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吧 关注:889贴子:2,767
  • 0回复贴,共1

让网络语言健康发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段时间,广西一名男子在“失恋”后录制了一段视频,说自己“难受”“想哭”,却因口音之故,听起来像“蓝瘦”“香菇”。结果,这两个“新词”一夜爆红,蹿红网络,在很多新媒体上刷了屏。两个一时之间的热词,折射网络对语言的冲击。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语言在调剂人们乏味生活的同时,经常也由于滥用、误用生造词汇对传统语言规范造成了影响。要想运用好这把双刃剑,就更需要我们冷静思考、真下功夫!
首先,网络语言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是一种调味剂,应给予以适当的生存空间。网络语言为传统语言创造了更多的可能,增添了无限的可能,给听者和话者带来许多幽默感。在2015年的新年贺词中,就曾使用“蛮拼的”、“点赞”等网友们喜闻乐见的网络语汇,十分地亲民“接地气儿”。此外,继去年用了“点赞”之后,今年在贺词中也用了另一词汇——“朋友圈”。他说:“中国将永远向世界敞开怀抱,也将尽己所能向面临困境的人们伸出援手,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亲民政府形象率先垂范!”由此看来,网络语言有其自身的优势所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新词,需要沉淀和研磨,留一方净土,让网络语言为汉语文明的发展,增添活力!
其次,网络语言又是把利器,应予以规范和引导。对于一些充满污秽的词语,并不意味着可以一意纵容。“蓝瘦”“香菇”,毕竟只是无伤大雅的戏谑,但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不少词汇,如用“酱紫”表示“这样子”,有时真让对方不知所云。更有污秽不堪的网络用语,起源于低俗,如“***”这一热词曾风靡网络,已经可以说是“网络脏话”了。更有甚者,一些涉脏涉黄的所谓新词,在孩子那里脱口而出,甚至有些词汇搬到课堂。一方面会影响到汉语文字使用的规范性与纯洁性,另外一方面也违背了公序良俗,更是对民族语言的亵渎。因此,对于那些低俗的、不规范的、只求标新立异的网络新词,应该合理规范甚至严肃处理。


IP属地:陕西1楼2019-08-26 16:4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