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资治通鉴.齐纪十》。
原文梳理:西晋灭亡后,北方沦陷,为胡人所据,晋室宗亲于南方建立东晋政权。后,东晋灭亡,刘宋立国。及至宋明帝当政,其为人猜忌寡恩,晚年时因诸子幼弱,担心江山易主,遂大肆剪除宗室王公和朝廷大臣。
当初,刘宋将领王玄邈担任青州刺史时,刘宋将领萧道成镇守淮阴。萧道成久经沙场,功勋卓著,受到明帝猜忌,因此准备北逃至胡人政权,便致信王玄邈,邀请其联合行动,王玄邈不予答复。王玄邈卸职回京时,行至淮阴,命部队严密警戒,径直开过,到京后他便向明帝告发了萧道成。及至萧道成发动政变成为刘宋权臣,延引王玄邈担任司马,王玄邈甚为恐惧,但萧道成却仍向过去一样对待他。后,李乌奴作乱,王玄邈率兵将其迅速平定,萧道成说:“玄邈果然没有辜负朕内心对他的器重。”最终,权臣萧道成篡宋称帝,建立齐王朝,是为齐高帝。
及至齐朝末年,齐天子萧宝卷昏悖无常、猜忌残暴,其身边宠臣祸国殃民,搞得天下乌烟瘴气。齐天子在身边小人的挑拨和怂恿下数次诛杀朝廷大臣和有功将领,导致人人自危,多次爆发叛乱,但最终都被失败了。后,大将崔慧景起兵反叛,豫州刺史萧懿率众勤王,一举荡平叛乱,被朝廷任命为尚书令。天子宠臣忌惮萧懿的威望和权势,挑拨和怂恿天子诛杀了萧懿,随即派人刺杀萧懿之弟、雍州刺史萧衍以绝后患。萧衍审时度势,遂起兵举事,以大司马之名义率军进发,一路势如破竹,最终攻入京师,消灭暴君,随即驻守京畿石头城,执掌朝廷大权。
当初,大司马萧衍率军东下时,豫州刺史马仙琕拥兵自守,拒不归附。大司马遂派遣马仙琕的熟人姚仲宾前去游说他,马仙琕为姚仲宾摆酒设宴,随后将其斩杀,以示绝不归附大司马。大司马又派遣马仙琕的族叔马怀远前去游说,马仙琕欲大义灭亲,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才罢手。马仙琕每日还在长江西边拦截大司马的粮船。大司马围困宫城时,各地都遣使前来请求投降,唯独吴兴太守袁昂在境内拒不投降。及至大司马平定京师,命心腹巡抚东南,他嘱咐道:“袁昂出身世家,世代有忠节,对于这样的名节之士,天下必须宽容他,所以不要用兵威凌辱他。”袁昂、马仙琕先后被押送至石头城。大司马释放了马仙琕,让他等袁昂到后一同觐见,对他们二人说道:“二位之行为,让天下人见到了两位义士。”大司马又对马仙琕说道:“小白不记管仲射钩之仇,重耳不记寺人斩袖之怨,他们都为后人所赞美。您不要因为杀了我的使者和阻断我的粮船而自己见外。”马仙琕谢罪道:“小人我就像失去主人的狗一样,被后来的主人所饲养,那么只要为新主所用了。”大司马大笑,对袁昂和马仙琕予以厚待。最终,大司马篡齐称帝,建立梁王朝,是为梁武帝。武帝即位后,遂着手剪除齐室诸王以绝后患。
批注笔记:我以为,对于齐高帝和齐大司马萧衍而言,王玄邈和马仙琕都是伤害过自己的人,但是推究这两个人的本心,并没有多大的主观恶意。当年王玄邈告发齐高帝,本心是为了自保,避免遭受牵连。马仙琕铁了心地同大司马对着干,是因为他认为大司马的军事行动是犯上作乱,鉴于以往的叛乱全部失败的教训,认定大司马同样不会成功,自己只要坚持忠于朝廷则最终能趋利避害。所以,站在齐高帝和大司马的立场,于私,王玄邈和马仙琕与自己并没有深仇大恨;于公,王玄邈和马仙琕并不是祸国殃民的奸臣罪人而到了非杀不可的地步。
