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浦吧 关注:557贴子:2,752
  • 10回复贴,共1

清江浦的九楼十八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江苏1楼2016-07-27 09:49回复
    九楼
      平成楼,太平楼,康阜楼,赵家楼,纪家楼,三门楼,四门楼,避风楼,张仙楼。
      由于年代久远,“九楼”大多无踪无迹,只有名字留下来,只能说出一个方位而已。
      平成楼:历史上曾有过平成楼存在,建于明代,毁于何时已无考证,其原址约在北门桥南首,清浦公安局北首。荷花池街对面。
      太平楼:原址在道署街的西口(现清浦公安局门内)。原有扬道署设此,有道署街,西通北门桥(人民路),东接“丰济仓”。道署街在解放后划入清江市政府院内。建于何时毁于何时没有记载。道光十年曾经修过。
      康阜楼:旧址在北门东后街,草市口西北,嘉庆元年曾修,毁于何时没有记载,抗战前此地曾办过康阜楼小学。
      赵家楼:原址在北门东后街,康阜楼东,草市口巷东,现实验小学处。建于康熙年间,毁于何时无记载。老地名流传至今。
      纪家楼:位于原东大街,都天庙街街头,对面即“福泉”浴室。西有本地知名的食品“张家薄脆”,民间称为“纪家楼薄脆”。有关建造与毁坏年代已无考证,纪家楼的名字仍然留存在民间。纪家楼小学的名字也源于此。
      张仙楼:位于都天庙街南,中镇街东,现大众剧场两街交界处,乾隆四十二年重建,何时毁无记载,张仙楼的名字仍在,标示着这一地段的方位。南临“文渠河”,昔日“虹桥”亦在其南的“文渠河”上。
      三门楼:三门楼的名字,许多人都知道,具体地点并不知道,三门楼位于同庆街西段,朝南,东、西、南三面有门,故称三门楼,东临“金陵会馆”,西临“耶稣堂”,南临“清洁堂”。“文革”前仍有旧迹存在。建于乾隆五十五年,“文革”后全毁。
      四门楼:四门楼的名字已经没有什么人知道了,在咸丰年间仍然存在,位于同庆街东,同庆街和历史上的“通京大道”交叉为十字街口,旧有门楼四面有门即称“四门楼”,即现在“皮革厂”西大门前,“通京大道”即现在的“小市口街”(地图上称“越河一巷”)。通京大道南起“臧家码头”,“臧家码头”又为清江浦“南船北马”之处。“通京大道”为渡黄北上必经之地,“四门楼”为渡黄北上首经之地。楼早毁,无考。
      避风楼:避风楼在历史上早已无名迹,据《光绪丙子清河县志》记载,原址在通向王营的“马路头巷”内。


    IP属地:江苏2楼2016-07-27 09:50
    回复
      2025-08-11 07:00: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九楼”与清江浦的历史兴盛
        以上“九楼”,都是清江浦的历史遗迹,据《丙子志》记载:“凡楼之属十有四……”在《丙子志》上说明原有楼十座,修“志”时仅存四座,其余六座在修“志”前已毁。《丙子志》修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在光绪二年前多数已毁。
        所存者多建于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更早者平成楼建于明代,其他重修年代则在嘉庆、道光年代,最晚者建于乾隆鼎盛时期。由此看来,在“清江城”未建造之前里运河两岸人居是“临河而居”,“择水而息”。
        直至清同治年间造清江城的城址在此范围,清政府对里运河沿岸的房屋进行了拆迁,这样也就拆去了运河两岸的民居,北门东西后街失去地理优势,从此与河隔绝,留下的赵家楼、康阜楼沉入深街背巷,只留下古老的名字。
        除“九楼”外,还有“清江浦楼”、“白衣楼”、“魁星楼”,王营还有“文昌楼”。
        浦楼大家都知道,不用多说,是雍正七年(1730年)建的,是清江浦的代表古迹。后来道路被隔断,已有几十年与路人隔绝,过去是通往杨庄和码头的一个主要道路,从此再往杨庄码头的行人都得改别的路了,最近政府已进行修缮,也是对历史文物的保护。


      IP属地:江苏3楼2016-07-27 09:50
      回复
        十八口
          清江浦带有“口”字的地名,按顺序说,先说里运河以南的,再说运河北岸的,从西往东说:仓门口、厅门口、圈门口、草市口、牌楼口、大闸口、洋桥口、涧礤口、云昙坝口、北门大桥口、万字口、老坝口、小万字口、小市口、水渡口、同庆街涧礤口、越河洋桥口、越闸口。一共十八口。
          仓门古街仓门口
          淮阴中学北院东围墙的南北直巷,即为“仓门口”。南接西大街,中连荷花池街,北通北门西后街,又称北门西后街,仓巷名字古老,却是一条背巷。在明清时代是一条繁华的老街,由于地处常盈仓的北门,这一条街因“仓”而名,即称“仓北门街”,在与西后街交汇处建有一门楼,即名“仓门”。
          明代的漕运门“厅门口”
          “厅门口”的名字由来已久,住在附近的人能知道一点方位,也难确切知道具体位置。什么样子,无人知晓,还有圈门或者叫圈门口,也没有什么人见过,有人说厅门口在西大街大新池浴室以东,安乐巷以西,又有人说在工人文化宫以西附近,具体位置谁也说不清楚。据《光绪丙子清河县志》简单记载:明漕运总督府衙门其地称为漕运门又称厅门口。
          由此,厅门或厅门口的名字就这样流传下来,流传下来的都是历史的积淀。
          陈年古巷草市口
          草市口,有草市口巷,老巷仍然存在,在西大街邮局旁。巷北在历史上有“草市”在此,后来建丰济仓就在这里,是清江浦的老地名。
          草市口南接西大街,北接丰济仓,在没有丰济仓的时候北有北门东后街的康阜楼,历史上由草市口向北弯向西经道署街可到北门大街(现在的人民南路)。由草市口巷对面,西大街前一小街向西折而由南巷可达南门。草市口巷为当年由北门至南门的主要通道之一。
          花街牌楼口
          这里说的牌楼口,是清江城东门外花街的双牌楼。花街是清江浦商业繁华的一条街,商铺林立,是商铺的黄金宝地,寸土寸金,主要商号都挤扎在这条街上,昔时“金孔庙,银万柳”之称,说的就是花街这块地方,由于街市繁华,在街的东西两头竖起过街牌坊,以增加街景的壮观。
          东门外护城河上有一座“朱公桥”,在桥前竖牌楼,称西牌楼。在花街的东边花街头的地方竖牌楼,称东牌楼,又合称“双牌楼”。在竖牌楼的地方即称“牌楼口”。
          清江大闸口
          大闸口有“一断三不断”:人不断,水不断,船不断,这是三不断;大闸一拉就断行人往来,这叫一断。在历史上大闸口行人不断,在大闸到越闸(小闸)这一段范围内两边闸背上挤满了做生意买卖的店铺摊点,闸背上都是紧挨着河沿而建的房屋,悬空而立。换一个角度去看,或者远远看去这些房屋就是清江浦大闸口的“吊脚楼”、“悬空寺”。


