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吧 关注:62,832贴子:1,286,701

汉代史官制度与蜀汉“国不置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4-09 17:18回复
    一,史官历官的分离
    秦汉魏晋所说的史官,并非我们现在理解的史官。
    我们通常理解的史官,用牛润珍先生的定义就是:史官即由帝王任命的,为存史、鉴戒,服务现实政治而专门从事载言记事,撰著史书的官吏。史官的工作是注记日常言行,系统修撰史书。史官须是专门设置修史的固定官职,以他官从事修史事务的,不算作史官。现在所说的史官一般包括著作与注记官。注记为日常言行的记录,著作则是要系统撰写史籍。
    汉代不然,史官大多数场合下指的就是太史令。例如《后汉书·顺帝纪》:【秋七月,史官始作候风地动铜仪。】史官即太史令张衡。
    虽有司马迁父子撰著《史记》,然而太史令却并非现代定义的专门修史的史官。太史令的职责颇为繁杂。
    1,掌天时、星历,议造历法。【凡岁将终,奏新年历。】每月初,将朔、望日公布于朝。【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每年正旦元会,推算时日。
    2,主持日蚀禳灾仪典,参与朝廷祭祀、郊祀、兵祷、龟卜等活动。
    3,参与朝廷礼乐损益、音乐改易。
    4,随从皇帝【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言,於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於鬼神者,具见其表里。】
    5,掌管天下郡国的上计。【天下郡国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
    6,记录灾变。【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
    7,掌灵台、明堂、石室。【天子灵台,所以观天人之际,阴阳之会也。】明堂石室是收藏图书档案的。【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司马迁父子能著作《史记》,得见很多文书材料,应该与此有关。【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司马迁父子时的太史令,修史只是其职责的一小部分,太史令既是史官同时也是天官。
    而后太史令的职权变化,受计归于丞相,计籍归于尚书,石室归于博士或大司徒。东汉太史令似乎还保有撰集记事的职权。
    【群臣奏言:“……今天下清宁,灵物仍降。陛下情存损挹,推而不居,岂可使祥符显庆,没而无闻?宜令太史撰集,以传来世。”帝不纳。常自谦无德,每郡国所上,辄抑而不当,故史官罕得记焉。】不过这种记事已经完全是记录祥瑞灾异了。故而《后汉书·百官志》所列:【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汉官》所述:【太史待诏三十七人,其六人治历,三人龟卜,三人庐宅,四人日时,三人《易》筮,二人典禳,九人籍氏、许氏、典昌氏,各三人,嘉法、请雨、解事各二人,医一人。】不难看出,太史令已经完全沦为历官。
    太史令不负责著作修史,那么修史的工作便转交给了兰台。兰台在未央宫中,为图籍秘记的收藏之地。兰台所收藏的,包括国家法典、政令文件、四方章奏、郡国计书、巫术谶书、天文算术等,都是著史必须的材料。在兰台负责修史的官员为兰台令史与校书郎。《后汉书·百官志》云兰台令史【掌奏及印工文书】,校定文字、书写记事、文字整理是兰台令史的日常工作,著作国史本不是本职而是临时指派的任务。然而自明帝以班固为兰台令史修国史后,各兰台令史无不身负修史之责,所以兰台令史便成了事实上的的史官。


