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4,334贴子:6,167,686
  • 10回复贴,共1

心有安闲常自在,语无一字涉凡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爱书。
近日苦于琐事缠身,深觉读书、写书评这件事逐渐荒废,遂决意开个帖子,督促自己好好读书,天天向上。
读书口味很杂,因此这将是一个大杂烩般的帖子。目前看来每周会读1~2本书,每本会记录一下,书评的长短和质量嘛……不好说。
为自己开的帖子,倘若能有那么三五知己,谈天说地,共赏风月,将是我的荣幸。
那么,姑且以一本以前看过的书为开端吧。


IP属地:辽宁1楼2019-01-17 16:51回复
    时间尽头
    ——《尽头》书评
    你有没有听说过索多玛城的故事?神说这个城市充满欲望,所以他决定收回摧毁。神告诉罗德,他们全家可以逃离这个城市,但要谨记在前行时不可回头张望。但罗德之妻最终还是忍不住回头,于是化成了盐柱。
    神想告诉我们,向前走,别回头。若不能真的割舍过去,就没有未来。
    Part A 死亡视角
    假设时间与其他三个维度一样是一条绵延不断的直线,而我们处于这条直线中的某一点上,那么就会有两个观望的视角:向后看,过去迎面而来;或向前看,未来奔流而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所有的过去,从这个角度看上去时间充满了柔软、怀念和脉脉的温情;而未来视角就复杂得多,一眼望去尽是追悔、遗憾和来不及。然而前者除了让我们无意义地沉溺于某些业已消逝的温暖以外毫无裨益,而后者却可以给我们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即将发生的整个生命,从而得到一个更广阔的图景,让某些细节模糊、失真乃至消失,从而免除掉我们纠结于琐碎之事的无必要之痛苦。世间之事似乎皆为如此:舒适惬意者便无益于人,有利身心者便令人痛苦,所以我们才不得不在与自己天性的斗争中纠结挣扎,在无法解脱的矛盾中了此一生。
    很可能,痛苦是我们一生中不可避免甚至唯一真正有意义的东西。
    Part B人的一生装不下的许多东西
    小说似乎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有头有尾。故事最后总有一个结局,也许是一个话唠的反派,也许是某些记忆的闪回,让我们看到事情的全貌,作者才心安理得地放下他的笔,开始一段新的旅程。然而这是虚拟世界的又一个巨大的Bug,正如现实中人的心地与外貌往往并不相称甚至截然相反一样,现实中的故事也永远不会这样十全十美有头有尾,分开的人不会再重新遇见,许多事情永远一片混沌暧昧不明,我们有太多来不及:来不及看完某一本书,来不及写完某一个故事,来不及等到一朵花开放的时候。因为我们的生命往往只有微不足道的几十年而已,在时间这条无尽的(或几乎无尽的)直线上,短得不像一个线段而更像一个点,短得什么都来不及包含。
    人在年少轻狂时往往会以为自己大到像全世界,且永恒得像亘古不变的事件本身。但在成长中我们终将渐渐发现(或在某天猛然警醒),无论是与广袤的宇宙还是漫长的时间相比,我们的存在都太渺小了,渺小的像无尽空虚中的一粒微尘。我们究竟是什么?是住在洞穴里茹毛饮血四处游走采摘果物聊以饱腹的采集者,是从海洋中挣扎着走向无法呼吸一片荒芜的陆地的鱼,甚或是宇宙爆炸时的10秒内诞生的一切中的一粒基本粒子,总之是某个微不足道的小东西——我们的一切伟大,举足轻重,永恒,不朽乃至存在本身,都不过是我们的大脑为我们的心创造出的美丽幻影。对那个宏大无边的世界的一瞥太容易让人震撼了,太容易让人对自己的渺小感到绝望和无助,所以我们不得不依赖欺骗和自我欺骗以求生存。如果你已成长到足够成熟,就应该知道对真相的穷追不舍是小孩子才爱做的事,对于世间的许多真相,看得更清楚只会让人更灰心,更绝望甚至放弃。我们从不逼问,我们也不逼视,我们学会和真相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崩溃。这必要的距离让我们虚伪、愚蠢,但同时舒适、安全。
    Part C那些冰冷却必要的朋友
