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二战三跨,调剂上岸贵州师大的学长,一志愿是华中师大,总分318分,333教育综合119分。你看到这个分数可能没有看下去的兴趣,想这个分数有什么好分享的。的确,这个分如果考211意味着没有学上,不管哪个专业,调剂基本无望,我只不过运气好加之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罢了,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这么幸运,所以大家一定要一口气考上一志愿,不要想着调剂,调剂很痛苦,简直生不如死!是考前远不能比的。所以相比于高分上岸211分享成功的经验,我不仅是来分享经验,同时也是来分享教训,以警醒下一届即将上考场的学弟学妹。
当我查到成绩的时候,我看到这个分数,我很不服气,政治65分发挥正常,英语因为基础本来就差考了45分,不服气的是我的专业课,我觉得我复习的很好,原因就在于我的字不好,从小没有好好练字,造成工整和速度没办法同时满足,恰好这一年华中333的题量是最大的一年,导致两道分析题没有答完。最让我郁闷的是专业课二,平时模拟考试可以上130+,还是在一轮复习之后,一点没有背书的情况下,背完书,这一年题还是最简单的一年,发挥的也很不错,考完信心满满,自认为有130+,查分却只有89,为此我很郁闷,可以说是一桩悬案,我猜测了两种可能,一是我们考场的答题纸是8页的,一份不够发了两份,可能是另外一份在运输中掉了,算起来这少分值刚好就在是那份答题纸应得的分,另一种可能是我的字迹原因少给了40分,卷面可以影响40分!多么可怕!你懂的!直到现在一直郁闷,还没从阴影中走出来,不是因为没考上华中,而是我的努力没有给我理想的分数。
下面分享关于333复习的经验
333是教育硕士的重头,可以说得333者得天下,一定要重视,我全程333每天至少用了5个小时!
我把333复习分为3个阶段,一:结合视屏看书理解阶段,二:梳理框架内化知识阶段,三:强化记忆阶段。下面分说
一阶段:6月-7月底,结合网课看课本,听一节网课看一节课本,有人说把课本当故事书看,我觉得还不够,要抓住中心主旨,可以对照着资料笔记什么的看课本,在课本上把要点画出来,这样看书就不盲目,抓住中心,同时要理解,把书中的知识联系实际案例,把实际教育问题试着用书中的理论解释,这样既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对答材料题也有帮助。不然看完还是一脸懵圈。
二阶段:8月-9月,梳理框架,这是最关键的一环,是复习333的“遵义会议”。把课本和你买的各种资料笔记同时过一遍,以其为素材,打破原有的章节顺序,把知识点细化,以你自己认为合理的逻辑顺序,对它们重新编码,梳理逻辑顺序及包含关系,以树状图的形似做出自己的思维导图,但不是简单抄书上的标题。不用做的太细,做到能分出最后一级标题为止,我当时做的太细(下图),耗费了我两个月。
三阶段:10月-考研,强化记忆,有人问“我是挑重点背还是全面背啊”、“我是逐字逐句背还是背个大概啊,不然考试答什么啊”。不是挑重点背,华中333出题可能会有几道题会觉得偏一点,例如15年梁启超的教育思想、16年的恽代英的教育思想、19年的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思想,这都可能是复习时没有着重复习的点,所以我基本是全面无死角复习的,除了像国民政府的教育、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这样的几年也没有学校考的知识点不看之外所有知识都要掌握,不论是在前期理解还是梳理框架和背诵都要全面,只是背诵的深度不一样,高频考点背的细,冷门知识点背一下框架。也不是逐字逐句背,逐字逐句背你是背不完的,给你几年你也背不完,我当时是这时候你梳理的框架就是主角,前几遍先背梳理的框架,细节内容返回课本或资料看一遍理解即可。等框架背熟以后再往框架中添加关键词慢慢覆盖全面,这就是为什么要做框架的重要性,先串联每一个点,再由各点慢慢覆盖,就像是游击战一样,而不是先覆盖全一个点再覆盖下一个点,你背了再多的细节内容,记不住不说,框架不清楚也没用,一样答不出来,答出来也是乱的,改卷老师主要看你的思路和框架。另外,背诵时最好另外背诵的时候不要孤立背知识点或题库,要成系统成体系的背,最好一口气背完一个章节、一个人物、国家、朝代,这样可以避免各知识点间的混淆,避免张冠李戴。
