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之不去的情结
------吴图南先生弟子张宇在哈尔滨传拳记及缅怀马有清先生
王培昌
前些天,一弟子告诉我,吴图南先生的嫡传弟子马有清先生于七月三日凌晨二时许,在北京协和医院谢世了。享年84岁。得知这一噩耗,使我十分震惊和悲恸。这些日子, 心里非常难过。因为:吴图南先生一生只有两位入室弟子,一位就是马有清先生,另一位是新加坡的沈保和先生。马有清先生的辞世,意味着当今德艺双馨、练打俱佳的太极拳名家又少了一位。

吴图南先生晚年,在文革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里,还亲自传授了两位少年,一位是李琏,一位是张宇。一教就是20年。由于种种原因,吴图南先生谢世后,刘桂贞(吴图南先生夫人)命李琏拜马有清先生为师,尊称吴图南先生为师爷。张宇是北京知青,当时响应祖国的号召,到内蒙古插队落户。七十年代初,当时国家推荐一批工农兵学员到大学去学习,张宇被推荐到哈尔滨的黑龙江中医学院上学。我有幸在哈市结识了他。当时,在儿童公园(北京站)认识时,他拿出了吴图南先生写给他的亲笔信,信的台头,吴图南先生称他为“张宇 生”,信的最后落款是“师吴图南”。我们相互切磋了拳艺,并成为挚友。

王培昌(左二)与关铁铭、刘少伟、张永好于1972年向张宇(右二)学习吴图南式太极拳及杨式小架
说来也巧,第二年我公出去四川,路经北京,带着张宇的信拜访了李琏先生,并有李琏的引见,拜见了吴图南先生。当时图南先生在北京天文馆授拳。先生时年90岁,很健谈,精神矍铄,高高的个子,带着一副黑色水晶茶镜,苍髯随风飘摆,一身宽大的中式蓝布裤褂,足下一双千层底布鞋,悬顶立腰地站在那里,一派仙风道骨。根本看不出是一位90岁的长者。这是我首次见到先生并向他求教。然后几天,我每天去天文馆,看先生授拳,并求教先生,每每提出拳法、拳理及太极技击方面的问题,先生都是捋着银髯,有条不紊地、循序渐进地一一讲解,令我茅塞顿开。五天后,我拜别了吴图南先生,便进川了。

从四川回来,就开始跟张宇系统地学习吴图南的太极拳了。
吴图南先生传授的太极拳,与外界练的太极拳有所不同。先生的拳有定势及连势两种练法。首先练时,应练定势。定势是把拳架作为桩功,一个、一个地练,每个动作不但要求姿势准确,中规中矩,而且动作到位后,姿势不变,停顿一至六个呼吸,犹如站桩,等整套练完了,练熟了再串起来,作为连势来练。经云:“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吴图南先生说过:“定势是吴家练习太极拳基本的功架,其目的在于加强对自身毅力、体质的修炼,使太极拳内功得到不断的增长。连势,连势者,进退抽添,势势相连;开合虚实,变化不断,拳势应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韵趣自然,故为连势。”吴老曾说过“要把太极拳练好,除了有真传外,你必需有万夫不当的勇气、不屈不挠的毅力和本性难移的精力,否则将功亏一篑。”又说“而其要,则在乎练,绝无其它捷径可走,不像登泰山,可以坐缆车登上山顶达到南天门,这得一步一步,寸步难行拾级而上”。所以吴老的拳,一套分两种练法,这是要花费一定的功夫的,否则,你不下一番功夫是练不好拳的。
之后,学习吴式太极剑(乾坤剑)、太极刀(内家拳太极功玄玄刀),以及吴式推手,最后向张宇学习了吴图南先生的绝响杨式小架太极拳(此拳也称杨少侯太极拳用架),此拳弥为珍贵。此后,黑龙江省中医学院从东香坊移回安乐街的现地址,张宇住校,我每天清晨到中医学院同张宇一同练拳,(切磋拳艺),历时一年整。张宇毕业后,被分配到佳木斯医学院工作,后考上北京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我曾去北京看望过他,后有两次进京向吴图南先生求教。