如果是在宋明帝时代,齐高帝作为刘宋的臣子,面临的主要矛盾是能否生存,因此他理应设法将王玄邈灭口。但是,当齐高帝坐上了天子的宝座,他所面临的矛盾已经升级了,造成其心态、视野和所考虑的问题不同于以往:通过非常手段取得帝位,入主尚不知水深水浅的宫廷,亟需洞察隐藏的危险、捋顺各种关系、对付心怀鬼胎的大臣们以及处理内忧外患。与眼下令人不安的形势相比,王玄邈过去的行为就实在算不上是什么事了。在齐高帝看来,王玄邈是旧人,眼下正需要尽可能多地起用旧人来稳固自己的地位。王玄邈与自己之间并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根本性矛盾,而今从地位和实力上讲,对自己也绝对构不成威胁,所以王玄邈并不是非杀不可的后患。何况,王玄邈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将,在安定国内和抵御外侵方面,他还有大用处。所以,齐高帝宁可宽赦曾经告发过自己的王玄邈,而对未曾谋害过自己的刘宋诸王下毒手,这是因为他篡夺的是宋室的江山,刘宋诸王的存在对他构成了威胁,是他的后患。
作为胜利者,齐大司马萧衍杀或不杀袁昂和马仙琕,完全是两可的事情,但此时大司马的心中已经在谋划篡夺帝位之事了,因此何不为自己树立更大的名望呢?大司马如果想要处死袁昂、马仙琕,就像捏死两只蚂蚁那样容易,但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谋取更大利益的人,在个人恩怨方面应当忽略不计。现如今如果不杀这两个人,比杀他们能够收获更多的实惠——名望,这正是大司马当下所需要的,是实现称帝的助力,与此相比,使者姚仲宾的一颗脑袋又算得了什么呢!
原文梳理:西晋灭亡后,北方沦陷,为胡人所据,晋室宗亲于南方建立东晋政权。后,东晋灭亡,刘宋立国。及至宋明帝当政,其为人猜忌寡恩,晚年时因诸子幼弱,担心江山易主,遂大肆剪除宗室王公和朝廷大臣。
当初,刘宋将领王玄邈担任青州刺史时,刘宋将领萧道成镇守淮阴。萧道成久经沙场,功勋卓著,受到明帝猜忌,因此准备北逃至胡人政权,便致信王玄邈,邀请其联合行动,王玄邈不予答复。王玄邈卸职回京时,行至淮阴,命部队严密警戒,径直开过,到京后他便向明帝告发了萧道成。及至萧道成发动政变成为刘宋权臣,延引王玄邈担任司马,王玄邈甚为恐惧,但萧道成却仍向过去一样对待他。后,李乌奴作乱,王玄邈率兵将其迅速平定,萧道成说:“玄邈果然没有辜负朕内心对他的器重。”最终,权臣萧道成篡宋称帝,建立齐王朝,是为齐高帝。
及至齐朝末年,齐天子萧宝卷昏悖无常、猜忌残暴,其身边宠臣祸国殃民,搞得天下乌烟瘴气。齐天子在身边小人的挑拨和怂恿下数次诛杀朝廷大臣和有功将领,导致人人自危,多次爆发叛乱,但最终都被失败了。后,大将崔慧景起兵反叛,豫州刺史萧懿率众勤王,一举荡平叛乱,被朝廷任命为尚书令。天子宠臣忌惮萧懿的威望和权势,挑拨和怂恿天子诛杀了萧懿,随即派人刺杀萧懿之弟、雍州刺史萧衍以绝后患。萧衍审时度势,遂起兵举事,以大司马之名义率军进发,一路势如破竹,最终攻入京师,消灭暴君,随即驻守京畿石头城,执掌朝廷大权。