我从10月开始背的,第一遍我用了一个多月,到11月初,后期越来越快,尤其是中外教育史,到第三遍的时候就可以一天背完(复习333所用的5个小时),到了12月初,我可以5天背一轮,考前达到了4天一轮。
一阶段是前提,二阶段是关键,三阶段是决定。这三个阶段要循序渐进,缺一不可,不能因为时间来来不及就跳过或是草率结束某一阶段。所以不一定要按照我的时间点分配每一阶段,因为没有意义,但如果你到了10月(应届)或11月(二战)还没有完成前面的阶段的话就开始背吧。
总结:很多人会问333这么多书看完会不会来不及,只背资料行不行?尤其进入八月或九月,很多复习的不好的人开始慌了,或是听了某些只背资料勉强考上的学长学姐的话,很多没看完教材的或是根本没看教材的开始直接背了,这样是不行的。考研复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你复习英语都知道先背单词再做真题,极少有人直接做真题,除非你基础很好,333也一样,要经历听课看课本,到梳理框架,再背诵的过程。资料和笔记只是一个借鉴和参考作用,世界上没有最好的资料,最好的资料只能是你自己编的。任何再好的资料笔记终究不是你的,只能是参考,但这些资料确实是必要的。你要把知识进行重新加工编码,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杜威也说过:“传统课程是由前人的间接经验构成的,代表着成年人的观念,不适合儿童的需要和经验,即使是用最好的逻辑形式构建的教材也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你正在背的杜威的话都不信,怎么能考好。很多人暑假就开始背,看似走了捷径,其实相反,殊不知这样才会更来不及,前期基础打不好,背诵会很痛苦。不排除有人只背资料考上的,这只适合少数记忆好的人,你敢保证是你吗?如果你从暑假开始只背资料可能背到4、5遍之后甚至很多遍才能达到四天背完一轮,但是前期打好基础尤其是中外教育史在第三遍的时候就可以用一天背完,达到同样的效果有轻松高效的方法为什么要用这么苦逼的方法呢?先看书一定适合每个人,至少你现在还有时间看课本理框架,到了10月11月都来得及,前期知识理解透了,框架清晰,背诵会很快。
Ps:英语和政治的复习经验
英语
觉得朱伟的词汇讲的不错,虽然段子比较多。一战加二战共听了四遍,但还是有些单词不认识,所以还是需要系统地强化记忆,但恋恋有词还是建议听,听完后建议结合俞敏洪的绿皮书用排除法背一遍,利用下面的返记表,还是很方便的
关于长难句,我听了两遍网课,还总结了笔记,但是似乎作用不大,句子看得懂还是看得懂,不懂得还是不懂,不会分析,可能因人而异吧。
阅读,个人觉得英语除了词汇和长难句外其余的听课的作用不是很大,我前期试了,感觉很耗时间,后期没有听了,导致后期作文没时间背,看书上的解析就可以懂了,阅读做完以后,要经常复习,每天读一到两篇。我当时一个小时做一篇阅读一天做两篇,英语一做了十二年,英语二做完了,留了两套考前模拟
总得来说:考英语二要做英语一的阅读,前期投入较大的时间,后期慢慢剪给其他科目,只做真题,不要做模拟题。
作文:后期时间不够了,只背了王江涛预测20篇。
政治:
建议不早于八月不晚于10月,最好要报个班,时效性很强,从基础,强化,刷题,到冲刺,循序渐进1000题不用做的太多,一套就行,后期可以多买几套压题卷,要及时复习错题。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料和机构,不要跟风。最好报个班。
政治和英语总结
大家选择资料的时候不要盲目跟风,比如提到政治和英语资料,大家最先想到的是肖秀荣和张剑黄皮书,也是人气最高,销量最高的资料,但这两种资料恰巧是我最不喜欢的,我觉得太厚,太贵,内容太多,太啰嗦,看一眼就让我有畏惧感,所以,没有最好的,只有适合自己的,不要跟风或是听学姐介绍就买了,没之前先看看适不适合自己,或是用了一段时间,觉得不合适赶紧换。