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这些是整四十年前的事了。在这四十年里我一直留意及关心着吴图南先生留下的这一支纯正的杨、吴太极拳术。
吴图南先生1989年离我们远去了。之后由吴图南的嫡传弟子马有清在香港负责传播吴图南先生留下的拳艺。为了保住其纯洁性,吴图南先生留下的这一支,很少参加各种大型比赛及表演活动。一直低调地在传播着。
1984年7月由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出版发行了由太极泰斗吴图南口授、马有清编著的《太极拳之研究》第一集。该书汇集了太极拳研究及养生、打手的丰富极具价值的珍贵史料,并首次公开了濒於失传的杨少候的太极拳快架。2004年以后马有清先生又相继出版了《太极拳之研究—吴图南太极功》,《太极拳之研究---吴图南嫡传打手要法》,《太极拳之研究---太极拳用架(快拳详解)》,《太极拳之研究•行功(慢架)》,《太极拳之研究•太极功玄玄刀》,《太极拳之研究•太极剑》等一系列著作,方把吴图南先生一生对太极拳的研究公布于世,这不能不归功于马有清先生。以上著作在国内外大量畅销,曾在东南亚一带列为图书排名第一,目前世界各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等地的各大书店均有出售。

在马有清编著的《太极拳之研究--吴图南嫡传打手要法》里有一段话,是值得我们回味、研究的,现摘录如下:“吴图南先生终生致力于太极拳的继承、研究、发展和弘扬的工作,功名显赫。他主张太极拳要科学化、实用化、普及化”。他说练习太极拳首要注重健体养生,同时也不可忽略技击作用,否则就不成为”拳”了。所以他倡导太极拳的主旨是:强族、强种、卫身卫国。
吴图南先生的太极造诣极高。他盘拳时,无论行功慢架还是用架(快架),虚实变转,轻灵敏捷,潇洒沉着,劲气流畅,气势磅礴,形神皆化。其推手与散手,以脆、快凌厉著称。尤精于劲、气之应用。他擅长于粘黏劲、弹抖劲、鼓荡劲、凌空劲等打法,确有深功。
吴图南先生给太极拳下定义:太极拳是以意导体、不用拙力;以静制动、机先动静;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太极拳练入佳境时,“无一处不轻灵,无一处不坚韧,无一处不沉着,无一处不顺遂,通体贯串,丝毫无间。吴公认为如果不符合上述条件,那不是太极拳。
对于太极拳推手,不是太极拳的惟一打法,是内部训练法。“推手,由不动步到活步,由四正而至四隅,有平面而进至立体,渐至由应用而散手,使学者于增加健康之外,兼具竞技之作用,持之以恒,逐渐可以达到高级之艺术性技击水平。”
太极拳的打法应用: “简要言之,点击推按、钩挂抖弹、分摆踢蹬、踏踩销勾、啄劈碰挫、吸引拿放、进退拟合(顾盼)、荡气封喉、掐筋闭穴、截络拿(切)脉等法皆须练熟。
十三势之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五步(进退顾盼定),尤须精湛。”诚如太极拳论所谓“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太极拳着(招)与劲的区别,吴图南先生说过:着(招)者研究方法者也,劲者研究变化者也。方法有时而穹尽,变化如循环之无端。”吴老又说:离而未发即知其将发,彼何处欲动,即知其将动,敌欲逃而不得脱,斯为上乘;用一个劲变动对方一个劲,叫中乘;用以势之得失,分一手之胜负,则品斯下矣,乃下乘功夫,至于蛮打蛮拼,都不是太极拳。虽然它也叫太极拳,但实际上不是太极拳,连品斯下矣都不够。它是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之”。
