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27,353贴子:9,672,516

回复:(无前缀)昨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这个政策一出,学院中医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也不淡定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58楼2017-05-19 17:53
回复
    医师资格证的考试考核标准必须从严从难,务实科学合理,否则是对人民健康的不负责,也是对中医行业长远发展的不负责!国粹是要保护传承,但更要规范!


    IP属地:湖南159楼2017-05-20 09:10
    收起回复
      2025-09-26 14:24: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中医药从业者通过了省级考核获得证书固然可贺,但我更希望广大吧友们六经勤向窗前读,考试获得全国统考的执照,毕竟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差别。简言之就是考试与考核的区别,执业与从业的区别。中医药法15条,16条,55条的区别与联系尽在其中矣


      IP属地:湖南160楼2017-05-20 09:39
      回复
        法是善法还是恶法?这个有待7.1号实行一段时间才能看出究竟的,我们可以拭目一待。执业医师法99年颁发至今,也才在今年有中医药法完善的。中医人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也没有之前曲折。因为国家已经把中医药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是毋庸置疑的。西医在全球抗菌素滥用耐药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严酷事实,所以中医的扶持与规范是必然的


        IP属地:湖南162楼2017-05-20 15:18
        收起回复
          真棒赞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63楼2017-05-21 00:53
          回复


            166楼2017-05-30 09:59
            回复
              @tokncn @红藤子 @小玉明天你好 @Sunshinebobo99 @£妖精の旋律
              楼主郑重声明:我引用这些西医化验并不是说应该用西医视觉衡量中医,而是写给那些崇尚西医化验的人看的,初步消除他们一些误解,毕竟没有西医化验他们无法信服
              前文曾说中药成分及作用原理复杂,西医的还原论难以驾驭,有人不服了:“有什么复杂的?不就是化学成分发挥作用吗?跟西药有什么区别?”甚至认为把一味药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就可以了,方剂的君臣佐使根本没有必要;认为中药的毒副作用必须经过现代医学小白鼠实验检验;既然这些人崇尚西医化验,那我就让他们看看下面这些内容。
              1. 西医使用西药也要处方,处方中常常使用两种以上的西药,但是,这两种以上药物的作用是各自独立并行的,不允许多种药物互相作用,治疗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把蛋白酶抑制剂与多种抗病毒药物混合使用,同样如此。西药处方的总功效,是各药单独作用的并行,不讲甚至不准“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功效。而中医使用方剂所讲究的,是中药需要通过多种药物互相作用增强疗效、减弱副作用
              2. 相畏——一种药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抑制。
              3. 相恶——两种药物合用,能互相牵制而使作用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研究发现,组成方剂的中药在煎煮和生效过程中,各药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和改变药性和药效,有的会产生新成份发挥原药所没有的作用。
              药间相互作用能引起化学组成的变化,形成新物质,生脉散通过煎煮,人参皂苷水解转化,使Rg3、Rh1从微量成分变为主要成分,同时产生新成分5-HMF;麻杏石甘汤中甘草与麻黄配伍,其成份甘草酸与麻黄碱形成锌络合物,借助其脂溶性进入细胞内与核酸结合,影响微生物核酸的正常生化功能,发挥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方剂配伍的化学研究发现,药物在配伍前后,有效成分在煎煮过程中的溶出率有明显差异,柴胡与牡蛎同煎,牡蛎可中和酸性物质,能抑制柴胡皂苷的分解,可提高柴胡皂苷的煎出率;葛根与含芦丁、槲皮素的药材同煎,芦丁和槲皮素的溶解度比在没有葛根的纯水中增加6.5倍;黄连与吴茱萸配伍,可使黄连中小檗碱的溶出率降低。
              毒性成分在煎煮过程中的溶出率也有明显差异,槟榔与常山配伍,槟榔中的鞣质与常山中的生物碱可生成鞣酸生物碱沉淀,通过沉淀反应降低常山生物碱的溶出率,收到降毒的效果;附子中含有的乌头碱毒性极大,甘草中含有甘草酸,附子配伍甘草,在合煎时甘草中的甘草酸与附子中的乌头碱形成复盐使乌头碱的溶出率降低。
              对麻黄汤进行的现代研究发现,通过君臣佐使配伍后,该方的作用功效及有效成分发生了重要变化。证实麻黄配桂枝可以汗,桂枝与麻黄协同发挥解热作用;麻黄配杏仁则入肺平喘止咳,麻黄配桂枝及杏仁可祛痰抗炎;麻黄汤各药配伍煎煮后,麻黄碱的含量较单味麻黄水煎液中的含量增高,而减去与麻黄配伍的任何一味药,或变化方中的药量配伍比例,麻黄碱含量都会明显减少。实验显示,配伍中确实力大者为君,臣药佐药对君药的功效有加强作用。
              西药不允许药物在体内转化出新成分发挥原来没有的药效,只允许转化后排出体外,而中药需要药物在体内转化出新成分发挥原来没有的药效
              特异性是西药作用的特点,其药代动力学阐明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是,西药进入体内在发挥药理作用之前,药物本身不发生什么变化或转化,通过吸收进入血液,经血液循环运转至各组织器官,发挥药理作用,最后被排出体外。在这个代谢过程中,不允许药物通过转化产生或发挥原来没有的药理作用。但它有另外一种性质的转化,即在代谢酶、特别是肝脏药物代谢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一定的化学变化(灭活或活化),使药物以水溶性高的解离型代谢物迅速从肾排出。这种转化的目的不是治疗,而是促使药物排出体外。
              方剂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机制和过程与西药不同。方剂进入体内,同样有药物的运转、吸收、分布、排泄等过程,但是,还有许多西药所没有的更复杂的转化机制和过程,而这是方剂生效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① 转化环节多样。远不限于代谢酶和肝脏,几乎涉及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所有层次。一个方剂往往同时或先后通过几种不同环节的转化,最后从整体上发挥综合治疗效应。
              ② 转化的性质复杂。不只是一般的化学反应或生物学转化,不只是为利于肾脏排泄而进行的转化,而是通过转化,产生出二次产物或效应,甚至多次产物和效应,进而发挥特定作用,呈现为治疗功效。
              ③ 转化的作用深刻。方剂对病机的调理,是从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层次上,对生命活动的基本机制进行的调节,使这些机制从不正常的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