    于是我们见过他们了——死神和真相,冰冷,权威,毫不容情,没有一丝令人欣慰或喜欢的地方,他们用不着用伪装的温和和善意来刻意讨好任何人。我们总会在人生的某个驿站瞥见他们,也许只是擦肩而过,也许只是惊鸿一瞥,所以我们一再试图无视这些令人浑身不舒服的东西,任其自然,只是在时间之流中像一具浮尸一样随波逐流,任凭命运把我们带到任何一个或富庶或贫瘠的地方。但早晚有一天你会迎面撞上他们,如果那天已是你时间的尽头,那就成了一个可悲的事情,陌生意味着惊慌、畏惧、不知所措,意味着一败涂地溃不成军。若从不曾想象、思考、与他们相处,我们就会被轻易奴役和打垮。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趁着还年轻还有勇气还有精力的时候与他们迎面相撞,互相试探互相攻击互相磨合,直到达成某种平衡某种妥协。这样他们终将成为一个奇妙的朋友,会给你讲一些只有他们知道的不可思议的故事,会赋予你一个超脱的视角,让你得以从一座高山上俯瞰这个世界,让许多障目之叶消散,让世界显示出它原本的巨大骨架来。所有的攀登,让你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狼狈不堪的攀登,能真正回馈你的就是这个东西——你在平地上永远看不见乃至想象不到的一个轮廓。而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忍受常人不肯忍受的一切,以换取常人不能想象——其实也并不感兴趣——的一个轮廓。
    这世界毕竟大得很,我想,我们有义务成为另一些人。
    Ps,强烈推荐《尽头》,唐诺的书,近年来看到的最值得反复揣摩的作品之一。


    IP属地:辽宁2楼2019-01-17 16:53
    回复
      2025-11-07 22:23: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知道真相,知道自己的渺小,才能释怀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9-01-21 05:58
      回复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苏辛词说》书评
        对于古文和诗词,我入门应该算非常非常非常晚的,向来只是遇到喜欢的句子就写一写记一记,遇不到喜欢的就算了。正式读的第一本诗词鉴赏类书籍是从学校图书馆搬出来的厚厚的《唐诗百话》,施蛰存先生将唐诗中的故事娓娓道来,令人神往;上班之后的第一任领导深谙此道,受他影响最终入坑。
        顾随此人,久闻其名。《苏辛词说》的一个特点是文白间杂,对于现代人来说,阅读起来颇有些困难,虽然薄薄一本,但非静心不可读也;另一个特点是解说相当随性,不介绍人物背景,不讲格律韵脚,讲神而不讲形。古人云:画龙画骨难画虎,我也要说:讲史讲韵难讲神,将作者蕴藏在词中的神气提炼出来并且表述出来,是非常难的事情。相信很多读诗词的人会有一种感觉,但这种感觉跟电磁场一样,有肯定是有,看是肯定看不着,想描绘出来更是难上加难。不妨回忆一下从小到大我们的老师是怎么给我们讲古诗词的: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整个词是什么背景,这个词人的生平怎样,能把古人故事讲得生动一些,能把诗词之意表达清楚,已是求之不易,而像顾随老先生这种直接抛去背景不讲故事之人,确得品鉴精髓。
        此书虽名曰《苏辛词说》,但顾随对稼轩的偏袒简直不要太明显。写辛弃疾是“我读了许多年,觉得此人简直是我的前生,知己啊知己”,写苏轼就是“反正闲着也是闲着,顺便写写吧”,还动不动要挑两句东坡先生的不好,依稀觉得苏辛虽并举,但山东老兵处处可压东坡一头。这就让我读起来甚是不舒服——苏辛二人,我是更偏向前者的。谁说学者不追星?谁说学者不偏心眼?其实并不可能。对文学的品鉴若不添加自己的想法,一味追求“客观”,那么品鉴就是死的,用顾老先生的话说,就是没有“文心”。既无心,何必有枝有叶呢。
        苏辛二人虽并举,但风格其实迥异。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个人际遇也迥然,一穷一富,一文一武,共同点一是年少成名然而仕途不顺,另一个大概就是都觉得与陶潜惺惺相惜了(五柳先生或成最大赢家?)。总的来说苏轼比辛弃疾要洒脱,辛弃疾真是铁骨铮铮的汉子,一滴热血掉下来能把地面砸个坑;而苏轼则可爱得多,亦庄亦儒,亦谐亦雅,对于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我来说,显然更对胃口。与偏安一隅的南宋相比,北宋毕竟是繁华盛世,虽也有内忧外患,但并未咬牙切齿,所以怎么看都觉得,哪怕个人穷困潦倒一些,苏轼还是没有辛弃疾凄苦。
        对于这些人来说,身处于怎样的时代对他们的影响,比自己家里的余粮对他们的影响,要重得多。
