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吧 关注:17,063贴子:215,357
  • 3回复贴,共1

转自和美太极 王宗岳太极通解 五字诀》说:“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和美太极 王宗岳太极通解 五字诀》说:“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这既是来源于《太极拳论》,又增加了以腰为轴、化打合一、借力反攻的含义。本博认为在陈氏太极拳,特别是洪派陈氏太极拳中的“鸭蛋圈儿”要求松垮圆裆、以腰为轴、化打合一、借力反攻,就是体现了在划圈儿中“左避右趋”与“右避左趋”的要求了。当然,在趋避的具体方法上,各种拳术还是各有特点的。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对方由下向上进攻,我就顺势向上升高,使他深感高不可攀;对方由上向下进攻,我就顺势向下落低,使他顿觉深不可测。本博认为这里也可以理解为顺势引进落空的意思。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对方进身,我就顺势引进向后,使他越向前,越感到长不可及;对方退身,我就乘势进逼,使他越后退,越觉得形势更加局促而陷入困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衡量敌劲轻重的准确性,不要有一根羽毛分量的误差;感觉敏锐的程度,要使苍蝇、蚊虫落不到我的身上。这话自然只是用来形容触觉等感知能力的极度敏锐,带有文学夸张的色彩。太极推手的实践证明,各人的感知能力在经过推手训练后,与常人的差异明显加大,即使是拳友之间,由于功夫有差别,特别“听劲”功夫有深浅,各人感知能力的强弱也有不同。感知能力较差的人,在推手中往往受人控制而难以控制对方,这时就会理解对手“棋高一着”了。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上文在“忽隐忽现”之后,紧接着是分别从左右、高低、进退等不同角度,讲述了怎样使对方感到幽远难及,高深莫测。这样即使对方有很大的力气,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接着文章强调了感知能力和量敌精确的重要意义。从而做到对方难知我的力量、方向,而我却能对他的情况了如指掌。《孙子兵法?谋攻篇》说:“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殆,危险、失败。“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能达到这种地步,才能做到所向无敌。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本博认为这句话理解为“拳术技击的流派很多,虽然拳势动作各有不同,但大都不外乎壮的欺负弱的,动作快的胜过动作慢的。有力气的人打败没力气的人,手脚慢的输给手脚快的人!这些是天生的自然的本能,而不是因为习练武艺就能改变的。这里“斯技”不应理解为“太极拳”这种技艺,而应理解为泛指“拳术技艺”更符合原文意思。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仔细分析“四两拨千斤”这句拳谚,显然不是主张以强力去胜人的。看看七八十岁的老年人能抵御众人的情形,单纯依靠速度快就能发挥什么作用吗?太极拳并非只要慢不要快,这在前面已经谈到了。俗话说:“快了不如巧了。”巧,技巧。说明技巧往往是有决定意义的,而快慢是要据情而定的。至于用力问题,就“四两拨千斤”来说,主要也还是突出了一个技巧问题。人们常说:“太极拳法乃技巧之学。”因而在这里也关涉到对“先天自然之力”的改造问题,用太极拳的术语来说,就叫做“换劲”。通过“换劲”逐渐练出和积累“太极内劲”。所谓“太极内劲”,也不是神秘的东西,仅仅是在刚柔、大小以及动力定型等诸方面符合太极拳法的特定要求而已。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这就说明了被称为“太极内劲”的这种劲力的特性。当然这绝不是说,打太极拳的人力气越小就越能在推手竞赛中取胜或夺取冠军。也可以理解为身有千斤力,只用四两劲,技巧好,功夫好四两可以拨千斤。
  “立如平准,活如车轮。”平,天平。准,准头。郝和藏本中,“平”字作“枰”。枰,秤盘,仍借指天平。所以“平”、“枰”二个字在这里完全可以理解为通解。这句话是说,立身要像天平那样中正不偏,肢体灵活要像车轮那样圆转自如。《太极平准腰顶解》说:“顶为准头,故曰‘顶头悬’也;两手即左右之盘也,腰即根珠也。立如平准,有平准在身,则所谓轻重浮沉,分厘丝毫,莫不显然可辨矣!”这就是把人体比作天平,有天平的准头在身,那么就能精确地去称人的分量了。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对方用劲,我相应地把自己的劲向身体一端偏沉,不与对方的实力相顶相抗。反之,如果我也以重力相抵抗,那便形成了“双重”的局面,这时劲路就会停滞。换句话说,偏沉为得巧,双重是拼力。得巧则劲路通畅,两力相随,大力打不着小力;拼力则劲路壅塞,两力相抵,大力必胜小力。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偏沉相随,而不给对方受力。自觉的采用这种措施,并通过长期锻炼实践获得这种功夫才是对的太极功夫,才是练习太极拳所要追求的功夫。而双重相抵或相争,形成拼力现象,就是盲目的,不自觉的。很多练习者在理论上认识到了,而在实际做不到,说明并未真正认识。常常看到下了多年苦功而仍不能运用柔化的人,大都是授人以柄,为人所制的,这就是还没有真正觉悟到自己犯有“双重”毛病的缘故呀!
  “若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阴不离阳,阳不离阴。”要避免犯双重的毛病,必须弄通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粘就是走,走就是粘;阴离不开阳,阳也离不开阴;阴阳双方能相反相成,相辅相成,这才算是懂得了劲路的规律。走和粘是一对矛盾,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走向自己的反面,没有“走”就没有作为矛盾对立面的“粘”。由于这两者既是互相依存的,又是随时可以转化的,所以说“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由于“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以,两者必须相济。而这里所说的“阴阳”,是包括了太极拳运动中可能出现的刚柔、动静、开合、虚实、轻沉、蓄发、呼吸、走粘等各种矛盾现象。上文所说的“粘、走”,则只是太极拳法中较为重要的一对矛盾。不懂粘、走,就谈不上懂劲,当然也就难以自觉地去克服犯双重的毛病了。但要达到懂劲的程度,显然要处理好其他有关的矛盾现象。总之,学习太极拳要懂得其中蕴含的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原理才行。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懂得了劲路的规律以后,拳艺就越练越精,再通过在实践中反复不断地认识思考和揣摩研究,就能逐渐地达到随意运用的地步了。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本来太极拳的技、战术原则是“舍己从人”,许多人却错误地“舍近求远”了。这真正是俗话所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学拳的人不可不详细辨析啊!所以特地作了以上的论述。“谬以千里”,一作“谬之千里”,义无不同。“舍己从人”、“舍近求远”这两句成语,现在早已成了太极拳教学中的术语了。“舍己从人”指随人而动,粘则相随,走则引化,粘连相生,与人周旋,随机应变,伺机随势而定进退化发。在化而不发的情况下,外形是被动的,但实质却是主动的。“舍近求远”,是俗语所谓“近路勿走走远路——枉费精神了”。因此,这与“舍己从人”恰恰相反,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主动的,或者顶顶抗抗,或者在不得机不得势的情况下盲目行动,暴露劲点,结果反被对方利用借力,或者以大力制胜于你。这样岂不落了一个实际上被动。所以,老一辈太极拳家常说:“这也叫‘自作主张’。”意即不问条件和不讲方法地盲动。然而不具备“听劲”等基础功夫是不免要“自作主张”的。现在国内外打太极拳的人确实不少,但在基础功夫上肯下苦功的人,又少得可怜,这是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5-20 22:22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8-05-25 00:56
    回复
      2025-10-02 17:39: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8-06-02 00:08
      回复
        我只问一句,本是舍己从人,怎么避免舍近求远?


        IP属地:云南4楼2018-06-03 20: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