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贴吧里有篇老齐访谈录,看完激动万分,追这部书近两年,第一次看到和作者直接相关的材料,解答了我很多疑问,也印证了不少猜想,更给予了许多信心。
首先谈谈我看《掌门路》的历程,2015年初,微博上看到斯库里老爷介绍了这部小说,所以才来追着看,在此之前都没看过修仙小说。从此入坑,难以自拔。花了几个月功夫看完,就赶上了《小黑来报信》,呜呼哀哉,那是我经历的第一次断更,欲哭无泪。我这个网名,就是那期间注册的。后来百无聊赖,还看过《莽荒纪》,因为阅读的惯性吧,我把它看完了,看完之后,了无生趣,觉得还是等《掌门路》更新的好。从此我知道了所谓“小白文”和《掌门路》之间的区别。虽然我的网文阅读量有限,但我还是能断言,《掌门路》绝对出类拔萃,因为很简单,假如类似《掌门路》这样的小说在网文界是平均水准,那么,中国文学不会是这个样子。
这篇老齐访谈录,解决了很多关隘问题,比如有没有写完的决心,比如大概的篇幅,比如有没有比化神更高的境界出现,比如老齐本人的生活状况。作为读者,我当然希望作者的写作多快好省,一日N更。但客观规律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或者说,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情愿缓缓等待,等他保质保量地完结那一天。而从这篇访谈中,老齐也给大家喂了一颗定心丸,慢,是慢滴。完结,是会完结滴。好的,这就够了,咱们慢慢守候便了。从《小黑来报信》到《外海的闲谈》到《楚神通问策》,大家见到谈话标题就紧张。但每次断更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正是旧的一卷了结,新的一卷铺陈之际,收拾了前番的首尾,徐徐展开未来的图景,从来不会虎头蛇尾,一直都是谋定后动,隐隐有股逻辑的潜流在,并不是草率行事。
访谈里,老齐谈到关于魏敏娘她们的大尺度描写,并非讨好读者之举。实际上,这些章节非但没有讨好很多读者,反倒得罪了不少人。讨好也罢,得罪也罢,皆已成文,还是应该尊重读者。就我而言,是很认同这些章节的,一来,黄得很挑逗啊,能让人起生理反应而不觉得滥俗,不是那么容易的。二来,正如作者所说,这些荒淫的描写,正是为了说明齐休那时处于一个躁动的阶段。春风得意,满目灿然,三妻四妾不在话下。虽然母女同房似乎荒诞,结合外道身份,也不是那么不可原谅。我是这么理解的,假如以十全君子的标准要求,此举自然不妥。但是,人性中的善与恶是很难割裂的,一个会卑躬屈膝行贿赵良德的人,一个会忘恩负义辣手诛王清的人,一个会狗急跳墙血洗青溪山的人,一个会奴颜婢膝乞命多罗诺的人,一个会狗急跳墙背信南巧蝶的人,一个会恼羞成怒设计杀路古的人,一个会老奸巨猾外海刮地皮的人,他怎么就不会母女同床呢?或者说,母女同床,相对那些事来说,难道真的更恶劣吗?齐休从来不是一个完人,也没有人要求一部小说必须写完人,更没有人规定一部小说主角的世界观就代表了作者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你认同,就把齐休当榜样。你不认同,就把齐休当靶子。这都是可以的,没有什么问题。文章写出来,是“自生长”的。不是作者想把齐休写成这样,而是齐休自己非得这样不可。这一切,都在他筑基成功之后的《再战天引山》就决定好了:“ 长啸之声,遍震四野,在整个仙林坳山门飘荡回散,齐休再不压抑,与空中飞行时,全身每个毛孔都飞肆着甫一筑基的欢心愉悦。筑基之后,他不耐烦再用层层外套,包裹隐藏自家内心的欲念,杀心、色欲、娇傲、仇恨、嫉妒等等负面情绪,一想到便自抑不住,就如这纵声长啸,往常的齐休,是绝对不会做的。”
而且,黄文为什么就会使小说掉价呢?这个观点本身就很奇怪。《红楼梦》掉价吗?《红楼梦》里头还有宝玉和警幻仙姑的翻云覆雨,和花袭人的初尝人事,和秦鲸卿、蒋玉菡的断背之恋,有宝玉动不动吃丫鬟嘴上的胭脂,有“猫儿狗儿打架”,有“指头儿告了消乏”,食色性也,这怎么就让小说掉价了呢?《掌门路》的好,就好在他不落现代网文的俗套,而承接明清小说衣钵。要正气有正气,要俚俗有俚俗,语言不拘一格,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南宫嫣然有王熙凤管理庶务的干练,秦思瑶有秦可卿“情既相逢必主淫”的悲剧,姜炎如杨过,展剑锋似令狐冲。虽然相似,又各不相同。博采众长,却不在算中。这样的小说,虽不敢说和正统纯文学分庭抗礼,也足以傲视同类网文。黄?算它黄吧。黄则黄矣,又有何妨?