学弟学妹在备考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向我咨询,我也很愿意帮助大家,
学长QQ:2725802239。




当我查到成绩的时候,我看到这个分数,我很不服气,政治65分发挥正常,英语因为基础本来就差考了45分,不服气的是我的专业课,我觉得我复习的很好,原因就在于我的字不好,从小没有好好练字,造成工整和速度没办法同时满足,恰好这一年华中333的题量是最大的一年,导致两道分析题没有答完。最让我郁闷的是专业课二,平时模拟考试可以上130+,还是在一轮复习之后,一点没有背书的情况下,背完书,这一年题还是最简单的一年,发挥的也很不错,考完信心满满,自认为有130+,查分却只有89,为此我很郁闷,可以说是一桩悬案,我猜测了两种可能,一是我们考场的答题纸是8页的,一份不够发了两份,可能是另外一份在运输中掉了,算起来这少分值刚好就在是那份答题纸应得的分,另一种可能是我的字迹原因少给了40分,卷面可以影响40分!多么可怕!你懂的!直到现在一直郁闷,还没从阴影中走出来,不是因为没考上华中,而是我的努力没有给我理想的分数。
下面分享关于333复习的经验
333是教育硕士的重头,可以说得333者得天下,一定要重视,我全程333每天至少用了5个小时!
我把333复习分为3个阶段,一:结合视屏看书理解阶段,二:梳理框架内化知识阶段,三:强化记忆阶段。下面分说
一阶段:6月-7月底,结合网课看课本,听一节网课看一节课本,有人说把课本当故事书看,我觉得还不够,要抓住中心主旨,可以对照着资料笔记什么的看课本,在课本上把要点画出来,这样看书就不盲目,抓住中心,同时要理解,把书中的知识联系实际案例,把实际教育问题试着用书中的理论解释,这样既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对答材料题也有帮助。不然看完还是一脸懵圈。
二阶段:8月-9月,梳理框架,这是最关键的一环,是复习333的“遵义会议”。把课本和你买的各种资料笔记同时过一遍,以其为素材,打破原有的章节顺序,把知识点细化,以你自己认为合理的逻辑顺序,对它们重新编码,梳理逻辑顺序及包含关系,以树状图的形似做出自己的思维导图,但不是简单抄书上的标题。不用做的太细,做到能分出最后一级标题为止,我当时做的太细(下图),耗费了我两个月。
三阶段:10月-考研,强化记忆,有人问“我是挑重点背还是全面背啊”、“我是逐字逐句背还是背个大概啊,不然考试答什么啊”。不是挑重点背,华中333出题可能会有几道题会觉得偏一点,例如15年梁启超的教育思想、16年的恽代英的教育思想、19年的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思想,这都可能是复习时没有着重复习的点,所以我基本是全面无死角复习的,除了像国民政府的教育、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这样的几年也没有学校考的知识点不看之外所有知识都要掌握,不论是在前期理解还是梳理框架和背诵都要全面,只是背诵的深度不一样,高频考点背的细,冷门知识点背一下框架。也不是逐字逐句背,逐字逐句背你是背不完的,给你几年你也背不完,我当时是这时候你梳理的框架就是主角,前几遍先背梳理的框架,细节内容返回课本或资料看一遍理解即可。等框架背熟以后再往框架中添加关键词慢慢覆盖全面,这就是为什么要做框架的重要性,先串联每一个点,再由各点慢慢覆盖,就像是游击战一样,而不是先覆盖全一个点再覆盖下一个点,你背了再多的细节内容,记不住不说,框架不清楚也没用,一样答不出来,答出来也是乱的,改卷老师主要看你的思路和框架。另外,背诵时最好另外背诵的时候不要孤立背知识点或题库,要成系统成体系的背,最好一口气背完一个章节、一个人物、国家、朝代,这样可以避免各知识点间的混淆,避免张冠李戴。
我从10月开始背的,第一遍我用了一个多月,到11月初,后期越来越快,尤其是中外教育史,到第三遍的时候就可以一天背完(复习333所用的5个小时),到了12月初,我可以5天背一轮,考前达到了4天一轮。
