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贴吧里很多人都看过我之前的文章,不过还是给新人自我介绍一下
我是80后的工业设计师
大学是一普通二本
因为命好毕业去了LKK
后来又因为命好去了NOKIA的LUMIA团队
后来NOKIA被微软收购去了芬兰的微软
后来芬兰微软关门又跑去新加坡DELL
此外,还得过一些设计奖项,包括Reddot,IF,G-mark
文章写得全是亲身经历,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这篇是接着之前写的,之前的请看:
http://tieba.baidu.com/p/3420544031?pid=60543569689&cid=0#60543569689 (第一部分)
和
http://tieba.baidu.com/p/4341947831?pid=83641665673&cid=0#83641665673 (一年多后更新的第二部分)
另外建议去我的lofter看,因为百度发了之后便不能修改,所以有些改动都是在lofter进行的。
http://johdu.lofter.com/
————————————————————————————————————————————
一眨眼我的lofter已经一年没有更新了,而我来新的环境也一年了。2015年算是人生的又一个转折年,换了新国家生活,换了新工作,对设计的认识也更进一步了。我就简单说说这一年的生活和感触吧……
(是在没图可放,图为自己拍的Dell新加坡设计办公室一角...)
首先说一下我的新工作,我入职的是Dell的设计团队,这个设计团队在公司内部叫EDG是experiencedesign group 的缩写,这个团队很庞大,包揽了Dell所有的软硬件产品设计,Dell是老牌硬件公司,在美国人眼里相当于咱们眼中的联想,一直也来Dell设计也是可圈可点,尤其是近年的设计团队由于能人带队越发成熟,设计质量也是又了显著提高,在产业内也算是引领潮流的一只力量(尤其是在国外市场),得益于这些整个团队在公司内部也备受尊重。
Dell设计团队分布在三个地点美国,台湾,新加坡。三个地区的团队分别负责不同类的产品线,分散在不同的地方主要原因是因为生产和物流的需要。我是以资深设计顾问(Sr .designconsultant )的身份在Dell新加坡的设计中心入职的。顺便说一句,资深设计顾问的级别在公司内部属于相当高的一级,相对于我之前的工作来说相当于升职到了经理一级,直接汇报给亚太设计总监。这个职位对我来说是个挑战,相应的也是对我经验的提升还是事业发展的提升都是有显著增益的,这都是后话这里先不多说。
在这里稍微普及一下跨国企业里面的职级和职位头衔。职级是对你资深程度的评定,在跨国企业里面职级是有很明确的职能标准和收入门槛的,说白了通常职级高工资就高职位也越高。而职位头衔是你能反映你的职级和工作职责的称呼。我简单用“资深结构工程师”和“资深工业设计师”来举例,首先这两个职位都是"师"这个层次,而资深代表他在“师”这一层里面的位置是一样的,所以这两个人的收入和资历类似,而整个“资深xx师”就是他们的头衔。依据这个潜规则,一般在跨国企业里面,看到一个人的头衔基本就可以判断他的收入范围和资深程度了。在我经历的诺基亚,微软,戴尔三家公司里虽然对职级命名不太一样,但内在逻辑和职位设置是可以一一对应的。尤其外资跨国企业里,职级所对应的职位头衔是固定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公司入职做背调只要看你的名片就只知道个大概了。要澄清一点的是职级高低之间并不是汇报和被汇报的关系,所以说职级多少跟团队管理是否扁平化没有什么关系。说这些除了给自己之后要介绍的工作做个铺垫以外,也是对新人和没有接触过跨国团队的设计师提个醒——在我职业生涯里我目睹过不止一次设计师因为对自己职位的混乱理解导与好机会擦肩而过的。要知道,职级和职位头衔这是为了管理庞大团队的同时让员工可以在多年的工作中不断可以得到提高和晋升而沉淀下来的一套人事管理方法,运行至今是有它存在的价值的,在成百上千人的研发团队里,穿插许多项目,每个项目都需要许多不同专业的工程师,各种经理等职能的合作,准确的头衔和职级会给各个部门之间协同带来很大的便利。