        人的口味着实是随着阅历的增长而改变的,小的时候我喜欢李白,“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是怎样的帅气和洒脱,真觉得一个李白把整个盛唐都写尽了;到中年后方能体味到老杜诗中的辛酸和悲慨,读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也知道那是怎样一种悲凉了。年轻的时候总觉得你们那么苦干什么呢,总是愁眉苦脸地干什么呢。几乎所有人都会本能地喜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却真得在尘世中打几个滚翻几个跟头碰几次壁,才能读懂“男儿到死心如铁”。
        读诗词,对诗词的鉴赏,其实是我们自己人生的倒影。阅读中永远都是有“我”在的。有些人是我们年少轻狂的留念,也有些人,是我们千锤百炼的伴行。
        千秋可过,莲心不死。


        IP属地:辽宁6楼2019-01-21 14:08
        回复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银河帝国系列书评
          说来惭愧,我读科幻是从两年前才开始的。那天别人买了本《三体》丢给我,才算是打开了科幻世界的大门。
          看的第一套科幻系列图书是《三体》,第二套便是银河帝国系列,但听说这本书,可不是一年两年了。银河帝国系列有一个特别牛的王冠叫“人类历史上最好看的系列小说”,最初我对此是很不屑的。我始终认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而且这么大的帽子怎么听都像是自己封给自己玩的;另一个迟迟没翻开的原因是这套书实在是鸿篇巨制,足足十五本,我当时的想法是十五本书都够从盘古开天辟地写到人类向银河系移民了……
          看完之后我发现,人家可不止写到了人类向银河系移民啊!
          是不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看的系列小说我不知道,但它绝对是一部包罗万象、逻辑严谨而且可读性超高的小说,要科幻有科幻,要推理有推理,而且还有穿越和超级英雄拯救地球的故事!
          现在的所谓流行文学完全是拾人牙慧好么!
          A 从可读性说起
          我始终认为,无论是何种题材,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评价一部小说能不能算得上优秀的第一个指标就是可读性。
          这也是为什么我始终对意识流不甚感兴趣……
          但对于一本书来说,可读性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指标,不同背景、不同能力的人对书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会有天壤之别,有的人觉得高数是天书,有的人则觉得高数看上去很好玩,还有些人觉得高数太幼稚不值一哂。所以我评估可读性的标准是——我。
          无可否认的是,每个人在阅读的世界里都是主观的。阅读是一件孤独的事情,所谓的交流绝大部分只是与书和读者的交流。很多时候看到的书反而不愿意和别人讨论,想小心翼翼地自己藏着,越长大这种倾向越明显。他人非我,知己难求,我亦不复求。
          一般而言,科幻小说的可读性不算非常高,当然我指的是硬科幻。因为未来世界的发展必然要涉及到一些理论知识,目前为止已经不仅有一个文科生跟我抱怨《三体》系列对文科生不友好了……
          至少没有点数理化根基看硬科幻应该会蛮费劲的……
          但银河帝国系列着实友好,其实我觉得它不能算纯粹的科幻小说,而是融合了推理小说甚至一点点言情,社会结构和政治也并没有脱离地球的现有框架(这么说人类可真没啥出息),机器人系列甚至还有明显的CP可以磕……阿西莫夫的高明之处不单单在于渊博的知识储备和出类拔萃的想象力,还有讲故事的能力,他知道如何把握一个故事的节奏,如何在合适的时间推动故事的发展,如何埋下一个很大的伏笔最后好端端地圆上它。银河帝国系列始于1950年,最后一本则于1986年完成,时间跨度达到将近四十年,虽然有一些小的BUG出现,但基本无伤大雅。纯虚构类的系列小说能做到这点,实在是难能可贵。
          还有令人惊叹的一点,那就是1950年后人类经历了一次技术爆炸,甚至银河帝国系列写完的1986年,移动通信和物联网都还处于胚胎阶段,云和大数据则还只是虚无飘渺的概念,而这套书在今天看来竟然都不觉得过时……这确实是一套合格的科幻小说,因为它确实是一套属于未来的书。
