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吧 关注:3,631贴子:16,638
  • 2回复贴,共1

孙伦禅师传 (一年内从凡夫修成了阿罗汉 创造了一个现代奇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孙伦禅师
孙伦禅师,大家之所以这样称呼他,是因为他来自中缅甸靠近敏建县( Myingyan )孙伦村的洞窟寺院。他生于一八七八年,本名毛乔定( Maung Kyaw Din ,注:由于在缅甸,男众皆冠称“乌”,因此,以下皆称呼乌乔定)。
他曾到迥寺院的学校上过学。但是,他连学校所教的,最初级的大吉祥经( Maha Mangla Sutta )的偈颂都没有学会。
十五岁时,他在敏建县府的办公室担任工友。他和同村的马雪宜( Ma Shwe Yi )小 姐结婚。三十岁时辞职,回到家乡当农夫。他发现当别人收成不好时,他的收成却特别好。
一九一九年,当地发生传染病,但是他的农作物却依旧丰收。缅甸的乡下人有一种迷信的观念: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财富突然快速增加的话,那么他很快就会死亡。
因此,他很焦虑,便去找人算命。算命先生告诉他:“有一个两只脚的众生,即将离开他家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快死了。
在感到非常恐惧之下,乌乔定决定做一次大布施。
他在他家门前搭起了大棚子,一连三天邀请大家来他家用餐。第三天,有位磨坊职员,名叫乌巴山( U Ba Sam )的,不请自来,参与了这个盛会。他谈到有关“内观”的修行。
乌乔定听了这些话之后,内心大为所动,那天晚上,彻夜辗转难眠。他很想进行“内观”的修习,但是,由于知道自己缺乏对于经典的认识,因此,而不敢启齿。
隔天,他问乌巴山,如果一个人对经典一窍不通的话,可以修“内观”吗?
乌巴山告诉他,修习“内观”,并不需要教理的知识,只需要深厚的兴趣和勤奋的精进。他教乌乔定修习“观呼吸”。
从那天开始,只要一有空闲,他就注意自己的呼吸。
有一天,他遇到另一位朋友乌雪娄(U Shwe Loke )告诉他,只是“注意呼吸”是不够的,还要注意“气息与鼻端的接触”。
乌乔定就这样开始修习,觉知气息的接触。
随着他的修习愈来愈密集时,他不仅觉知气息的接触;
割玉米穗梗时,也觉知手与手柄的接触;
汲水时,觉知手与绳子的接触;
走路时,觉知双脚与地面接触。
做每一件事时,他都试着对接触保持醒觉。
放牛时,他就坐在树下练习观呼吸。
在修习当中,他开始看到有颜色的“光”和“几何图形”。虽然他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是,他觉得这是他修行的“成果”。
这项“成就”大大地鼓舞他,使他更精进修习,修行更加精进,“苦受”也就更加强烈,但却吓阻不了他。
他相信,这都是他修行的“成果”。如果想要有进一步的“成果”,就要克服“苦受”,并超越它。
所以,他更加努力,发展出更严密的“念住”,直到他克服了“苦受”,而进入更高层次的修行境界。
经过这样一番精进的修习之后,在一九二○年年中,他证得了“初果”。
第二个月,证得二果。
第三个月,证得三果。
这时,他要求妻子让他出家。经过多次的反对之后,他太太终于同意了。虽然如此,但仍然要求他,出家之前,要帮忙她种最后一次豌豆。
然而,当乌乔定在农田播种时,却生起了强烈的心愿,想要舍离这世间的一切。
于是,他把牛放走,将牛轭挂在树上。
然后,他到村子的寺院,请求那里的和尚,让他剃度当沙弥。
受戒之后,他就到附近的山洞中精进地修行。
直到一九二○年十月,他证得了最究竟的“阿罗汉果”。
他的成就,很快地便在出家众当中传扬开来,很多比丘都来“考问”他。
虽然他几乎不识字,但是,他的回答,却令最有学问的比丘也信服。纵使他们不同意他的回答,但是,将他的回答与经典比对时,却发现经典上很多文字的叙述,都支持他的论点。