              研究发现有些中药被微生物转化出的代谢产物,对另外的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如一些清热解毒药物,体外实验虽可抑菌,但浓度很高,在体内难以达到这样的高浓度,其在体内作用是由微生物转化而来,如穿心莲、金荞麦、白花蛇舌草无论在体外或体内均无明显抑菌活性,却可治疗感染性疾病;穿心莲水溶性黄酮部分体外抑制痢疾杆菌力较强,但对痢疾患者却无效,抑菌力很弱的内酯部分的疗效反而明显。
              芦荟苷的泻下作用,经大鼠实验发现,芦荟苷对普通大鼠完全无泻下作用对无菌大鼠也无泻下作用,但使无菌大鼠单一地感染人的代谢菌,则可引起剧烈腹泻,显示芦荟苷的泻下作用是由人的代谢菌转化出来的。
              中药中所含的多种苷类成分,因其分子量大、亲水性高,不易被肠道直接吸收,只有被益生菌水解成苷元才能被肠道吸收发挥药效作用。
              通过调理肠道的微生物定植条件,纠正细菌易位,呈现为抗细菌感染功效。细菌易位是肠道细菌感染的重要原因,其机制是肠道黏膜的某些异常改变,使原有的微生物定植条件发生异常,原籍菌不能生存,外籍菌移位来定植,由菌群移位形成感染。研究发现,在大黄的多种作用中,有一种重要作用是促进肠蠕动、清除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改善和保护胃肠黏膜屏障、纠正细菌易位,由此可以治疗由细菌易位而发生的肠道感染性疾病。
              六味地黄丸有多种治疗功效,有些功效无法从原药的药理作用来解释,有人进行“六味地黄丸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及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中分析鉴定出口服六味地黄丸后11个血中成分及其生药来源,其中有4个成分为代谢中的新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可维持长时间的血药浓度平台期,与口服单体化合物的体内行为明显不同。发现1号成分5-HMFA是由地黄、泽泻、山茱萸三味中药在代谢中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新成分,可明显地改善实验动物的血液流变、血小板聚集率、细胞黏附因子等,有很好的补肾功能,显示5-HMFA为六味地黄丸治疗衰老和血瘀的有效物质基础。
              3.中药通过对身体某些部分的作用间接转化出药效,西药不能,而是只能通过药物本身直接作用产生药效
              研究发现,补肾方在临床治疗中呈现出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对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不足的病症有治疗功效。但研究证明方内各药均不含类皮质激素样物质(或其前体)。在实验中发现,如果把实验动物的肾上腺切除,则该方不再呈现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而有些助阳药,临床上有明显增强性功能的作用,但在切除性腺的动物身上,则无这种激素样作用,显示性腺在药与效之间起了中介转化作用。
              近年有研究发现,二地鳖甲煎能抑制睾丸间质细胞凋亡,可能是中药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机制之一;左归丸、右归丸能不同程度地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组织结构,延缓其老年性变化,由此而生的效应却难从左归丸、右归丸的药理成分直接说明。
              关于中药的抗肿瘤研究发现,中药不仅可干预癌细胞的正常代谢、破坏癌细胞的结构、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还可通过改善血液理化特性、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来增强抗癌能力,抑制致癌化学物质的致癌作用,防止癌细胞转移;有些中药通过对免疫细胞及因子进行良性调节,干预肿瘤细胞逃逸,发挥扶正抑癌的作用。
              研究发现,人参是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代谢系统、免疫系统的良性调节,才转化和表现出多种重要功效。前苏联学者拉扎雷夫曾把这类药物及作用称为“适应原”,它能调理和改进机体的适应功能,增强非特异性防御能力。已知人参、红景天、刺五加、冬虫夏草等属于这类药物,黄芪、党参、五味子等也有“适应原”的作用
              一些人不懂方剂作用原理,做了大量拆方研究,但都不成功,原因是拆掉了方剂各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什么屠呦呦研究那么多药会失败?就是因为她忽略了方剂内各药的相互作用及其转化;仅凭对一味中药成分的分析就认为其有毒,不能用,却没注意其他药可以削弱其毒副作用,如只凭常山含有毒性物质就断定其不能用,却忽视了方剂内其它成分对其毒性的抑制;只凭某味药体外实验无用即断定其无用,却忽视了它在体内的转化及间接作用,如只凭一些清热解毒药物体外实验虽可抑菌,但浓度很高,在体内难以达到这样的高浓度就断定其无用,却忽视了它在体内的转化及间接作用,这些也是西医与西医化的中医用所谓“有效成分”开药无效的重要原因。
              当然有人会问:“既然发现了这些原理,那用这些原理开药不就行了?”其实,中药完整作用机理很复杂,远不止这些,西方科学的还原论无法驾驭复杂系统(原因在对中国传统科技的讲述中有介绍),比如说你有没有想过,许多疾病的微观机理很复杂,西医发现的只是其中极小部分,而这些疾病很复杂的微观机理可以分成若干类型,不同的方剂组成的不同的复杂体系正好适用不同的类型?这就不是单一成分在发挥作用,仅凭西医判定的所谓“有效成分”无法发挥方剂的整体功效。退一步讲,即使只有这些原理,也能把西方科学的还原论累得够呛了。
              有人会问,你怎么保证中药这种复杂的发挥作用机理不会对人体有害?当然是凭取象比类适合驾驭复杂系统的特点。首先,中医通过阴阳五行、升降浮沉、固涩泻下中和消减了许多偏性、副作用,对人体某些部分是否直接伤害用五行的相生相克当然,对于其他方面的偏性、副作用(并非直接伤害,而是使整体中某部分过强或过弱打破整体平衡间接破坏整体),中医有一个综合的评价标准:和解,如调和脾胃、和解少阳,还有补益,如补益气血,当然,这个标准是有些笼统,但是它能确保基本无副作用偏性,而再加上中药和方剂本身就是个复杂的系统,有着自身各部分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自然少了许多简单系统所具有的偏性,也就更能保证无大的副作用。


              167楼2017-06-13 15:36
              收起回复
                先初步说明为什么西方科学的还原论无法驾驭复杂系统,取象比类适合驾驭复杂系统:西方科学的特点是这样的:今天创立一个理论,明天又将它推翻了,永远都要往前学,因此十九世纪的解剖学著作不能用作现在的教科书,探寻万物原理也不可能从老祖宗那里找答案,而中国传统科技的《易经》等由取象比类产生的事物却非但不会被推翻,而且亘古弥新,永远都能用作指导。因为西方科学力图寻找最简单的成分来描述宇宙规律,而整体内部结构极为复杂,很难全部掌握枚举,一般只能掌握一部分,并不能完全准确说明宇宙规律,容易忽略一些起重要影响的部分,犯以偏概全的错误,经常是今天发现了某些部分规律,明天又发现了另一些可以得出相反结论的部分规律推翻了今天的结论,而且即使完全掌握了,推演起来也会相当麻烦,而中国传统科技每一种分类标准都是万事万物、整个整体通用的,分类后就把万事万物、整个整体与分类标准有关的部分全都考虑了,如取象比类直接取出万事万物、整个整体共有的“象”,把万事万物、整个整体与“象”有关的部分全都考虑了,不论再发现什么,这个分类标准、象都是通用的,相关部分已经全部考虑了,自然日后无论怎样细化都不会被推翻。打个比方:南北朝时北齐的第一任皇帝高洋少时勇毅聪慧,老爹高欢有一天想试试六个儿子的才干,拿出一团乱丝让几个儿子理清,诸子皆束手,唯有高洋上前抽刀就砍,说“乱者须斩”,颇合老爹心意。西方科学就如同一根根理清乱丝的诸子,得出结论很累,又经常犯错被推翻,中国传统科技则如同快刀斩乱麻的高洋,方便快捷而且永远不会被推翻。


                168楼2017-06-13 15:37
                回复
