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吧 关注:18,743贴子:435,251
  • 3回复贴,共1

以方言特征词探究皖西南二次葬的文化及根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方言特征词探究皖西南二次葬的文化及根源


1楼2019-01-25 20:26回复

    以方言特征词探究皖西南二次葬的文化及根源
    摘 要:方言特征词具有系统性、排它性、稳定性等多重特征。丧葬类方言词能反映方言区的丧葬民俗,其讳言及社会性特征,使它相对稳定。皖西南地区通行二次葬,这种丧葬民俗有较强的区别性特征。这种有一
    定区别性特征的葬俗可以用一批方言特征词来概括。皖西南二次葬的最大特点是“厝柩”葬,其根源和当地历史移民、儒家孝文化及客观地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关键词:方言特征词;二次葬;厝柩;坟包;葬俗
    中图分类号:H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5)05-0036-07
    皖西南是指安庆市,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包括安庆市区及其所辖的各市县,即桐城、怀宁、枞阳、潜山、岳西、太湖、望江、宿松八市县和迎江、大观、宜秀、开发区等四个区。东与安徽省池州市、铜陵市隔江相望;南靠长江,与江西省九江市相连;西界湖北省黄梅、蕲春、英山三县;北接安徽省霍山、舒城及庐江县。
    “安庆市通行江淮官话和赣语两种方言,安庆城内四个区、桐城市及枞阳县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怀宁、太湖、望江、宿松、潜山和岳西六个县属于赣语方言区的怀岳片”。
    方言是某一区域内人们的交际工具,是民俗得以延续的载体;民俗是一定地区民众的风俗习惯,是方言表现的重要内容。独特的方言词,对于民俗的形成和巩固具有很强的聚集和凝结作用,“是了解民俗现象的活化石”。
    “二次葬”,指对尸体和遗骨进行两次以上处理程序,是比较特殊的葬俗。皖西南通行“二次葬”曾隶属安庆行署的贵池市和东至县之丧葬习俗和皖西南一样。,与其周边乃至大多数别的汉族地区葬俗明显不同,其丧葬类方言特征词有“方言岛”性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皖西南的丧葬类方言特征词来探究这个地区“二次葬”习俗的文化和根源。