而根据我的经验判断,在设计公司里,一般来说不具备研发团队和复杂产品的全面研发能力,所以很难理解这一套管理系统,多数只是照猫画虎自拟了一些职位和头衔,有些则显得随意且混乱,一个人可以同时是设计总监,经理,或者CDO…我还见过不同名片给不同客户发的情况,这导致有些设计公司(或小企业)的设计师在面试时高估了自己的头衔和能力,有时让人觉得请不起,但更多时候让人觉得你自我过于膨胀甚至是撒谎而把你拒之门外。所以在面试跨国企业的时候,不要强调自己曾经在曾是什么设计总监之类的东西,对你未必有帮助,比较好的策略就是实事求是的把注意力集中在描述自己的职责和做过的成绩上,面试的老板自然会根据你的经验和能力给你适当的职位。相信我,这些大企业的老板不傻,阅人无数,你是骗不了他们的,而且公司对特定职位的工资都是有标准的,不会因为你不了解就给你低工资,当年我入职NOKIA的时候的薪水比我报的期待值还要高出很多就是这个原因。当然,如果你已经有在大企业工作的经验,尤其是已经知道各个公司的薪金水准就另说了,我在工作这么些年后,我的朋友们已经遍布全国的工业巨头,我们对其他公司内部的职级早就有个轮廓了,就会用不同的策略了,但面对面试者来说这也侧面证明了我的经验…
言归正传,如我之前所说,作为资深顾问入职Dell其实对我个人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先不说工作内容,光从年龄看我就有很大压力,我是这个设计中心的工业设计人员里面岁数倒数第二的,除了我以外其他的资深顾问都40岁以上(至少比我大了差不多10岁),还有好几个职位比我低阶的前辈…这给我带来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其实这种现象在设计圈是很常见的,空降部队经常会以较高的工资和职位加入团队,以前我在NOKIA的时候也经历过一些类似的情况,虽然老板对我很好,给我升职加薪,但是速度总是显得不如空降过来的设计师那么过瘾…所以自己做空降的感觉是一种既甜蜜又有压力的感觉,堪比在电梯里放闷屁 -_-||| 尽管如此,大家对我很是友好,另外我之前在诺基亚和微软的所学所做所想给团队也带来了不少的新鲜经验和方法也被大家所认可。
但平心而论,这份工作至少在前面这一两年对我来说是非常挑战的,挑战不仅在于新环境带来的不熟悉,而是坑了我前面这些年的英语…在跨国美国公司,语言表达和沟通的能力非常重要,在跨国会议中快速准确的推销自己的意思并且与对方达成共识让事情往下发展是必须的一种行为方式。这种能力说出来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是很多人用母语都难以完全做到的,我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反映设计师的基本素质,此话题太大,不在此多说。虽然我在北京和芬兰都已经习惯了用英文工作交流,但是无论是在北京还是芬兰绝大多数的同事都不是英语母语,所以说虽然用英语不过普遍来说比较基础,大家会更着重在考虑对方的语言劣势的基础上读懂对方相互沟通。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则不太会理解我们的艰难,就算想理解他们也做不到,对于咱们这种后来学英语的人来说单词分难易,而对他们来说很难判断什么样的词是容易或者是难的,因为对他们来说都是像空气一样的存在。所以在新环境中大量新单词和表达方法对我进行了狂轰滥炸,直到现在我有时候还要别人家重复说给我我才能明白。在此我建议大家不要把多年学习的英语给忘干净,尤其是如果你想在跨国企业工作的话,这早晚会成为你的瓶颈,我有些朋友即使是华为这样的国人企业里也不得不去报班学英语。包括我自己,之所以一只不能更新,很大原因是要花时间来提升自己来适应这个新环境。
也许你会好奇,如果我英语水平这么吃力,怎么还能被录用呢?除了我的工作经历背景的因素以外,我想对作品集和面试充分的准备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作品集内容基本完成之后我对每一页都进行了精心的整理和练习(英文),从而引导面试按照我的节奏进行,这让我英语的短板得以被遮蔽。至于面试应该如何准备,有什么心法,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陆续介绍。(时间我可不敢保证)
