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江南临江棚改吧 关注:9贴子:93
  • 0回复贴,共1

“在场”,艺术常德的一场春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4人,24天,11个方案,8件制作成品,外加一场“艺起来”的创作交流活动,这是中央美院雕塑系公共艺术工作室团队在首轮右岸国际艺术驻留计划期间创造的成果。
以异乡客的身份对城市记忆进行留存、整理,思考历史文脉意象如何转换至新城,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是央美团队本轮驻留活动要完成的课题任务。
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师生们认为临江棚户区并没有显著的居住特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片土地有近百年的居住史。从最初的渔村发展成城区,这里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和家园的记忆。
记忆的表达和保存需要载体,它可以是一段文字记录,一份影像记录,一件老物件,或者是一座老房子。
如何为临江棚户区“人的记忆”和“家的记忆”寻找艺术表现的载体?
又如何将这些记忆植入未来的新城,构成其历史的“记忆原点”?
对这些问题的回应,构成了央美师生们所有创作的出发点。以“事件介入”和“物件介入”为策略,央美师生们实现了公共艺术对沅水右岸临江棚户区的“有效介入”。
部分作品
01
《画房子做房子》

/ 创作理念
与附近小学合作,以“画房子”为题,征集优秀儿童画作,中央美术学院的大学生参与课程互动和指导。遴选有特点的作品,将风格和内容有关联的作品每三幅一组连成“街区”,由大学生完成制作。材料表现上,原计划采用拆迁留下的废弃钢筋焊接,后来发现,钢筋焊接无法表现出儿童画的笔法趣味,最终改用钢板切割,以便最大限度保持作品原貌。作品成果也会永久陈设在未来的新城公共空间中。
这些作品上将刻有每位小画家的名字,这一事件使得他们的“个体记忆”和“城的记忆”相连,成为伴随其一生的记忆。

/ 创作信息
计划发起人:胡泉纯
创作团队:湖南常德鼎城区花船庙小学(指导教师:蔡三平)、湖南常德鼎城区武陵小学(指导教师:李桂军)、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公共艺术工作室(曹磊、缑晴徽、华成、张程、周璇、刘童、吴知声、梁家富、何国威、张一冉、杨龙斌)
项目策划:刘军(艺术介入)
艺术监制:萧彬
创作助理:向昱、王嵩良(V studio)
施工制作:刘建文
创作资助:江南城发、常德城投集团、常德郎州城投公司
艺术介入(北京桐艺国际艺术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特别鸣谢:蔡三平、李桂军
02
《留言墙》

/ 创作理念
棚户区的房子大多采用砖混结构,建筑废墟中红砖随处可见。旧城即将被拆除,是否有一种方式可以铭记原住民的心声?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构成了青年艺术家吴知声创作的出发点。
在建筑废墟中收集单块的红砖,与棚户区居民交流沟通,让他们在砖上写下自己的心愿,艺术家完成心愿刻印,最后将这些刻印好的砖头垒砌成一面留言墙。一砖一人一户,构成新城的记忆之墙,这些心声、心愿将与城共存。

/ 创作信息
事件发起人:吴知声
作品制作:吴知声
互动群体:湖南常德沅水右岸棚户区居民
项目策划:刘军(艺术介入)
艺术监制:萧彬
创作资助:江南城发、常德城投集团、常德郎州城投公司
艺术介入(北京桐艺国际艺术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03
《封存》

/ 创作理念
棚户区内每户人家的房屋都带有各自生活状态的独特印记。《封存》计划的创作初衷是希望能将这些印记永久封存并显现出来。
收集带有房屋特性的建筑废料和日常遗存物件,然后用水泥封存成一定尺寸的立方体,待其完全干透硬化,再对立方体的各个面进行切割打磨,呈现出内部材料的各种剖面和表情。最后,将采集到的与住户有关的各类信息雕刻在封存体上。
曾经的房屋、家园虽已不复存在,但是其部分建筑遗存却能永久地留在这片土地并融入新城环境。多少年后,当房屋主人再见这些封存体时,还能依稀窥见过去的影子。

