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吧 关注:33,799贴子:111,843
  • 10回复贴,共1

一点点中医伤科的经验,望吧里老师多多指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多年前,我还没想过要当一个中医正骨大夫,因为母亲这边家族世代都传承中医伤科的关系,便也“遵从命运的安排”进入医学院校,毕业后跟随二舅、三舅各学习了若干年(那时候姥爷已经不在了)。前一阵子把家族的一些传承经验与我自身的感悟写了下来,现把文章整理出来单开一贴,望大家多多指正。


IP属地:北京1楼2018-06-20 18:38回复
    崴脚篇——习惯性崴脚,为什么说靠锻炼是没用的
    上周遇到一个习惯性崴脚的患者,他自述这只坏脚每年崴个三四次都很正常,多的时候十次八次都有,到医院也没什么好办法,开了些膏药让回家养着,进行功能锻炼,锻炼了一阵也没什么用,还是反复崴脚。 其实每周都能碰到几个类似的患者,有的在若干年前扭伤脚,养了一段时间感觉好了,可是却落下一个问题:“脚变的容易崴了”,有的虽然没有时不时的崴脚,但走路时间长坏脚会感到酸,休息休息又没事了。这些症状在影像学上又看不出问题,不知道怎么治才好。 这类疾病其实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慢性踝关节失稳”,俗称 “习惯性崴脚”,现在普遍认为病因是由于距腓前韧带拉伤拉长后不能给关节足够的支撑造成的。
    而本质上不是这样,距骨在扭伤时向外翻了一点点,使得踝关节没有严丝合缝的“咬合”住,形成了关节错缝才是患病的关键 就像桌子的四条腿有一条始终是悬空的,在某些条件下就可以触发向薄弱环节的滑动

    上方的胫骨、腓骨组成“踝穴”与下方的距骨“咬合”住

    初次崴脚时距骨外翻,可能会一直存在,在外侧形成了一个应力薄弱点。
    由于轻微移位,靠软组织的代偿,平时不会发作,但在某个特殊角度会瞬间失去支撑
    而踝关节先天就是外弱内强,外侧韧带薄弱,内侧韧带强韧,这就是为什么崴脚一般都是崴到外侧的原因

    色带为韧带示意图,内侧韧带包裹丰富,图为内侧

    图为外侧,韧带薄弱,5是距腓前韧带,红色是薄弱区域,蓝色区域是距骨

    旋转的距骨
    关节分为骨与骨之间的硬支撑和肌肉、韧带、筋膜的软支撑,骨与骨之间的对位发生偏移,软支撑就要被迫多做功,慢性劳损也就随之形成,这就是走长路脚踝酸的原因:
    骨对位不正——关节结构弱化——长时间软组织被迫多做功——踝关节劳损
    治疗时候需要托住跟骨先施加给踝关节一个稳定的牵拉力,使踝关节的间隙拉开一点,给距骨回位一个空间,然后卡住距骨外侧一边牵拉一边施加一个向内的闪动力,使距骨向里旋转,嵌入正确的位置,再在两侧施加一个轻柔的挤压力,使胫腓骨更好的贴合,这个患者经过几次巩固治疗,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手法不要野蛮,在恰当的角度用恰当的力量才能复位,力量小了回不去,力量大了患者疼痛紧张也回不去,最佳的手法是让患者觉不到明显疼痛,手法柔韧有弹性,内劲浑圆,患者就会比较放松,复位效果就越好。
    很多久治不愈的腰背痛的问题根源也在脚踝,扭伤后的踝关节会形成足内翻,步行时足底外侧比内侧受力更多

    内翻的踝关节在正常的力线上产生一个旋扭,向上使股骨外旋的角度增大,胫骨平台向外旋转,前交叉韧带紧张,半腱肌、半膜肌代偿性紧张,更深层的影响到骨盆、脊柱的变形代偿,引发腰痛等一系列全身的问题。
    正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很标准的蝴蝶效应。