工作内容方面基本都是公司的机密,尺度不好把握,简单来说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未来产品线和设计原则的制定,二是负责几类产品的执行把控,带领外部团队将制定好的设计原则实现出来。相比于之前在诺基亚和微软的工作,这边的产品更多样,产品策略性的规划和设计语言的定义方式也完全不相同。手机产品属于快消品,每年都必须有新的系列产品出现,每个系列的产品之间需要有DNA,不同价位的产品之间要保证和谐统一,同时还要兼顾未来几年的发展状况进行创新,如何将一个产品类型做出良好的系列规划和未来规划是我在诺基亚和微软的最大收获。而Dell却不同,因为Dell的产品十分多样,从台式机,电脑,显示,打印机,投影机,到键盘鼠标充电器等待,产品线跨度非常之大,而且产品的寿命相对较长,所以策略方面更注重多种产品之间的联系,这个联系不光是外观的和谐统一,还注重产品之间错综复杂的配合所带来的整体体验,这些对我来说是相对新鲜的知识。得益于两种不同的产品策略的对比冲击,我对设计的理解和运作包括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有机会写出来…
说了太多工作的方面,该说一说生活了。新加坡给我的两个印象,一是很热,二是很贵。热很好理解了,基本这个国家踩在赤道上了,全年都是夏装,而且相对于北方夏天那种燥热来说这边更像是在蒸桑拿,三天两头下雨,身上总是湿湿的,在北京我用加湿器,这边要用除湿器(以前完全没听说过啊)。这边的物价也算是国家的特点,生活成本基本是北京的2-3倍,比芬兰还贵不少,而且物资匮乏,想买东西只能家门口的几个商场转…虽然当地人也都爱用我天朝淘宝,但他们根本不懂淘宝的精髓在于隔天到货。新加坡人也都很拼,大家工作起来都很卖力,由于工作强度比较大,我每天的生活也就是两点一线,回了家也就是,上网,跟国内的小伙伴微信打屁,学习,睡觉。除了同事以外几乎没有结识其他当地的朋友…写到这里我才意识到这一点…好闭塞的人生…
以上就是我这一年的概况和一些受这一年启发想起来的建议,也许有点凌乱不知所云,请见谅把…另外还留了很多问题点,希望今后可以陆续写出来…(时间真的不能保证)
我是80后的工业设计师
大学是一普通二本
因为命好毕业去了LKK
后来又因为命好去了NOKIA的LUMIA团队
后来NOKIA被微软收购去了芬兰的微软
后来芬兰微软关门又跑去新加坡DELL
此外,还得过一些设计奖项,包括Reddot,IF,G-mark
文章写得全是亲身经历,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这篇是接着之前写的,之前的请看:
http://tieba.baidu.com/p/3420544031?pid=60543569689&cid=0#60543569689 (第一部分)
和
http://tieba.baidu.com/p/4341947831?pid=83641665673&cid=0#83641665673 (一年多后更新的第二部分)
另外建议去我的lofter看,因为百度发了之后便不能修改,所以有些改动都是在lofter进行的。
http://johdu.lofter.com/
————————————————————————————————————————————
一眨眼我的lofter已经一年没有更新了,而我来新的环境也一年了。2015年算是人生的又一个转折年,换了新国家生活,换了新工作,对设计的认识也更进一步了。我就简单说说这一年的生活和感触吧……
(是在没图可放,图为自己拍的Dell新加坡设计办公室一角...)首先说一下我的新工作,我入职的是Dell的设计团队,这个设计团队在公司内部叫EDG是experiencedesign group 的缩写,这个团队很庞大,包揽了Dell所有的软硬件产品设计,Dell是老牌硬件公司,在美国人眼里相当于咱们眼中的联想,一直也来Dell设计也是可圈可点,尤其是近年的设计团队由于能人带队越发成熟,设计质量也是又了显著提高,在产业内也算是引领潮流的一只力量(尤其是在国外市场),得益于这些整个团队在公司内部也备受尊重。
