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官历官的分离
秦汉魏晋所说的史官,并非我们现在理解的史官。
我们通常理解的史官,用牛润珍先生的定义就是:史官即由帝王任命的,为存史、鉴戒,服务现实政治而专门从事载言记事,撰著史书的官吏。史官的工作是注记日常言行,系统修撰史书。史官须是专门设置修史的固定官职,以他官从事修史事务的,不算作史官。现在所说的史官一般包括著作与注记官。注记为日常言行的记录,著作则是要系统撰写史籍。
汉代不然,史官大多数场合下指的就是太史令。例如《后汉书·顺帝纪》:【秋七月,史官始作候风地动铜仪。】史官即太史令张衡。
虽有司马迁父子撰著《史记》,然而太史令却并非现代定义的专门修史的史官。太史令的职责颇为繁杂。
1,掌天时、星历,议造历法。【凡岁将终,奏新年历。】每月初,将朔、望日公布于朝。【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每年正旦元会,推算时日。
2,主持日蚀禳灾仪典,参与朝廷祭祀、郊祀、兵祷、龟卜等活动。
3,参与朝廷礼乐损益、音乐改易。
4,随从皇帝【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言,於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於鬼神者,具见其表里。】
5,掌管天下郡国的上计。【天下郡国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
6,记录灾变。【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
7,掌灵台、明堂、石室。【天子灵台,所以观天人之际,阴阳之会也。】明堂石室是收藏图书档案的。【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司马迁父子能著作《史记》,得见很多文书材料,应该与此有关。【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司马迁父子时的太史令,修史只是其职责的一小部分,太史令既是史官同时也是天官。
而后太史令的职权变化,受计归于丞相,计籍归于尚书,石室归于博士或大司徒。东汉太史令似乎还保有撰集记事的职权。
【群臣奏言:“……今天下清宁,灵物仍降。陛下情存损挹,推而不居,岂可使祥符显庆,没而无闻?宜令太史撰集,以传来世。”帝不纳。常自谦无德,每郡国所上,辄抑而不当,故史官罕得记焉。】不过这种记事已经完全是记录祥瑞灾异了。故而《后汉书·百官志》所列:【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汉官》所述:【太史待诏三十七人,其六人治历,三人龟卜,三人庐宅,四人日时,三人《易》筮,二人典禳,九人籍氏、许氏、典昌氏,各三人,嘉法、请雨、解事各二人,医一人。】不难看出,太史令已经完全沦为历官。
太史令不负责著作修史,那么修史的工作便转交给了兰台。兰台在未央宫中,为图籍秘记的收藏之地。兰台所收藏的,包括国家法典、政令文件、四方章奏、郡国计书、巫术谶书、天文算术等,都是著史必须的材料。在兰台负责修史的官员为兰台令史与校书郎。《后汉书·百官志》云兰台令史【掌奏及印工文书】,校定文字、书写记事、文字整理是兰台令史的日常工作,著作国史本不是本职而是临时指派的任务。然而自明帝以班固为兰台令史修国史后,各兰台令史无不身负修史之责,所以兰台令史便成了事实上的的史官。
秦汉魏晋所说的史官,并非我们现在理解的史官。
我们通常理解的史官,用牛润珍先生的定义就是:史官即由帝王任命的,为存史、鉴戒,服务现实政治而专门从事载言记事,撰著史书的官吏。史官的工作是注记日常言行,系统修撰史书。史官须是专门设置修史的固定官职,以他官从事修史事务的,不算作史官。现在所说的史官一般包括著作与注记官。注记为日常言行的记录,著作则是要系统撰写史籍。
汉代不然,史官大多数场合下指的就是太史令。例如《后汉书·顺帝纪》:【秋七月,史官始作候风地动铜仪。】史官即太史令张衡。
虽有司马迁父子撰著《史记》,然而太史令却并非现代定义的专门修史的史官。太史令的职责颇为繁杂。
1,掌天时、星历,议造历法。【凡岁将终,奏新年历。】每月初,将朔、望日公布于朝。【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每年正旦元会,推算时日。
2,主持日蚀禳灾仪典,参与朝廷祭祀、郊祀、兵祷、龟卜等活动。
3,参与朝廷礼乐损益、音乐改易。
4,随从皇帝【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言,於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於鬼神者,具见其表里。】
5,掌管天下郡国的上计。【天下郡国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
6,记录灾变。【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
7,掌灵台、明堂、石室。【天子灵台,所以观天人之际,阴阳之会也。】明堂石室是收藏图书档案的。【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司马迁父子能著作《史记》,得见很多文书材料,应该与此有关。【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司马迁父子时的太史令,修史只是其职责的一小部分,太史令既是史官同时也是天官。
而后太史令的职权变化,受计归于丞相,计籍归于尚书,石室归于博士或大司徒。东汉太史令似乎还保有撰集记事的职权。
【群臣奏言:“……今天下清宁,灵物仍降。陛下情存损挹,推而不居,岂可使祥符显庆,没而无闻?宜令太史撰集,以传来世。”帝不纳。常自谦无德,每郡国所上,辄抑而不当,故史官罕得记焉。】不过这种记事已经完全是记录祥瑞灾异了。故而《后汉书·百官志》所列:【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汉官》所述:【太史待诏三十七人,其六人治历,三人龟卜,三人庐宅,四人日时,三人《易》筮,二人典禳,九人籍氏、许氏、典昌氏,各三人,嘉法、请雨、解事各二人,医一人。】不难看出,太史令已经完全沦为历官。
太史令不负责著作修史,那么修史的工作便转交给了兰台。兰台在未央宫中,为图籍秘记的收藏之地。兰台所收藏的,包括国家法典、政令文件、四方章奏、郡国计书、巫术谶书、天文算术等,都是著史必须的材料。在兰台负责修史的官员为兰台令史与校书郎。《后汉书·百官志》云兰台令史【掌奏及印工文书】,校定文字、书写记事、文字整理是兰台令史的日常工作,著作国史本不是本职而是临时指派的任务。然而自明帝以班固为兰台令史修国史后,各兰台令史无不身负修史之责,所以兰台令史便成了事实上的的史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