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培训的对策
高雅静 杨 柳
一)深化校企合作,实施有效对接
学校培养的人才需要符合社会的标准,企业需要学校培养适合自己的员工。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要充分吸纳企业行业专家的意见,切实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实行“订单培养”或者开设“冠名班”等,实现校企合作育人。也可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来校授课,重点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也可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或参与研发技术。同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进行见习或实践,有利于企业和人才之间双向选择。
(二)重新审视自我,调整心态转变观念
高校要通过医道大讲堂、优秀毕业生交流会、职业教育等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要结合自身实际包括性格特点、能力、专业水平、兴趣爱好、择业观、价值观等,认清形势,准确定位。可以开设就业心理咨询专线,每周有一天对就业学生进行专门咨询与辅导。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要引导学生调整心态,转变观念,正视挫折。
(三)精心设计各种大赛,以赛促进学生就业力
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培训的力度,精心设计各种大赛,通过比赛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比如,在模拟面试大赛中让学生模拟进入面试现场,从而增强求职自信心与求职技巧;通过PPT制作大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与审美;通过职业规划大赛让学生树立规划意识,明晰奋斗目标;通过创业大赛培养参赛者团队意识和创造力;通过多站式考核大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四)科学合理安排课程,增加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将国家的最新政策与精神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使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实用。课程设置中包括对就业形势的分析与就业政策的指导,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择业观的引导,择业方法和求职技巧的实训,择业心态的调整等等。就业指导教师也可根据求职经验交流会等非课堂渠道拓宽就业指导的广度与深度,重点向大学生介绍未来人才的需求预测、企业用人标准及能力的要求等帮助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将课堂所学与社会所需恰当结合,进而最大限度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和社会价值。
(五)对接企业,提前进行综合培训
很多企业对于新招入的大学生,都会进行二次培训,主要内容涉及培训和实践两大块,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文化、工作流程、沟通技巧、团队建设、积极心态、职业礼仪等;实践的内容主要是到企业的各个相关部门或车间进行工作实习,一般每个部门都会指定人员对新进大学生进行指导和考核。只有培训和实践都通过了,才可以正式上岗。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差距。很多高校在学生下去实习前,均会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进行综合实训。这时,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人员来校进行综合培训,同时也可利用两天的时间到企业进行见习,减少校企之间的摩擦,有效对接,达到校企合作双赢。
(六)战略联盟型培训运作模式
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并得到大学、政府支持的第三方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能力培训体系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指导职业能力培训体系的补充。第三方大学生职业能力“培训学习”与“实践就业”系统,可包括多家同地和异地的各类型企业、高校,理论上联盟规模越大,可获得的总体协同效益越大。企业可以要求开发课程,共享优秀老师,学生可以学到高校所不能够提供的企业知识,还可直接到企业里参加实践。培训完成后,由企业进行面试,根据合格录取人数支付培训费用,或者由录取者从上岗工资中逐步支付。这种模式解决了企业难以招聘到合格的员工的难题,也解决了高校难以提供切合企业实际需要师资的问题,还解决了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难题,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总之,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要不断研究新方法,开拓就业工作新路径。
高雅静 杨 柳
一)深化校企合作,实施有效对接
学校培养的人才需要符合社会的标准,企业需要学校培养适合自己的员工。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要充分吸纳企业行业专家的意见,切实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实行“订单培养”或者开设“冠名班”等,实现校企合作育人。也可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来校授课,重点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也可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或参与研发技术。同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进行见习或实践,有利于企业和人才之间双向选择。
(二)重新审视自我,调整心态转变观念
高校要通过医道大讲堂、优秀毕业生交流会、职业教育等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要结合自身实际包括性格特点、能力、专业水平、兴趣爱好、择业观、价值观等,认清形势,准确定位。可以开设就业心理咨询专线,每周有一天对就业学生进行专门咨询与辅导。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要引导学生调整心态,转变观念,正视挫折。
(三)精心设计各种大赛,以赛促进学生就业力
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培训的力度,精心设计各种大赛,通过比赛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比如,在模拟面试大赛中让学生模拟进入面试现场,从而增强求职自信心与求职技巧;通过PPT制作大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与审美;通过职业规划大赛让学生树立规划意识,明晰奋斗目标;通过创业大赛培养参赛者团队意识和创造力;通过多站式考核大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四)科学合理安排课程,增加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将国家的最新政策与精神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使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实用。课程设置中包括对就业形势的分析与就业政策的指导,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择业观的引导,择业方法和求职技巧的实训,择业心态的调整等等。就业指导教师也可根据求职经验交流会等非课堂渠道拓宽就业指导的广度与深度,重点向大学生介绍未来人才的需求预测、企业用人标准及能力的要求等帮助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将课堂所学与社会所需恰当结合,进而最大限度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和社会价值。
(五)对接企业,提前进行综合培训
很多企业对于新招入的大学生,都会进行二次培训,主要内容涉及培训和实践两大块,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文化、工作流程、沟通技巧、团队建设、积极心态、职业礼仪等;实践的内容主要是到企业的各个相关部门或车间进行工作实习,一般每个部门都会指定人员对新进大学生进行指导和考核。只有培训和实践都通过了,才可以正式上岗。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差距。很多高校在学生下去实习前,均会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进行综合实训。这时,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人员来校进行综合培训,同时也可利用两天的时间到企业进行见习,减少校企之间的摩擦,有效对接,达到校企合作双赢。
(六)战略联盟型培训运作模式
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并得到大学、政府支持的第三方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能力培训体系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指导职业能力培训体系的补充。第三方大学生职业能力“培训学习”与“实践就业”系统,可包括多家同地和异地的各类型企业、高校,理论上联盟规模越大,可获得的总体协同效益越大。企业可以要求开发课程,共享优秀老师,学生可以学到高校所不能够提供的企业知识,还可直接到企业里参加实践。培训完成后,由企业进行面试,根据合格录取人数支付培训费用,或者由录取者从上岗工资中逐步支付。这种模式解决了企业难以招聘到合格的员工的难题,也解决了高校难以提供切合企业实际需要师资的问题,还解决了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难题,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总之,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要不断研究新方法,开拓就业工作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