Dell设计团队分布在三个地点美国,台湾,新加坡。三个地区的团队分别负责不同类的产品线,分散在不同的地方主要原因是因为生产和物流的需要。我是以资深设计顾问(Sr .designconsultant )的身份在Dell新加坡的设计中心入职的。顺便说一句,资深设计顾问的级别在公司内部属于相当高的一级,相对于我之前的工作来说相当于升职到了经理一级,直接汇报给亚太设计总监。这个职位对我来说是个挑战,相应的也是对我经验的提升还是事业发展的提升都是有显著增益的,这都是后话这里先不多说。
在这里稍微普及一下跨国企业里面的职级和职位头衔。职级是对你资深程度的评定,在跨国企业里面职级是有很明确的职能标准和收入门槛的,说白了通常职级高工资就高职位也越高。而职位头衔是你能反映你的职级和工作职责的称呼。我简单用“资深结构工程师”和“资深工业设计师”来举例,首先这两个职位都是"师"这个层次,而资深代表他在“师”这一层里面的位置是一样的,所以这两个人的收入和资历类似,而整个“资深xx师”就是他们的头衔。依据这个潜规则,一般在跨国企业里面,看到一个人的头衔基本就可以判断他的收入范围和资深程度了。在我经历的诺基亚,微软,戴尔三家公司里虽然对职级命名不太一样,但内在逻辑和职位设置是可以一一对应的。尤其外资跨国企业里,职级所对应的职位头衔是固定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公司入职做背调只要看你的名片就只知道个大概了。要澄清一点的是职级高低之间并不是汇报和被汇报的关系,所以说职级多少跟团队管理是否扁平化没有什么关系。说这些除了给自己之后要介绍的工作做个铺垫以外,也是对新人和没有接触过跨国团队的设计师提个醒——在我职业生涯里我目睹过不止一次设计师因为对自己职位的混乱理解导与好机会擦肩而过的。要知道,职级和职位头衔这是为了管理庞大团队的同时让员工可以在多年的工作中不断可以得到提高和晋升而沉淀下来的一套人事管理方法,运行至今是有它存在的价值的,在成百上千人的研发团队里,穿插许多项目,每个项目都需要许多不同专业的工程师,各种经理等职能的合作,准确的头衔和职级会给各个部门之间协同带来很大的便利。而根据我的经验判断,在设计公司里,一般来说不具备研发团队和复杂产品的全面研发能力,所以很难理解这一套管理系统,多数只是照猫画虎自拟了一些职位和头衔,有些则显得随意且混乱,一个人可以同时是设计总监,经理,或者CDO…我还见过不同名片给不同客户发的情况,这导致有些设计公司(或小企业)的设计师在面试时高估了自己的头衔和能力,有时让人觉得请不起,但更多时候让人觉得你自我过于膨胀甚至是撒谎而把你拒之门外。所以在面试跨国企业的时候,不要强调自己曾经在曾是什么设计总监之类的东西,对你未必有帮助,比较好的策略就是实事求是的把注意力集中在描述自己的职责和做过的成绩上,面试的老板自然会根据你的经验和能力给你适当的职位。相信我,这些大企业的老板不傻,阅人无数,你是骗不了他们的,而且公司对特定职位的工资都是有标准的,不会因为你不了解就给你低工资,当年我入职NOKIA的时候的薪水比我报的期待值还要高出很多就是这个原因。当然,如果你已经有在大企业工作的经验,尤其是已经知道各个公司的薪金水准就另说了,我在工作这么些年后,我的朋友们已经遍布全国的工业巨头,我们对其他公司内部的职级早就有个轮廓了,就会用不同的策略了,但面对面试者来说这也侧面证明了我的经验…
言归正传,如我之前所说,作为资深顾问入职Dell其实对我个人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先不说工作内容,光从年龄看我就有很大压力,我是这个设计中心的工业设计人员里面岁数倒数第二的,除了我以外其他的资深顾问都40岁以上(至少比我大了差不多10岁),还有好几个职位比我低阶的前辈…这给我带来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其实这种现象在设计圈是很常见的,空降部队经常会以较高的工资和职位加入团队,以前我在NOKIA的时候也经历过一些类似的情况,虽然老板对我很好,给我升职加薪,但是速度总是显得不如空降过来的设计师那么过瘾…所以自己做空降的感觉是一种既甜蜜又有压力的感觉,堪比在电梯里放闷屁 -_-||| 尽管如此,大家对我很是友好,另外我之前在诺基亚和微软的所学所做所想给团队也带来了不少的新鲜经验和方法也被大家所认可。