                  2025-09-26 14:18: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前文曾说中医是另类科学中国传统科技的代表,当然,大家会感到莫明其妙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科学怎么不只西方科学一个体系?”在这一楼就为大家介绍中国传统科技的具体内容。另外,许多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抱怨中医难学,觉得中医概念模糊,其实中医很好学,他们觉得难学的原因很简单,从小就接受西方科学教育,很少接触中国的传统,思想体系已经被西方科学占据了,根本理解不了与西方科学不同的学术体系的术语,无法将它们与西方科学的概念相对应。出于让这些人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提供中国传统科技的语言环境的目的,我也要为了弘扬中国传统介绍中国传统科技的具体内容。
                  说到“中国传统科技”这个词,许多人肯定都很陌生,长期以来,我们接受的都是西方科学教育,对中国传统科技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有中国传统科技这一回事,提起国学,只知道有包含儒学经典在内的经史子集、唐诗宋词、琴棋书画等人文国学内容,却不知道国学还有另一半同样辉煌-自然国学即中国传统科技,反倒是认为中国古人除了四大发明就对世界没有什么贡献了,反复强调弘扬传统文化,也只是提到人文国学内容,根本想不到弘扬-自然国学,恢复中国传统科技民族特色;普遍认为文化是多元的,而科学只有西方科学一个体系,是一元的,真理只有一个,不分东西方,没有其他种类科学;对民族科技妄自菲薄,把精力集中在解决李约瑟难题而非李约瑟猜想(李约瑟猜想指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发挥现代科技创新功能)上,认为民族科技观落后导致科技落后于西方,认为民族缺乏科学精神、对科学的重视、“中国古人缺乏创新精神”;更有甚者在一些学者的影响下,认为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或“只有技术,没有科学”,把中医、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统统归为伪科学、迷信……看来,我们现在有必要普及一下中国传统科技的相关知识了。
                  中国传统科技是一套有着悠久历史的科技体系,而且科学形态与西方科学迥异,自成体系。许多人认为真理是确定的,所以科技只有一种,是一元的,这是混淆了真理与探寻真理的方法、真理的表达形式的概念。真理是确定的,但是探寻真理的方法和真理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世界,就会得到不同的探寻真理的方法和真理的表达形式。把西方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以及表达真理的形式作为衡量“科学性”的标准,认为不符合西方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以及表达真理的形式的学术体系是“伪科学”,是以偏概全、荒谬无稽的,必将扼杀大量有价值的科学技术、成为阻碍科学发展的锁链。
                  用一个比喻让大家更好的理解:世界就像一个图书馆里的所有图书,不同的科学体系采用不同的标准将这些图书进行分类,得到的结果自然也有不同,甲分类方式得到的一个类别含有图书ABC,而在乙分类方式中图书ABC分属于三个不同类别,而乙分类方式的一个类别含有的另外三本图书DEF,在甲分类方式中同样分属于三个不同类别,两种分类方式得到的类别相互交叉,就像这样,中国传统科技的一个概念可以分属于西方科学的几个概念,就像某种分类方式中的一个类别含有的所有图书可以分属于另一个分类方式的若干类别一样,如中国传统科技的“气”包括西方科学的气体
                  一个学术体系只要有充足的证据、严谨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凭空猜想,就能被称为科学,而充足的证据不等于实验,不等于实验能否进行以及其重复性,实验只是证据的众多形式的一种,仅适用探寻观察难以确定原理、影响因素简单且与其他事物分离互不作用干扰的自然原理,并不适用探寻系统复杂、多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与外界相依存不可分割的自然原理,有些东西只需对现象的观察、严谨的逻辑推理就可以确定是对的,根本就不需要通过实验证明,有的甚至无法用实验证明,比如阴阳五行等取象比类的“象”与“象”所在的事物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只需对现象的观察分析就可以证明,你怎么把它们分离进行实验?再比如历史上现象的原因,你怎么通过实验探寻?如果实验能进行以及其有重复性才能算科学,那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就是伪科学了,充足的证据、严谨的逻辑推理也不等于符合已有科学的概念公式定理,已有科学的概念公式定理未必是对的,西方科学经常是今天说一个,明天又推翻了。另外,充足的证据、严谨的逻辑推理也不等于一定得是西方科学能解释的,即所谓“有科学依据”,难道西方科学不能解释就是错的?这真是强盗逻辑!同样,充足的证据、严谨的逻辑推理也不等于符合业内院士专家权威的言论,业内院士专家权威的言论就等于真理?他们就不会犯错误?没听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真是搞笑。
                  当然,有人试图用“科学无国界”来说明没有西方科学以外的科学体系,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只是说,科学研究的成果,应该由全世界共同享用,和“艺术无国界”一个意思,不是说没有西方科学以外的科学体系。
                  那么来解释李约瑟难题,中国传统科技为什么会落后于西方呢?这应该怪宋明两朝的昏君奸臣(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徽宗、变法派蔡京、晚年的宋理宗、因堕胎药先天痴傻的宋度宗、贾似道、明熹宗、魏忠贤),他们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使国家被游牧民族灭亡,那些天真可爱无知的游牧民族只知道掠夺财物,却不知道自己自身民族性已经淡化,而且使汉族的文明倒退了,从而影响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宋代的思想流派可谓百花齐放,理学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学派而已,北宋时期影响较大的有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二苏的“蜀学”、王安石的“新学”, 南宋以来,学派更是众多,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朱学、陆学和在浙江地区形成的浙学(又称永嘉学派、浙东事功学派,注重经世致用),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朱熹的学说受到朝廷的排斥,宋朝有时推崇新学,有时多学并行,有时打压理学,有时扶植理学,但不管朝廷政策如何,宋朝文化兴盛,每个学派都能生存以至于复兴(比如理学曾遭受打压,后来又复兴),皇帝也不可能为了控制思想像汉武帝那样独尊一家,因为宋朝随着文明的进步,有了天下为公的自觉,皇权也开始受限制,但是这些被天真可爱无知的元蒙古人破坏了。元蒙古人的天真可爱无知使他们一度废除科举、打压文人、破坏文化,虽然元仁宗恢复了科举,但已经因为对文化的巨大破坏而达不到宋朝学派百花齐放的高度,而是定程朱理学为官方哲学。当然,元蒙古人导致的文明倒退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是滞后的,因为元朝虽然从元仁宗开始也定程朱理学为官方哲学,但元朝重武轻文,且把汉族列为三四等级,使程朱理学无法充分发挥束缚作用,在明朝程朱理学、八股文的束缚才显示出来:明朝开始思想束缚严重,程朱理学辨析过于详细,“言之太详,析之太精”,又谈论天理太多而不怎么谈实学,格物致知也只是为了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探寻更好地认识天理,使人们只会陷于训诂记诵词章之学,繁琐地解释儒家经典,追求细枝末节而不注重经世致用,过分推崇虚文而鄙薄实行,科技发展迟缓,后期王阳明心学以及李贽的言论等的出现削弱了程朱理学的束缚(王阳明心学并非我们印象中的空谈心性,它是注重经世致用的,如“体究践履,实地用功”、“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居官临民,务在济世及物”),再加上西方传进的科技,使科技迅猛发展,出现了《天工开物》、《本草纲目》、《乐律全书》、《农政全书》等著作,科技世界领先,可明朝晚年的昏君奸臣毁了这个机会,他们使清军入关,导致了第二次文明倒退,加重了程朱理学、八股文的束缚,而使中国丧失了这一历史机遇。即使科技发展速度被影响了,如果与外界科技保持正常交往,科技也不会如此落后,可闭关锁国中断了与外界科技的正常交往,于是落后于西方。(文科生不要这么写,你们就按官方标准写,否则考试会扣分;我不是说程朱理学本身不好,毕竟程朱理学中大儒也有研究科技的,如朱熹本人、方以智,而是说它当时被用来束缚人,它自身的特点使肤浅的人们流于空谈而不顾实学)。