/ 创作信息
计划发起人:胡泉纯
作品执行:何国威
项目策划:刘军(艺术介入)
艺术监制:萧彬
创作助理:向昱、王嵩良(V studio)
施工制作:刘建文、刘建武、孙德力、陈书国、除立华
创作资助:江南城发、常德城投集团、常德郎州城投公司
艺术介入(北京桐艺国际艺术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特别鸣谢:李音弄先生
04
《漂流的地址》

/ 创作理念
一座城的街巷名称标牌,一家一户的门牌标识,原本是作为定位识别空间之用。如果一栋房屋拆除了,一条巷道不见了,一座城消失了,那些标识和门牌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最终等待它们的命运是被遗弃。棚户区的拆迁现场到处散落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标识牌,它们从不同的信息角度,标记着曾经的生活痕迹和巷道之间的相互联系。
江南棚户区最初是由一个渔民聚集地发展而来。从最初第一艘船的停泊,慢慢,形成了村,最终有了城。只有居住空间达到一定规模才需要空间标识信息,空间消失则信息无用。这件作品创作的表现手法是将遗弃的各类标识牌装订在一艘小渔船上。其创作主旨是,这里的历史由船开始,这些代表一家一户,一街一巷,被遗弃的标识牌最终回归漂泊的渔船,是其最好的归宿。

/ 创作信息
作品创作:刘童
作品制作:刘童
项目策划:刘军(艺术介入)
艺术监制:萧彬
创作资助:江南城发、常德城投集团、常德郎州城投公司
艺术介入(北京桐艺国际艺术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特别鸣谢:常德蜂鸟小组
05
《爬山虎的家》

/ 创作理念
在江南棚户区随处可见爬满爬山虎的房子,这种景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构成人通常对于家园的记忆。爬山虎依附在建筑上生长时,也忠实的塑造出建筑的空间转折和形体细节。
这件作品通过“抽离“爬山虎所依附的建筑物,让其兀自独立,勾勒出棚户区的建筑房屋记忆。作品的尺度选取棚户区两层楼建筑的实际尺寸,材料采用拆迁现场废弃的钢筋銲接,整体营造出爬山虎对房子的包裹状态,形成通透虚空的形体。
这件作品将置于未来的新城空间,与其他类型公共艺术作品不同的是,《爬山虎的家》不仅是一件空间艺术作品,同时还是一件城市绿化装置,它可为爬山虎的生长提供支撑。当生气盎然的爬山虎爬在“爬山虎”上时,过去棚户区建筑空间的印记越发明显,这样,这件作品就能将过去棚户区的空间记忆保留在新城之中。

/ 创作信息
作品创作:胡泉纯
作品执行:向昱
项目策划:刘军(艺术介入)
艺术监制:萧彬
创作助理:王嵩良(V studio)
施工制作:刘建文、刘建武、孙德力、陈书国、除立华
创作资助:江南城发、常德城投集团、常德郎州城投公司
艺术介入(北京桐艺国际艺术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06
《花窗万象》

/ 创作理念
江南棚户区的房屋建筑绝大多数是在二三十年前建造的,随着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现在已很少再使用这种构件,甚至连建材市场都很难再觅其踪影。其中,水泥花窗便是特定时期的房屋印记之一。
《花窗万象》直接采用废弃的水泥花窗和红砖构筑成一小体量“房屋”,外表看上去与棚户区的小型建筑并无二异。创作的构思点在于对水泥花窗的魔幻处理——前后相对的窗格内壁增设了镜子,因此产生了万花筒效果。当你带着窥视的欲望走到窗前想一探究竟时,带给你的却是超现实的景象。水泥花窗安置的高度尺寸,除了成人标准视线高度尺寸和儿童标准视线高度尺寸外,还有一个特别温馨的尺寸——猫和狗的视线高度尺寸,作品希望也兼顾它们的视觉感知。除了正常视角外,作品还设置了一个特定的角度,“观天”视角。
《花窗万象》这件作品通过棱镜的反射效应,改变了人们对周遭的感知,世界因此而大不同,充满神秘万象。