    除了踝关节,足部还有一些容易受伤的位置,如距跟舟关节,跗跖关节外侧,第一跖趾关节内侧,距骨内前侧等等,这些不起眼的小移位有时会伴随很长时间而无法痊愈


    IP属地:北京2楼2018-06-20 18:38
    回复
      2025-08-10 12:14: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两周前来了一位偏头痛的病人,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的头痛纠缠了她长达十年,除了右侧偏头痛还伴随着颈椎僵硬、肩胛内侧酸痛等症状,多方求医无效辗转找到我
      触诊时在发现她右侧枕后筋膜明显的紧张,压痛明显。向下可以摸到寰枢关节(第一、二颈椎)向右侧偏歪,x线颈椎正位开口片可见寰枢关节间隙不对称,再加上其他的触诊和分析,初步诊断为颈源性偏头痛。

      寰枢关节处于颈部最上端与头部交接的位置,它的偏歪使得异常应力刺激枕下肌群,压迫牵拉到枕大、枕下神经诱发头痛,如果刺激到椎动脉还会引起头晕的症状

      在临床上“颈源性头痛”是偏头痛最为常见的成因,这个患者经过几次系统治疗逐渐好转并治愈了。
      很多年前治疗偏头痛,我还只是用寰枢关节复位的方法,疗效还算不错。直到后来遇到了一个特殊的患者,每次治疗后疗效只能保持一两天,之后又会反复,反复了很多次,其中也尝试了其他治疗方法,按摩、针灸、中药、拉伸、肌肉锻炼等等,用尽办法效果依然不理想。
      痛定思痛我再次对他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触诊,在她枕后人字缝寻找到一个极痛的压迫点。
      我瞬间明白了,是枕后侧方的筋膜一直处在褶皱挛缩状态没有打开造成的。

      根源还是由于患者的长时间不良姿势。不良姿势导致的异常压力会使颈椎的小关节渐渐移位,为了保护错位不再加重,肌肉、筋膜会保护性的紧张痉挛。
      一般患者在关节复位后,筋膜、韧带、肌肉会自然而然的恢复正常,而她特殊在由于错位时间过长,筋膜的短缩褶皱无法自行恢复,需要一种单独解开筋膜解决异常张力的方法才能治愈

      完成了证据链的关键一环,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我在枕后筋膜平刺两针,释放了张力,患者就彻底治愈了。
      医者要根据现有的症状、检查依靠逻辑与推理寻找疾病内在的联系,破案一样拆解疾病的内在运行原理,完善自己的循证方法论,这就是医者的自我进化
      证据补完第一次
      但这也还只是迈了一小步,阿甘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得到什么,很快我就遇到了怕针的患者。
      对于怕针的患者,枕后筋膜怎么解决?还有什么可以替代的治疗办法?
      泡沫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泡沫轴
      通过体重压在泡沫轴上滚动的办法来放松抚平筋膜,这种运动康复的方法对周身大块肌群和筋膜的松解效果非常好。
      那时候筋膜学说还没这么火,泡沫轴还是个新鲜的玩意儿,不过还有个小问题——泡沫轴直径太粗,对接触面小的头部没办法滚动到
      好在有原理类似的东西——筋膜球,筋膜球可以在类似头部这种面积小的地方自如的滚动。

      筋膜球
      筋膜球有两种,一种是单个的筋膜球,另一种是两个筋膜球连接在一起的花生球

      花生球
      筋膜就像一张网,将身体连接在一起。网上面有了褶皱,光在褶皱点乱捣是没用的,独立的筋膜球只能对痛点周围的筋膜起滚动效果,而花生球有类似泡沫轴的功能,把周围一片区域的筋膜网拉平,这特别类似于过年擀饺子皮儿
      花生球也好,筋膜球也好优点是不依靠别人,靠自己的体重压在球上就可以完成,缺点是也是明显的,对于很多中老年人可能操作不了。
      那么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换一个角度就可以了,于是擀面杖出场了。
      擀面杖就是一个放在身体上面的泡沫轴
      它满足了三个条件:
      足够灵活,可以无死角滚动
      滚动的面积足够大,可以平衡很大区域的筋膜网

