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吧 关注:7,455贴子:71,992

一点点中医伤科的经验,望吧里老师多多指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多年前,我还没想过要当一个中医正骨大夫,因为母亲这边家族世代都传承中医伤科的关系,便也“遵从命运的安排”进入医学院校,毕业后跟随二舅、三舅各学习了若干年(那时候姥爷已经不在了)。前一阵子把家族的一些传承经验与我自身的感悟写了下来,现把文章整理出来单开一贴,望大家多多指正。


IP属地:北京1楼2018-06-20 18:39回复
    崴脚篇——习惯性崴脚,为什么说靠锻炼是没用的
    上周遇到一个习惯性崴脚的患者,他自述这只坏脚每年崴个三四次都很正常,多的时候十次八次都有,到医院也没什么好办法,开了些膏药让回家养着,进行功能锻炼,锻炼了一阵也没什么用,还是反复崴脚。 其实每周都能碰到几个类似的患者,有的在若干年前扭伤脚,养了一段时间感觉好了,可是却落下一个问题:“脚变的容易崴了”,有的虽然没有时不时的崴脚,但走路时间长坏脚会感到酸,休息休息又没事了。这些症状在影像学上又看不出问题,不知道怎么治才好。 这类疾病其实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慢性踝关节失稳”,俗称 “习惯性崴脚”,现在普遍认为病因是由于距腓前韧带拉伤拉长后不能给关节足够的支撑造成的。
    而本质上不是这样,距骨在扭伤时向外翻了一点点,使得踝关节没有严丝合缝的“咬合”住,形成了关节错缝才是患病的关键 就像桌子的四条腿有一条始终是悬空的,在某些条件下就可以触发向薄弱环节的滑动

    上方的胫骨、腓骨组成“踝穴”与下方的距骨“咬合”住

    初次崴脚时距骨外翻,可能会一直存在,在外侧形成了一个应力薄弱点。
    由于轻微移位,靠软组织的代偿,平时不会发作,但在某个特殊角度会瞬间失去支撑
    而踝关节先天就是外弱内强,外侧韧带薄弱,内侧韧带强韧,这就是为什么崴脚一般都是崴到外侧的原因

    色带为韧带示意图,内侧韧带包裹丰富,图为内侧

    图为外侧,韧带薄弱,5是距腓前韧带,红色是薄弱区域,蓝色区域是距骨

    旋转的距骨
    关节分为骨与骨之间的硬支撑和肌肉、韧带、筋膜的软支撑,骨与骨之间的对位发生偏移,软支撑就要被迫多做功,慢性劳损也就随之形成,这就是走长路脚踝酸的原因:
    骨对位不正——关节结构弱化——长时间软组织被迫多做功——踝关节劳损
    治疗时候需要托住跟骨先施加给踝关节一个稳定的牵拉力,使踝关节的间隙拉开一点,给距骨回位一个空间,然后卡住距骨外侧一边牵拉一边施加一个向内的闪动力,使距骨向里旋转,嵌入正确的位置,再在两侧施加一个轻柔的挤压力,使胫腓骨更好的贴合,这个患者经过几次巩固治疗,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手法不要野蛮,在恰当的角度用恰当的力量才能复位,力量小了回不去,力量大了患者疼痛紧张也回不去,最佳的手法是让患者觉不到明显疼痛,手法柔韧有弹性,内劲浑圆,患者就会比较放松,复位效果就越好。
    很多久治不愈的腰背痛的问题根源也在脚踝,扭伤后的踝关节会形成足内翻,步行时足底外侧比内侧受力更多

    内翻的踝关节在正常的力线上产生一个旋扭,向上使股骨外旋的角度增大,胫骨平台向外旋转,前交叉韧带紧张,半腱肌、半膜肌代偿性紧张,更深层的影响到骨盆、脊柱的变形代偿,引发腰痛等一系列全身的问题。
    正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很标准的蝴蝶效应。

