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月,因参与电视连续剧《大明医圣李时珍》同名作品的改写,案头的工作全部搁浅下来,个人的生活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值得欣慰的是,截止到阴历腊月二十七晚上,自己承担的部分终于告一段落,可以轻松地过春节了!
将电视剧的底本润饰加工后出版,这是社里一次有益的尝试,也是我职业生涯中一次重要的友情客串。刚听同事讲起这项工作时,第一感觉就是这是块难啃的骨头,是项受累不讨好的工作。后来,随着工作的逐渐展开,以及自己全身心的投入,不免有了新的体会。
总的感觉,该剧以及其同名作品的推出,对于弘扬中医药文化,扩大中医药乃至我社的影响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会,但仍有以下几点颇为遗憾。
首先,是关于李时珍的感情经历。记得写到李时珍与苌葶的初次相遇,自己吭哧了一晚上,最后留下的却只有一句话:李时珍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见到这个女孩,更不知道,短暂的相逢后,竟是遥遥相望的一生——对于伟人,历来普通人是不好妄加揣测的。坦率地说,在剧情需要的前提下,剧本对李时珍感情部分的原创是比较成功的。纵然是举足轻重的历史伟人,也可能会有不得不放弃的承诺,不得不承担的责任。或许,真实世界里的李时珍面对的,并非什么王府郡主,而是脸上有几点雀斑的邻家女孩,但那份感情同样珍贵,同样辉煌!现实中李时珍的妻子,或许没有剧中斯语的大度和豁达,甚至是个有几分刁蛮的村妇,但她一样值得同情,值得尊重!我想说的是,能走进婚姻殿堂的感情是神圣的,只有任岁月消蚀的感情是凄美的。如今,当我们面对他190多万字的药学巨著时,却只能结合臆想来窥探他的感情世界,这对于全面认识和评价这位伟人,未免不是一大遗憾。
其次,是关于剧中浓墨重彩进行渲染的药膳。众所周之,药膳是中医药养生知识与中华饮食文化结合的产物的。曾经热播的《大长今》中,该部分内容也占了相当的分量。剧中有不少操作性极强的场景描述,但仍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药膳毕竟是由药物组成的,需要在专业的医生指点下服用。可以想象,该剧播出后,一定有不少人会有意无意地模仿着做一些药膳来吃,可对于药膳的针对性,药膳制作的有关细节,特别是民众(或者说患者)的体质状况,有着太多的不可控因素。搞不好,紧随着“药膳热”之风兴起的,还会有一系列的药膳副反应,甚至会有东施效颦之虞,希望相关的后续产品能注意到这些问题。
再次,是剧中中医药知识的相对片面。剧中有诸多关于中药辨识的知识,也象征性地再现了李时珍当年采药的艰辛,可对于李时珍的故乡——蕲州当地最重要的一味道地药材——蕲蛇的描述却平淡乏味,未免有些遗憾。或许,是考虑到动物保护主义者的精神感受,或许是场景道具的难以配备,或许是构思之初的知识局限~~无论如何,这对于反映李时珍的贡献是不可或缺的。还有,对于李时珍在脉学、奇经八脉等方面的建树,剧中只以书名一笔带过,而未进行任何扩展,实在是缩小了观众和读者的视野。毕竟,脉学和经络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与中药那是有得一比的。
最后,是从剧本到小说时风格的衔接。由于时间有限,最终该项工作由两人执笔。尽管社里一再要求我们在风格上要互相靠近,但是,抛开行文外在形式(如段落、用词等)的因素,单是在前后两部分的内容衔接上,读者一定会有“砍竹节”的感觉。毕竟,每个人的阅历、性格及对事物的领悟不同,文风也各异,反映到最后的作品上,一定也是千差万别的。特别是对于作品中细节的把握上,不知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可以另读者不至于产生太过突兀的感觉。
这次“客串”性的工作暂告一段落了,绞尽脑汁之余,不觉对曹公批阅十载铸就《石头记》、路遥先生的英年早逝及浩然创作《苍生》后的消沉等有了更为具体的感慨。原始创作是艰辛的,耐得住长期的寂寞是伟大的。所谓“呕心沥血”需要真情实感的滋润,更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我辈有待不断地充实自己,开始下一次更有力的起跑~~