      滚动区域 擀面杖 滚动区域
      升级后的治疗系统是:
      整复寰枢关节+花生球滚动枕后筋膜

      +擀面杖滚动枕后筋膜
      证据补完第二次


      IP属地:北京3楼2018-07-09 20:53
      回复
        养:1、内在自身的养
        身心都处于一种松而不懈的“觉知”状态,是“养”的不二法门。
        在时时刻刻“安定内观”的状态下,气血会自然的充盈,这是对人体最 好的修复,正所谓的“行走坐卧皆是修行”。
        2、借助外力的养
        中药的补益与疏通——外在给予气血以平衡和补益
        3、减少破坏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包括枕头的选择,电脑桌椅的高低,手肘的角度等等
        用:1、身体的认知和内在运动
        2、合理的发力次序,建立自己以核心带动四肢的运动模式
        3、拉伸紧张的肌群,加强无力的肌群,加强深层筋膜的支撑
        医者需要不断地自我进化,完善治疗体系,不能不管什么原因,看到类似的症状就把会的招数都用一遍,靠概率获胜,如果东学一招西学一招,形成不了内化也只能止在“术”的层面,挖掘每一个个体的差异,在逻辑上形成系统的治疗理论,在实践中一点点地求证才能到达“法”的层面,再往上则是“道”的境界,化简为繁再化繁为简,大道至简又玄之又玄,古往今来“以医入道”者凤毛麟角,到了这个层面就不再是吾辈可以妄言的了。
        我想不久以后还有下一次的证据补完吧。


        IP属地:北京5楼2018-07-10 20:25
        回复
          养:1、内在自身的养
          身心都处于一种松而不懈的“觉知”状态,是“养”的不二法门。
          在时时刻刻“安定内观”的状态下,气血会自然的充盈,这是对人体最 好的修复,正所谓的“行走坐卧皆是修行”。
          2、借助外力的养
          中药的补益与疏通——外在给予气血以平衡和补益
          3、减少破坏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包括枕头的选择,电脑桌椅的高低,手肘的角度等等
          用:1、身体的认知和内在运动
          2、合理的发力次序,建立自己以核心带动四肢的运动模式
          3、拉伸紧张的肌群,加强无力的肌群,加强深层筋膜的支撑

          医者需要不断地自我进化,完善治疗体系,不能不管什么原因,看到类似的症状就把会的招数都用一遍,靠概率获胜,如果东学一招西学一招,形成不了内化也只能止在“术”的层面,挖掘每一个个体的差异,在逻辑上形成系统的治疗理论,在实践中一点点地求证才能到达“法”的层面,再往上则是“道”的境界,化简为繁再化繁为简,大道至简又玄之又玄,古往今来“以医入道”者凤毛麟角,到了这个层面就不再是吾辈可以妄言的了。
          我想不久以后还有下一次的证据补完吧。


          IP属地:北京6楼2018-07-10 20:25
          回复
            然而,人生总是充满意外,复杂的疾病总是逼着我们不断尝试新的旅程。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还是有一些特殊的患者,他们的筋膜是不会被轻易地抚平,一般患者滚压一到两周疼痛症状就会消失,而他们则不会,那么是否还有什么漏掉的原因?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枕骨错位”这个名词渐渐浮出水面,枕骨错位是一个少见的提法,通常概念里颅骨在成年后就完全长合了,变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研究很多资料后发现:成人的人字缝也会出现轻微的移位,使得枕后筋膜张力增高。

            后来我专门研究了一个应对枕骨错位的手法,治愈了那位患者。
            正骨的理论和劲力是大树的根,繁复的手法是树的枝叶,通晓了根的原理,手法是可以自创的
            证据补完第三次
            到了这里治疗系统已经完善了吗?
            不,问题还远远没有结束,身体远端的异常应力会传导到近端,影响治疗的效果,不解决肩胛、胸椎、甚至更远处的骨盆问题,扭曲的力线一段时间后会把已经治好的地方再次弄歪。
            “牵一发而动全身”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局部与整体的内在制约平衡上。
            教科书上有句耳熟能详的话,“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急则治其标:
            寰枢关节复位+解开枕后筋膜异常张力+枕骨复位手法
            缓则治其本:系统的评估胸椎的小关机紊乱、肩胛骨的旋转、腰椎两侧的张力、骨盆倾斜的角度,乃至步态等行为习惯。
            在研究了整个机体在空间结构下的扭曲方向,平衡各部分的异常张力后,我们得到了新的治疗系统:

            证据补完第四次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信息量很大很心累了?
            然而对真理的追寻永远是无止境的,上面复杂的环节还是处在“治”的方面,一个完善的系统还需要包含“养”和“用”的方面
            养:1、内在自身的养
            身心都处于一种松而不懈的“觉知”状态,是“养”的不二法门。
            在时时刻刻“安定内观”的状态下,气血会自然的充盈,这是对人体最 好的修复,正所谓的“行走坐卧皆是修行”。
            2、借助外力的养
            中药的补益与疏通——外在给予气血以平衡和补益
            3、减少破坏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包括枕头的选择,电脑桌椅的高低,手肘的角度等等
            用:1、身体的认知和内在运动
            2、合理的发力次序,建立自己以核心带动四肢的运动模式
            3、拉伸紧张的肌群,加强无力的肌群,加强深层筋膜的支撑

            医者需要不断地自我进化,完善治疗体系,不能不管什么原因,看到类似的症状就把会的招数都用一遍,靠概率获胜,如果东学一招西学一招,形成不了内化也只能止在“术”的层面,挖掘每一个个体的差异,在逻辑上形成系统的治疗理论,在实践中一点点地求证才能到达“法”的层面,再往上则是“道”的境界,化简为繁再化繁为简,大道至简又玄之又玄,古往今来“以医入道”者凤毛麟角,到了这个层面就不再是吾辈可以妄言的了。
            我想不久以后还有下一次的证据补完吧。


            IP属地:北京7楼2018-07-10 20:34
            回复
              然而,人生总是充满意外,复杂的疾病总是逼着我们不断尝试新的旅程。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还是有一些特殊的患者,他们的筋膜是不会被轻易地抚平,一般患者滚压一到两周疼痛症状就会消失,而他们则不会,那么是否还有什么漏掉的原因?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枕骨错位”这个名词渐渐浮出水面,枕骨错位是一个少见的提法,通常概念里颅骨在成年后就完全长合了,变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研究很多资料后发现:成人的人字缝也会出现轻微的移位,使得枕后筋膜张力增高。

              后来我专门研究了一个应对枕骨错位的手法,治愈了那位患者。
              正骨的理论和劲力是大树的根,繁复的手法是树的枝叶,通晓了根的原理,手法是可以自创的
              证据补完第三次
              到了这里治疗系统已经完善了吗?
              不,问题还远远没有结束,身体远端的异常应力会传导到近端,影响治疗的效果,不解决肩胛、胸椎、甚至更远处的骨盆问题,扭曲的力线一段时间后会把已经治好的地方再次弄歪。
              “牵一发而动全身”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局部与整体的内在制约平衡上。
              教科书上有句耳熟能详的话,“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急则治其标:
              寰枢关节复位+解开枕后筋膜异常张力+枕骨复位手法
              缓则治其本:系统的评估胸椎的小关机紊乱、肩胛骨的旋转、腰椎两侧的张力、骨盆倾斜的角度,乃至步态等行为习惯。
              在研究了整个机体在空间结构下的扭曲方向,平衡各部分的异常张力后,我们得到了新的治疗系统:

              证据补完第四次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信息量很大很心累了?
              然而对真理的追寻永远是无止境的,上面复杂的环节还是处在“治”的方面,一个完善的系统还需要包含“养”和“用”的方面
              养:1、内在自身的养
              身心都处于一种松而不懈的“觉知”状态,是“养”的不二法门。
              在时时刻刻“安定内观”的状态下,气血会自然的充盈,这是对人体最 好的修复,正所谓的“行走坐卧皆是修行”。
              2、借助外力的养
              中药的补益与疏通——外在给予气血以平衡和补益
              3、减少破坏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包括枕头的选择,电脑桌椅的高低,手肘的角度等等
              用:1、身体的认知和内在运动
              2、合理的发力次序,建立自己以核心带动四肢的运动模式
              3、拉伸紧张的肌群,加强无力的肌群,加强深层筋膜的支撑