    IP属地:江苏2楼2019-04-09 17:20
    收起回复
      2025-09-28 00:11: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二,著作史官的出现
      汉代便多有私人著史者,朝廷似乎并未禁绝。然而国史的撰修关系到朝廷的颜面与合法性,故而禁止私修。班彪以司徒的身份编写汉史六十五卷,当为官修。而班固子承父业私修汉史却被告发私修国史,遭致下狱。明帝识班固的史才,任命班固为兰台令史,专修国史。
      以兰台令史、校书郎职务在兰台著作的,还有贾逵、杨终、傅毅等,都是东汉著名学者。《汉官仪》云:【能通仓颉《史篇》,补兰台令史。】可见在兰台任职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字水平。当然,还是要强调一下,他们在兰台并不是专门修史的。兰台令史与校书郎的本职是著作,修史只是皇帝的差遣。例如贾逵,【帝敕兰台给笔札,使作《神雀颂》。】这才是本职。
      除了供职兰台者,还有很多以他官被派来兰台修史的。比如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等,都是临时征调,并非专职,所以他们虽然也从事修史的事务,却不称为史官。
      兰台著史主要是在明帝时。永平五年(62),班固任兰台零四,参加官修东汉史书,与陈宗、尹敏、孟异等共撰《世祖本纪》。次年,班固迁校书郎,典校秘书,又撰功臣及新市、平林、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永平七年,明帝又使班固继续撰写西汉历史,用时十八年。
      章帝章和元年(87)以后,图籍由兰台转移到东观。于是修史的场所也一并转到了东观。东观修史始于和帝永元四年(92),班昭、马续补作《汉书》八表及《天文志》。安帝以后,东观著作主要是修撰东汉史,即《东观汉记》。至董卓之乱后终止,持续了约八十年。
      东观著作规模很大。安帝、顺帝时,有刘珍、李尤、刘毅、伏无忌、黄景等,撰写明帝、章帝、和帝、殇帝等帝纪,名臣、列士、儒林、外戚、南单于、西羌等传,诸王、王子、功臣、恩泽侯表,志则有《地理志》。
      桓帝时,有边韶、崔寔、朱穆、曾寿、伏无忌、黄景、邓嗣等,撰写了孝穆皇后、孝崇皇后及顺烈皇后传,又增补安思等侯入《外戚传》,崔篆等入《儒林传》,以及百官表、顺帝功臣孙穆传、郭镇传及郑众、蔡伦等传,共114篇。
      灵帝、献帝时,有马日磾、蔡邕、卢植、杨彪、韩说、张华、刘洪等,撰有《灵帝纪》,十志及四十二篇列传。
      在东观修史的这些官员很多都是以朝官的身份进行的,并非专门的著作官员。东汉虽并未正式设置后世专门撰写史书的著作郎,却已经有了这样的称呼。所以东汉算是著作史官的起源。
      王允杀蔡邕,言:【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马日磾叹:【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可知此时修史的工程已经废止,史官也被废除。
      建安以后,荀悦上疏请求重新设立史官,【又古者天子诸侯有事,必告于庙。朝有二史,左史记言,右史书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君举必记,善恶成败,无不存焉……宜于今者备置史官,掌其典文,纪其行事。每于岁尽,举之尚书。以助赏罚,以弘法教。】帝览而善之。建安三年,荀悦以给事中、秘书监的身份修《汉纪》。
      《晋书·职官志》:【魏明帝太和中,诏置著作郎,于此始有其官,隶中书省……著作郎一人,谓之大著作郎,专掌史任,又置佐著作郎八人。著作郎始到职,必撰名臣传一人。】到了曹魏明帝时,曹叡设著作郎,【专掌史任】。命尚书卫觊领著作郎,职掌国史修撰及著作事。缪袭、刘劭等一起草创纪传也应在太和后。最终至王沈完成《魏书》,为曹魏著作史官的最终成果。
      直至曹叡的设置,专门负责撰修史书的史官——著作郎才正式诞生。
      孙吴不谈。


      IP属地:江苏3楼2019-04-09 17:21
      收起回复
        支持小姐姐


        5楼2019-04-09 17:25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4-09 18:00
          回复
            学到了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4-10 08:47
            收起回复
              最近刚好和人讨论到这个问题,真的有帮助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4-10 09:46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4-13 08:05
                回复
                  2025-09-28 00:05: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真·大神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4-14 09:00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04-14 09:03
                    回复
                      我更倾向于 国不置史 是指没有官修史书,而切蜀汉没有设太史令,不然陈寿可以把自己脸打肿。


                      IP属地:江苏12楼2019-04-20 04:33
                      收起回复
                        削屎明智


                        IP属地:湖南13楼2019-04-22 00:00
                        收起回复
                          fdd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6-15 17:25
                          回复
                            喵才兄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06-15 19:10
                            收起回复
                              2025-09-27 23:59: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虽然不想说陈寿的坏话,可我始终觉得陈寿写三国志有自己心里的小九九,他的史德被人诟病,不是没有道理的。


                              16楼2019-06-15 20:4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