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七国,波澜-诡-谲——流沙未来的展望,以及F4的分析。
按韩非说法,流沙与夜幕的争斗接近中盘,需要走出韩国,布局一张更大的网。
而除掉四凶将之一的翡翠虎,意味着流沙获取了财力支撑。
同时夜幕是罗网在韩国扶植的触须,这点在52集当中纵横就已经明确过。
因此随着夜幕的败退,罗网参与局面是必然趋势,玄翦和血衣侯联手紫兰轩大战就已经是证明。
那么在这种局面下,流沙的核心人员所面对的,就是波澜-诡-谲的前路了。


韩非
韩非作为流沙的决策者,他当前倾向于和嬴政联手,对抗夜幕和罗网。
不论从朝堂政治来说,还是从苍龙七宿来说,权谋与玄幻的两条线索均指向罗网。
而维持秦韩关系,在当前局势下则需要和嬴政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
因为在现阶段,夜幕既然开始探寻苍龙七宿的线索,代表罗网也有这种意向。
之前紫兰轩大战,在血衣侯向天泽表明对百越宝藏志在必得的时候。
玄翦也曾经表示出类似的针对意向,可见他们背后真正的目标,存在竞合与竞争。


因此韩非希望主动出击,在罗网根须势力最大的咸阳进行布局。
这个思路是没问题的,主动出击要好过被动等待。所谓布局,就有可能牵扯到初次使秦。
如果罗网和夜幕都对苍龙七宿有兴趣,韩国王宫里的郑国王宫遗址,就会是苍龙七宿的关键地缘。
有了这层关系,秦韩之间的博弈与平衡,关键点之一也可能就是争夺苍龙七宿。
所以与其等着秦国早晚打上门,不如在咸阳扯一扯罗网的后腿。

另外关于韩非提到的人心向恶,以法匡之。这一点简单说几句。
人性本恶,是荀子的主张,与孟子主张的人性本善,存在思辨对立。
那么人性到底本善还是本恶?就如太极生两仪的道理,善与恶是对立统一关系。
这种事争论千年没有定数,我们也就不多讨论了。
从逻辑来说,荀子对人性本恶的阐述,是基于利害关系的衍生结果。
【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
【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
以上两句荀子的说法,通俗讲就是人生下来就要存活,本能的要获取资源。
例如要吃--奶,如果有多个幼子,就存在利害冲突,而人的生存本能诉求互相之间以争斗解决问题。
所以趋利避害的直接手段,就是排斥存在竞争关系的同类,追求对自己有利的处境。
人出生只有利害角逐的生存本能。
道德,礼仪这些后天教化,是为了杜绝人们唯利是图,驱使人向善。
也就是说,对于善恶观念的区分标准,荀子是认可的,但他认为不是天生的。
作为荀子的徒弟,韩非也继承了性-恶-论。而且韩非汇集古今各种流传轶事,做出了更坚决的批判。
他认为德行礼仪这类的教化,不足以压制人性之恶,因为没有强制力,所以要用法来钳制。
赏善罚恶,惩恶扬善,韩非的这个观点,在第一季他就曾经表述过。
【法不阿贵,绳不绕曲。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这更是韩非的名言之一。
韩非也有鲜明的善恶观念,就像84集分析中,我们援引的【善之生如春,恶之死如秋】。
这句话就是【圣王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必完】追求的结果。
也就是最终导向为【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

韩非对翡翠虎资--产的处置,是卖--身--契和高--利--贷作废,但田契依旧有效,只是免除一年佃租。
当时的历史大环境,土地私有制已经成为主流,因此农民耕作然后缴地租,是契合时代的做法。
如果不收佃租,就是放弃了该片土地的所有权收益,也就是模糊了阶--级--性质。
那么耕作的农民会产生两种可能性导向:
第一,好逸恶劳。因为不用缴纳佃租,所以生产积极性降低,其实是对国力的削弱。
第二,转手获利。因为不用缴纳佃租,所以农民掌握土地的全部收益,可以再中转出租他人。
短期来看的确是让农民得到了更高的收益,但长期看却是动--乱的源头。
因此根据丰年和灾年,适当减赋税,轻佃租,这是可取的,但完全免租,等于破--坏社-会-秩-序。
这个地方符合韩非子一书的说法。韩非的政治主张在税收和徭役方面,是这样的:
主张加强税收征管,不能轻赋税,但要均贫富,也就是富人和穷人的缴税要合理分担。
那什么是合理呢?要以法做准绳。不讲原则的拿富人钱财接济穷人是不可取的,会让穷人更懒惰。
但如果是按照法度均贫富,则可以安定民生的同时防止社会资源的失衡。
主张轻徭役。【徭役少则民安,民安则下无重权,下无重权则权势灭,权势灭则德在上矣】。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韩非这是给地-主-阶-级挽尊,有阶级局限性。
那我只想问一句,后世人看古人,还指望两千年前的人去歌颂共-产-主-义物质极大丰富吗?
适合时代的就是最好的选择,超越时间范畴的架空批判古人,是一种荒谬可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