吴图南先生,蒙族人,蒙名“乌拉布”,出身于满清贵族家庭,幼年习摔跤,九岁入吴鉴泉功房习太极拳,其后又追随杨少侯习太极拳用架(快拳)及打手。青年时代,曾遇一位擅长轻功的异士,先生追随其人练习轻功。先生一生轶事较多,现例举一二,如下:
1928年10月南京举办国术考试,先生担任大会擂台比武赛的总裁判长(擂主),赛后有少数参赛者声言裁判不公平,,纠集二、三十人闹事。这些人锯断白蜡杆,各执短棍围攻先生,先生从容应对,并晓之以理,众人知理亏,又怕先生之技艺,遂知难而退。
1928年前后,南京市来了一位日本九段武士,扬言在中国境内无对手,十分猖狂,先生遂约定在一戏院舞台上,当众与他比武。比武当天,戏院挤满观赛人群。先生登台后,与日本武士面对面站立,武士手持日本战刀一把,先生持宝剑,当裁判官一声令下,武士战刀还未拔出刀鞘时,先生之宝剑早已出鞘并横置于武士之颈下。武士大惊失色,遂跪地双手捧战刀赠与先生服输。这柄日本战刀,于1962年马有清先生拜吴图南先生为师时,吴先生赠与马有清留为纪念。但此刀于1966年文革时,被抄,后遗失。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生与师母刘桂贞夫人,投奔大后方,在西北联合大学担任教务长。一日校内储存经费的保险箱被盗,箱内有全年经费,如不寻回有停课的危险。经多方探寻,知道是深山里的土匪所为,但无人敢去寻要。先生见状,遂自告奋勇入山寻找。当先生经过土匪把守的数道关隘,进入土匪盘踞的大堂时,见数十名武装匪徒分列两边,堂上坐定的土匪首领,居然是个佩带双枪的女人。先生从容说明来意,并解释教育经费并非不义之财,女匪首为之所动,遂问手下是否有此事,又是何人所为?此时两名土匪承认是他们所为,女匪首大怒,拔出双枪当堂将二人击毙,并派人送先生及被盗之保险箱下山返校。
李琏先生,跟随吴图南先生二十余年,尽得所学。我曾在上世纪70年代初于李琏先生有一面之交,虽见面几日,但如今还历历在目。近年来李琏先生除治病救人之余,还弘扬吴图南先生之拳艺,出版“吴图南先生传授,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诠”及“太极拳练架真诠”二书,拜读后,获益匪浅。


张宇先生,我于上世纪80年代初去京看望,至今也有快近30年了。过后听说,他东渡扶桑去了,不知何日回归。
沈宝和先生,身在新加坡。吴图南先生一生教人无数,但得其真传者位数不多。虽马有清先生和李琏先生把吴图南先生的拳艺成书,广为流传于世,但太极拳正如吴先生所说是口授之学也。
很是遗憾吴图南先生拳学的当家人马有清先生走了。据我所知,国内学得最完整,最能体验吴图南拳学思想及拳艺者,仅李琏先生了。
我习拳至今快六十年了,在这六十年的习拳生涯中,吴图南先生是我最敬重的导师之一,他的拳学思想及拳艺也是我最敬佩、推崇的。先生走了,离我们远去了,他的嫡传弟子马有清先生也走了。我深深地为此悲痛。谁来担起这副重担呢?我想在国内只有李琏先生了。我深信不疑。李琏先生一定会把先生的学术思想及拳艺,毫无保留、广泛地传播下去,这就是传承。我们需要这样的传承。
作为学到凤毛麟角的我,我想,我也有一份责任(尽我所能),把吴图南先生的拳艺传下去。这么好的拳,这么好的功夫不多了。
得知马有清先生不幸离世,悲痛与惋惜之余,心里像打翻了五味醋似地,不知什么滋味。我与吴图南先生这一支有缘,写下这段文字谨表缅怀之情。
2012.8.30
于哈尔滨
------吴图南先生弟子张宇在哈尔滨传拳记及缅怀马有清先生
王培昌
前些天,一弟子告诉我,吴图南先生的嫡传弟子马有清先生于七月三日凌晨二时许,在北京协和医院谢世了。享年84岁。得知这一噩耗,使我十分震惊和悲恸。这些日子, 心里非常难过。因为:吴图南先生一生只有两位入室弟子,一位就是马有清先生,另一位是新加坡的沈保和先生。马有清先生的辞世,意味着当今德艺双馨、练打俱佳的太极拳名家又少了一位。

