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吧 关注:167,990贴子:276,781
  • 6回复贴,共1

我的读书记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之前看过国内余戈的《松山战役笔记》,对整个松山战役有细致的描写,除了指挥官、参战的部队、整个战斗的细节,还有很多当时参与其间的官兵、学者的回忆、文章及研究成果,既有宏观的视角,也有微观的观察,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国内还一部类似的经典之作,陈悦的《甲午海战》。
而《最长的一天》是一部研究二战中一场关键战役——诺曼底登陆——的著作,看书名就知道本书关注的焦点就是那一天——1944年6月6日,也就是d日。在特定一天的时间里把漫长的战线铺开描写,展现出宏大的场面。作者是一名战地记者,他采用跟踪采访的方式追踪来几个有意无意踏入这场战役的几个人,即使他们都不是能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小人物”。譬如“荷兰佬”舒尔茨,赢了很多钱,想想还是输掉吧,这样更有利于活着回来。譬如德军炮兵少校维尔纳普卢斯卡特,是他前沿炮兵阵地上最先发现盟军的“10000”艘舰艇来袭。譬如德国空军中校约瑟夫普里勒,战前坚决反对调走他的飞机,等到d日开战,他只有两架飞机——他和他的副官驾驶的僚机——开赴海滩攻击盟军。
在重要人物方面,也有盟军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为d日的选定举棋不定,这也让随时待命的部队备尝煎熬,长此以往士气低落将不能一战。德军西线b集团军总司令隆美尔元帅,沉着冷静,甚至还嘲笑盟军为什么没有选择天气条件更好的五月登陆,是不是自负得像败走华容道的曹操?
作者有《二战史诗三部曲》,其余两部分别是《遥远的桥,1944年市场花园行动》和《最后一役,1945年柏林战役》。可供参考的影视作品有同名的《最长的一天》和《遥远的桥》都是老片,另外《拯救大兵雷恩》绝对是不容做过的好莱坞战争大片,关于柏林战役,有一部《帝国的毁灭》,在作战方面讲得少一点,更多集中在4月下旬希特勒及第三帝国高层的应对。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8-12-02 20:52回复
    很大方下次


    3楼2018-12-07 10:51
    回复
      2025-08-10 03:54:4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东史郎日记
      刚刚匆匆看过。
      东史郎于1937年9月12日到达大沽口,14日登陆。从500页的日记上看,东史郎的足迹走过了华北的天津到河北,华东的常熟到南京,进入38年后又从华北向南推进参加了台儿庄的外围战役和后来的徐州战役,又到达郑州附近,见证了花园口决堤惨况。这是一本日记,虽然有事后回忆整理的,但是总体上都是行军日常,很少涉及到大历史背景,没有那些讨厌的无病呻吟。
      从日记内容看,东史郎算一个比较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自嘲是宋襄公这样的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较正面的日本兵也多有残暴之举。征收食品、钱货、古董,拉苦力,虐战俘,戏辱妇女等,但另一方面,他又时常给苦力一些食物,释放一些苦力、妇女儿童。分队曾有连续两天杀了二十个人,他本打算释放的,但后来发现其中有一个壮汉疑似军人,事后有所自责——早该下决心杀掉。
      在第一期,大致1937年9月到1938年1月,东史郎多次反思生与死、武士道精神等哲学问题。有过迷茫和怀疑,但基本上还是相信天皇、圣战等。(但此处有一个问题,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是很晚出现的,直到1940年才提出来,就像一开始是华北事变——即北支那事变,上海事变,后来全面开战了,就统称中国事变,而到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又统称为大东亚战争。)相比于到参军一周年的时候,东史郎记录很多军人一直想着回国,而不是为圣战奋斗到底,师老兵疲。东史郎觉得即使进行艰辛的进攻战术,也比难熬郁闷的阵地防守好,这一点他佩服中国军人。可见,当时的中国军队基本上不会有反攻,都是防御战。