访谈录里还提到,“作者会不会因为读者猜中了后续发展,而改变进程。”老齐答道,不会,反而会因为读者的猜测谬以千里而很懊恼,会怀疑是不是自己笔力不够。这段问答,也让我很感动。日本推理小说,有“本格推理”一说。它们注重逻辑,强调思维的力量,把读者和作者摆在相同的位置,一同思考,同舟共济。老齐的《掌门路》或许可称作“本格修真”吧,尽管他设置了很多“坑”,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坑”是敷衍了事。有一些谜团虽然尚未揭开,也只是时候未到罢了,一步一个脚印,老齐从没让人失望过,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这也或许也正是他动辄“报信”四个月,“闲谈”四个月,“问策”四个月的原因。费脑子的文字当然费时间,费脑子的作者当然值得等待。小说,总致力于设置悬念,但设置悬念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非要压过读者一头,不是为了让作者得到“就让你们丫猜不着”的快感。不能为了任性使气而刻意扭曲故事原本的展开逻辑,不能按住齐休的嘴不让他说,不能夺去齐休的飞剑不让他施为。如果作者有足够的作为小说家的自信,自信于他叙述的是真人真事,自信于故事的原貌就在那里,那么写作的过程就像是“扫雷游戏”,结果早已安排定,他不过是一点点借助文字的形式揭开真相而已。文字背后,是表达的艺术,与叙述的逻辑。
老齐说他不怕人猜,而怕人猜不着。他又说,每一个角色都是自己用心描写,都倾注了非常心力,都很喜爱。吧里有个帖子,说齐休和包二是一体两面,我觉得很深刻。其实,老齐和顾叹也是一体两面。或者说,老齐时刻在以顾叹的理路在思维,而读者也时刻以顾叹的方式在猜测。《化神的提示》一章,顾叹在正气坊猜出龙越云身份,用的正是传统文论里“以意逆志”的方法。文字,是表达内心的媒介。一脉相承的“文”,背后有一以贯之的“志”。文不改,则志不散。深刻而合理的剧情发展,不怕读者的猜度。越猜中,越说明情节够真实,够符合逻辑推理。那些以牺牲逻辑合理性为代价的“出人意表”反而显出,作者是在以糟蹋自己作品的方式和读者较劲,无聊而幼稚。好的作者,不会为了博得“意料之外”的虚荣心,而放弃“情理之中”的写作尊严。更何况,老齐更新频率的“不再算中”,比什么情节怪诞都来得叫人惊心。
虽然,老齐现有的许多坑,我们依然难以准确猜测。但那更多的是基于信息的稀缺,而不是情节的不合理。随着文本逐步演进,更多的情节透露出来,相信每一个坑,都可以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这部小说读下来,感觉老齐是个比较看中因果律的人,全篇充满了因果。我说《掌门路》承接明清小说,还有个重要特点就是运用诗词、偈子很多。借诗词表达主人公和作者的世界观,非常有趣而有效。而作者从别的小说里引入的“丹论”概念,发挥得也很好,“全知现在”、“随遇而安”、“人性本无定”、“逍遥逐本心”等等,都非常精彩。