                  于是,中国传统科技被拉下了世界先进前列,彻底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后,中国饱受列强欺侮,国人也对中华文明失去了信心,民族虚无主义盛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虽然对救亡图存有积极意义,但极大地破环了中国传统文明,西方科学更是成了判定一切的标准,凡是不符合西方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以及表达真理的形式的学术体系都被打入“伪科学”,此时中国传统科技遭到了严重打击,只剩下中医一支,还多次被指为“不科学”、被要求废除,以至于到了现在,中医严重西医化,不像中医又不像西医。
                  从那时起,我们便失去了自己科技的民族特色,西化严重而不自知,还对中国传统科技有了错误的印象:认为中国只有人文传统而无科学传统;认为中国传统科技无助于国家的发展。这其实是一个误解,中国古代不仅有科学,而且长期处于世界先进前列,不能因为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不同便断定“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虽然文明倒退使中国传统科技落后于西方,但不能因此否定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毕竟不是它本身的问题,它虽然先进程度落后于西方科学,但自身特点与西方科学的特点互有长短,无所谓高低优劣,有朝一日,它还能再现辉煌。正如美国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学者乔治·萨顿所说"第一件事是有关科学的种子,包括实验科学和数学。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第二,我完全确信正如东方需要西方一样,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对于东方科学采取粗暴态度的人,对于西方文明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他们大多数既无知识又不懂科学。 ""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确确实实仍然来自东方,如果我们觉察到了这一点,我们会聪明一些。"正如陈寅恪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现在对中国传统科技的研究,多是以西方科学的角度进行的,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不可避免地歪曲曲解了中国传统科技。用西方科技思想方法解读中国传统科技,中国传统科技自身思想方法如取象比类、阴阳五行几乎只字未提;研究时采取西方科学分类的方法,忽视了中国传统科技自身的学科结构特点,中国传统科技发达的河图洛书、周易、术数都被打为“伪科学”而“一劳永逸”了;一味强调科技史是人征服自然的历史,却忽视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天人合一;发掘中国传统科技的成果只是为了证明古人勤劳,我们也能取得辉煌的科技成果,却忽视了对中国传统科技自身特点的价值。所以,研究中国传统科技,不能忽略其自身特点。


                  169楼2017-06-13 15:38
                  回复
                    那中国传统科技又有什么特点呢?
                    一、注重对万事万物按照某种需要进行分类,把一个整体按照某种需要从宏观上分成几个部分,按照某种宏观上的性质定义一个事物,而不是找出最基本不可再分的单元元素,这点也就使中国传统科技富有“整体论”特征。
                    西方文明从一开始就体现了还原论特点,无论是古希腊的土水火气四元素说还是德莫克里克的原子论,都是为了找寻最基本不可再分的单元元素,而中国传统科技则截然相反,注重按照某种宏观上的性质分类、定义一个事物,如阴阳五行、元气(关于五行为什么是分类而不是元素,后文有介绍)。中国传统科技每一种分类都有实际用途,最明显的分类是取象比类及由取象比类衍生出的分类。什么是取象比类?就是在研究万事万物在相互联系作用时,从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组事物取出自身状态、运动变化的性质“象”,然后“比类”将万事万物按照自身性质分别归属到原来取出的性质所在的项目,来研究它们的相互作用。正如《周易系辞传》所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比如阴阳,从日月中取出活跃变化从而活动作用范围广大与稳静恒定从而活动作用范围狭小两种象,然后将万事万物归入阴阳两项;再比如五行,正如《尚书洪范》所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为研究万事万物的相生相克,将万事万物按照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的性质归属到水火木金土五个项目中中,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再比如八卦,根据天地人三才(人位为观察研究起始点,可以理解为阴阳相交的位置,天位为相对人位属阳的位置,地位为相对人位属阴的位置)阴阳排布规律性质,将万事万物按照自身性质划入八卦,比如说运动员符合震卦震动奋起之象,故运动员属震卦。这迥异于西方还原论科学找蛋白质、胰岛素、细胞、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夸克的寻找不可再分的单元元素的行为。阴阳五行、太极八卦六十四卦、气和质是取象比类产生的最基本的分类,任何整体都可以分出阴阳五行。无论之后有什么新发现,中国传统科技每一种分类都不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被推翻,而只会随着实际需要分得越来越细、发现更多事物的存在形式。就比如《伤寒杂病论》,不正是随着治疗东汉末年伤寒的需要,将六经辨证分得比《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更细,讲了许多内经没有的内容吗?再比如对风向的分类由风的4 个方位发展到了8 个方位,叫作八风。李淳风在观测研究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风向明确定为24个。李淳风还根据树木受风影响而带来的变化和损坏程度,创制了八级风力标准,即:“动叶,鸣条,摇枝,堕叶,折小枝,折大枝,折木飞砂石,拔大树和根。”这是对风的进一步分类,可见中国传统科技每一种分类都不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被推翻,而只会随着实际需要分得越来越细、发现更多事物的存在形式。