    除了踝关节,足部还有一些容易受伤的位置,如距跟舟关节,跗跖关节外侧,第一跖趾关节内侧,距骨内前侧等等,这些不起眼的小移位有时会伴随很长时间而无法痊愈


    IP属地:北京2楼2018-06-20 18:40
    收起回复
      2025-08-10 13:07: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没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6-20 23:03
      回复
        两周前来了一位偏头痛的病人,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的头痛纠缠了她长达十年,除了右侧偏头痛还伴随着颈椎僵硬、肩胛内侧酸痛等症状,多方求医无效辗转找到我
        触诊时在发现她右侧枕后筋膜明显的紧张,压痛明显。向下可以摸到寰枢关节(第一、二颈椎)向右侧偏歪,x线颈椎正位开口片可见寰枢关节间隙不对称,再加上其他的触诊和分析,初步诊断为颈源性偏头痛。

        寰枢关节处于颈部最上端与头部交接的位置,它的偏歪使得异常应力刺激枕下肌群,压迫牵拉到枕大、枕下神经诱发头痛,如果刺激到椎动脉还会引起头晕的症状

        在临床上“颈源性头痛”是偏头痛最为常见的成因,这个患者经过几次系统治疗逐渐好转并治愈了。
        很多年前治疗偏头痛,我还只是用寰枢关节复位的方法,疗效还算不错。直到后来遇到了一个特殊的患者,每次治疗后疗效只能保持一两天,之后又会反复,反复了很多次,其中也尝试了其他治疗方法,按摩、针灸、中药、拉伸、肌肉锻炼等等,用尽办法效果依然不理想。
        痛定思痛我再次对他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触诊,在她枕后人字缝寻找到一个极痛的压迫点。
        我瞬间明白了,是枕后侧方的筋膜一直处在褶皱挛缩状态没有打开造成的。

        根源还是由于患者的长时间不良姿势。不良姿势导致的异常压力会使颈椎的小关节渐渐移位,为了保护错位不再加重,肌肉、筋膜会保护性的紧张痉挛。
        一般患者在关节复位后,筋膜、韧带、肌肉会自然而然的恢复正常,而她特殊在由于错位时间过长,筋膜的短缩褶皱无法自行恢复,需要一种单独解开筋膜解决异常张力的方法才能治愈

        完成了证据链的关键一环,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我在枕后筋膜平刺两针,释放了张力,患者就彻底治愈了。
        医者要根据现有的症状、检查依靠逻辑与推理寻找疾病内在的联系,破案一样拆解疾病的内在运行原理,完善自己的循证方法论,这就是医者的自我进化
        证据补完第一次
        但这也还只是迈了一小步,阿甘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得到什么,很快我就遇到了怕针的患者。
        对于怕针的患者,枕后筋膜怎么解决?还有什么可以替代的治疗办法?
        泡沫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泡沫轴
        通过体重压在泡沫轴上滚动的办法来放松抚平筋膜,这种运动康复的方法对周身大块肌群和筋膜的松解效果非常好。
        那时候筋膜学说还没这么火,泡沫轴还是个新鲜的玩意儿,不过还有个小问题——泡沫轴直径太粗,对接触面小的头部没办法滚动到
        好在有原理类似的东西——筋膜球,筋膜球可以在类似头部这种面积小的地方自如的滚动。

        筋膜球
        筋膜球有两种,一种是单个的筋膜球,另一种是两个筋膜球连接在一起的花生球

        花生球
        筋膜就像一张网,将身体连接在一起。网上面有了褶皱,光在褶皱点乱捣是没用的,独立的筋膜球只能对痛点周围的筋膜起滚动效果,而花生球有类似泡沫轴的功能,把周围一片区域的筋膜网拉平,这特别类似于过年擀饺子皮儿
        花生球也好,筋膜球也好优点是不依靠别人,靠自己的体重压在球上就可以完成,缺点是也是明显的,对于很多中老年人可能操作不了。
        那么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换一个角度就可以了,于是擀面杖出场了。
        擀面杖就是一个放在身体上面的泡沫轴
        它满足了三个条件:
        足够灵活,可以无死角滚动
        滚动的面积足够大,可以平衡很大区域的筋膜网