当初,大司马萧衍率军东下时,豫州刺史马仙琕拥兵自守,拒不归附。大司马遂派遣马仙琕的熟人姚仲宾前去游说他,马仙琕为姚仲宾摆酒设宴,随后将其斩杀,以示绝不归附大司马。大司马又派遣马仙琕的族叔马怀远前去游说,马仙琕欲大义灭亲,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才罢手。马仙琕每日还在长江西边拦截大司马的粮船。大司马围困宫城时,各地都遣使前来请求投降,唯独吴兴太守袁昂在境内拒不投降。及至大司马平定京师,命心腹巡抚东南,他嘱咐道:“袁昂出身世家,世代有忠节,对于这样的名节之士,天下必须宽容他,所以不要用兵威凌辱他。”袁昂、马仙琕先后被押送至石头城。大司马释放了马仙琕,让他等袁昂到后一同觐见,对他们二人说道:“二位之行为,让天下人见到了两位义士。”大司马又对马仙琕说道:“小白不记管仲射钩之仇,重耳不记寺人斩袖之怨,他们都为后人所赞美。您不要因为杀了我的使者和阻断我的粮船而自己见外。”马仙琕谢罪道:“小人我就像失去主人的狗一样,被后来的主人所饲养,那么只要为新主所用了。”大司马大笑,对袁昂和马仙琕予以厚待。最终,大司马篡齐称帝,建立梁王朝,是为梁武帝。武帝即位后,遂着手剪除齐室诸王以绝后患。
批注笔记:我以为,对于齐高帝和齐大司马萧衍而言,王玄邈和马仙琕都是伤害过自己的人,但是推究这两个人的本心,并没有多大的主观恶意。当年王玄邈告发齐高帝,本心是为了自保,避免遭受牵连。马仙琕铁了心地同大司马对着干,是因为他认为大司马的军事行动是犯上作乱,鉴于以往的叛乱全部失败的教训,认定大司马同样不会成功,自己只要坚持忠于朝廷则最终能趋利避害。所以,站在齐高帝和大司马的立场,于私,王玄邈和马仙琕与自己并没有深仇大恨;于公,王玄邈和马仙琕并不是祸国殃民的奸臣罪人而到了非杀不可的地步。
如果是在宋明帝时代,齐高帝作为刘宋的臣子,面临的主要矛盾是能否生存,因此他理应设法将王玄邈灭口。但是,当齐高帝坐上了天子的宝座,他所面临的矛盾已经升级了,造成其心态、视野和所考虑的问题不同于以往:通过非常手段取得帝位,入主尚不知水深水浅的宫廷,亟需洞察隐藏的危险、捋顺各种关系、对付心怀鬼胎的大臣们以及处理内忧外患。与眼下令人不安的形势相比,王玄邈过去的行为就实在算不上是什么事了。在齐高帝看来,王玄邈是旧人,眼下正需要尽可能多地起用旧人来稳固自己的地位。王玄邈与自己之间并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根本性矛盾,而今从地位和实力上讲,对自己也绝对构不成威胁,所以王玄邈并不是非杀不可的后患。何况,王玄邈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将,在安定国内和抵御外侵方面,他还有大用处。所以,齐高帝宁可宽赦曾经告发过自己的王玄邈,而对未曾谋害过自己的刘宋诸王下毒手,这是因为他篡夺的是宋室的江山,刘宋诸王的存在对他构成了威胁,是他的后患。
作为胜利者,齐大司马萧衍杀或不杀袁昂和马仙琕,完全是两可的事情,但此时大司马的心中已经在谋划篡夺帝位之事了,因此何不为自己树立更大的名望呢?大司马如果想要处死袁昂、马仙琕,就像捏死两只蚂蚁那样容易,但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谋取更大利益的人,在个人恩怨方面应当忽略不计。现如今如果不杀这两个人,比杀他们能够收获更多的实惠——名望,这正是大司马当下所需要的,是实现称帝的助力,与此相比,使者姚仲宾的一颗脑袋又算得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