      在第二期,大致1938年2月到4月中上旬,东史郎发现河北很多地方之前已经被日军占领又成了中国人的地盘,日军的进攻部队长驱直入,但一回头后面的区域已经星星点点地又失守了。其实如果和老百姓配合好,日军在当地是没有情报优势的,所以往往是盲目的出击,或者处于守势而风声鹤唳。在台儿庄战役和徐州战役之间,东史郎所在的部队不得不放弃拼死拿下的阵地而转移,讨论竟然从上午八点一直争论到下午四点。靠优势兵力守住几个选定的城市,但根本无法彻底占领,而且兵力太分散的话,一旦遇到袭扰无法相互救援,所以一百多万部队在占领区稀释得聊胜于无。
      日记里有一点印象很深刻,记录中国部队的两次撤退都是严重的混乱,所以造成极大的伤亡。第一次是从淞沪会战到南京这一段,原本在苏州、无锡(吴福线和锡澄线)建有永久防御工事,但是因为之前在淞沪战场上强行拖延,直到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后上海方面守军一泻千里,该有的阵地阻击都无谓放弃了。日军一路追亡逐北,几乎没有遇到太大的抵抗,东史郎从11月21日在常熟浒浦镇登陆开始到12月5日已经到达南京城下,200公里左右的路程,十五天就到了,说明抵抗确实不力。其实,南京守城战还是打得有点艰难的,但是南京的地理位置是三面环水,就是所谓的背水阵,守不住就是瓮中鳖。另一次是徐州战役,国军又是溃逃,把伤病全留在了没开走的火车上,占领的日军把伤员全杀了。
      最后,东史郎说到日本飞机轰炸美国船舰帕奈号一事,认为是帕奈号明知危险而闯入交战区有其意图,所以日本不用谢罪,认为英美人在战乱中每天装腔作势、摆弄花草。其实,日本人看待帕奈号事件的眼光,不评价对错,也是很多正常人看待事物的比较主观的眼光。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8-12-09 02:05
      回复(1)
        她们觉得,承认还会有未来就是在亵渎对他的思念。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8-12-15 14:33
        回复
          零年:1945
          最近看到一本书《零年:1945》,在1945年这一年里,旧的世界秩序开始崩塌,新的世界秩序开始建立。
          老牌帝国,大英帝国,法兰西,德意志,远东的日本在惨烈的二次大战中两败俱伤。往日气焰冲天的荣光不再,继承拿破仑时代陆军荣光的法兰西在德军闪击战前瞬间灰飞烟灭,仅剩的荣誉来自戴高乐将军,而他的荣誉也是英美领导人施舍的尊重。日不落帝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大英帝国根本鞭长莫及,面对日军的进攻也几乎是一触即溃,所有的人都在经历漫长的溃逃。眼看殖民世界的谎言就要戳破了,唯一的一息尚存的理由是联合阵线,共同抵御法西斯轴心。
          而与此同时,新的帝国正在崛起——美国和苏联。美国的大国地位早已无可置疑,只是因为战前一直奉行孤立主义,明着争夺霸权地位的意愿和表现都不强烈。苏联靠着二战的胜利获取了大量东欧的地盘和资源,战后又在重工业领域强行军,在军事上可以和美国略争一日之长短。更重要的是,苏联是支持殖民地独立的,反正苏联在海外几乎没有殖民地,而且二战获得的领土是新秩序的一部分,不属于殖民地。其实本来美国才是反对殖民地的最有力支持者,但是迫于西方盟友英国的固执坚持和战争后期意识形态对立的逐步形成,让美国丧失了反殖民主义的标签,而失去了很多殖民地国家的支持。譬如,越南。
          关于抗战后的中国,参考白修德《中国的惊雷》,戴维斯《未了中国缘》,芭芭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伯恩斯坦《中国,1945》。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8-12-18 02:09
          回复
            战争与和平(第二遍)
            1.作者对瓦西里公爵在安娜帕夫洛夫娜宴会上的描写:从他彬彬有礼、体贴关怀的腔调中,透露出淡漠甚至嘲笑的意味;像一挂上足了弦的钟,习惯地说出连他自己也不希望别人相信的话。可能在这样的宴会、舞会等社交场合本来应该就是如此,言不由衷的话、逢场作戏的礼节。其实这一个开场能与稍后出现的皮埃尔的格格不入形成鲜明对比,皮埃尔似乎更愿意关心自己真正关心的问题,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但是在这样高雅的社交场合根本没有人愿意听,相反都认为他是一个缺乏教养的人,没有身份的人。
            持续跟进
            2.下文有一个比喻,是给安娜帕夫洛夫娜重点推荐的两个座上宾的:莫特马尔子爵和莫里约神甫,称他俩是“一盘倘若有人在肮脏的厨房里见过就不想吃的牛肉”,可见这两人可能只是有身份、懂礼节的夸夸其谈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1-10 17: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