        滚动区域 擀面杖 滚动区域
        升级后的治疗系统是:
        整复寰枢关节+花生球滚动枕后筋膜

        +擀面杖滚动枕后筋膜
        证据补完第二次


        IP属地:北京4楼2018-06-21 23:46
        回复
          然而,人生总是充满意外,复杂的疾病总是逼着我们不断尝试新的旅程。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还是有一些特殊的患者,他们的筋膜是不会被轻易地抚平,一般患者滚压一到两周疼痛症状就会消失,而他们则不会,那么是否还有什么漏掉的原因?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枕骨错位”这个名词渐渐浮出水面,枕骨错位是一个少见的提法,通常概念里颅骨在成年后就完全长合了,变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研究很多资料后发现:成人的人字缝也会出现轻微的移位,使得枕后筋膜张力增高。

          后来我专门研究了一个应对枕骨错位的手法,治愈了那位患者。
          正骨的理论和劲力是大树的根,繁复的手法是树的枝叶,通晓了根的原理,手法是可以自创的
          证据补完第三次
          到了这里治疗系统已经完善了吗?
          不,问题还远远没有结束,身体远端的异常应力会传导到近端,影响治疗的效果,不解决肩胛、胸椎、甚至更远处的骨盆问题,扭曲的力线一段时间后会把已经治好的地方再次弄歪。
          “牵一发而动全身”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局部与整体的内在制约平衡上。
          教科书上有句耳熟能详的话,“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急则治其标:
          寰枢关节复位+解开枕后筋膜异常张力+枕骨复位手法
          缓则治其本:系统的评估胸椎的小关机紊乱、肩胛骨的旋转、腰椎两侧的张力、骨盆倾斜的角度,乃至步态等行为习惯。
          在研究了整个机体在空间结构下的扭曲方向,平衡各部分的异常张力后,我们得到了新的治疗系统:

          证据补完第四次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信息量很大很心累了?
          然而对真理的追寻永远是无止境的,上面复杂的环节还是处在“治”的方面,一个完善的系统还需要包含“养”和“用”的方面
          养:1、内在自身的养
          身心都处于一种松而不懈的“觉知”状态,是“养”的不二法门。
          在时时刻刻“安定内观”的状态下,气血会自然的充盈,这是对人体最 好的修复,正所谓的“行走坐卧皆是修行”。
          2、借助外力的养
          中药的补益与疏通——外在给予气血以平衡和补益
          3、减少破坏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包括枕头的选择,电脑桌椅的高低,手肘的角度等等
          用:1、身体的认知和内在运动
          2、合理的发力次序,建立自己以核心带动四肢的运动模式
          3、拉伸紧张的肌群,加强无力的肌群,加强深层筋膜的支撑
          医者需要不断地自我进化,完善治疗体系,不能不管什么原因,看到类似的症状就把会的招数都用一遍,靠概率获胜,如果东学一招西学一招,形成不了内化也只能止在“术”的层面,挖掘每一个个体的差异,在逻辑上形成系统的治疗理论,在实践中一点点地求证才能到达“法”的层面,再往上则是“道”的境界,化简为繁再化繁为简,大道至简又玄之又玄,古往今来“以医入道”者凤毛麟角,到了这个层面就不再是吾辈可以妄言的了。
          我想不久以后还有下一次的证据补完吧。


          IP属地:北京5楼2018-06-22 10:04
          回复
            枕头的原则
            人体存在四个生理弯曲,颈椎的曲度向前,枕头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人在平躺时把向前的曲度“填平”、在侧卧时把肩膀到头部之间悬空的部分“填平”
            平时选购枕头需要注意:
            太软,丧失支撑,如睡棉枕头颈椎就会不由自主的紧张来保持颈椎的基本支撑。
            太硬,无法改变形状,颈椎为了适应过硬的枕头容易疲劳。
            太高,平躺时会出现被迫低头的不良睡姿,侧卧时头部斜角过大。
            太低,平躺时头部后仰影响血液的回流,侧卧时头部斜角过大压迫肩部
            太宽,会把荞麦皮赶到头顶,脖子下方没有荞麦皮支撑,呈现出低头睡姿的形态。
            太窄,头部的重力集中在脖子上,颈部压强过大。
            兼顾了材质和高低,在一般睡姿下都有适应头颈部的随形支撑,才是枕头选择的大原则
            每个人需要的枕头都是有差别的:

            肩膀的宽度决定侧躺时枕头的高度
            生理曲度决定平躺时枕头的高度
            肩膀到头顶的距离决定枕头的上下宽度
            睡姿的范围决定枕头的左右宽度
            这是生理构造选择的必然,推荐一个折中的尺寸:60乘33厘米,内充3.5斤荞麦皮
            60厘米是左右的宽度,33厘米是上下的宽度,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选择了荞麦皮这种内充材质,它兼顾了随形与支撑两种属性,既不会太软丧失支撑也不会太硬失去随形。
            需要强调的是,对每一个人需要的枕头尺寸都是不同的,相对完美的枕头还要根据每个人的肩宽、头长、颈长、曲度来计算,这是动态的比例,一个尺寸变了,其他的参数也得调整。

            关于枕头到底是高是低,需看看是否满足“两个平行”的原则,测试标准是:

            平躺时耳朵的平行线与床平行,如果呈“抬头”姿态,说明枕头太低或者上下宽度太窄头部缺少支撑,如果呈“低头”姿态,说明枕头过高或者上下宽度太宽,侧睡时头部的正中线平行于床面,枕头太低太高都会对颈椎形成特定角度的压力。
            那么市面上常见的颈椎枕,做成下面低,上面高的弧度,是不是真的就符合人体工学了呢?

            这类颈椎枕,立意是好的,为了更好的贴合生理曲度,但最大的问题是一般人睡着后不会老老实实保持一个姿势,有人对睡眠的录像研究发现成年人每晚要改变3~36次睡姿,一晚上换十几次睡姿很正常,这就需要头颈部移动的轨迹上都存在均衡的随形支撑,没有固定形状的荞麦皮枕头更加符合万向随形结构。
            荞麦皮的枕头还有一个好处,很轻便,方便熟睡时的调整——颈部悬空时下意识拽一下就行了。当然如果睡姿太过扭曲光靠枕头也是不够的,养成良好的睡姿也很重要。

            睡姿:首先要养成颈部不悬空的习惯,推荐侧睡与平躺,不要趴着睡,趴着睡会让颈椎与身体旋转成一个过大的角度,不要斜着睡,那样骨盆一侧的压力会变大。
            对于睡觉特别不老实的人,经常会超过枕头支撑的区域,补救的办法是在身体两侧各加一个枕头,拓展支撑区域

            除了习惯问题,脊柱问题也是睡觉不老实的重要原因,人体脊柱越正常,越是更容易达到轻松稳定的睡姿
            睡姿的进阶版是睡功,这就涉及到肌肉深层的放松、与呼吸的配合、心神上的安定,正所谓:“心息相忘,神气合一”,自古以来医家与养生家都很看重睡功的重要性,是祛病延年的重要法门。
            北宋著名的道教真人陈抟老祖,就曾传下睡功蛰龙法,他别号希夷先生,希夷二字出自《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正是精神内守的修行写照。


            IP属地:北京7楼2018-06-24 10:34
            回复
              没了?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6-25 08:08
              回复
                百度老抽楼,抽郁闷了,晚上发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6-26 10:06
                收起回复
                  2025-08-10 13:01: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不错,恭喜楼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06-27 21:30
                  回复
                    中医内科的诊断依靠——望、闻、问、切,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中医伤科的有些不大一样——望、闻、问、触,因为主流影像学对小关节紊乱的鉴别诊断没有标准,临床触诊就显得尤为重要,关节的旋转、肌肉的走向、筋膜的挛缩,大约百分之八十的信息取得都必须依靠触诊来获得。
                    这位患者整复好胸椎关节紊乱后,心前区的不适顿时舒服了一些,但是气短还是没有改善,我手扶着它的肋骨让他做几个抬肩呼吸的动作,发现前锯肌、肋间肌也是粘连着的,肋骨处于僵硬状态被死死的“抱住”了
                    在把他的胸廓解开后他说:好多年没这么顺畅的呼吸了。
                    巩固几次后他的心悸的症状就消失了,这是在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的普通例子
                    需要注意的是脊柱可以诱发内科问题,但并不可以逆推回来,认为所有的内科疾病都和脊柱有关系