              医者需要不断地自我进化,完善治疗体系,不能不管什么原因,看到类似的症状就把会的招数都用一遍,靠概率获胜,如果东学一招西学一招,形成不了内化也只能止在“术”的层面,挖掘每一个个体的差异,在逻辑上形成系统的治疗理论,在实践中一点点地求证才能到达“法”的层面,再往上则是“道”的境界,化简为繁再化繁为简,大道至简又玄之又玄,古往今来“以医入道”者凤毛麟角,到了这个层面就不再是吾辈可以妄言的了。
              我想不久以后还有下一次的证据补完吧。


              IP属地:北京8楼2018-07-10 20:34
              回复
                两周前来了一位偏头痛的病人,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的头痛纠缠了她长达十年,除了右侧偏头痛还伴随着颈椎僵硬、肩胛内侧酸痛等症状,多方求医无效辗转找到我
                触诊时在发现她右侧枕后筋膜明显的紧张,压痛明显。向下可以摸到寰枢关节(第一、二颈椎)向右侧偏歪,x线颈椎正位开口片可见寰枢关节间隙不对称,再加上其他的触诊和分析,初步诊断为颈源性偏头痛。

                寰枢关节处于颈部最上端与头部交接的位置,它的偏歪使得异常应力刺激枕下肌群,压迫牵拉到枕大、枕下神经诱发头痛,如果刺激到椎动脉还会引起头晕的症状

                在临床上“颈源性头痛”是偏头痛最为常见的成因,这个患者经过几次系统治疗逐渐好转并治愈了。
                很多年前治疗偏头痛,我还只是用寰枢关节复位的方法,疗效还算不错。直到后来遇到了一个特殊的患者,每次治疗后疗效只能保持一两天,之后又会反复,反复了很多次,其中也尝试了其他治疗方法,按摩、针灸、中药、拉伸、肌肉锻炼等等,用尽办法效果依然不理想。
                痛定思痛我再次对他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触诊,在她枕后人字缝寻找到一个极痛的压迫点。
                我瞬间明白了,是枕后侧方的筋膜一直处在褶皱挛缩状态没有打开造成的。

                根源还是由于患者的长时间不良姿势。不良姿势导致的异常压力会使颈椎的小关节渐渐移位,为了保护错位不再加重,肌肉、筋膜会保护性的紧张痉挛。
                一般患者在关节复位后,筋膜、韧带、肌肉会自然而然的恢复正常,而她特殊在由于错位时间过长,筋膜的短缩褶皱无法自行恢复,需要一种单独解开筋膜解决异常张力的方法才能治愈

                完成了证据链的关键一环,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我在枕后筋膜平刺两针,释放了张力,患者就彻底治愈了。
                医者要根据现有的症状、检查依靠逻辑与推理寻找疾病内在的联系,破案一样拆解疾病的内在运行原理,完善自己的循证方法论,这就是医者的自我进化
                证据补完第一次
                但这也还只是迈了一小步,阿甘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得到什么,很快我就遇到了怕针的患者。
                对于怕针的患者,枕后筋膜怎么解决?还有什么可以替代的治疗办法?
                泡沫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泡沫轴
                通过体重压在泡沫轴上滚动的办法来放松抚平筋膜,这种运动康复的方法对周身大块肌群和筋膜的松解效果非常好。
                那时候筋膜学说还没这么火,泡沫轴还是个新鲜的玩意儿,不过还有个小问题——泡沫轴直径太粗,对接触面小的头部没办法滚动到
                好在有原理类似的东西——筋膜球,筋膜球可以在类似头部这种面积小的地方自如的滚动。