    2楼2019-01-25 20:27
    回复
      2025-08-09 07:27: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5楼2019-01-25 20:37
      回复
        四、二次葬习俗的根源
        “二次葬”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都存在过。
        “从现有的考古发掘资料看,早在5000多年前的史前聚落社会,我国就曾大面积存在二次葬”[11]。到了龙山时期,黄河流域的二次葬已不多见。
        《墨子・节葬》“楚之南,有炎人国者。其亲戚四,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孝子”。可见,春秋战国时我国南方地区不但有先让肉体腐烂、弃置而后埋葬的做法,而且时人把它和孝道联系在一起。
        唐代的湖南、湘西及五溪蛮,在村外厝棺三年,再行悬棺而葬。
        (一) 客观地理环境
        “中国人的主体民族汉族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因此与土地的亲和性,就产生了入土为安的观念,只要能和种子一样的埋入土地,就认为了结了将来重新返世的愿望”[13]。皖西南地区的葬俗不是一次性入土为安,而采用二次葬“厝柩”二次葬也通行于与皖西南毗邻的六安地区,如霍山、舒城、霍邱等;其二次葬起源或与客观地理因素相关。六安地区的丧葬,“一般经过去世、出殡、柩放(就是“厝”)和下葬四个环节,柩放1~3年后,入土下葬。”――引自《皖西六安的民俗文化》,而临近的庐江县、无为县的二次葬习俗,应该是太平天国和曾国藩的“安庆保卫战”的战争及安庆居民迁徙影响所致。,与其客观地理环境有关。
          皖西南地处山区丘陵地带,闲置的空地较多,一般种有林木,不适合耕作,有厝柩葬的客观地理条件。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口的增长,位于平原地段的枞阳、宿松及望江县等,采用“厝柩”葬的日渐变少,因为它占用耕地,慢慢失去它继续存在的客观条件。“厝柩”之初,尸体的恶臭在丘陵山区似乎不是个问题,但在平原地段就让人无法忍受。因此,某些处在平原地段的乡镇就做了适当“改良”,即浅葬一年后移棺再厝柩,如潜山县的王和镇。
        (二) 战争及历史移民
        有两种移民心理可能引起二次葬:其一,“因为居地的迁徙,处于血缘亲情,不忍心抛弃故人,便将其带往新的居住地二次埋葬”[14];其二,移民后,内心仍眷恋家乡,想让在新居地逝去的亲人“叶落归根”,迁回故乡安葬。对应前者的是“清代‘安庆棚民’在皖南山区”的移民嘉庆《绩溪县志》卷1:“近多不业农而图利者,招集皖人,谓之棚珉,刊伐山水……”所谓“皖人”即安庆人。民国《宁国县志》卷4:“住棚垦山皆安庆人,谓之棚民”。(转引自曹树基 1997),已经接受二次葬的安庆人当然要将亲人的棺柩带到新家“坟葬”――《汉语方言大词典》释“厝基”是绩溪和安庆的方言词,这印证了安庆移民将二次葬带到了绩溪的事实;对应后者的移民起始于朱元璋统一江南的战争元至正21年(公元1361年)八月,在朱元璋统一江南之战中,与陈友谅、张士诚在安庆、江州(今江西九江)血战,朱元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场惨烈的战事使安庆地区遭受了罕见的破坏,田地大量荒芜,安庆“土著才十一二耳”[8]1。此后,朱元璋为了打破江南地区强大的宗族势力,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就颁布了“移民令”,强制饶州、九江的大户往江北移民。自元末明初到清嘉庆400多年,大量的江西人不断被移民到安庆、湖北等地,史称“江西填湖广运动”湖北老河口市农村存在“厝基”葬,很可能也因为此次移民引起,尚不能确定。暂不论。。这种移民心理会引起二次葬,即“安土重迁”的饶州人(主要是鄱阳人)被强行迁往安庆各地,但他们笃定会重返家乡。他们亲属的尸骸既然暂不能回家乡入土为安,就只能“厝柩”于地表权宜之,以待日后捡骨,“坟葬”故里。“厝柩葬”伊始是权宜之计,可以从这样一个史实得到佐证:1790年代,旅居在沪的“宁波帮”设立“四明公所”专门“停厝客死上海的同乡,定期舟送寄柩归籍,以圆同乡叶落归根的遗愿”引自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四明公所的厝柩》
        这种权宜之计的念想,一旦被朝廷始终未见松动的“禁止回迁”令斩断,移居就转化为定居,这种独特的丧葬模式也变成了当地的社会习俗。
        这种因为移民而出现的“厝柩”,起先应该是出现在宋朝廷“南渡”后的杭州,如《儒林外史》第十四回:“马二先生…往前走,过了六桥,转个湾,便像些村乡地方。又有人家的棺材,厝基中间…过了雷锋…”。南宋的无能,使得他们带先人一起重回“汴州”成为泡影,只能将将他们“厝柩”起来。直到清末、民国,杭州仍通行“厝柩”:“城区有很多山庄或同乡会馆,专门为客死杭州的外乡人厝柩,以便来日扶柩归葬家乡;郊区农村都将死者棺木停放在自己菜地、竹园或山上,简单的盖以茅草、稻草,讲究的四周砌以砖墙,盖以灰瓦,形成厝柩”清末,城区同乡会馆,如清波门外的叠叠山庄,钱塘门外的迎晖山庄等;民国时,以风山门的南山会馆,
