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道,唐代地方行政区名。
中文名河北道
所属地区华北地区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设立时间唐代贞观元年(627)
名称由来在辖境黄河之北
道,在隋唐属于监察区名称,在唐前期是监察机构而非正式行政机构。安史之乱后,地方割据兴起,道成为事实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并伴随各地节度使,成为藩镇割据的开始。
唐贞观元年(627)置,辖境在黄河之北,故名,东并海,南临于河,西距太行、常山,北通渝关、蓟门,(渝关即今山海关,蓟门即今居庸关),领怀州、魏州、博州、相州、卫州、贝州、邢州、洺州、恒州、冀州、深州、赵州、沧州、德州、定州、易州、幽州、瀛州、莫州、平州、妫州、檀州、蓟州、营州等24州和安东都护府。为今河南江河以北及山东、河北之地,包括河北大部、河南、山西、北京、天津、辽宁的一部分,
治魏州,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
同时,河北道也是今河北省名的由来。
中文名称 河北路
政区类别 一级行政区(省级)
始置年代北宋至道三年(997年)
政府驻地北京大名府城(今大名县城)
下辖地区大名府、真定府等
地理位置冀中南、鲁北、豫北一带
文献记载《宋史》
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置,其地东滨海,西临太行,南临河,北据三关,即今北京霸县(今河北省霸州市)以南河北省之全境、及河南、山东黄河以北之地。治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治,统大名府及镇州、瀛州、贝州、博州、德州、沧州、棣州、深州、洺州、邢州、冀州、赵州、定州、莫州、相州、怀州、卫州、澶州、磁州、祁州、滨州、雄州、霸州、保州等二十四州,德清军、保顺军、定远军、破虏军、平戎军、静戎军、威虏军、乾宁军、顺安军、宁边军、天威军、承天军、静安军、通利军等十四军。庆历中分河北为四路,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定为东西两路,东路仍治大名府,西路治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治。 [1]
河北路,宋代行政区名称。宋朝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二级制,同时在地方设置路,路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府、州、军、监的一级监察区。河北路,是在古兖、冀、青三州之域设置的一级行政区。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全国划为十五路,始置河北路。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分为河北东路、河北西路。 [1]
河北路治所大名府,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东。河北路辖境在今河北省中南部、山东省北部以及河南省北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