                    西方科学的特点是这样的:今天创立一个理论,明天又将它推翻了,永远都要往前学,因此十九世纪的解剖学著作不能用作现在的教科书,探寻万物原理也不可能从老祖宗那里找答案,而中国传统科技的《易经》等由取象比类产生的事物却非但不会被推翻,而且亘古弥新,永远都能用作指导。因为西方科学力图寻找最简单的成分来描述宇宙规律,而整体内部结构极为复杂,很难全部掌握枚举,一般只能掌握一部分,并不能完全准确说明宇宙规律,容易忽略一些起重要影响的部分,犯以偏概全的错误,经常是今天发现了某些部分规律,明天又发现了另一些可以得出相反结论的部分规律推翻了今天的结论,而且即使完全掌握了,推演起来也会相当麻烦,而中国传统科技每一种分类标准都是万事万物、整个整体通用的,分类后就把万事万物、整个整体与分类标准有关的部分全都考虑了,如取象比类直接取出万事万物、整个整体共有的“象”,把万事万物、整个整体与“象”有关的部分全都考虑了,不论再发现什么,这个分类标准、象都是通用的,相关部分已经全部考虑了,自然日后无论怎样细化都不会被推翻。打个比方:南北朝时北齐的第一任皇帝高洋少时勇毅聪慧,老爹高欢有一天想试试六个儿子的才干,拿出一团乱丝让几个儿子理清,诸子皆束手,唯有高洋上前抽刀就砍,说“乱者须斩”,颇合老爹心意。西方科学就如同一根根理清乱丝的诸子,得出结论很累,又经常犯错被推翻,中国传统科技则如同快刀斩乱麻的高洋,方便快捷而且永远不会被推翻。
                    有人肯定会质疑:“不还原到最简单的部份怎样说明整体的运行规律?”首先,中国传统科技每一种分类标准都是万事万物、整个整体通用的,没有个例例外;其次,整体内其他性质并不影响这种性质的相互联系作用,即使对含有这种性质的部分有影响,对这种性质各个类别影响是相同的,不影响这种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所以,不还原到最简单的部份同样可以说明整体的运行规律。
                    用一个比方让大家更具体地理解:
                    现在流行的观点认为五行是五种元素,与古希腊的土水火气四元素说类似,都是科技不发达时期的错误观点,应该摒弃,甚至借此否定中国传统科技作为另类科学的存在,其实不然。说这种话的人,是被西方哲学影响了。如果五行真是五种元素,那湿气不应该属水吗?怎么会属土?因为湿气没有水“润下”的性质。还有黑色为什么属水?水不是透明的吗?这还是与“润下”有关。还有,如果五行真是五种元素,那为什么会相生相克?元素之间不是不能相互作用转化,只能合在一起构成物质的吗?其实,五行只是取象比类,五行之“象” 与阴阳属性一样,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而不是五种元素,五行与古希腊的土水火气四元素说区别正在于此。没有一本流传下来的古书说五行是五种元素,描述五行时都是强调五行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的性质。当然,有人会用春秋时期史伯提出的:“土杂金木水火,以生百物”来反驳我,其实那句话是指金木水火都需要在土的作用下才能成熟,正如河图生成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水火木金土都需要加上土数五才能成熟。
                    气和质是中国传统科技的一种重要分类,这种分类依据的标准,是弥散与聚合、自身特征强弱,气是对所有相对弥散的存在形式的统称,有些存在形式是其他事物的一部分,本身无法单独存在,把它当作独立存在的存在形式来看时,就相当于是弥散的,如声音、信息,质是对所有相对聚合的存在形式的统称。气和质的绝对界限:弥散的东西容易变化,当它密度容易随空间范围改变而改变时,就是气,反之就是质。气相对于质是弥散的,自身相对分散,特性也就分散而减弱了,就相对于质难以感知,因为越是分散,就越接近于虚无(比如一群人分散到一个大空间内,比这些人集中到一个小空间内难以感知这些人的存在,因为人群密度相对小,相对更像是没有人的状态),质为阴,气为阳,气和质又可分为阴气阳气阴质阳质,阴阳是相对的,阴可以再分出阴阳,阳也可以。精则是气和质积厚或纯度高的精华部分,比如精铜就是纯铜。气在阴气作用下聚而为质,质在阳气作用下散而为气。气可以脱离质而单独存在,也可以渗入质里面,质也可以拥有以及在阳气作用推动下向外散发自身特有的气。气和质广泛运用于中国传统科技各个方面,比如《易纬乾凿度》“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也,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混成,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畔,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气变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物有始、有壮、有究,故三画而成乾。”《本草纲目》“火者五行之一,有气而无质”《天工开物》“俟潮灭顶冲过,卤气由沙渗下坑中,撤去沙、苇,以灯烛之,卤气冲灯即灭,取卤水煎炼。”苏轼《格物粗谈○果品》“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如果按西方科学讲,这是乙烯在发挥作用,但不能把气的概念简单等同于乙烯)。
                    二、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纯理论推导、建立公理化体系
                    就比如九章算术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建立公理化体系,该书的格式为:先提一个实际问题,再写出解题过程,最后总结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这与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注重纯理论推导形成鲜明对比;再如天文学一为占星术(姑且不论占星术是不是迷信),二为观象授时,通过制订历法,指导农业生产顺应天象气候的变化。
                    当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推导并不是说不去探索未知现象的原因,探索未知现象的原因也是实际需要之一。比如北齐的张子信就曾试图对五星运动不均匀性现象作出理论上的说明;唐代的窦叔蒙也探索过潮汐形成的原因,并认为与月亮有关;沈括也探索过透光鉴“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和“ 解州盐泽之南,秋夏间多大风,谓之‘盐南风’,其势发屋拔木,几欲动地,然东与南皆不过中条,西不过席张铺,北不过鸣条,纵广止于数十里之间。解盐不得此风不冰……又汝南亦多大风,虽不及盐南之厉,然亦甚于他处”等现象原因,奉使河北时,发现“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并认为“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徐霞客也曾探索过不少地理现象的原因,如认为天台山“岭角山花盛开,(山)顶上反不吐色”是因为“高寒所勒”。不过这种探寻未知现象原因并不是纯理论推导,它是有未知现象这种实际问题再进行研究,而不是自己没遇到什么问题就单纯思考有什么原理、理论,思考怎样建立公理化体系


                    170楼2017-06-13 15:41
                    回复
                      三、学科结构特点规律与一些重要概念定律
                      河图洛书、天干地支、阴阳五行、气和质(精是气和质积厚或纯度高的精华部分)、形和神以及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基础。象数、术数、算学、乐律学、天文学、地理学、中医学(包括兽医)、农学、工业技艺器用为中国传统科技各学科。
                      西方科学一个学科有一个学科的符号,比如物理学有物理学的符号,化学有化学的符号,军事学有军事学的符号,互不相通,而中国传统科技各学科符号则是互相通用的,那就是前文所说的河图洛书、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太极八卦六十四卦、气和质。
