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不止诗画山水,还有更多待你发现的人文景观
v搜索济南微帮团,了解更多济南故事
济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早在9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汉代设为济南郡,从此有了“济南”这个名称。自古济南以“泉城”“泉都”闻名于世,名泉胜景把济南装点得魅力独有,分外妖娆。
李白、杜甫、苏轼、苏辙、曾巩、元好问、赵孟頫、王士祯等历代大家或旅游或工作在此,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于慎行、李攀龙等就是出生在济南。历代名人大家对这座城市的风光风情赞吟不绝,留下了许多传诵千百年的诗篇,为济南自古是诗城提供了佐证,更使得济南这座北方城市有了“潇洒似江南”的美誉……
诗城济南最早的诗人是谁呢?据专家考证,这是生活于3000多年前的一位名字失逸的谭国大夫,他的名为《大东》的诗篇就被收入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大东》这首济南最早的诗篇也反映了泉城的自然特点,其写作水平之高为文史专家赞赏不已。
据资料记载,一生放荡不羁超脱如仙,读书之余,喜欢到处游玩,欣赏名士大川,领略风土人情的“诗仙”李白先后4次到济南,可谓与济南有不解之缘。游览华山,“下笔豪迈,诗作传神”的他留下了“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这一令人神往不已的千古妙句;与友人泛舟鹊山湖,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深深震撼了,诗兴大发,信手留下了“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这语浅意深的诗作。更让我们后人知道了千年前的鹊山湖是多么的壮阔、浩瀚。
如数家珍般说起描写咱们济南的诗篇名句,不能不先说写出“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诗圣”杜甫。当年诗圣来济南时,兴之所至,即席疾书写下题为《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让历下亭声名鹊起。自此历下亭名家学士咸集,言情抒怀,留下了许多名诗佳句。
其实,当年杜甫所说的历下亭在现在的五龙潭附近,北宋之后,历下亭几经搬迁。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当时的山东盐运使李兴祖在大明湖中利用宋人修建的环波亭废址,建造了历下亭,题为“古历亭”。1748年,乾隆来济南游历大明湖时,题写了“历下亭”匾额,才使得这座千年古亭恢复了其最初的名称。
在历史上,作为古明湖的一处重要建筑,环波亭是相当有名气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济南要职的苏辙写过题为《环波亭》的诗,其中有这样的美句:“凫鸟聚散湖光净,鱼鳖浮沉瓦影凉。清境不知三伏热,病身惟要一藤床。”从中不难看出当时的环波亭是多么的幽静怡人又凉爽。
“济南山水天下无,楼阁人家尽画图。烟雨半城秋半顷,垂柳多处是明湖。”清代诗人王文骧这首诗形象逼真地描写出了当时大明湖在济南所占的面积和地位。同时也说明了济南这座城市的特点。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有异曲同工之妙。那种“湖岸泉畔万垂丝”的美景勾人心魄,回味无穷。
夏日的那一场做不完的梦......
作为济南的主要景区之一,大明湖是历来为人称颂赞赏的。而谈到大明湖,就不能不谈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这位曾经执政济南将近3年的“父母官”。过去的大明湖名为“西湖”,又为“四望湖”。常年久雨成灾,湖水泛滥。曾巩到位后,审时度势,疏浚河道,建造北水门,使得湖水注入小清河,彻底解决了水患顽疾。曾巩为济南人铭记在心,并建南丰祠作为纪念。
曾巩在济南“知齐州事”的两年多,不仅为济南的建设发展居功至伟,而且还写了不少和济南有关的律诗,遗留下弥足珍贵的墨宝。曾巩的诗歌成为研究济南历史变迁不可多得的资料。“问君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这是曾巩题为《西湖纳凉》的诗,直白平述,似淡而深,情韵悠长,真的是“字为心迹,诗为心声”,读来格外亲切。在“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时阅读这首诗,真得会有心静自然凉、一扫暑热的作用,实为炎热夏天避暑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大文豪苏东坡和咱济南也有交集。“济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龙山马足轻。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这首《阳关曲》就是苏轼在熙宁十年(1077)到济南探望其弟苏辙时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洒脱随意以及兄弟两家阔别多年,一朝团聚,无限欢欣的心情,很有感染力、穿透力。
而因为欣慕济南而主动请求任职济南的苏辙,作为齐州掌书记在济南前后工作居住了3年,写下了许多盛赞湖泉之美的诗作,其中《灵岩寺》中有这样的赞叹“青山何重重,行尽土囊底。岩高日气薄,秀色如新洗”。寥寥20字就给我们描述了一副活灵活现的画卷,让人的心灵如同得到洗礼净化一般清澈透明。
济南的曼妙风光山水湖泉,让历代文人墨客折服倾倒。这其中就包括曾经写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震古烁今名句的金代大诗人元好问。他写出了《济南杂咏十首》这些不乏赞美、歌咏济南的诗作,留下了“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做济南人济南#大明湖##游客黄山悬崖边拍视频#