          B 镜花水月,空中楼台
          我一直觉得真正堪称伟大的系列小说有两种,第一种是一面镜子,能够巨细靡遗地反映出作家所出的时代,供后来人赏玩和体悟;第二种则是一座宏伟的空中楼台,完全凭作家自己的想象力来构造一个虚幻的帝国。前者有大家都很熟悉的《红楼梦》,最恢弘的则要数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系列;后者相对较少,银河帝国系列必然是其中一部。其实空中楼台比镜子难造得多,如果去翻检最近几年中国流行的系列小说,你会发现这种小说也可以分为两种:历史小说和纯粹的幻想小说(姑且称之为幻想小说吧)。前者直接取材于历史——在这方面我国绝对得天独厚,五千年的历史随便拿出几百年都足够写上几十本了——而这算得上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做法。作为一个小说家,最重要的有两点:叙事能力和想象力,也就是如何编故事和如何讲故事,而历史小说直接把编故事的麻烦省了。历史小说不过是把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以现代人能够接受的小说笔法写出来而已,不用考虑时间线有没有Bug,不用考虑情节是不是合理,因为没什么能比真的发生过的事情更真实。《明朝那些事》《大秦帝国》等均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幻想小说则多少有点不要脸的味道,大部分是网文,为了赚钱无限制地拉长,同一个故事换到不同的场景里不断上演,换汤不换药,换皮不换骨,写出来的东西就是工厂里量产的工业产品,很难当做艺术。当然它们有可取之处,甚至很多不乏文笔优美、情节出色的地方(尤其是前几部,否则也不会出名),但最后看完了之后无一不让人觉得——这个故事真的不值得这个篇幅。在此点名《藏地密码》《鬼吹灯》和《盗墓笔记》,都是我看完了的,也都是我觉得真心没啥必要写这么长的……再然后,如果不怕跨界的话我是真的想点名《柯南》,虽然这个动画片有非常优秀的地方,但是来来回回好像就是那点故事你竟然给我讲了十好几年!
          而真正的空中楼台应当是什么样的,银河帝国系列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首先,这个故事是有发展的(而不是一味的重复)。银河帝国系列一共15本,分为基地七部曲、机器人系列和帝国三部曲三大部分。基地七部曲由预言了帝国没落的科学家谢顿开始,讲了基地的建立和崛起、基地与帝国的争斗、第一基地与第二基地的争斗等一系列故事,以菲龙与丹尼尔的合体为结局,并且在结局中暗示了一个外星系;机器人系列是人类蹒跚学步地向外太空殖民期间发生的故事,围绕机器人学三大法则阐述刑警贝莱和机器人丹尼尔、吉斯卡将人类推向太空的过程;最后的帝国三部曲则是帝国崛起的过程中发生的三个小插曲。故事虽然写了很多,但人物、情节乃至社会特征都并不重复,既合情理,有逻辑,又能保证新鲜感,给人的感觉是作者毫不吝啬自己的想象力,用过的东西就弃之不用了,而其庞杂程度也着实令人叹为观止。除此之外,整个系列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的飞速流逝,很容易带来一种历史感和恢弘感,如果阅读速度稍快的话,那么昨天读到的东西第二天就变成历史了,而在基地七部曲中,机器人系列中发生的一切都已经成为了传说,彼时鼎鼎大名声名远扬甚至用来命名一个行星的贝莱已经彻底湮灭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再不可寻。
          放在宇宙的尺度上,一切都太渺小了。
          在几乎无穷的时间长河中,已经容不下“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种柔弱的感慨,时间只是流过去,冷酷而决绝地流过去,连废墟都没有留下。
          可是重新翻开的时候,一切又栩栩如生。
          这是我心目中阅读真正的魅力,每本书都是时光之海上的漂流瓶,每次打捞都是一次重生。


          IP属地:辽宁7楼2019-01-22 11:00
          回复
            《如何看一副画2》
            画盲,未打草稿,想到哪说到哪,权当抛砖引玉好啦。
            艺术类的书有一个普遍的特点:看起来很厚实,翻起来很轻松,读着读着一本书就翻过去了。
