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前一直不了解什么意思。只是有个朋友的签名是这个,而这个朋友又是特别和善单纯的一个人,有点大智如愚的味道。这几天为买房愁死人了,晚上都睡不好觉,挣不到钱房价还这么高,要买房要结婚要彩礼要装修还要生孩子,想想二十几岁的年纪拿着微薄的工资,简直不敢想象将来会怎样,越想越发愁越想越着急吧,有点急火攻心。
却在不经意间朋友圈看到释怀这两个字,突然觉得自己是理解了这首诗得大概吧。
这是从神秀和惠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当时神秀写了一首禅悟之理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然惠能大师觉得不对,写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已明示之。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心中对世间一切事物的挂碍便是心中之尘。
先说一下个人理解,面对纷繁复杂的尘尘扰扰,刻意的逃避或靠近并对其做出判断反而是没有必要的,要做到心不藏尘这样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不如空心,从某种意义上理解他。释怀他,反而更好。
所以许多事做更多的批判或者褒赞反而是意义不大的。
一切世间之相皆为虚妄。终须败坏。当人明心见性,知道世事无常。进而无住于相而生其心。无执着。无挂碍。即为无心无尘。世间多杂的心事难了,何不不了了之,何不释怀,和常态地理解他。这一点感觉跟道家特别贴近,无为而道,无为而悟,顺其自然而已。
以上为本人拙见,只是觉得可以作为处世态度分享给大家,绝无消极避世思想。只是处于世毕竟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以一种释怀的态度来对待他反而不错。
却在不经意间朋友圈看到释怀这两个字,突然觉得自己是理解了这首诗得大概吧。
这是从神秀和惠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当时神秀写了一首禅悟之理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然惠能大师觉得不对,写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已明示之。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心中对世间一切事物的挂碍便是心中之尘。
先说一下个人理解,面对纷繁复杂的尘尘扰扰,刻意的逃避或靠近并对其做出判断反而是没有必要的,要做到心不藏尘这样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不如空心,从某种意义上理解他。释怀他,反而更好。
所以许多事做更多的批判或者褒赞反而是意义不大的。
一切世间之相皆为虚妄。终须败坏。当人明心见性,知道世事无常。进而无住于相而生其心。无执着。无挂碍。即为无心无尘。世间多杂的心事难了,何不不了了之,何不释怀,和常态地理解他。这一点感觉跟道家特别贴近,无为而道,无为而悟,顺其自然而已。
以上为本人拙见,只是觉得可以作为处世态度分享给大家,绝无消极避世思想。只是处于世毕竟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以一种释怀的态度来对待他反而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