一阶段是前提,二阶段是关键,三阶段是决定。这三个阶段要循序渐进,缺一不可,不能因为时间来来不及就跳过或是草率结束某一阶段。所以不一定要按照我的时间点分配每一阶段,因为没有意义,但如果你到了10月(应届)或11月(二战)还没有完成前面的阶段的话就开始背吧。
总结:很多人会问333这么多书看完会不会来不及,只背资料行不行?尤其进入八月或九月,很多复习的不好的人开始慌了,或是听了某些只背资料勉强考上的学长学姐的话,很多没看完教材的或是根本没看教材的开始直接背了,这样是不行的。考研复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你复习英语都知道先背单词再做真题,极少有人直接做真题,除非你基础很好,333也一样,要经历听课看课本,到梳理框架,再背诵的过程。资料和笔记只是一个借鉴和参考作用,世界上没有最好的资料,最好的资料只能是你自己编的。任何再好的资料笔记终究不是你的,只能是参考,但这些资料确实是必要的。你要把知识进行重新加工编码,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杜威也说过:“传统课程是由前人的间接经验构成的,代表着成年人的观念,不适合儿童的需要和经验,即使是用最好的逻辑形式构建的教材也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你正在背的杜威的话都不信,怎么能考好。很多人暑假就开始背,看似走了捷径,其实相反,殊不知这样才会更来不及,前期基础打不好,背诵会很痛苦。不排除有人只背资料考上的,这只适合少数记忆好的人,你敢保证是你吗?如果你从暑假开始只背资料可能背到4、5遍之后甚至很多遍才能达到四天背完一轮,但是前期打好基础尤其是中外教育史在第三遍的时候就可以用一天背完,达到同样的效果有轻松高效的方法为什么要用这么苦逼的方法呢?先看书一定适合每个人,至少你现在还有时间看课本理框架,到了10月11月都来得及,前期知识理解透了,框架清晰,背诵会很快。
Ps:英语和政治的复习经验
英语
觉得朱伟的词汇讲的不错,虽然段子比较多。一战加二战共听了四遍,但还是有些单词不认识,所以还是需要系统地强化记忆,但恋恋有词还是建议听,听完后建议结合俞敏洪的绿皮书用排除法背一遍,利用下面的返记表,还是很方便的
关于长难句,我听了两遍网课,还总结了笔记,但是似乎作用不大,句子看得懂还是看得懂,不懂得还是不懂,不会分析,可能因人而异吧。
阅读,个人觉得英语除了词汇和长难句外其余的听课的作用不是很大,我前期试了,感觉很耗时间,后期没有听了,导致后期作文没时间背,看书上的解析就可以懂了,阅读做完以后,要经常复习,每天读一到两篇。我当时一个小时做一篇阅读一天做两篇,英语一做了十二年,英语二做完了,留了两套考前模拟
总得来说:考英语二要做英语一的阅读,前期投入较大的时间,后期慢慢剪给其他科目,只做真题,不要做模拟题。
作文:后期时间不够了,只背了王江涛预测20篇。
政治:
建议不早于八月不晚于10月,最好要报个班,时效性很强,从基础,强化,刷题,到冲刺,循序渐进1000题不用做的太多,一套就行,后期可以多买几套压题卷,要及时复习错题。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料和机构,不要跟风。最好报个班。
政治和英语总结
大家选择资料的时候不要盲目跟风,比如提到政治和英语资料,大家最先想到的是肖秀荣和张剑黄皮书,也是人气最高,销量最高的资料,但这两种资料恰巧是我最不喜欢的,我觉得太厚,太贵,内容太多,太啰嗦,看一眼就让我有畏惧感,所以,没有最好的,只有适合自己的,不要跟风或是听学姐介绍就买了,没之前先看看适不适合自己,或是用了一段时间,觉得不合适赶紧换。
学弟学妹在备考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向我咨询,我也很愿意帮助大家,
学长QQ:27258022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