            《如何看一副画》系列是非常著名的西方艺术科普之作,对于我这种不甘于“觉得挺好看”的门外汉来说,读一读还是蛮有意思的。但是这本书略逊于前作,这种类型的书还是首推《艺术的故事》(不要被篇幅吓到,它其实很友好,而且作者说了——是写给青少年的入门书噢)。与1不同,2是以十个自然界存在的象征物和十个人造的象征物为主线,串起一幅幅画。读完后有两个最深刻的感触:一是能够明显地看出西方艺术与宗教的依存关系——这里边绝大部分意象与宗教相关。无论是云还是树,无论是马还是猫,都能扯到小神仙上去,更不用说太阳、月亮、鸽子这些本来就与神灵密不可分的东西了。西方人刚刚接触中国人的时候,认为我们是野蛮人——因为我们竟然不敬神。东西方的文化根基分别是宗教与世族,这也是双方彼此最难互相理解的地方——在我们看来,十字军东征和宗教战争挺不可思议的,说实话为了面包打架我们能理解,为了两个其实差不了太多的神大动干戈好像多少有点孩子气的样子;二是赋比兴并非中国人的专属,西方人开起脑洞来倒也不比咱差,在作者的讲解下,发现了很多以前见过的画中未曾思考的小细节,颇为有趣。
            从绘画艺术上能够很清晰地看出,西方文化的两大发源是希腊和希伯来。希腊的神话故事和圣经的故事,再加上贵族肖像画,基本上占据了西方古典艺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题材,这也为我们了解西方的绘画艺术增添了很多难度——人物都在那里了,细节大不了耐下心来一点点看过去,但究竟谁是谁,这到底是什么故事,仍然是一头雾水,仅看表面的风景,仅欣赏一些绘画技巧,只是看到了一些无足轻重的皮毛(但是对我这种手残党来说,还是经常惊叹窗帘啦云彩啦画得是多么栩栩如生的……)。相比而言中国画要亲民的多,哪怕你不知道任何历史故事,也不了解各种皴法,看个山水画还是没什么障碍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西方绘画像辛弃疾的词,如果你不知道他用的都是什么典故,只觉得这个词写得确实朗朗上口,那毫无疑问是错过了辛词的精髓。像“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种句子,不知道点历史故事上哪读懂他说的是啥去;而中国画像苏轼的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用什么晦涩的典故,就是明晃晃的好,对小白来说真的是非常友好了……
            十九世纪摄影技术的发明,对西方艺术构成了极大的冲击——再“像”的绘画技术也不可能做到和摄影一样秋毫毕现且成本低廉、成像迅速。记录现实这个工作被抢走后,绘画越来越注重于凝视人的内心,并且不断开发新的表达方法,走上了百花齐放的道路。以印象派为首,现代主义、野兽派、达达主义、后现代主义层出不穷,进入商业社会后,更有很多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流派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人眼花缭乱,甚至于在普罗大众的印象中,艺术家一度成为了叛逆、没正经的代名词。倘若将艺术史稍微加以梳理,仿佛能看到很有趣的逆生长——先是一个庄严凝重讲着神的故事的老者,然后变成了一个鸡毛蒜皮世间万象的中年人,最后却又变成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孩子。从整体上看,从宗教和皇权中解脱出来的艺术,又渐渐成为了商业和名誉的伴行。好在其中确实还有将艺术本身当做目的的人间或出现,让这个世界仍然妙趣横生。
            忘了是谁曾经说过,中国绘画是一首诗,西方绘画则是一出戏剧,前者讲求意境,后者则不厌其烦地刻画一幕幕细节。就文化而言,理解和接受不熟悉的文化,最终能够欣赏和享受它,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而学习和了解是理解和接受的序曲,最终有能力享受各种形式的艺术的人,是非常幸运的。艺术不仅仅是艺术,也是历史、文化、社会和心理的缩影,南宋的边角之景,现代派笔下不再清晰明确的风景,都诞生于社会巨变的大背景。所以说,鉴赏是个苦功夫,真正能看出一幅画背后的深意,要学习的东西多着呢。
            幸好艺术世界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如果你不认识维纳斯,真就把她当成个漂亮姐姐来欣赏,似乎也无伤大雅呐。


            IP属地:辽宁8楼2019-03-08 11:27
            回复
              《全能侦探社》
              科幻究竟是什么?