吴图南先生晚年,在文革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里,还亲自传授了两位少年,一位是李琏,一位是张宇。一教就是20年。由于种种原因,吴图南先生谢世后,刘桂贞(吴图南先生夫人)命李琏拜马有清先生为师,尊称吴图南先生为师爷。张宇是北京知青,当时响应祖国的号召,到内蒙古插队落户。七十年代初,当时国家推荐一批工农兵学员到大学去学习,张宇被推荐到哈尔滨的黑龙江中医学院上学。我有幸在哈市结识了他。当时,在儿童公园(北京站)认识时,他拿出了吴图南先生写给他的亲笔信,信的台头,吴图南先生称他为“张宇 生”,信的最后落款是“师吴图南”。我们相互切磋了拳艺,并成为挚友。

王培昌(左二)与关铁铭、刘少伟、张永好于1972年向张宇(右二)学习吴图南式太极拳及杨式小架
说来也巧,第二年我公出去四川,路经北京,带着张宇的信拜访了李琏先生,并有李琏的引见,拜见了吴图南先生。当时图南先生在北京天文馆授拳。先生时年90岁,很健谈,精神矍铄,高高的个子,带着一副黑色水晶茶镜,苍髯随风飘摆,一身宽大的中式蓝布裤褂,足下一双千层底布鞋,悬顶立腰地站在那里,一派仙风道骨。根本看不出是一位90岁的长者。这是我首次见到先生并向他求教。然后几天,我每天去天文馆,看先生授拳,并求教先生,每每提出拳法、拳理及太极技击方面的问题,先生都是捋着银髯,有条不紊地、循序渐进地一一讲解,令我茅塞顿开。五天后,我拜别了吴图南先生,便进川了。

从四川回来,就开始跟张宇系统地学习吴图南的太极拳了。
吴图南先生传授的太极拳,与外界练的太极拳有所不同。先生的拳有定势及连势两种练法。首先练时,应练定势。定势是把拳架作为桩功,一个、一个地练,每个动作不但要求姿势准确,中规中矩,而且动作到位后,姿势不变,停顿一至六个呼吸,犹如站桩,等整套练完了,练熟了再串起来,作为连势来练。经云:“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吴图南先生说过:“定势是吴家练习太极拳基本的功架,其目的在于加强对自身毅力、体质的修炼,使太极拳内功得到不断的增长。连势,连势者,进退抽添,势势相连;开合虚实,变化不断,拳势应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韵趣自然,故为连势。”吴老曾说过“要把太极拳练好,除了有真传外,你必需有万夫不当的勇气、不屈不挠的毅力和本性难移的精力,否则将功亏一篑。”又说“而其要,则在乎练,绝无其它捷径可走,不像登泰山,可以坐缆车登上山顶达到南天门,这得一步一步,寸步难行拾级而上”。所以吴老的拳,一套分两种练法,这是要花费一定的功夫的,否则,你不下一番功夫是练不好拳的。
之后,学习吴式太极剑(乾坤剑)、太极刀(内家拳太极功玄玄刀),以及吴式推手,最后向张宇学习了吴图南先生的绝响杨式小架太极拳(此拳也称杨少侯太极拳用架),此拳弥为珍贵。此后,黑龙江省中医学院从东香坊移回安乐街的现地址,张宇住校,我每天清晨到中医学院同张宇一同练拳,(切磋拳艺),历时一年整。张宇毕业后,被分配到佳木斯医学院工作,后考上北京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我曾去北京看望过他,后有两次进京向吴图南先生求教。

