司马迁所说,文王益卦是一种较早的记载。古今学者一般都认为八卦哲学为
    


    2楼2009-08-20 19:39
    回复
      2025-09-08 01:33: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
      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
      也能变成福。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
      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
      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
      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
      “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
      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
      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
      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
      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
      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
      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
      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
      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
      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
      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
      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
      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
      义》,等等。下面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
      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
      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
      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
      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
      “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
      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
      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
      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
      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
      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
      


      4楼2009-08-20 19:41
      回复
        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
        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
        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
        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
        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后来有的哲学家
        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无为而治”。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为“天道自然观”。所以老子的人
        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为最好是
        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
        法,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
        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加重人民税收,反对拥
        有强大的兵力,他说过:“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第三十一章》)他
        同时也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他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
        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扑,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第十九章》)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要“圣智”、“仁义”、“巧
        利”,国家就大治了。这三种东西不足以治国,最好的办法是,使人们着意于“朴素”,
        少有“私欲”,不求知识,就可以没有忧患了。
            老子的社会历史观是不现实的,他为了反对当时的剥削制度,从而反对一切社会制
        度。为了反对剥削阶级的文化,从而反对一切文化。为了反对欺诈,从而反对一切知识。
        这是他消极的一面。他以为只有抛弃了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只有抛弃了文化学
        问,才能免于忧虑,这种愚民政策,也被后世的统治阶级所利用。
            那么,老子所向往的理想世界是什么呢?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说:“小国寡
        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
        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
            老子这一设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
        老子说过,人民为什么过着饥寒的生活呢?是因为他们的君主取赋税多的缘故。“民之
        饥,以其上食税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进步因素。但是,小国寡民的理想,却
        是幻想,它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我们应当看到,老子的这一举动是抨击奴隶
        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它对后世的进步思想家、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反相成。老子学说的精髓,是他光辉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
        生与死、新与旧的相互关系,观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成与败、福与祸等对立的双方的
        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老子》一书中,还深刻地论证了
        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说过,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
        长和短只有彼此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不同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互相对立而有了顺序。
        总之,老子承认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
            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在变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过渡,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完全成为相
        反的东西。因此,老子一再告诫统治者,必须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措施,否则,就
        会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会丧失天下。他认为,高明的统治者必须懂得以柔弱
        胜刚强的道理。为了证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的道理,他举了许多的例子。他经常用水
        来比喻自然力量的伟大,比喻人类高尚的品质。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
        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
        章》)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
        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柔的战胜刚的,弱的战胜强的,天下没有人不懂的,可是没有
        人能做到。老子又举军队强大了就会破灭,树木强大就会摧折的例子。但他把弱能胜强,
        柔能胜刚,当作绝对的规律,没能认识到这种互相转化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
        尽管如此,老子认为在发展过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战胜的,这对于促使人们认识新生的力
        量是不可战胜的道理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的春
        秋末期,正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提出这一观点,也具有积极的现实
        意义。
            老子还初步意识到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他说过,大树是由细小的萌芽产生
        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堆泥土筑起的;千里的远行,必须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见
        《第六十四章》)
            当然,老子的自然辩证观是直观的、原始的、朴素的、缺乏科学的论证。同时,他
        的辩证观还缺乏不可调和的斗争精神。这是他受了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尽管如此,《老
        子》一书中上述的这些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史遗产。


        5楼2009-08-20 19:41
        回复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总共20篇,计有《学而》、《为政》、《八佾》、
          《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
          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
          《子张》、《尧曰》。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
          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
          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
          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
          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
          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
          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
          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
          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
          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
          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
          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
          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
          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
          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
          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
          孔子的道德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
          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
          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
          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
          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
          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
          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
          《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
          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
          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
          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
          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
          响极为深远。
          


          6楼2009-08-20 19:43
          回复
            孙子兵法  史记  三国演义


            8楼2009-08-20 21:41
            回复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三字经》早就不仅仅属于汉民族了,它有满文、蒙文译本。《三字经》也不再仅仅属于中国,它的英文、法文译本也已经问世。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世界范围的推广。
                已经有几百年历史的《三字经》依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在过去,包括章太炎在内的有识见的学者,多有致力于《三字经》的注释和续补者。模拟《三字经》形式的读物,如《女三字经》、《地理三字经》、《医学三字经》、《西学三字经》、《工农三字经》、《军人三字经》、《佛教三字经》、《道教三字经》层出不穷,风靡天下。近期,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先生还创作了《新三字经》,同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借鉴《三字经》韵语集中识字的原理,深圳市策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开发出包括《中华字经》在内的『爱文识字阅读系列教程』,进行汉语阅读教学推广,取得广泛好评。
                《三字经》全文长达1720字,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9楼2009-08-21 21:29
              回复
                《千字文》简介
                  《千字文》根据史书记载,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期(502 —549 年)编成的,其编者是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据唐代李倬《尚书故实》记载梁武帝命大臣殷铁石模次王羲之书碣碑石的字迹,又要求拓出一千字都不重复,以赐八王。殷铁石拓出后,此千余字互不联属,粱武帝又命令周兴嗣将这一千字编成有意义的句子,“卿有才思,为我韵之。”。结果周兴嗣竟写成了《千字文》,头发都白了。古人多简称其为《千文》。
                  《梁史》中说:“上以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韵为文。奏之,称善,加赐金帛。”唐代的《尚书故实》对此事做了进一步的叙述,该书说:梁武帝萧衍为了教诸王书法,让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个字一张纸。然后把这些无次序的拓片交给周兴嗣,让他编成有内容的韵文。周兴嗣用了一夜时间将其编完,累得须发皆白。这件事在唐宋两代多有记载,如《刘公嘉话录》、《太平广记》等书都曾加以记录,其内容与《尚书故实》基本相同。 
                  《千字文》在“三、百、千”中虽排在最后,但其成书时间却是最早的,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确切知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一部书。
                  《千字文》问世1400 多年来的流传表明,它既是一部优秀的童蒙读物,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喜爱,这足以使它流传到久远的将来。《千字文》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它那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使得众多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
                  借鉴《千字文》中韵语集中识字的原理,深圳市策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出包括《中华字经》在内的『爱文识字阅读系列教程』,进行汉语阅读教学推广,取得广泛好评。其中主识字教材更是由4,000个不重复的常用汉字字组成,韵语成篇,分为50个不同主题,可称为现代版《千字文》。
                http://baike.baidu.com/view/23443.htm


                12楼2009-08-21 21: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