因此,世界各地,很多有学问的比丘都来跟他学习,在他的指导之下修习“念住”。其中,包括一位非常饱学多闻的比丘,那翁禅师(Nyaung Sayadaw )在密集的修行后,也证得了阿罗汉果。
孙伦禅师的成就传开之后,有很多重要的人士也都来拜见他。其中,罗卡那法师( Venerable U Lokanatha )拜访他之后,宣称:“我到敏建去礼拜孙伦禅师,他对我许多问题的回答和教示,以及他的神情与举止都让我确信,他真的是一位,如大家所传闻的,阿罗汉。”
孙伦禅师在一九五二年圆寂(般涅盘),但是,他肉身不坏。如今,他的全身舍利仍然完整地保存在敏建,供人礼拜、瞻仰。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8-11-18 09:22回复
    孙伦禅师:
    观呼吸的修法,可以用止禅的方式,亦可采用内观禅的方式去修习。吸入和呼出,当气息进出时,它会接触到鼻孔末端、上嘴唇或是这个范围的某个部位,将心固定(专注)在这个接触点上,同时数着气息进出的次数。这是第一个方法。
    再吸入和呼出,将心固定(专注)在气息的接触点上,同时觉察着气息的长短,气息长时,要知道是长的气息;气息短时,要知道是短的气息。这是第二个方法。
    再次吸入和呼出,将心固定(专注)在气息的接触点上,同时跟随着气息的出入,但是不要跟着气息在吸入时跑进腹部,或是在呼出时跑到外面去,祇应让心固定(专注)在接触点上,去体验整个气息的进出过程。就像锯子一样,锯齿祇接触到木头上的一点,但是那个接触点却经历了整支锯子的长度,因为在磨锯时整支锯子都会经过那一点。这是第三个方法。
    要注意:上述三个方法,皆要求禅修者专注在气息的接触点上,而不是在其它地方上去寻找出入息。
    第四个方法也是如此,吸入和呼出,将心固定(专注)在气息的接触点上,同时觉察着气息的接触,不要数息、不必去知气息的长短,也不用去知气息的进出。
    在这四个观呼吸的方法之中,前三个是止禅的修法,第四个才是内观禅的修法。
    第一个方法要数息,而数字是一种概念。
    第二个方法,要去注意气息的长短形式,而形式是一种形象。
    第三个方法,要去注意气息的进出,这是经由创造进出的观念来达成的。概念、形象、观念都是属于我们为自己所创造的事物,因此这些都是属于止禅的修法。
    只有第四个方法,由于能在最无装饰的状况下直接把触到实相本身,所以是内观禅的修法。但是,这种修法也可能会搀杂了止禅的修法。如果禅修者不是直接觉察气息接触的本身,同时又不用专注去守护着这觉察,而是在心中默念、标记「接触」的概念,那么,当即便会落入创造概念、观念的旧习惯之中,变成了在修止禅,而不是在修预计中的内观禅了。
    心中的默念、标记通常比现象生起的真实过程要慢很多。因此,心往往无法在当下直接把触到这些过程的实相,而滑入过去了的时间之中,不断地介入一些思潮,去重新塑造这些已逝去的过程。其实要跟得上这些自然过程,禅修者所需要做的祇是保持专注(Mindfulness)。这是不难做到的,先决条件是要有觉察力(Awareness)。要觉察接触、感觉或心理现象,然后以专注盯牢、看紧此觉察。以专注守护着这觉察时,念头就被锁在外面而无法闯入,这样就没有机会去形成各种概念、想象或观念了,此时心便能在这些过程生起的当下,直接把触到它们本身的实相,而不受任何杂念所扭曲,这才是真正的内观禅修法。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8-11-18 09:22
    回复
      2025-10-08 10:48: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吉林3楼2018-11-25 17: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