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了解它,然后才能爱它或批判它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估计是今年看到的最为惊艳的一本书,薄薄一本,本来是为了凑单买的,读的过程中却数度有醍醐灌顶之感。深深感叹于民国时期的那一代学者,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求知不倦的态度真的是我们这一辈很难望其项背的。整本书一句废话都没有,笔法朴实无华,逻辑清晰,架构合理,比《人类简史》带给我的震撼更大,太耐读了。
对于我们身处其中的文化氛围,其实我们反而很难躬身自问,因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就很少去究根寻底地探问这些现象真正的成因。《乡土中国》把乡土社会的特性及其成因分析得入木三分,看的时候一直在不住点头。
我想其实我们批判的,是自己未曾深入了解的中国。
似乎从我年轻时开始,对社会的批判声就不绝于耳。我们的应试教育饱受诟病,社会上说一套做一套的蔚然风气,相信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曾有过抱怨。而随着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固化,社会压力的进一步加大,我听到的抱怨声也越来越多。说实话我自己也不止一次地诘问过为什么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在中国如此奄奄一息,甚至名存实亡。《乡土中国》着实给了我一个能够接受的答案。我想人绝大多数的抱怨,其成因在于不理解,对一个目前看来不合理的现象,如果不能追溯到它合理的成因,就很难不心生愤懑。想要更加理性和包容地去看待这些事,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由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剧烈变革时期,离开知识的帮助应该是不可能的。
包括《后记》在内,《乡土中国》一共分为十五个章节,每个章节篇幅都很短。从乡土社会不流通、富于地方性的本质,一直到变化逐渐加速的现代社会中需要逐渐取代欲望的过程,鞭辟入里地分析了很多道理。我算是看书相当囫囵吞枣的人,这次难得画了思维导图:

总的来说,书中最令人惊艳的是差序格局的概念、长老统治及时势权利的概念、血缘与地缘关系的探讨、对乡土社会中“名实分离”这一现象的理解和诠释,以及最后对社会从欲望到需要的说明。以西方的概念来解释中国传统社会,总是有不通的地方,因为中国其实并不能按照封建国家或民主国家去界定。正如费孝通所说,乡土社会中其实同时存在着三种权力,横暴权力、同意权力及长老权力,而在迅速现代化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时势权力。乡土社会其实是一个礼治社会,“子不教,父之过”,长辈有责任或说有权力去教化晚辈,“礼”是每个人了然于胸而且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并不像法治社会中的法律条款那样具有专业性。乡土社会既然改变极慢,传统遗留下来的规矩也就不会过时,经验就是最好的指导。作为一个稳定、不流通的社会,乡土社会变化速度很慢,因此“反抗”这件事实际上没有发生,而诞生了“注释”,实质上就产生了阴奉阳违的结果,最终导致整个社会有一种虚伪的风气。可以说我们现今社会存在的所有问题,都是黄河流域肥沃的土壤所培育的,都可以从中国的历史中看到其形成的必然。
读过这本书,觉得自己释然了很多,很多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不得其解的事情,终于得到了一个能够是我自己首肯的答案。我想知识是好的,人不应当囤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而应该多多少少摄取些其他领域的知识。真正的知识并不说教,而是通过清晰的逻辑和道理让人心平气和。能够有一本书,有一门学问去一点点揣摩和拆解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而我们可以直接看到它的结论,并借以求得内心的安宁,实在是一件无比幸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