                      形和神是中国传统科技的一对重要概念。形是事物本身、事物的形体,神是事物形体所蕴含的特点规律及事物的功用体现,形为阴,神为阳,如《天工开物》“ 西川有火井,事甚奇。其井居然冷水,绝无火气,但以长竹剥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紧对釜脐,注卤水釜中,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启竹而视之,绝无半点焦炎意。未见火形,而用火神,此世间大奇事也”可以说万事万物都有形和神两方面性质,只是有的形方面性质强,有的神方面性质强。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中国传统科技的一个重要定律。出自《周易·乾·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平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这个原理很好证明。一个东西会向外界散发自身特有的气,使周围环境自身特性增强,这种从自身施向外界的作用会使外界的同类受感而吸引过来,异类受感而远离,但如果处于非正常、失去平衡的状态则相反,因为一个整体内一个部分的某些性质需要与该整体内其他部分接触到一定程度才能共同作用来维持,正所谓“独阳不长,孤阴不生”“ 火旺得水, 方成相济”“ 木旺得金, 方成栋梁”,比如电荷相互作用,就是自身失去平衡的相互作用(电中性才算平衡状态,正负电需要接触到一定程度才能共同作用来维持某些性质)。万事万物正是凭共有的部分同气相求而相互联系作用影响转化的,这为取象比类奠定了基础。
                      中国传统科技的宇宙演化理论体系如下: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宇宙最原始的气-元气化为元阴元阳,之后阴阳交而生万物;宇宙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太易(未见气)、太初(气之始)、太始(形之始,指弥散在空间中的气逐渐聚合,有了形状)、太素(质之始)。此外,元精是元气的精华,元神先于元气产生。道家认为,道先产生元神,再化生元气,元气积厚而生元精-元气的精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即以上过程的逆转,重返于道。
                      四、在运用技术时注重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天人合一,着重于巧妙利用事物自然本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达到人类自己的目的,而非为人类的利益随心所欲地支配控制事物、破环事物自然本性,不像西方科技那样改造、征服自然,造成环境污染
                      中国传统科技认为人与天地自然相对应,如《晋书》“夫人含天地阴阳之灵”《黄帝内经》“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多处指出人体与自然界对应,并且中国传统科技认为人类行动要合乎天地自然规律,如《黄帝内经》“法于阴阳”,并指出养生要顺应四时规律,否则分别会伤肝、心、肺、肾; 《礼记》指出“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要求人类行动顺应春夏秋冬的特点,,“ 先立春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天子乃齐。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王命布农事,命田舍 东郊,皆修封疆,审端经术。善相丘陵阪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必 躬亲之。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 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は、毋卵。毋聚大众,毋置城郭。掩骼埋 。 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从我始。”“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蚤落,国时有恐。行秋令则民其大疫,风 暴雨总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种不入。”指出了立春要顺应春季生发之机,春季作其它季节该做的事情会有灾祸;甚至处决犯人都要秋后问斩,以顺应秋季肃杀之机。《周易·系辞传》曰:“尚象制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认为制器要符合象、道,可见中国传统科技认为制器要符合自然规律(象、道虽然不完全等于自然规律,但是与自然规律有关)《晋书》“《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夫神道广大,妙本于阴阳;形器精微,义先于律吕。圣人观四时之变,刻玉纪其盈虚,察五行之声,铸金均其清浊,所以遂八风而宣九德,和大乐而成政道。”可见中国传统科技认为制乐律要符合阴阳、四时之变、五行之声、八风、九德等自然规律。有人会问:“那为什么荀子会说‘制天命而用之’?”通读全文,你就会知道,他是反对在政治上盲目信天命、天意。
                      下面讲一下中国传统科技运用技术时注重顺应自然规律的具体实例。比如四时之禁,《礼记》《秦律》就规定砍伐树木、捕狩鱼兽要讲究时令,幼树小苗不能砍伐,小鱼幼兽不能捕狩,树苗生长季节、鱼兽繁殖季节不能砍伐和捕狩等。
                      都江堰巧妙利用水的自然本性,采取分水流的方法,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用水坝引水,使水变患为利,灌溉了良田、使四川从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变成了“天府之国”,相比水坝给鱼类繁殖带来的影响、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物力消耗,都江堰是很优越的。
                      再比如福寿沟,这条位于江西赣州,修建于北宋时期,工程由数度出任都水丞的水利专家刘彝主持的沟,是罕见的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统。它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虽经历了900多年的风雨,至今仍完好畅通,并继续作为赣州居民日常排放污水的主要通道。那么,福寿沟是怎样通过顺应自然规律来发挥自身强大作用的呢?首先,福寿沟巧借外力,因势利导。它利用天然地形的高低之差,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使城市的雨水、污水排入江中和濠塘内,免去了西方科技使用抽水机的麻烦。其次,福寿沟与城内三大池塘、几十口小塘连为一体,有调蓄、养鱼、溉圃和污水处理利用的综合效益,按生态工程来说,形成了一条生态环保循环链。
                      这里,我得提一下风水学。我们先不管风水学是不是迷信,至少我们得肯定一点:风水学的设计理念对环境保护有巨大作用。风水学的设计理念讲究建筑与天地自然阴阳五行八卦的和谐,要求建筑顺应自然规律,这样就使得自然规律不被破坏、生态环境得以保护。所以,对于风水术,不能一棍子打死


                      171楼2017-06-13 15:50
                      回复
                        五、不敢质疑儒家经典,但会质疑前人的错误。