/ 创作信息
作品创作:刘童、缑晴徽
作品执行:刘童、缑晴徽
项目策划:刘军(艺术介入)
艺术监制:萧彬
创作助理:王嵩良(V studio)
创作资助:江南城发、常德城投集团、常德郎州城投公司
艺术介入(北京桐艺国际艺术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07
《安全屋》

/ 创作理念
《安全屋》是件充满幽默感的作品,创作灵感来源棚户区房屋窗户上的安全防盗网。在棚户区,几乎每家每户都安装了防盗网,而且其层层叠叠的安装方式显然超出了正常的安全防范需求,略显荒诞。安装防盗网只是城区发展特定时期的特定现象,随着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治安环境的改善,这种被动的安全装置势必会越来越少,毕竟防盗网会带来一种强烈的禁锢感,也影响城市美观。
棚户区防盗网的安装方式几乎都是从窗洞向外突出,《安全屋》这件作品的创作手法反其道而行之,所有防盗网都向内凹陷,连“天窗”也不例外,使得“室内外”空间发生反转。向内凹陷的防盗网和门洞使得“室内”及其狭窄,仅能容纳两人勉强通过。当人置身作品内部空间时,才发现,与其说这是“室内”,还不如说这其实是极其狭窄的巷道。显然,《安全屋》并不安全也不舒服,室外才是广阔的空间。

/ 创作信息
作品创作:胡泉纯
作品执行:王嵩良(V studio)
项目策划:刘军(艺术介入)
艺术监制:萧彬
创作资助:江南城发、常德城投集团、常德郎州城投公司
艺术介入(北京桐艺国际艺术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08
《老窗新景》

/ 创作理念
《老窗新景》是为未来江南新城公共空间做的一件观景装置,采用的创作元素是棚户区老建筑上接卸下来的旧窗户。在棚户区拆迁的废墟中随处可见废弃的木门窗。这些木门窗虽然陈旧,但是油漆色彩依然明亮饱和,既便是在废墟中依然熠熠生辉,格外惹人注目。窗户不仅有采光通风的功能,同时也是联系室内外确保视线通畅的观景装置。
《老窗新景》这件作品选用了五件尺寸相同的旧窗户,组合成一个立方体,将原本应该安装玻璃的窗格装上了镜子,这样窗户就可忠实的反映射周边的风景,当然,你还可看到自己。这件作品未来会安置在新城公共空间中,窗是老窗,但是,通过窗户观看到的却是新景象——那就是全新的江南城市新景。

/ 创作信息
作品创作:张一冉
作品执行:张一冉
项目策划:刘军(艺术介入)
艺术监制:萧彬
创作资助:江南城发、常德城投集团、常德郎州城投公司
艺术介入(北京桐艺国际艺术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公共艺术始终要注重与大众的交流,只有在与大众的对话、互动中,它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和延伸。公共艺术的大众属性也决定了社会公众才是其作品成功与否的最后评判者。
在作品的艺术性和大众审美接受之间寻获平衡,是对艺术家的考验。
由央美和国美联手发起的首轮右岸国际驻留计划,不论是在他们与社群互动的时候,还是在作品制作和展陈的时候,又或是在户外的分享活动中,都制造了足够有影响力的场域扰动效应。这足以说明,当艺术真正贴近生活,融入生活的时候,公众是能够被感知、被触动的。未来,我们也期待常德出现更多的有民众参与以及推广的美学教育。
这个四月,感谢央美和国美的师生们共同在常德江南埋下了一颗公共艺术的种子,让我们保持好这份艺术的温度,让这颗种子在本地的土壤里生根、成长,继而开出美丽的艺术之花。


1楼2017-05-03 20:2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