                筋膜球
                筋膜球有两种,一种是单个的筋膜球,另一种是两个筋膜球连接在一起的花生球

                花生球
                筋膜就像一张网,将身体连接在一起。网上面有了褶皱,光在褶皱点乱捣是没用的,独立的筋膜球只能对痛点周围的筋膜起滚动效果,而花生球有类似泡沫轴的功能,把周围一片区域的筋膜网拉平,这特别类似于过年擀饺子皮儿
                花生球也好,筋膜球也好优点是不依靠别人,靠自己的体重压在球上就可以完成,缺点是也是明显的,对于很多中老年人可能操作不了。
                那么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换一个角度就可以了,于是擀面杖出场了。
                擀面杖就是一个放在身体上面的泡沫轴
                它满足了三个条件:
                足够灵活,可以无死角滚动
                滚动的面积足够大,可以平衡很大区域的筋膜网

                滚动区域 擀面杖 滚动区域
                升级后的治疗系统是:
                整复寰枢关节+花生球滚动枕后筋膜

                +擀面杖滚动枕后筋膜
                证据补完第二次
                然而,人生总是充满意外,复杂的疾病总是逼着我们不断尝试新的旅程。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还是有一些特殊的患者,他们的筋膜是不会被轻易地抚平,一般患者滚压一到两周疼痛症状就会消失,而他们则不会,那么是否还有什么漏掉的原因?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枕骨错位”这个名词渐渐浮出水面,枕骨错位是一个少见的提法,通常概念里颅骨在成年后就完全长合了,变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研究很多资料后发现:成人的人字缝也会出现轻微的移位,使得枕后筋膜张力增高。

                后来我专门研究了一个应对枕骨错位的手法,治愈了那位患者。
                正骨的理论和劲力是大树的根,繁复的手法是树的枝叶,通晓了根的原理,手法是可以自创的
                证据补完第三次
                到了这里治疗系统已经完善了吗?
                不,问题还远远没有结束,身体远端的异常应力会传导到近端,影响治疗的效果,不解决肩胛、胸椎、甚至更远处的骨盆问题,扭曲的力线一段时间后会把已经治好的地方再次弄歪。
                “牵一发而动全身”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局部与整体的内在制约平衡上。
                教科书上有句耳熟能详的话,“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急则治其标:
                寰枢关节复位+解开枕后筋膜异常张力+枕骨复位手法
                缓则治其本:系统的评估胸椎的小关机紊乱、肩胛骨的旋转、腰椎两侧的张力、骨盆倾斜的角度,乃至步态等行为习惯。
                在研究了整个机体在空间结构下的扭曲方向,平衡各部分的异常张力后,我们得到了新的治疗系统:

                证据补完第四次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信息量很大很心累了?
                然而对真理的追寻永远是无止境的,上面复杂的环节还是处在“治”的方面,一个完善的系统还需要包含“养”和“用”的方面
                养:1、内在自身的养
                身心都处于一种松而不懈的“觉知”状态,是“养”的不二法门。
                在时时刻刻“安定内观”的状态下,气血会自然的充盈,这是对人体最 好的修复,正所谓的“行走坐卧皆是修行”。
                2、借助外力的养
                中药的补益与疏通——外在给予气血以平衡和补益
                3、减少破坏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包括枕头的选择,电脑桌椅的高低,手肘的角度等等
                用:1、身体的认知和内在运动
                2、合理的发力次序,建立自己以核心带动四肢的运动模式
                3、拉伸紧张的肌群,加强无力的肌群,加强深层筋膜的支撑
                医者需要不断地自我进化,完善治疗体系,不能不管什么原因,看到类似的症状就把会的招数都用一遍,靠概率获胜,如果东学一招西学一招,形成不了内化也只能止在“术”的层面,挖掘每一个个体的差异,在逻辑上形成系统的治疗理论,在实践中一点点地求证才能到达“法”的层面,再往上则是“道”的境界,化简为繁再化繁为简,大道至简又玄之又玄,古往今来“以医入道”者凤毛麟角,到了这个层面就不再是吾辈可以妄言的了。
                我想不久以后还有下一次的证据补完吧。


                IP属地:北京9楼2018-07-10 20:34
                回复
                  2025-08-10 12:08: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留个记号,明天看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8-08-03 01:19
                  回复
                    学习正骨推拿联系我,保教包会


                    12楼2019-07-17 09:59
                    回复
                      首发: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8-10 13: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