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尿酸的来源及高尿酸进化论学说
尿酸来源于嘌呤代谢,人体内的嘌呤80%来源于内源性合成,20%来源于食物摄取。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经代谢分解产生内源性嘌呤,加上食物中摄取的嘌呤,在人体内经一系列酶的作用,生成黄嘌呤和次黄嘌呤,再由黄嘌呤氧化酶催化生成尿酸。环境中的尿酸是植物生命系统中重要的氮来源[1],占其重量的33%,它在食物链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对大多数动物而言,其生命系统有更有效的能量来源,不依赖尿酸供能。尿酸排出体内的主要问题在于其水溶性差。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以高耗能的方式,将尿酸以半固体形态从肠道排出,这有利于动物体内水的留存[1]。除灵长类以外的哺乳动物,其体内存在尿酸氧化酶,尿酸氧化酶可催化尿酸生成更易溶于水的尿囊素,通过肾脏排泄。这就是大部分哺乳动物不会患痛风的原因。在灵长类动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猩猩和长臂猿等人科动物尿酸氧化酶基因大约在1 000~2 200万年前失活,导致尿酸成为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在体内集聚,肾脏成为重要的排泄途径。
进化论观点认为,尿酸氧化酶基因的失活是人类进化的选择。600~2 400万年前的古灵长类居住在亚热带森林,主要以水果为食,摄入的盐含量非常低,尿酸可帮助古灵长类在低盐环境中维持人体直立血压[4],促进其直立行走能力的进化。同时,有研究表明哺乳动物在果糖存在的情况下,尿酸可以促进机体脂肪的积累[5]。始新世后期,全球气候逐渐变冷,古灵长类可获得的果实性食物逐渐减少。此时尿酸酶的失活使得其体内尿酸水平升高,促进古灵长类从果实中摄取的果糖在肝脏中转化成脂肪并储存下来,有助于其度过地球寒冷的食物匮乏期。
除此之外,有学者认为尿酸氧化酶基因的失活可弥补进化过程中灵长类动物合成抗坏血酸能力的丧失。抗坏血酸,即维生素C(vitamin C, VC)是一类强效的抗氧化剂。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L-gulonolactone oxidase, GULO)是负责葡萄糖合成VC的最后一步催化酶。古灵长类由于VC摄入充足,GULO基因失活使机体不必耗费多余能量合成VC。始新世后期,古灵长类果实食物摄入减少,体内抗氧化物质不足。尿酸酶基因突变所致的尿酸水平升高,有效地补偿了古灵长类体内VC合成途径的缺失。另有13项随机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的meta分析证实,补充维生素C的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血清尿酸水平[6]。另外,尿酸与咖啡因的化学结构类似,有研究认为尿酸可刺激大脑皮层的应激反应[7],推测尿酸氧化酶基因失活与古灵长类智力进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