不敢说它们的思辨水平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但至少不俗,提出了很好的话题,引发读者思索,这就难能可贵。对这是丹论方面,在偈子方面,更是充分显示了作者对因果律的追求。书中有两段诗,最让我留意,一段是《空问或闻心》里,空问和尚告别齐休是念的“世事皆有凭,无果必无因。逍遥人间走,明月伴我行。”一段是《战前的百态》里,楚夺吟诵的半句诗“繁夏风雪盛,因果早沾身。”尤其后一段,在《玉鹤论大道》末尾再次出现,恰恰显示出诗意里所表达的因果。
《掌门路》人物众多,环环相扣,说到因果,其实人人互为因果,纠缠不清,可以另外写个帖子讨论。我想说的是,如此注重因果的老齐,在安排剧情发展时,自然也会“随遇而安”,不会如天地峰座主一般任性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在这次访谈中,也可以叫人放心。老齐说要“预计写三百五十万字,已经过半了。”开心的是他已经过半了,惶恐的是他还剩一半。荣幸的是我见证了他的一半,难舍的是他只剩下一半。不过,按照老齐这进度,套句《思过山日常》里乐川发兵狮巢前对部下说的话:“路途危险,大家务必小心行事,徐徐图之哈。”不用着急,着急也没用。
难得遇上这样一本正在生成发展中的好小说,它理路清晰,逻辑严密,人物鲜活,线索复杂。它的开始,起于斗室中,小几一张,香炉一座,青灯一盏,经书两卷。它的结束呢?我很难猜想,还有百来万字,有待作者揭秘。《路线的变更》里,南宫湘问南宫止:“止在何处呢?”我也想问老齐,这部小说最终会怎么结束。或许老齐也会如南宫止那样回答:“止在该止处。”
首先谈谈我看《掌门路》的历程,2015年初,微博上看到斯库里老爷介绍了这部小说,所以才来追着看,在此之前都没看过修仙小说。从此入坑,难以自拔。花了几个月功夫看完,就赶上了《小黑来报信》,呜呼哀哉,那是我经历的第一次断更,欲哭无泪。我这个网名,就是那期间注册的。后来百无聊赖,还看过《莽荒纪》,因为阅读的惯性吧,我把它看完了,看完之后,了无生趣,觉得还是等《掌门路》更新的好。从此我知道了所谓“小白文”和《掌门路》之间的区别。虽然我的网文阅读量有限,但我还是能断言,《掌门路》绝对出类拔萃,因为很简单,假如类似《掌门路》这样的小说在网文界是平均水准,那么,中国文学不会是这个样子。
这篇老齐访谈录,解决了很多关隘问题,比如有没有写完的决心,比如大概的篇幅,比如有没有比化神更高的境界出现,比如老齐本人的生活状况。作为读者,我当然希望作者的写作多快好省,一日N更。但客观规律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或者说,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情愿缓缓等待,等他保质保量地完结那一天。而从这篇访谈中,老齐也给大家喂了一颗定心丸,慢,是慢滴。完结,是会完结滴。好的,这就够了,咱们慢慢守候便了。从《小黑来报信》到《外海的闲谈》到《楚神通问策》,大家见到谈话标题就紧张。但每次断更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正是旧的一卷了结,新的一卷铺陈之际,收拾了前番的首尾,徐徐展开未来的图景,从来不会虎头蛇尾,一直都是谋定后动,隐隐有股逻辑的潜流在,并不是草率行事。