                        有人说中国古人迷信权威,不敢质疑先人的错误,其实不然。不错,受汉武帝独尊儒术影响,中国古人不敢质疑儒家经典的错误,比如徐霞客质疑儒家经典《尚书禹贡》的岷山导江提出“江源金沙说”, 就被清代学者胡渭骂成“岷山导江,《经》有明文,其可以丽水为正源乎?霞客不足道”,但对于非儒家经典的先人言论,中国古人是敢质疑它的错误的,如《梦溪笔谈》“汉以前皆以北辰居天中,故谓之极星,自祖亘以机衡考验天极不动外,乃在极星之末犹一度有余。熙宁中,余受诏典领历官,杂考星历,以机衡求极星。初夜在窥管中,少时复出,以此知窥管小,不能容极星游转,乃稍稍展窥管候之。凡历三月,极星方游于窥管之内,常见不隐,然后知天极不动处,远极星犹三度有余” 汉代以前,人们都以为北辰星处在北天的正中位置,所以称之为“极星”。自从祖暅用玑衡加以观测验证,才发现北天极点不动的位置,实在北极星所在天区的尽头,其视觉定位距北极星还有一度多。熙宁年间,沈括受命提举司天监,掌领历法官的职事,曾杂考星象历法,用浑天仪观测考求北极星的位置。夜初时分,北极星在窥管中,不多时候就游出于窥管之外了。以此知道窥管太小,不能容纳北极星游动转行的范围,于是渐渐扩展窥管来观测它。如此历时共三个月,才使得北极星完全在窥管中游动,始终看得见而不会再隐去。然后知道北天极点不动的位置,距离北极星最远还有三度多;此外,《梦溪笔谈》云“如《神农本草》最为旧书,其间差误尤多,医不可以不知也”, 沈括纠正《神农本草经》的记载多达几十处;沈括还指出“落下闳历法极疏,盖当时以为密耳” 并质疑海市蜃楼是“蛟蜃之气所为”。刘徽也指出过九章算术的错误,《后汉书》也否认《汉书》中认为条支是日落处的说法,指出条支西部还有大秦(罗马)。可见,中国祖先不缺乏质疑前人错误的精神。
                        六、概念并非模糊不清的, 而且古人分析问题是有严密逻辑的。许多人认为中国传统科技概念模糊不清,是因为他们无法理解、无法与西方科学概念对应。然而,无法与西方科学概念对应就是模糊吗?不同学术体系有着不同特点,评判标准不能完全互相套用,比如你能用芭蕾舞的评判标准评判京剧吗?所以,不能用西方科学的评判标准评判中国传统科技。
                        当然,有人会借用前文的取象比类说中国传统科技概念模糊,其实取象比类与类比推理是有区别的,取象比类是研究各事物在互相联系发挥作用时的相互关系,而不是类比推理。
                        说完这些特点后,肯定有人会说:“这不正是中国传统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吗?不注重寻找单元元素、不注重纯理论推导,怎么能了解微观世界的规律、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发展到现代西方科学的水平?”其实,微观小单元层次的规律可以通过多个单元的累加体现在宏观上,如电子定向移动在宏观上表现为电流;另一方面,取象比类后并不是不会继续分类,而是随实际需要分得越来越细;实际需要才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纯理论推导作用远小于实际需要,虽然也有,哪一次科技革命不是由新发现的未知现象、新需要促动的?正如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文俊所说,西方数学是公理化数学,重因果关系;中国数学主要解决问题。“近代数学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主要是靠中国的数学,而非希腊的数学,决定数学历史发展进程的主要是靠中国的数学,而非希腊的数学”所以,这不是中国传统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172楼2017-06-13 15:55
                        回复
                          当然,现在中国传统科技已经落后西方很多了,想要回归中国传统科技民族特色,既不能一味排斥西方科技(否则中国传统科技无法吸收西方科技的优势从而赶上并超过西方科技),又不能生搬硬套,否则会破坏自身特色,所以就要把西方科技的所有成果翻译成中国传统科技语言表达形式,另外,要弘扬传统文化、整顿中医行业,提升中医的疗效,让人们先喜欢传统文化、中医,再被传统文化、中医引入中国传统科技的大门。还有一点,中国传统科技对神秘现象的研究是有优势的,还原论很难找出这些神秘现象的原因,而取象比类适合探索解释这些神秘现象可以通过对人体漂浮、意念搬砖、隔空取物等神秘现象的研究取得成果(如用中国传统科技发明反重力飞行器)使更多人关注中国传统科技,辅助中国传统科技的复兴。
                          下面就把一些西方科技的成果翻译成中国传统科技语言表达形式:
                          狭义相对论可以这样理解:当观看相对自身运动的参考系时,他自身发生的变化是以该参考系静止为前提的,也就是观察者是运动的,静止的阴气传给观察者,会使观察者感觉钟慢尺缩、质量变大,阴气作用聚敛、阴重阳轻,同时,这种阴气使观察者无法相对该参考系超光速,当一个物体相对观察者光速运动时,观察者观测到的阴气是它本身的无穷大,光本身没有阴气(可以说是静止质量为零),观察者观测它时有(前文已解释是何种阴气,也可以说是光的运动质量),所以光速不变;广义相对论可以这样理解:有质量的东西含有阴气,阴气向外散播减缓万物运动变化速度,使时间变慢、时空扭曲,惯性力是物体维持开始运动状态,也是一种阴气,万有引力是阴气之间同气相求,地球有质量,所以地球能释放阴气,所以天为阳地为阴,天阳并不是指太阳阳气,太阳也不是纯阳之物,只是相对月亮属阳。宇宙大爆炸可以这样理解:开始宇宙阴阳二气没平衡,阳气促使宇宙膨胀,现在之所以加速膨胀,是因为阳气的扩散作用仍大于阴气的聚敛作用,阳气随着宇宙膨胀消耗,局部阴气增强,于是气聚为质,有质量的物体可以向外散布阴气减缓万物运动变化速度,使时间变慢、时空扭曲,黑洞质量不会无限变大,因为黑洞吸引其他东西会消耗阴气,最终不再吸引甚至爆炸,黑洞之所以能向外散发阴气,是因为阴附阳而长,另一个方面的阳气使黑洞的阴气得以向宇宙空间扩散;量子力学可以这样理解:波为阳,粒为阴,越分散阳气越大,波动性越强,不确定性越明显,只要任何变化都没有瞬变,未来就是可以预知的,而至极的阳气会引发瞬变,使得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得以产生。量子化同样与至极的阳气会引发瞬变有关,如果没有瞬变,它的各种状态就是连续的,正是瞬变使它有了间断性的状态
                          此外,我们还要消除对中国传统科技的一些误解
                          1古人真的认为天圆地方?
                          中国传统天文学有三大学派: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认为天体不能运动到地下的盖天说的早期说法是天圆地方,后期认为天象斗笠地法覆盘,天和地都是半球;之后产生的认为天体能运动到地下的浑天说认为天是个整球,如同鸡蛋,地如同蛋黄,天体依附天球运动,浑天说派张衡说:“天地如鸡子,地如蛋中黄,”说明张衡早就知道地球是一个圆球;宣夜说下文有详细介绍。
                          提供一下宣夜说的资料《晋书·天文志上》宣夜之书亡,惟汉秘书郎郄萌记先师相传云,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mào,音冒)精绝,故苍苍然也。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幽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体也。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是以七曜(yào,音耀,七曜指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或逝或住,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由乎无所根系,故各异也。故辰极常居其所,而北斗不与众星同没也;摄提、填星皆东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迟疾任情,其无所系著可知矣,若缀附天体,不得尔也。
                          虞喜《安天论》天高穷于无穷,地深测于不测。天确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塊焉在下,有居静之体。当相覆冒,方则俱方,圆则俱圆,无方圆不同之义也。其光曜布列,各自运行,犹江海之有潮汐,万品之有行藏也
                          可见宣夜说认为天没有质(与气相对的概念)且无穷大,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行止依赖气(不能理解为气体),天地不能天圆地方“ 当相覆冒,方则俱方,圆则俱圆,无方圆不同之义也” ,天地要方就都应该方,要圆就都应该圆,不能方圆不同。可惜宣夜说后来失传了,仅仅是李淳风在《晋书·天文志》保存了它的唯一资料。
                          2古人真的认为天狗吃月?
