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对于同属于农耕文明的中国文明和欧洲文明来说,比较军事实力,这一国家综合实力的
重要体现,确实是一种相对合理的比较办法.所以比较方式是正确的.
那为什么说比较内容是错误的呢?这里边有两个问题:
第一,应该比较的是谁的火器更强大,而不仅仅是先进.一般的来说,拥有更先进装备的一方
自然是更强大的,但这个并不绝对,比如说二战刚结束不久时的美国就在火箭,这种战略投送
工具方面落后于苏联了.那这能说明当时美国的战略投送体系弱于苏联,乃至美国的国力和
科技弱于苏联吗?不能,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当时美国的国力和战略投送体系强于苏联,所以
美国才在火箭开发上没紧迫感.
而这个道理在明代火器上,也一样.因为中国的国力和科技都远强于欧洲,所以明朝在火器
发展上,大体上走了一条"加钱买装备"的路线,就是通过火器重型化,车载化,并选择成本
更高的材料和工艺来提升水平.而欧洲那边没这么多资源,只能精益求精,所以双方的路线
就不同,欧洲是:
火门枪->火绳枪->燧发枪.
明朝是:
火门枪->火炮->更多的火炮
那这样自然比较是谁的火器更强大,而不仅仅是先进.
第二,应该比较同类型的部队.高机动部队和高机动部队比,正面对刚型部队和正面对刚型
部队比.而不应该拿高机动部队和正面对刚型部队比.而更不应该拿高机动部队和和正面
对刚型部队比正面对刚.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明军(包括战兵和民兵)的主要对手是脚底抹油的蒙古人和倭寇,所以很多明军都是
追求高机动性而非堂堂之阵的.而其高机动性带来了远距离奔袭能力,如王越进行的"两
昼夜奔袭三百三十里捣巢".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欧洲军队的指挥官,当你面对一支"虽然
有确切情报几天前还在几百里外,但今天是不是会遇到就不知道了"的军队时,你要安排
部队的行军,征收粮草等任务时,是多么的困难.



更何况,按照当时欧洲军队平时只保留很少的常备军,战时再扩充的军制,以及实际的扩军
时间.如果欧洲国家和中国接壤,而其君主又很不明智的和明朝开战的话,怕是八成连士兵
都还没招募好,脑袋就已经先搬家了.
所以,如果要和欧洲那种堂堂之阵方阵比正面对刚,那应该上的是同样搞堂堂之阵的明军
车营.而不是一票追求机动力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