                    我在科室里就挂着这张《脊柱相关疾病示意图》,图中比较详细的列出了脊柱与内科疾病的对应位置,不足之处就是对关联性强、易发作的位置没有注明统计
                    下面是据我的经验,列出的内外联系最敏感,最容易触发疾患的位置,便于同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患者的自查,如有疏漏望指正。

                    偏头痛参看以前文章《拆解偏头痛,那些经验得来的伤辩证逻辑》
                    椎动脉供血不足是引起颈源性眩晕的重要原因,椎动脉在枢椎横突至枕骨大孔段扭曲明显,是最易卡压的位置

                    椎动脉血运受阻会让内耳的迷路动脉血流量下降,内耳前庭系统的血运障碍可以引起眩晕和蝉鸣样高调耳鸣,如血运继续减少还可以诱发渐进性耳聋。

                    围绕着颈椎下段与胸椎上段这部分区域,是外邪侵犯的第一站,人体的第一道防御。大家都有常识,要感冒的时候感觉脖子后面,上背部发紧,正是气机被郁的表现。

                    一般情况下外感病的经络传变首先侵犯阳经三阳经,再由三阳经传变至三阴经
                    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长时间的不良姿势使得头部前伸,胸椎1、2节后移,形成富贵包的体态,相关的肌肉群紧张痉挛,穿行在软组织内的微血管挛缩,形成循环障碍,影像气血的运行,督脉的大椎穴、太阳经的风门穴,影响最为严重。
                    大椎穴:是督脉与手部三阳经的交会穴,诸阳交汇阳气充沛之所在
                    风门穴:门,门户也。风者,气也。风门穴正是卫阳气化出入的门户。


                    IP属地:北京16楼2018-06-28 20:42
                    回复(2)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8-06-30 18:57
                      回复
                        抽楼厉害,重新发一遍
                        ###################################
                        90%的人都不知道,这些常见的疾病来自你背后的脊椎
                        人体有着精妙的运转联系,西医的生化反应、动态解剖,中医的五行生克,六经传变无一不反映了人体复杂而精妙的联系。
                        伤科系统的关联更多是出现在空间结构上的:前面与后面的关系,左面与右面的关系,上面与下面的关系,里面与外面的关系,从腰腹平衡到胸廓对称,从头足联动到内病外治,无一不表现了这种精妙的联系,由脊柱诱发的内科疾病就是内外联系的一种。
                        一般人说起正骨首先想到的是腰腿痛,颈椎痛,最多再加上手麻脚麻,认知就到此结束了,对脊源性内科疾病还缺乏足够的了解。
                        临床上常出现这样的例子:
                        一位常年便秘的患者,发现腰椎治疗几次后便秘却奇迹般的好了
                        一位治疗背痛的患者,阴差阳错治好了多年的胃病
                        一位失眠的患者,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治疗了颈椎,结果真的痊愈了
                        从西医角度说这与内脏神经系统有关,人体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如果按照功能区分又可以分为:躯体神经与内脏神经。
                        穿行在软组织内的躯体感觉神经受到压迫,反应在疼痛与麻木,如果压迫到交感、副交感等内脏运动神经系统则易引发躯体内脏的疾病
                        正骨的本质是通过改变骨与骨之间的位移,来改变软组织的附着点之间的距离,达到恢复软组织牵拉张力的目的
                        软组织的张力恢复正常——没有了应力的压迫——神经的症状解除。
                        很多反复发作病因不明的内科疾病,都应考虑检查脊柱小关节对位的问题
                        中医早在战国时期就对脊柱旁背腧穴治疗内脏疾病有了认知
                        《黄帝内经》灵枢 ● 背腧篇
                        伤寒热感烦呕,大椎主之;心胀者,心俞主之,亦取列缺;肺胀者,肺俞主之,亦取太渊;肝胀者,肝俞主之,亦取太冲;脾胀者,脾俞主之,亦取太白;肾胀者,肾俞主之,亦取太溪;小肠胀者,中髎主之。