但平心而论,这份工作至少在前面这一两年对我来说是非常挑战的,挑战不仅在于新环境带来的不熟悉,而是坑了我前面这些年的英语…在跨国美国公司,语言表达和沟通的能力非常重要,在跨国会议中快速准确的推销自己的意思并且与对方达成共识让事情往下发展是必须的一种行为方式。这种能力说出来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是很多人用母语都难以完全做到的,我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反映设计师的基本素质,此话题太大,不在此多说。虽然我在北京和芬兰都已经习惯了用英文工作交流,但是无论是在北京还是芬兰绝大多数的同事都不是英语母语,所以说虽然用英语不过普遍来说比较基础,大家会更着重在考虑对方的语言劣势的基础上读懂对方相互沟通。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则不太会理解我们的艰难,就算想理解他们也做不到,对于咱们这种后来学英语的人来说单词分难易,而对他们来说很难判断什么样的词是容易或者是难的,因为对他们来说都是像空气一样的存在。所以在新环境中大量新单词和表达方法对我进行了狂轰滥炸,直到现在我有时候还要别人家重复说给我我才能明白。在此我建议大家不要把多年学习的英语给忘干净,尤其是如果你想在跨国企业工作的话,这早晚会成为你的瓶颈,我有些朋友即使是华为这样的国人企业里也不得不去报班学英语。包括我自己,之所以一只不能更新,很大原因是要花时间来提升自己来适应这个新环境。
也许你会好奇,如果我英语水平这么吃力,怎么还能被录用呢?除了我的工作经历背景的因素以外,我想对作品集和面试充分的准备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作品集内容基本完成之后我对每一页都进行了精心的整理和练习(英文),从而引导面试按照我的节奏进行,这让我英语的短板得以被遮蔽。至于面试应该如何准备,有什么心法,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陆续介绍。(时间我可不敢保证)
工作内容方面基本都是公司的机密,尺度不好把握,简单来说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未来产品线和设计原则的制定,二是负责几类产品的执行把控,带领外部团队将制定好的设计原则实现出来。相比于之前在诺基亚和微软的工作,这边的产品更多样,产品策略性的规划和设计语言的定义方式也完全不相同。手机产品属于快消品,每年都必须有新的系列产品出现,每个系列的产品之间需要有DNA,不同价位的产品之间要保证和谐统一,同时还要兼顾未来几年的发展状况进行创新,如何将一个产品类型做出良好的系列规划和未来规划是我在诺基亚和微软的最大收获。而Dell却不同,因为Dell的产品十分多样,从台式机,电脑,显示,打印机,投影机,到键盘鼠标充电器等待,产品线跨度非常之大,而且产品的寿命相对较长,所以策略方面更注重多种产品之间的联系,这个联系不光是外观的和谐统一,还注重产品之间错综复杂的配合所带来的整体体验,这些对我来说是相对新鲜的知识。得益于两种不同的产品策略的对比冲击,我对设计的理解和运作包括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有机会写出来…
说了太多工作的方面,该说一说生活了。新加坡给我的两个印象,一是很热,二是很贵。热很好理解了,基本这个国家踩在赤道上了,全年都是夏装,而且相对于北方夏天那种燥热来说这边更像是在蒸桑拿,三天两头下雨,身上总是湿湿的,在北京我用加湿器,这边要用除湿器(以前完全没听说过啊)。这边的物价也算是国家的特点,生活成本基本是北京的2-3倍,比芬兰还贵不少,而且物资匮乏,想买东西只能家门口的几个商场转…虽然当地人也都爱用我天朝淘宝,但他们根本不懂淘宝的精髓在于隔天到货。新加坡人也都很拼,大家工作起来都很卖力,由于工作强度比较大,我每天的生活也就是两点一线,回了家也就是,上网,跟国内的小伙伴微信打屁,学习,睡觉。除了同事以外几乎没有结识其他当地的朋友…写到这里我才意识到这一点…好闭塞的人生…
以上就是我这一年的概况和一些受这一年启发想起来的建议,也许有点凌乱不知所云,请见谅把…另外还留了很多问题点,希望今后可以陆续写出来…(时间真的不能保证)



眼界决定高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