              科幻当然是阿西莫夫笔下穿越时间和空间、浩瀚无垠的银河帝国和无情流淌的时间,但也未必不是道格拉斯笔下跳来跳去的时光和极尽嘲讽之能事的情节。
              《全能侦探社》号称是一部融合侦探、灵异、恐怖、推理、穿越、言情、喜剧与史诗的卓越大作(有没有一种现在的网文弱爆了的感觉),我心想你把这么多东西一锅炖了不中毒就算好的,还能好吃吗?结果看完之后,嗯,真香,果然有才华者可以为所欲为……一个专门用来相信的机器人,一匹马,一个不知道活了多久的老教授,一个开发软件把财务报表转化为音乐的人,一个几百年前的诗人,一个游手好闲的富二代,一个唠唠叨叨的老板和他热爱大提琴的妹妹,还有一个疯疯癫癫惹恼每一个客户和自己秘书的私家侦探……把这群人放在一起,就构成了这本书的主要人物群像——哦对了,还有渡渡鸟,以及主人公——一个游荡了很久很久一不小心创造了生命并且打算毁灭地球的外星人。
              总结完我自己都觉得,这群家伙放在一起情节不奇怪才有鬼咧。
              《全能侦探社》好像是借助同名英剧的东风才有了中文版,在此无比感恩地表示翻译的还是很好的。这本书绝对是科幻小说里的一本奇葩,甚至连道格拉斯本人著名的《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也没有这么不靠谱。全书都弥漫着一种“逗你玩”的气息,举例来说,他笔下的渡渡鸟是这样的:
              “一只生气的大鸟看着理查德。理查德看着这只生气的大鸟。理查德看着大鸟,就好像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奇特的东西,鸟看着理查德,像是在挑战他敢不敢觉得的长喙有哪怕一丁点儿可笑之处。
              “大鸟满意地看到,理查德并不打算嘲笑他,于是带着冷酷而暴躁的容忍心打量理查德,心想他是打算继续傻站着,还是愿意做点有用的事,比方说喂他吃东西。
              ……
              “他原先是一只生气的渡渡鸟,此刻至少是一只生气但吃了东西的渡渡鸟。他这辈子能指望的恐怕也就这么多了。”
              作者在文中讽刺剑桥的晚会,讽刺考试,讽刺宗教信仰,讽刺能讽刺的一切,将“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发扬到了极致。全书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在铺垫,故事没有什么稀奇古怪的——除了有一个沙发卡在了楼道里,卫生间里还出来了一匹马——而且几条主线还一副各自为政的样子,让你想象不到他们会有什么联系。而最后百分之二十开始以眼花缭乱的速度将所有的铺垫收束起来,于是——就像那个蹩脚的私人侦探所说的——时间的万物忽然有了联系。
              很多人看完这本书都会选择去看第二遍,包括我,因为这本科幻小说愣是写出了《罗杰疑案》一般的反转,而且首尾还能完美地衔接起来,相比之下欧亨利的反转故事完全落了下风。这是少有的几部结局能够重新定义全书内容的小说之一,看完结尾再回头去读最前面几章,才能明白这个狡黠的作者是在说些什么。
              这种感觉非常惊艳,怎么说呢,就像你忽然发现隔壁家天天嘻嘻哈哈没什么正经的小男生其实是个学霸,轻松地考上了清华那种感觉?