访谈里,老齐谈到关于魏敏娘她们的大尺度描写,并非讨好读者之举。实际上,这些章节非但没有讨好很多读者,反倒得罪了不少人。讨好也罢,得罪也罢,皆已成文,还是应该尊重读者。就我而言,是很认同这些章节的,一来,黄得很挑逗啊,能让人起生理反应而不觉得滥俗,不是那么容易的。二来,正如作者所说,这些荒淫的描写,正是为了说明齐休那时处于一个躁动的阶段。春风得意,满目灿然,三妻四妾不在话下。虽然母女同房似乎荒诞,结合外道身份,也不是那么不可原谅。我是这么理解的,假如以十全君子的标准要求,此举自然不妥。但是,人性中的善与恶是很难割裂的,一个会卑躬屈膝行贿赵良德的人,一个会忘恩负义辣手诛王清的人,一个会狗急跳墙血洗青溪山的人,一个会奴颜婢膝乞命多罗诺的人,一个会狗急跳墙背信南巧蝶的人,一个会恼羞成怒设计杀路古的人,一个会老奸巨猾外海刮地皮的人,他怎么就不会母女同床呢?或者说,母女同床,相对那些事来说,难道真的更恶劣吗?齐休从来不是一个完人,也没有人要求一部小说必须写完人,更没有人规定一部小说主角的世界观就代表了作者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你认同,就把齐休当榜样。你不认同,就把齐休当靶子。这都是可以的,没有什么问题。文章写出来,是“自生长”的。不是作者想把齐休写成这样,而是齐休自己非得这样不可。这一切,都在他筑基成功之后的《再战天引山》就决定好了:“ 长啸之声,遍震四野,在整个仙林坳山门飘荡回散,齐休再不压抑,与空中飞行时,全身每个毛孔都飞肆着甫一筑基的欢心愉悦。筑基之后,他不耐烦再用层层外套,包裹隐藏自家内心的欲念,杀心、色欲、娇傲、仇恨、嫉妒等等负面情绪,一想到便自抑不住,就如这纵声长啸,往常的齐休,是绝对不会做的。”
而且,黄文为什么就会使小说掉价呢?这个观点本身就很奇怪。《红楼梦》掉价吗?《红楼梦》里头还有宝玉和警幻仙姑的翻云覆雨,和花袭人的初尝人事,和秦鲸卿、蒋玉菡的断背之恋,有宝玉动不动吃丫鬟嘴上的胭脂,有“猫儿狗儿打架”,有“指头儿告了消乏”,食色性也,这怎么就让小说掉价了呢?《掌门路》的好,就好在他不落现代网文的俗套,而承接明清小说衣钵。要正气有正气,要俚俗有俚俗,语言不拘一格,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南宫嫣然有王熙凤管理庶务的干练,秦思瑶有秦可卿“情既相逢必主淫”的悲剧,姜炎如杨过,展剑锋似令狐冲。虽然相似,又各不相同。博采众长,却不在算中。这样的小说,虽不敢说和正统纯文学分庭抗礼,也足以傲视同类网文。黄?算它黄吧。黄则黄矣,又有何妨?