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这些是整四十年前的事了。在这四十年里我一直留意及关心着吴图南先生留下的这一支纯正的杨、吴太极拳术。
吴图南先生1989年离我们远去了。之后由吴图南的嫡传弟子马有清在香港负责传播吴图南先生留下的拳艺。为了保住其纯洁性,吴图南先生留下的这一支,很少参加各种大型比赛及表演活动。一直低调地在传播着。
1984年7月由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出版发行了由太极泰斗吴图南口授、马有清编著的《太极拳之研究》第一集。该书汇集了太极拳研究及养生、打手的丰富极具价值的珍贵史料,并首次公开了濒於失传的杨少候的太极拳快架。2004年以后马有清先生又相继出版了《太极拳之研究—吴图南太极功》,《太极拳之研究---吴图南嫡传打手要法》,《太极拳之研究---太极拳用架(快拳详解)》,《太极拳之研究•行功(慢架)》,《太极拳之研究•太极功玄玄刀》,《太极拳之研究•太极剑》等一系列著作,方把吴图南先生一生对太极拳的研究公布于世,这不能不归功于马有清先生。以上著作在国内外大量畅销,曾在东南亚一带列为图书排名第一,目前世界各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等地的各大书店均有出售。

在马有清编著的《太极拳之研究--吴图南嫡传打手要法》里有一段话,是值得我们回味、研究的,现摘录如下:“吴图南先生终生致力于太极拳的继承、研究、发展和弘扬的工作,功名显赫。他主张太极拳要科学化、实用化、普及化”。他说练习太极拳首要注重健体养生,同时也不可忽略技击作用,否则就不成为”拳”了。所以他倡导太极拳的主旨是:强族、强种、卫身卫国。
吴图南先生的太极造诣极高。他盘拳时,无论行功慢架还是用架(快架),虚实变转,轻灵敏捷,潇洒沉着,劲气流畅,气势磅礴,形神皆化。其推手与散手,以脆、快凌厉著称。尤精于劲、气之应用。他擅长于粘黏劲、弹抖劲、鼓荡劲、凌空劲等打法,确有深功。
吴图南先生给太极拳下定义:太极拳是以意导体、不用拙力;以静制动、机先动静;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太极拳练入佳境时,“无一处不轻灵,无一处不坚韧,无一处不沉着,无一处不顺遂,通体贯串,丝毫无间。吴公认为如果不符合上述条件,那不是太极拳。
对于太极拳推手,不是太极拳的惟一打法,是内部训练法。“推手,由不动步到活步,由四正而至四隅,有平面而进至立体,渐至由应用而散手,使学者于增加健康之外,兼具竞技之作用,持之以恒,逐渐可以达到高级之艺术性技击水平。”
太极拳的打法应用: “简要言之,点击推按、钩挂抖弹、分摆踢蹬、踏踩销勾、啄劈碰挫、吸引拿放、进退拟合(顾盼)、荡气封喉、掐筋闭穴、截络拿(切)脉等法皆须练熟。
十三势之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五步(进退顾盼定),尤须精湛。”诚如太极拳论所谓“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太极拳着(招)与劲的区别,吴图南先生说过:着(招)者研究方法者也,劲者研究变化者也。方法有时而穹尽,变化如循环之无端。”吴老又说:离而未发即知其将发,彼何处欲动,即知其将动,敌欲逃而不得脱,斯为上乘;用一个劲变动对方一个劲,叫中乘;用以势之得失,分一手之胜负,则品斯下矣,乃下乘功夫,至于蛮打蛮拼,都不是太极拳。虽然它也叫太极拳,但实际上不是太极拳,连品斯下矣都不够。它是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之”。