                          古人很早就知道月亮本无光,太阳照它才有光,也知道日食月食成因,梦溪笔谈象数一论述的日食月食成因、月光都算很晚的。张衡的《灵宪》中指出了日食月食的原因:“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众星被耀,因水转光。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虚。在星星微,月过则食。”这段话中说到,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太阳光照到月亮上才产生光月。月亮之所以出现有亏缺的部分,就是因为这一部分照不到日光。所以,当月和日正相对时,就出现满月。当月向日靠近时,月亮亏缺就越来越大,终至完全不见。所以不要以为古人只知道天狗吃月。
                          梦溪笔谈象数一: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傍,故光侧而所见才如钩;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此有以知其如丸也。日、月,气也,有形而无质,故相直而无碍。
                          这里就写了月亮本来没有光,太阳照了才有“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
                          梦溪笔谈象数一:黄道与月道,如二环相叠而小差。凡日月同在一度相遇,则日为之蚀;正一度相对,则月为小亏。虽同一度,而月道与黄道不相近,自不相侵;同度而又近黄道、月道之交。日月相值,乃相凌掩。正当其交处则蚀而既;不全当交道,则随其相犯浅深而蚀,凡日蚀,当月道自外而交入于内,则蚀起于西南,复于东北;自内而交出于外,则蚀起于西北,而复于东南。日在交东,则蚀其内;日在交西,则蚀其外。蚀既,则起于正西,复于正东。凡月蚀,月道自外入内,则蚀起于东南,复于西北;自内出外,则蚀起于东北,而复于西南。月在交东,则蚀其外;月在交西,则蚀其内,蚀既,则起于正东,复于西。交道每月退一度余,凡二百四十九交而一期。故西天法罗睺、计都,皆逆步之,乃今之交道也。交初谓之‘罗睺’,交中谓之‘计都’。
                          这是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解释,里面说了日食是太阳被月亮挡住“凡日月同在一度相遇,则日为之蚀”月食是太阳照不到月亮“正一度相对,则月为小亏”
                          3.古人真的认为雷公电母打雷、龙王作雨?
                          《史记·天官书》:"夫雷电、虾虹、辟历、夜明者,阳气之动者也,春夏则发,秋冬则藏。" 指出了雷电是阳气的运动,《黄帝内经》“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孟子指出“天油然作云,沛然作雨”,指出了云雨是种自然现象。
                          4. 古人真的认为琥珀是虎精魄形成的?
                          下面引用《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四]琥珀的资料
                          弘景曰∶旧说松脂沦入地千年所化。今烧之亦作松气。亦有中有一蜂,形色如生者。《博物志》乃云“烧蜂巢所作”,恐非实也。此或蜂为松脂所沾,因坠地沦没尔。亦有煮 鸡子及青鱼枕作者,并非真。惟以手心摩热拾芥为真。今并从外国来,而出茯苓处并无,不知出琥珀处复有茯苓否也?
                          曰∶琥珀是海松木中津液,初若桃胶,后乃凝结。复有南珀,不及保升曰∶枫脂入地千年变为琥柏,不独松脂变也。大抵木脂入地千年皆化,但不及枫、松有脂而多经年岁尔。蜂巢既烧,安有蜂形尚在其间?
                          宗 曰∶今西戎亦有,其色差淡而明澈。南方者色深而重浊,彼土人多碾为物形。若谓千年茯苓所化,则其沾着蜂、蚁宛然具在,极不然也。《地理志》云∶海南林邑多出琥珀,松脂沦入地所化。有琥珀则旁无草木。入土浅者五尺,深者八、九尺。大者如斛,削去皮乃成。此说为胜。但土地有所宜、不宜,故有能化、不化。烧蜂之说,不知何据?承曰∶诸家所说茯苓、琥珀,虽有小异同,皆云松脂所化。但茯苓、茯神,乃大松摧折或斫伐,而根瘢不朽,津液下流而结成,故治心肾,通津液也。若琥珀乃是松树枝节荣盛时,为炎日所灼,流脂出树身外,日渐浓大,因堕土中,津润岁久,为土所渗泄,而光莹之体独存。今可拾芥,尚有粘性。故其虫蚁之类,乃未入土时所粘者。二物皆自松出,而所禀各异。茯苓生于阴而成于阳,琥珀生于阳而成于阴,故皆治营安心而利水也。 曰∶凡用,须分红松脂、石珀、水珀、花珀、物象珀、 珀、琥珀。其红松脂如琥珀,只是浊,大脆,纹横。水珀多无红,色如浅黄,多皱纹。石珀如石重,色黄不堪用。花珀纹似新马尾松心纹,一路赤,一路黄。
                          可见,古人是知道琥珀是松脂枫脂形成的
                          5. 古人真的反对科技?
                          有人说奇技淫巧是古人反对科技的表现,其实奇技淫巧是指为了骄奢淫欲而制造的器械,如“﹝ 商王 ﹞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而不是指所有的器用。浑天仪、地动仪、欹器、铜乌、漏刻、候风等机械仪器非但没有被视为奇技淫巧,反而受到当时的好评。
                          还有人认为,古人热衷于做官而贬薄科技,其实,在宋朝和宋朝之前,中国人是边当官边研究科技的,比如张衡、祖冲之、信都芳、沈括、苏颂,哪个不是边做官边研究科技的?他们贬薄了科技吗?
                          朝廷对有实际作用的科技是重视的,如一为占星术(姑且不论占星术是不是迷信),二为观象授时的天文学,再如颁布官修本草、针灸铜人,再如农业
                          还有人说什么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用来放鞭炮;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却用来看风水……实际上,枪炮就是中国人发明的,火药传入欧洲时,中国早已产生了枪炮技术,只是后来因为文明倒退衰落了;我们姑且不论风水是不是迷信,指南针早就用于航海,宋代指南针航海技术远远领先欧洲,同样是后来因为文明倒退衰落了。


                          173楼2017-06-13 15: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