        《皖江文化纵横谈》中,汪军认为,移民到安庆的多为鄱阳和婺源人。鄱阳旧为饶州府治所在地,在南宋时期毗邻首府临安(今杭州),北方士族大量迁入,文化高度发达。这些士族有不少人了解“厝柩葬”习俗,他们的后裔在经过短暂的元朝之后又被移民到安庆地区,因为想让先人魂归故里而用“厝柩葬”,或者直接承袭祖辈的“厝柩葬”习俗,皆有可能。
        杭州和安庆的“厝柩葬”有所不同:⑴从移民和土著人数比例上看,前者移民占比远远少于后者。⑵从移民心理上看,前者的移民统治者心里清楚他们永远回不去,也不可能将其祖先在“汴州”二次安葬,之所以“厝柩葬”是表面上附和广大“南渡”的士族和平民归乡之心;而后者全体移民者都期盼祖先的尸骨能回乡安葬。⑶从“厝柩葬”的主体看,前者是各种的同乡会组织,而后者是亡人的直系亲属。这些不同,就使得前者二次葬习俗不太稳定,且通行范围不广,后者则完全相反。但二者都是移民、迁徙引起“厝柩葬”的事实,却是一样的。
        (三) 儒家孝道的继承和转化
        传承朱子学说的鄱阳和婺源人移民到安庆的同时,也将儒家思想根植于安庆人的脑海中。儒家把孝道从此岸世界运用到了彼岸世界,丧葬仪式作为孝道在彼岸世界运用的载体,维系着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关系。这种重殡葬的孝道思想从汉代开始就成了中国丧葬文化的主流,对国人影响深远。甚至有人认为,“孝莫重乎丧”(宋祁《宋景文集》卷六一《孙仆射行状》),把丧葬提高到孝道的最高层次。“丧礼是否办的隆重和符合旧规,既是衡量子孙尽孝与否的标志,又对能否获得祖先荫庇使家道长隆具有重要意义”[15]。
        无论是历时还是共时的角度看,汉族的丧葬都有“殡”。《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亡人入殓后停柩以待葬”。“古代的‘殡’是把柩埋、封起来,后来一般百姓大殓后直接将棺柩停放于正寝”[16]。古代“殡”的时间很长,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月而葬。这种长时间的“殡”,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和“厝柩”很相似。“殡”于正寝、祠堂或会馆的确便于行孝,但殡期太长尸体会腐烂发臭,伤逝人之尊及生人之心;殡期太短,很快“柩”出家门,则意味着亲人转瞬离去。皖西南等地借助“殡”和“厝柩”的相似,解决了这个矛盾,即让殡期很短、厝期很长,这样既不会有腐臭,家人又可以随时去厝基场守灵或者拜祭以尽孝道。宿松县隘口乡的丧葬很重视“殡”,必须将逝人在小屋或祠堂“殡”到过七,再“厝”起来,这是对古殡葬的固守,也是对皖西南“厝柩”葬的兼容。
        综上所述,皖西南的二次葬根源于江西、徽州移民及对朱子儒家孝道礼葬的传承和转化。之所以现今在各市县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是因为各地的客观地理环境不同。
        参考文献:
        [1] 孙宜志.安庆三县市江淮官话的归属[J].方言,2006(2):185.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香湾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1310.
        [3] 乔全生.试论方言研究与民俗研究的互动关系[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68.
        [4] 李如龙.汉语特征词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278.
        [5] 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0.
        [6] 孙宜志.民俗词语刍议[J].民俗研究,2000(3):117-121.
        [7] 周忍伟.中国文化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3-12.
        [8] 陈玉文.我国丧葬文化浅论[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4):80.
        [9] 汪军.皖江文化纵横谈――从朱书说起[M]//皖江文化与近世中国京剧、近代中国和新文化的源头.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10] 方百寿.安徽方庄的丧葬礼仪[J].民俗研究,1996(2):65.
        [11] 温敬伟.广东鹤山地区客家人的二次葬俗初探[J].神州民俗,2010(136):13.
        [12] 李抱荣.安徽潜山二次葬俗的考察[J].东南文化,1985(6):125.
        [13] 王乃慈.形形色色的丧葬民俗[J].社会福利,2005(1):51.
        [14] 张锴生.我国古代氏族社会二次葬[J].中原文物,1999(1):47.
        [15]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180.
        [16] 徐艳霞.《汉语大词典》丧葬词语商补[D].山东大学学位论文,2011:8-10.


        6楼2019-01-25 20: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