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田青先生写序
余秋雨
文人交友,颇为不易。从字面上看,“诗友”、“文友”都是彼此风雅的互证,其实在风雅互证的背后常常还有嫉妒的互证。因此,不少历尽人生甘苦的文化老人总会轻声告诉弟子:更可信托的倒很可能是“屠沽之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酒肉朋友”了。这种遗言,其实是道尽了文人的孤独。
文人之间当然也会产生很深的友情,那很可能是出现了某种精神激荡。当然,如果要在精神激荡和文化行为上同时合拍,那就太罕见了。中国古代留下的“高山流水”的佳话,正说明这种合拍以人亡琴毁为代价,极难重复又极难仿效。
我和田青先生相识不久,彼此还不敢侈谈友情。但是,他确实是在文化行为方式上让我眼睛一亮,惊讶这位陌生的黑衣男子怎么在不少重大问题上与我想到一起去了。
我想,即使能局部地成为文化知音,也是出于一个共同的基础理念,那就是:中华文化每次都在歌舞升平的浅薄热闹中遇到最致命的泥潭,现在有可能再一次出现这种情景,哪儿都在兴高采烈地谈文化却谁也不知道我们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该用什么样的途径去守护。因此,只能让文化成为一种苦涩的焦虑和行动。
很多年前,我正是出于对这种情景的惊觉,才辞职远行,去寂寞地寻找一个个废墟,并写成非学术的文章告诉尽可能多的同胞。但是,那些文章带来的却是新的热闹,我写到的废墟几乎都一一成了旅游热点和电视剧题材热点,甚至连我自己也成了奇形怪状的热点。难道这就是我要守护的一切吗?我只能继续远行,并一再通过多种途径提醒同胞:中华文化长期缺失的是精神境界,正在缺失的是质朴生态。遗憾的是,连我的学生也觉得这种声音过于高远了,大家都沉醉在吟诗作画、说古道今、咬文嚼字、附庸风雅的所谓“高雅文化”之中,不愿再听别的声音。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那天夜晚我见到了在佛光山梵呗演出前现身讲话的黑衣男子,田青先生,他当时的身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的研究者。他那天讲了什么,我忘了,但我记得当时听了很舒服。佛教和其他优秀宗教的再度弘扬,正是有效弥补精神境界缺失的重要途径,可惜当代的香火礼拜间回荡着太多的私利索求,只能请出佛教音乐来重新清洁。其实佛教音乐在今天中国不仅是精神的需要,也是审美的需要,中国艺术由于远离宗教也常常远离了艺术的至高目标。在这件综合性的大事上,星云大师功绩卓著。田青先生及时地站到这件大事的近侧并实际参与,令人一喜。他不是用佛教话语而是用当代中国通用的文化话语来介绍佛教与梵呗,表达了高层知识分子对于佛教和民众的多方诚恳。
再见到田青先生是在中央电视台歌手大奖赛的评委席上。他和其他评委对原生态歌手的支持和呼吁终于获得了全国多数观众的首肯。这在今天这样浮躁的社会气氛中极不容易,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无远弗届的城市化、全球化过程已使很多人无视原生态文化的存在,更无视它的价值。让人们从无视变成有视,再变成重现,就要撕破一层层阻挡他们视线的壁障,挑战一组组建造这种壁障的专家学者,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原生态文化体现了文化自然生长的尊严,体现了文化与时间和空间的真实关系,是其他一切文化的根脉所在、基因所存,在今天它更以粗陋的形态维系着创造的原始性、生动性和无限性。对原生态文化的无知可以原谅,而如果看到了它而又拒绝它,则是忘本。今天,排场文化、虚假文化、装饰文化、模式文化、套话文化的肆虐人所共见,因此,呼唤原生态文化,更成了一种把文化拔离华丽泥潭的苦行。投身这一事业的人已越来越多,田青先生显然是其间的一个重要成员。如果说,置身于佛教音乐中的田青是一位安静的居士,那么,站在原生态文化这一边的田青则是一位激昂的斗士。
