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吧 关注:1,125,286贴子:4,400,077
  • 4回复贴,共1

雕塑课之素描深入教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素描头像和雕塑头像
素描头像是高考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短时间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认知、分析、思考等学习过程去主动获得素描知识技能,掌握头像的画法是学校一直研究的一个课题。
同学们在头像作业中表现最突出的两个问题是:画面平,缺乏胚体意识,产生“形不附体”的毛病。画面形体单薄,内容空乏,色调和结构脱节,只获得了表面的肖似,没有得到素描的本质。
原因是学生不善于解剖对象,对结构缺乏认识,只相信自己看到的表面现象。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加强学生认识能力的训练。画一个头像和由泥土中塑造一个头像是很相似的,都是先确立大小形状,造出一个大致的形体,然后再转向细节。但是,绘画是在平面上塑造立体形象,比较抽象;雕塑则是直接触及实体进行三维塑造,可以全方位触摸和感知头像的体积和结构。所以,教研组把泥塑头像作为课程引入课堂,使学生触类旁通,以雕塑的思维方式,深入到结构内部,从认识上掌握了造型的主动性,摆脱了以往用手画而不用脑画的习惯,使教学质量和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1楼2016-11-02 10:35回复
    楼主之水贴也!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11-02 10:36
    回复
      2025-08-11 21:56: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通过上大泥,使学生深刻认识并了解了脸部的整体比例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雕塑头像大致可分为搭骨架、上大泥、塑胚体、捏五官等几个步骤。骨架是我们事先制作好的。所以,第一个步骤是上大泥,教师先示范并讲解,然后学生制作。由于我们平时注意的是五官所在的面,头部侧面及后脑部分往往被忽略,大部分学生头部胚体塑造的很单薄:头顶和后脑扁平,额骨和颧骨处于同一个平面,下颌骨没有足够的厚度,头部和颈部的穿插关系不正确。在素描中画面“平”的现象在泥塑中也表现了出来。这说明同学们对脸部的整体比例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没有足够的认识。“认识决定行动”,画出这样的作业也就不足为奇了。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察,同学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认识了头部的块面、比例,以及头颈之间的穿插关系。有的同学说:“没想到头顶有那么高,后脑也那么大。”“我发现脸部也就是整个头部的三分之一左右。”“颈部象个巨大的圆形漏斗,而且比我想象得靠后。”听着同学们热火朝天的讨论,老师们心里暗自窃喜,他们终于主动去研究头部的整体关系了。趁热打铁,在素描教学中安排了针对性的训练,用立体的思维构图,绘制不同侧面的头像轮廓,注意整体的比例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基本掌握了脸部的整体比例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楼2016-11-02 10:36
      回复
        二、通过塑造胚体,使学生了解了颅骨的构造,并且认识到它是一切外部面貌的基本框架
        这一过程,要求同学们深入研究石膏头骨。理解对称性的结构特点,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和比例关系,并用手去触摸它,感受高低变化和体面的转折。把眼睛处理成含在眼窝内的球体,鼻子概括成方锥体,嘴巴处理成突起的曲面。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给头像雕塑发型。有的同学说:“以前画素描的时候,总认为眼睛看到的就是对象的全部,结果照抄对象,现在才明白,只有了解了物体的内部结构才会主动塑造物体。明暗调子就象是物体的皮肤,只有附着在结构上才有生命力。”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都深入研究过人体解剖、结构和肌肉,可见视觉经验只是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素描写生必须用眼睛观察、心灵感受、头脑理解、手的表现,才能深刻生动地表现对象。通过雕塑胚体,同学们产生了体积塑造的欲望。把手中的铅笔当作雕塑刀,用排线的方法切削出各个体面朝向,利用各种表现手法塑造人物头像的体积结构。由于学生心里有明确的素描表现意识,加上有比较充分的感受,所以普遍都能画出较有说服力的素描作品。


        4楼2016-11-02 10:48
        回复
          楼主联系方式多少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6-11-02 14: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