              无论是作为一个整体还是截取其中的篇章,《全能侦探社》的可读性都非常高,虽然人物关系庞杂,而且时间线还跳来跳去的,但是没有明显的错误,故事讲得非常圆满。近期看的小说里带来欣悦感最明显的一本书,同时令我感慨,谁说科幻小说一定要恢弘大气,这种精致灵巧的作品,同样是科幻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啊。


              IP属地:辽宁9楼2019-03-18 22:16
              回复
                《庄子今注今译》
                读这本书的初衷是,觉得自己作为半个道家子弟,连这么经典的书都没有认认真真地抄过一遍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所以就用繁体字乖巧地抄了一遍,龟的繁体字真的画不像了……
                在这之前抄过许多遍《道德经》,在高中和大学感到苦闷的时候会去抄一抄这本不过寥寥五千多字的书,绝大部分时候确实能够得到抚慰。但是《庄子》则是全然不同的感觉。如果说《道德经》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循循善诱、严肃和蔼的父亲,那《庄子》给人的感觉就是家里那个游手好闲、没什么事干还顾盼自鸣,没事耍耍嘴皮子的叔叔。他经常吐槽村里有些迂腐的夫子,但你总觉得他其实还蛮尊重他的;他有一个叫惠施的朋友,两个人没事总在一起打打嘴架,他坚持认为惠施的哲学——如果还能算哲学的话——就是胡扯,但是惠施去世的时候他又真的很消沉;他说起话来多少有点不着调,让你觉得心驰神往同时还有点怀疑是不是瞎编的,他好像天天没什么正经事但还经常被邻居说成有大智慧。如果你跑去问他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他很厉害,他有的时候会说:我嘛,是天才咯;有的时候又会说:人生嘛,随便活一活撒。
                所以你确实有点琢磨不透这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但是这个叔叔是真的很会讲故事。有的时候是神话故事,会变成大鸟的大鱼,他讲述的时候神采飞扬;有的时候是纵横睥睨、横行乡里的大盗,别人劝他当个好人他就骂人家一顿,可是还挺在乎自己那个君子哥哥;有的时候又是了不起的侠客,天子之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听得你热血沸腾……有的时候他也很认真,板起脸来讲很多你似懂非懂的东西,什么真人圣人至人的,听上去跟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异样让人稀里糊涂,不过你迷迷糊糊的觉得就是因为这些言论大家才觉得他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的……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有这么一个叔叔,有点洒脱不羁的神奇,有点潇洒快活的超然,有满肚子的故事和满脑子的奇思怪想,能带着你胡闹也能指引你的人生。
                他既不像爸爸那样严肃,也不像哥哥那样调皮,而且一度是你的偶像。
                在你长大后,深陷尘网难以自拔的时候,偶尔会想起他,想起同样肩负着生活的重担可是活得好像不在这个世界上的他,那时候你会感到一丝慰藉和安稳。
                你知道这个世界不只是眼前这样的。确实有人,过着穷困潦倒但是潇洒快活的日子。
                《西游记后传》的主题曲里有一句歌词我一直很喜欢:天生我在天地之间,总该有故事给后人看。
                关于庄周本人(不,说的不是王者荣耀里的那个强力辅助,以及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我用庄周打野都能死掉?),以及《庄子》这本书,有很多无法确认的东西,但至少我们可以肯定,这是一个曾经在天地间快活地存在过的生命,他一生中未曾有过高官贵仕,但是活得比绝大多数人潇洒坦然。
                而且,他留下了很多故事,供我们这些后人,慢慢品析。
                另:很多古书之所以我们看不懂或者看不下去,其实是因为表达方式的问题。时间改变了很多东西,表达的方式,用词的习惯,曾经耳熟能详的故事变成风中依稀的传说,甚至连文字本身的样子都变了……其实如果剥落掉这些外层浅显的东西,能够静下心来去理解和品味它,古典文学距离我们其实一点都不遥远。我们能从字里行间看到我们的先人在这片土地上认真地生存,或豪迈洒脱,或忧郁沉吟,真挚地演绎着一幕幕悲欢离合,会有一种莫名的延续感。
                苏轼始终相信自己是陶渊明的转世,而我也经常觉得我与庄周这人有点渊源,也许庄周化蝶时,曾经翩跹经过我的灵魂。历史这个东西,会让我们心中多些矜持,多些尊重,也多些底气。
                这大概就是钱穆先生所说的,“温情与敬意”吧。


                IP属地:辽宁10楼2019-03-19 23:18
                回复