                        IP属地:北京19楼2018-07-09 20:41
                        回复

                          我在科室里就挂着这张《脊柱相关疾病示意图》,图中比较详细的列出了脊柱与内科疾病的对应位置,不足之处就是对关联性强、易发作的位置没有注明统计
                          下面是据我的经验,列出的内外联系最敏感,最容易触发疾患的位置,便于同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患者的自查,如有疏漏望指正。

                          偏头痛参看以前文章《拆解偏头痛,那些经验得来的伤辩证逻辑》
                          椎动脉供血不足是引起颈源性眩晕的重要原因,椎动脉在枢椎横突至枕骨大孔段扭曲明显,是最易卡压的位置

                          椎动脉血运受阻会让内耳的迷路动脉血流量下降,内耳前庭系统的血运障碍可以引起眩晕和蝉鸣样高调耳鸣,如血运继续减少还可以诱发渐进性耳聋。

                          围绕着颈椎下段与胸椎上段这部分区域,是外邪侵犯的第一站,人体的第一道防御。大家都有常识,要感冒的时候感觉脖子后面,上背部发紧,正是气机被郁的表现。

                          一般情况下外感病的经络传变首先侵犯阳经三阳经,再由三阳经传变至三阴经
                          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长时间的不良姿势使得头部前伸,胸椎1、2节后移,形成富贵包的体态,相关的肌肉群紧张痉挛,穿行在软组织内的微血管挛缩,形成循环障碍,影像气血的运行,督脉的大椎穴、太阳经的风门穴,影响最为严重。
                          大椎穴:是督脉与手部三阳经的交会穴,诸阳交汇阳气充沛之所在
                          风门穴:门,门户也。风者,气也。风门穴正是卫阳气化出入的门户。


                          IP属地:北京21楼2018-07-09 20:47
                          回复
                            楼主想知道怎么联系 有微信吗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8-07-11 18:03
                            回复(5)
                              2025-08-10 12:55: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又没了。。。。我再发下一篇,如果还是不让发大家就去我的公众号:正骨曲大夫
                              上看吧#####################################
                              骨盆——人体运动的核心却有上百种坏法
                              骨盆是人体运动的核心
                              我大概统计了一下门诊患者的分类
                              颈椎病+腰椎病占了百分之八十,在这百分八十里颈椎病和腰椎病各占一半,而腰椎病这个区间内单纯因为腰椎引发的问题不到三成,大部分都是骨盆的与腰椎协同的问题。
                              现代运动医学里有人提出了核心肌群的概念,指的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背部、腹部和骨盆部的肌群,这些肌群形成了一个人体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负责运动功能的稳定,是人体中最为重要的肌肉群。
                              在运动模式方面,强调以腰胯核心肌群带动四肢的最佳运动模式,这与传统武术的“龙虎二劲”不谋而合。

                              传统武术里,劲力发自脊柱,纵向的束展旋转被称为龙劲。腰胯联合的横向运动与丹田鼓荡被称为虎劲,对于内家拳来说,胯的作用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宁传十手拳不传一手胯”,“肩松开化去拙力,盘骨开摧枯拉朽”

                              骨盆的结构是由骶骨、两侧的髋骨(髂骨、坐骨、耻骨融合而成) 和尾骨组成,两侧髋骨的底部各有一个髋臼和股骨头构成人体最大的两个关节——髋关节。
                              从力学角度来说骨盆下面链接下肢,上面链接脊柱,下面连接下肢,上半身的重力通过脊柱向下传导到最末端的骶骨开始变成横向的力,而重力的反作用力由下肢传导到髂骨与这个力相接,骶髂关节是上下重力的交汇点。
                              由于骶椎上宽下窄,呈楔状插入两侧髂骨之间,故此负重越大,骶髂关节接触越紧密,类似于拱门或石桥的结构,这就是骶髂关节的“自锁现象”。这座拱桥是就像建筑的地基,很多偏歪都是从地基开始的。


                              IP属地:北京24楼2018-07-11 23: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