吴图南先生,蒙族人,蒙名“乌拉布”,出身于满清贵族家庭,幼年习摔跤,九岁入吴鉴泉功房习太极拳,其后又追随杨少侯习太极拳用架(快拳)及打手。青年时代,曾遇一位擅长轻功的异士,先生追随其人练习轻功。先生一生轶事较多,现例举一二,如下:
1928年10月南京举办国术考试,先生担任大会擂台比武赛的总裁判长(擂主),赛后有少数参赛者声言裁判不公平,,纠集二、三十人闹事。这些人锯断白蜡杆,各执短棍围攻先生,先生从容应对,并晓之以理,众人知理亏,又怕先生之技艺,遂知难而退。
1928年前后,南京市来了一位日本九段武士,扬言在中国境内无对手,十分猖狂,先生遂约定在一戏院舞台上,当众与他比武。比武当天,戏院挤满观赛人群。先生登台后,与日本武士面对面站立,武士手持日本战刀一把,先生持宝剑,当裁判官一声令下,武士战刀还未拔出刀鞘时,先生之宝剑早已出鞘并横置于武士之颈下。武士大惊失色,遂跪地双手捧战刀赠与先生服输。这柄日本战刀,于1962年马有清先生拜吴图南先生为师时,吴先生赠与马有清留为纪念。但此刀于1966年文革时,被抄,后遗失。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生与师母刘桂贞夫人,投奔大后方,在西北联合大学担任教务长。一日校内储存经费的保险箱被盗,箱内有全年经费,如不寻回有停课的危险。经多方探寻,知道是深山里的土匪所为,但无人敢去寻要。先生见状,遂自告奋勇入山寻找。当先生经过土匪把守的数道关隘,进入土匪盘踞的大堂时,见数十名武装匪徒分列两边,堂上坐定的土匪首领,居然是个佩带双枪的女人。先生从容说明来意,并解释教育经费并非不义之财,女匪首为之所动,遂问手下是否有此事,又是何人所为?此时两名土匪承认是他们所为,女匪首大怒,拔出双枪当堂将二人击毙,并派人送先生及被盗之保险箱下山返校。
李琏先生,跟随吴图南先生二十余年,尽得所学。我曾在上世纪70年代初于李琏先生有一面之交,虽见面几日,但如今还历历在目。近年来李琏先生除治病救人之余,还弘扬吴图南先生之拳艺,出版“吴图南先生传授,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诠”及“太极拳练架真诠”二书,拜读后,获益匪浅。


张宇先生,我于上世纪80年代初去京看望,至今也有快近30年了。过后听说,他东渡扶桑去了,不知何日回归。
沈宝和先生,身在新加坡。吴图南先生一生教人无数,但得其真传者位数不多。虽马有清先生和李琏先生把吴图南先生的拳艺成书,广为流传于世,但太极拳正如吴先生所说是口授之学也。
很是遗憾吴图南先生拳学的当家人马有清先生走了。据我所知,国内学得最完整,最能体验吴图南拳学思想及拳艺者,仅李琏先生了。
我习拳至今快六十年了,在这六十年的习拳生涯中,吴图南先生是我最敬重的导师之一,他的拳学思想及拳艺也是我最敬佩、推崇的。先生走了,离我们远去了,他的嫡传弟子马有清先生也走了。我深深地为此悲痛。谁来担起这副重担呢?我想在国内只有李琏先生了。我深信不疑。李琏先生一定会把先生的学术思想及拳艺,毫无保留、广泛地传播下去,这就是传承。我们需要这样的传承。
作为学到凤毛麟角的我,我想,我也有一份责任(尽我所能),把吴图南先生的拳艺传下去。这么好的拳,这么好的功夫不多了。
得知马有清先生不幸离世,悲痛与惋惜之余,心里像打翻了五味醋似地,不知什么滋味。我与吴图南先生这一支有缘,写下这段文字谨表缅怀之情。
2012.8.30
于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