                  2025-11-07 22:17: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首先要了解它,然后才能爱它或批判它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估计是今年看到的最为惊艳的一本书,薄薄一本,本来是为了凑单买的,读的过程中却数度有醍醐灌顶之感。深深感叹于民国时期的那一代学者,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求知不倦的态度真的是我们这一辈很难望其项背的。整本书一句废话都没有,笔法朴实无华,逻辑清晰,架构合理,比《人类简史》带给我的震撼更大,太耐读了。
                  对于我们身处其中的文化氛围,其实我们反而很难躬身自问,因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就很少去究根寻底地探问这些现象真正的成因。《乡土中国》把乡土社会的特性及其成因分析得入木三分,看的时候一直在不住点头。
                  我想其实我们批判的,是自己未曾深入了解的中国。
                  似乎从我年轻时开始,对社会的批判声就不绝于耳。我们的应试教育饱受诟病,社会上说一套做一套的蔚然风气,相信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曾有过抱怨。而随着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固化,社会压力的进一步加大,我听到的抱怨声也越来越多。说实话我自己也不止一次地诘问过为什么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在中国如此奄奄一息,甚至名存实亡。《乡土中国》着实给了我一个能够接受的答案。我想人绝大多数的抱怨,其成因在于不理解,对一个目前看来不合理的现象,如果不能追溯到它合理的成因,就很难不心生愤懑。想要更加理性和包容地去看待这些事,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由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剧烈变革时期,离开知识的帮助应该是不可能的。
                  包括《后记》在内,《乡土中国》一共分为十五个章节,每个章节篇幅都很短。从乡土社会不流通、富于地方性的本质,一直到变化逐渐加速的现代社会中需要逐渐取代欲望的过程,鞭辟入里地分析了很多道理。我算是看书相当囫囵吞枣的人,这次难得画了思维导图:

                  总的来说,书中最令人惊艳的是差序格局的概念、长老统治及时势权利的概念、血缘与地缘关系的探讨、对乡土社会中“名实分离”这一现象的理解和诠释,以及最后对社会从欲望到需要的说明。以西方的概念来解释中国传统社会,总是有不通的地方,因为中国其实并不能按照封建国家或民主国家去界定。正如费孝通所说,乡土社会中其实同时存在着三种权力,横暴权力、同意权力及长老权力,而在迅速现代化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时势权力。乡土社会其实是一个礼治社会,“子不教,父之过”,长辈有责任或说有权力去教化晚辈,“礼”是每个人了然于胸而且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并不像法治社会中的法律条款那样具有专业性。乡土社会既然改变极慢,传统遗留下来的规矩也就不会过时,经验就是最好的指导。作为一个稳定、不流通的社会,乡土社会变化速度很慢,因此“反抗”这件事实际上没有发生,而诞生了“注释”,实质上就产生了阴奉阳违的结果,最终导致整个社会有一种虚伪的风气。可以说我们现今社会存在的所有问题,都是黄河流域肥沃的土壤所培育的,都可以从中国的历史中看到其形成的必然。
                  读过这本书,觉得自己释然了很多,很多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不得其解的事情,终于得到了一个能够是我自己首肯的答案。我想知识是好的,人不应当囤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而应该多多少少摄取些其他领域的知识。真正的知识并不说教,而是通过清晰的逻辑和道理让人心平气和。能够有一本书,有一门学问去一点点揣摩和拆解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而我们可以直接看到它的结论,并借以求得内心的安宁,实在是一件无比幸运的事情。


                  IP属地:辽宁11楼2019-07-12 16:16
                  回复
                    不知道,楼主会不会写点小说呢,要是有一天你会写的话,记得发个链接,我会去看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7-23 15: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