访谈录里还提到,“作者会不会因为读者猜中了后续发展,而改变进程。”老齐答道,不会,反而会因为读者的猜测谬以千里而很懊恼,会怀疑是不是自己笔力不够。这段问答,也让我很感动。日本推理小说,有“本格推理”一说。它们注重逻辑,强调思维的力量,把读者和作者摆在相同的位置,一同思考,同舟共济。老齐的《掌门路》或许可称作“本格修真”吧,尽管他设置了很多“坑”,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坑”是敷衍了事。有一些谜团虽然尚未揭开,也只是时候未到罢了,一步一个脚印,老齐从没让人失望过,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这也或许也正是他动辄“报信”四个月,“闲谈”四个月,“问策”四个月的原因。费脑子的文字当然费时间,费脑子的作者当然值得等待。小说,总致力于设置悬念,但设置悬念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非要压过读者一头,不是为了让作者得到“就让你们丫猜不着”的快感。不能为了任性使气而刻意扭曲故事原本的展开逻辑,不能按住齐休的嘴不让他说,不能夺去齐休的飞剑不让他施为。如果作者有足够的作为小说家的自信,自信于他叙述的是真人真事,自信于故事的原貌就在那里,那么写作的过程就像是“扫雷游戏”,结果早已安排定,他不过是一点点借助文字的形式揭开真相而已。文字背后,是表达的艺术,与叙述的逻辑。
老齐说他不怕人猜,而怕人猜不着。他又说,每一个角色都是自己用心描写,都倾注了非常心力,都很喜爱。吧里有个帖子,说齐休和包二是一体两面,我觉得很深刻。其实,老齐和顾叹也是一体两面。或者说,老齐时刻在以顾叹的理路在思维,而读者也时刻以顾叹的方式在猜测。《化神的提示》一章,顾叹在正气坊猜出龙越云身份,用的正是传统文论里“以意逆志”的方法。文字,是表达内心的媒介。一脉相承的“文”,背后有一以贯之的“志”。文不改,则志不散。深刻而合理的剧情发展,不怕读者的猜度。越猜中,越说明情节够真实,够符合逻辑推理。那些以牺牲逻辑合理性为代价的“出人意表”反而显出,作者是在以糟蹋自己作品的方式和读者较劲,无聊而幼稚。好的作者,不会为了博得“意料之外”的虚荣心,而放弃“情理之中”的写作尊严。更何况,老齐更新频率的“不再算中”,比什么情节怪诞都来得叫人惊心。
虽然,老齐现有的许多坑,我们依然难以准确猜测。但那更多的是基于信息的稀缺,而不是情节的不合理。随着文本逐步演进,更多的情节透露出来,相信每一个坑,都可以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这部小说读下来,感觉老齐是个比较看中因果律的人,全篇充满了因果。我说《掌门路》承接明清小说,还有个重要特点就是运用诗词、偈子很多。借诗词表达主人公和作者的世界观,非常有趣而有效。而作者从别的小说里引入的“丹论”概念,发挥得也很好,“全知现在”、“随遇而安”、“人性本无定”、“逍遥逐本心”等等,都非常精彩。不敢说它们的思辨水平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但至少不俗,提出了很好的话题,引发读者思索,这就难能可贵。对这是丹论方面,在偈子方面,更是充分显示了作者对因果律的追求。书中有两段诗,最让我留意,一段是《空问或闻心》里,空问和尚告别齐休是念的“世事皆有凭,无果必无因。逍遥人间走,明月伴我行。”一段是《战前的百态》里,楚夺吟诵的半句诗“繁夏风雪盛,因果早沾身。”尤其后一段,在《玉鹤论大道》末尾再次出现,恰恰显示出诗意里所表达的因果。
《掌门路》人物众多,环环相扣,说到因果,其实人人互为因果,纠缠不清,可以另外写个帖子讨论。我想说的是,如此注重因果的老齐,在安排剧情发展时,自然也会“随遇而安”,不会如天地峰座主一般任性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在这次访谈中,也可以叫人放心。老齐说要“预计写三百五十万字,已经过半了。”开心的是他已经过半了,惶恐的是他还剩一半。荣幸的是我见证了他的一半,难舍的是他只剩下一半。不过,按照老齐这进度,套句《思过山日常》里乐川发兵狮巢前对部下说的话:“路途危险,大家务必小心行事,徐徐图之哈。”不用着急,着急也没用。
难得遇上这样一本正在生成发展中的好小说,它理路清晰,逻辑严密,人物鲜活,线索复杂。它的开始,起于斗室中,小几一张,香炉一座,青灯一盏,经书两卷。它的结束呢?我很难猜想,还有百来万字,有待作者揭秘。《路线的变更》里,南宫湘问南宫止:“止在何处呢?”我也想问老齐,这部小说最终会怎么结束。或许老齐也会如南宫止那样回答:“止在该止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