http://blog.gltcm.cn/26901/viewspace-28531.html
将电视剧的底本润饰加工后出版,这是社里一次有益的尝试,也是我职业生涯中一次重要的友情客串。刚听同事讲起这项工作时,第一感觉就是这是块难啃的骨头,是项受累不讨好的工作。后来,随着工作的逐渐展开,以及自己全身心的投入,不免有了新的体会。
总的感觉,该剧以及其同名作品的推出,对于弘扬中医药文化,扩大中医药乃至我社的影响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会,但仍有以下几点颇为遗憾。
首先,是关于李时珍的感情经历。记得写到李时珍与苌葶的初次相遇,自己吭哧了一晚上,最后留下的却只有一句话:李时珍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见到这个女孩,更不知道,短暂的相逢后,竟是遥遥相望的一生——对于伟人,历来普通人是不好妄加揣测的。坦率地说,在剧情需要的前提下,剧本对李时珍感情部分的原创是比较成功的。纵然是举足轻重的历史伟人,也可能会有不得不放弃的承诺,不得不承担的责任。或许,真实世界里的李时珍面对的,并非什么王府郡主,而是脸上有几点雀斑的邻家女孩,但那份感情同样珍贵,同样辉煌!现实中李时珍的妻子,或许没有剧中斯语的大度和豁达,甚至是个有几分刁蛮的村妇,但她一样值得同情,值得尊重!我想说的是,能走进婚姻殿堂的感情是神圣的,只有任岁月消蚀的感情是凄美的。如今,当我们面对他190多万字的药学巨著时,却只能结合臆想来窥探他的感情世界,这对于全面认识和评价这位伟人,未免不是一大遗憾。
其次,是关于剧中浓墨重彩进行渲染的药膳。众所周之,药膳是中医药养生知识与中华饮食文化结合的产物的。曾经热播的《大长今》中,该部分内容也占了相当的分量。剧中有不少操作性极强的场景描述,但仍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药膳毕竟是由药物组成的,需要在专业的医生指点下服用。可以想象,该剧播出后,一定有不少人会有意无意地模仿着做一些药膳来吃,可对于药膳的针对性,药膳制作的有关细节,特别是民众(或者说患者)的体质状况,有着太多的不可控因素。搞不好,紧随着“药膳热”之风兴起的,还会有一系列的药膳副反应,甚至会有东施效颦之虞,希望相关的后续产品能注意到这些问题。
再次,是剧中中医药知识的相对片面。剧中有诸多关于中药辨识的知识,也象征性地再现了李时珍当年采药的艰辛,可对于李时珍的故乡——蕲州当地最重要的一味道地药材——蕲蛇的描述却平淡乏味,未免有些遗憾。或许,是考虑到动物保护主义者的精神感受,或许是场景道具的难以配备,或许是构思之初的知识局限~~无论如何,这对于反映李时珍的贡献是不可或缺的。还有,对于李时珍在脉学、奇经八脉等方面的建树,剧中只以书名一笔带过,而未进行任何扩展,实在是缩小了观众和读者的视野。毕竟,脉学和经络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与中药那是有得一比的。
最后,是从剧本到小说时风格的衔接。由于时间有限,最终该项工作由两人执笔。尽管社里一再要求我们在风格上要互相靠近,但是,抛开行文外在形式(如段落、用词等)的因素,单是在前后两部分的内容衔接上,读者一定会有“砍竹节”的感觉。毕竟,每个人的阅历、性格及对事物的领悟不同,文风也各异,反映到最后的作品上,一定也是千差万别的。特别是对于作品中细节的把握上,不知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可以另读者不至于产生太过突兀的感觉。
这次“客串”性的工作暂告一段落了,绞尽脑汁之余,不觉对曹公批阅十载铸就《石头记》、路遥先生的英年早逝及浩然创作《苍生》后的消沉等有了更为具体的感慨。原始创作是艰辛的,耐得住长期的寂寞是伟大的。所谓“呕心沥血”需要真情实感的滋润,更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我辈有待不断地充实自己,开始下一次更有力的起跑~~
http://blog.gltcm.cn/26901/viewspace-28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