v搜索济南微帮团,了解更多济南故事
济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早在9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汉代设为济南郡,从此有了“济南”这个名称。自古济南以“泉城”“泉都”闻名于世,名泉胜景把济南装点得魅力独有,分外妖娆。
李白、杜甫、苏轼、苏辙、曾巩、元好问、赵孟頫、王士祯等历代大家或旅游或工作在此,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于慎行、李攀龙等就是出生在济南。历代名人大家对这座城市的风光风情赞吟不绝,留下了许多传诵千百年的诗篇,为济南自古是诗城提供了佐证,更使得济南这座北方城市有了“潇洒似江南”的美誉……
诗城济南最早的诗人是谁呢?据专家考证,这是生活于3000多年前的一位名字失逸的谭国大夫,他的名为《大东》的诗篇就被收入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大东》这首济南最早的诗篇也反映了泉城的自然特点,其写作水平之高为文史专家赞赏不已。
据资料记载,一生放荡不羁超脱如仙,读书之余,喜欢到处游玩,欣赏名士大川,领略风土人情的“诗仙”李白先后4次到济南,可谓与济南有不解之缘。游览华山,“下笔豪迈,诗作传神”的他留下了“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这一令人神往不已的千古妙句;与友人泛舟鹊山湖,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深深震撼了,诗兴大发,信手留下了“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这语浅意深的诗作。更让我们后人知道了千年前的鹊山湖是多么的壮阔、浩瀚。
如数家珍般说起描写咱们济南的诗篇名句,不能不先说写出“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诗圣”杜甫。当年诗圣来济南时,兴之所至,即席疾书写下题为《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让历下亭声名鹊起。自此历下亭名家学士咸集,言情抒怀,留下了许多名诗佳句。
其实,当年杜甫所说的历下亭在现在的五龙潭附近,北宋之后,历下亭几经搬迁。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当时的山东盐运使李兴祖在大明湖中利用宋人修建的环波亭废址,建造了历下亭,题为“古历亭”。1748年,乾隆来济南游历大明湖时,题写了“历下亭”匾额,才使得这座千年古亭恢复了其最初的名称。
在历史上,作为古明湖的一处重要建筑,环波亭是相当有名气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济南要职的苏辙写过题为《环波亭》的诗,其中有这样的美句:“凫鸟聚散湖光净,鱼鳖浮沉瓦影凉。清境不知三伏热,病身惟要一藤床。”从中不难看出当时的环波亭是多么的幽静怡人又凉爽。
“济南山水天下无,楼阁人家尽画图。烟雨半城秋半顷,垂柳多处是明湖。”清代诗人王文骧这首诗形象逼真地描写出了当时大明湖在济南所占的面积和地位。同时也说明了济南这座城市的特点。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有异曲同工之妙。那种“湖岸泉畔万垂丝”的美景勾人心魄,回味无穷。
夏日的那一场做不完的梦......
作为济南的主要景区之一,大明湖是历来为人称颂赞赏的。而谈到大明湖,就不能不谈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这位曾经执政济南将近3年的“父母官”。过去的大明湖名为“西湖”,又为“四望湖”。常年久雨成灾,湖水泛滥。曾巩到位后,审时度势,疏浚河道,建造北水门,使得湖水注入小清河,彻底解决了水患顽疾。曾巩为济南人铭记在心,并建南丰祠作为纪念。
曾巩在济南“知齐州事”的两年多,不仅为济南的建设发展居功至伟,而且还写了不少和济南有关的律诗,遗留下弥足珍贵的墨宝。曾巩的诗歌成为研究济南历史变迁不可多得的资料。“问君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这是曾巩题为《西湖纳凉》的诗,直白平述,似淡而深,情韵悠长,真的是“字为心迹,诗为心声”,读来格外亲切。在“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时阅读这首诗,真得会有心静自然凉、一扫暑热的作用,实为炎热夏天避暑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大文豪苏东坡和咱济南也有交集。“济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龙山马足轻。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这首《阳关曲》就是苏轼在熙宁十年(1077)到济南探望其弟苏辙时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洒脱随意以及兄弟两家阔别多年,一朝团聚,无限欢欣的心情,很有感染力、穿透力。
而因为欣慕济南而主动请求任职济南的苏辙,作为齐州掌书记在济南前后工作居住了3年,写下了许多盛赞湖泉之美的诗作,其中《灵岩寺》中有这样的赞叹“青山何重重,行尽土囊底。岩高日气薄,秀色如新洗”。寥寥20字就给我们描述了一副活灵活现的画卷,让人的心灵如同得到洗礼净化一般清澈透明。
济南的曼妙风光山水湖泉,让历代文人墨客折服倾倒。这其中就包括曾经写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震古烁今名句的金代大诗人元好问。他写出了《济南杂咏十首》这些不乏赞美、歌咏济南的诗作,留下了“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做济南人济南#大明湖##游客黄山悬崖边拍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