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对大米销售商来说,算是一年的寒冬。国内种种因素致使缅甸大米价格飙升,但价格的上涨并没有让大米销售商们迎来“大丰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因价格普遍高于其他国家的销售价格,因此,在过去的5个月时间内,出口量出现大幅下滑的趋势。价格偏高也致使缅甸很难打入东盟市场。 由于热季稻种植量的减少、囤积大米者增多、军方购买粮食储备、内务部监狱系统也购买粮食储备及国际粮食囤积计划等原因,造成国内米价上涨。 但今年国际大米价格持续走低,致使缅甸大米出口困难重重。 部分米商称,同为东盟国家的菲律宾和印尼,每年都进口大量的大米,进口量达百万吨。继续为了扩展东盟国家市场,将大米打入菲律宾和印尼市场,政府以及各方一直在做努力,但效果一直不容乐观。 缅甸稻谷协会总会部分负责人表示,为了能向印度尼西亚出口40万吨大米,政府一直在努力与印尼政府进行联系,希望通过两国政府签署购买大米出口协议; 此外,为了能向菲律宾出口大米,政府也一直努力在接洽,希望通过政府之间进行购买和出口的交易。 总会秘书长吴耶敏昂称,无论是批发价格、品质还是运输等方面,我们都无法与泰国和越南相比,所以很难打开其它东盟国家市场。 东盟国家中,每年进口大米200万吨左右的菲律宾,在上个月时,为购买储备大米,向同属东盟国家的大米出口国发出了采购招标通告。最终,泰国25分大米(25%碎米率)获得了10万吨的订购量,越南获得了15万吨的订购量。 据悉,在东盟国家中,泰国和越南是大米出口量最多的国家,柬埔寨每年也对外出口大米几十万吨左右。 出口大米工作,各方一直在不断努力,希望每年能出口100-200万吨左右的大米。2016-2017财年时,缅甸共出口了140多万吨大米,但出口的大米中,中国的比例占80%。 由于扩展东盟市场存在一定阻碍,因此,中国仍然是缅甸大米出口的主要输出国。但今年来,出口量较去年同期有大幅下降的趋势,在过去的五个月内,大米出口同比下降了20万吨。 据业内人士分析,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缅甸今年的大米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行情,其次是出口中国市场的通道受阻。近段时间,因中国西部瑞丽江水上涨,使得缅甸的大米无法进入中国,贸易额明显降低。 为了使国内的大米出口贸易额不受太大的影响,缅甸政府努力拓展东盟市场(菲律宾市场、印尼市场、马来西亚市场等)的同时,还积极开拓日本市场、欧盟市场以及非洲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