余秋雨
文人交友,颇为不易。从字面上看,“诗友”、“文友”都是彼此风雅的互证,其实在风雅互证的背后常常还有嫉妒的互证。因此,不少历尽人生甘苦的文化老人总会轻声告诉弟子:更可信托的倒很可能是“屠沽之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酒肉朋友”了。这种遗言,其实是道尽了文人的孤独。
文人之间当然也会产生很深的友情,那很可能是出现了某种精神激荡。当然,如果要在精神激荡和文化行为上同时合拍,那就太罕见了。中国古代留下的“高山流水”的佳话,正说明这种合拍以人亡琴毁为代价,极难重复又极难仿效。
我和田青先生相识不久,彼此还不敢侈谈友情。但是,他确实是在文化行为方式上让我眼睛一亮,惊讶这位陌生的黑衣男子怎么在不少重大问题上与我想到一起去了。
我想,即使能局部地成为文化知音,也是出于一个共同的基础理念,那就是:中华文化每次都在歌舞升平的浅薄热闹中遇到最致命的泥潭,现在有可能再一次出现这种情景,哪儿都在兴高采烈地谈文化却谁也不知道我们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该用什么样的途径去守护。因此,只能让文化成为一种苦涩的焦虑和行动。
很多年前,我正是出于对这种情景的惊觉,才辞职远行,去寂寞地寻找一个个废墟,并写成非学术的文章告诉尽可能多的同胞。但是,那些文章带来的却是新的热闹,我写到的废墟几乎都一一成了旅游热点和电视剧题材热点,甚至连我自己也成了奇形怪状的热点。难道这就是我要守护的一切吗?我只能继续远行,并一再通过多种途径提醒同胞:中华文化长期缺失的是精神境界,正在缺失的是质朴生态。遗憾的是,连我的学生也觉得这种声音过于高远了,大家都沉醉在吟诗作画、说古道今、咬文嚼字、附庸风雅的所谓“高雅文化”之中,不愿再听别的声音。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那天夜晚我见到了在佛光山梵呗演出前现身讲话的黑衣男子,田青先生,他当时的身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的研究者。他那天讲了什么,我忘了,但我记得当时听了很舒服。佛教和其他优秀宗教的再度弘扬,正是有效弥补精神境界缺失的重要途径,可惜当代的香火礼拜间回荡着太多的私利索求,只能请出佛教音乐来重新清洁。其实佛教音乐在今天中国不仅是精神的需要,也是审美的需要,中国艺术由于远离宗教也常常远离了艺术的至高目标。在这件综合性的大事上,星云大师功绩卓著。田青先生及时地站到这件大事的近侧并实际参与,令人一喜。他不是用佛教话语而是用当代中国通用的文化话语来介绍佛教与梵呗,表达了高层知识分子对于佛教和民众的多方诚恳。
再见到田青先生是在中央电视台歌手大奖赛的评委席上。他和其他评委对原生态歌手的支持和呼吁终于获得了全国多数观众的首肯。这在今天这样浮躁的社会气氛中极不容易,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无远弗届的城市化、全球化过程已使很多人无视原生态文化的存在,更无视它的价值。让人们从无视变成有视,再变成重现,就要撕破一层层阻挡他们视线的壁障,挑战一组组建造这种壁障的专家学者,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原生态文化体现了文化自然生长的尊严,体现了文化与时间和空间的真实关系,是其他一切文化的根脉所在、基因所存,在今天它更以粗陋的形态维系着创造的原始性、生动性和无限性。对原生态文化的无知可以原谅,而如果看到了它而又拒绝它,则是忘本。今天,排场文化、虚假文化、装饰文化、模式文化、套话文化的肆虐人所共见,因此,呼唤原生态文化,更成了一种把文化拔离华丽泥潭的苦行。投身这一事业的人已越来越多,田青先生显然是其间的一个重要成员。如果说,置身于佛教音乐中的田青是一位安静的居士,那么,站在原生态文化这一边的田青则是一位激昂的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