        IP属地:江苏4楼2016-07-27 09:51
        回复
          在清江浦的历史上,里运河上只有大闸越闸可以通行两岸,行人拥挤不堪。每天定时放船过闸,就形成了拉闸断交通,这个时候行人只能等待,也有胆大的乘桥还没有完全拉开之时奋力抢着跳过去,在当时也算是一种壮举。
            有关拉桥板、担桥板,现在回忆起来非常有技巧,是清代王渔洋创造的,为了纪念他的政绩,在中州大闸闸北建有“王公祠”,这不能不说古人的聪明和智慧所在。现在想恢复原状恐怕有所不及。回忆起来,大闸的启闭,一幕一幕地历历在目,真是叫绝。
            海外游子以及在外地工作生活几十年的人都会说,我的家乡有清江大闸,有大闸口的热闹,有声闻数里的大闸口流水声。
            吴公祠旁洋桥口
            洋桥口,又叫老洋桥口,在清江浦里运河上架起的第一座桥,称为老洋桥。说起老洋桥口,许多人莫名其妙,洋桥口在什么地方?明明没有桥,哪来的洋桥口名字?老洋桥口原先有桥,后来坏了,拆了,才留下老洋桥口的名字,地点在牛行街涧礤口上面,也就是吴公祠旁边。
            原先在里运河上,只有清江闸可通行人,两岸交通形成拥挤。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漕督松椿在闸下吴公祠东,牛行街涧礤口上架起一道木桥,称叫“松公桥”。木桥是活动桥,为了便利行船的航行,桥上绞车可以启闭桥面,百姓就叫“洋桥”。后来,在清江城北门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造了北门大桥,也是绞关开合,为了区别,即有老洋桥口叫法。后来老洋桥由于年久失修,不能行人,在抗战前被撤除,在桥口的地方就叫“老洋桥口”。这个名字也就流传下来。


          IP属地:江苏5楼2016-07-27 09:51
          回复
            云昙坝口
              说起云昙坝口,许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地方,由老洋桥口再往东走一点,在过去人们说的圩门口,城隍庙即现在禽兔厂旁,就是现在的排灌站,这个地方又叫“涵洞口”。现在这里正在建造大桥,又将是里运河上一道美丽的彩虹。
              云昙坝在历史上是挡水堤坝,在此留有一出口,即为云昙坝口。现在的涵洞口(坝口)是历史上就留下的出水口,将蓄水排入里运河。云昙坝口是明代城市排水系统留下的遗物,时至现在仍在应用,可见先人的聪明才智一直适用到今天,使后人佩服。
              牛行街东头涧礤口
              牛行街头的涧礤口,在历史上是一个交通要道口。牛行街在运河堤下,地势低洼,涧礤口有十几级石头台阶才能上去,老洋桥口就建在涧礤子上面,老洋桥又是通往越河街的大桥,城里人去越河街或去淮城(楚州)经牛行街抄近,所以在过去涧礤子是人来人往不断。当年老洋桥口连通南北两岸,给牛行街带来商机,再加来往行船停靠这里候闸,清江人下淮(楚州)要经涧礤口过老洋桥到越河街雇车船出行。后来桥毁了,牛行街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涧礤口也就人迹稀少。时至今日涧礤口依然原貌存在。
              北门大桥口
              北门桥北口称为大桥口,南口只称城门口。大桥口在清江城也是一个很热闹的地方,做小生意、小买卖的茶水摊子,香烟摊子,剃头挑子,糖果担子,花生摊子,炸油条、卖辣汤的,打烧饼、打炕饼的,拉黄包车的,卖柴草的,卖吃食、打大饼,卖熏烧肉的,卖牛脯的,卖草鞋的,就是没有一家商店。像样的商店都在北门城里和花街、闸口。这些小商小贩,都混杂在大桥口这块地方讨生活。
              河北万字口
              越闸口是万字口的坐标,清真寺是万字口东长街的坐标,娃娃井依然存在,和平路是历史上的清江浦土圩的遗迹所在。闸北派出所就是昔日的石码头的圩门口,现在保留的“福音堂”等可以勾画出历史上的“万字口”所在。
              万字口与越闸口近在咫尺之地,历史上是清江浦的商业繁华地段,也经历过沧桑和兴衰,也留下许多历史陈迹和故事。在经济地位上曾有过“南孔庙”、“北万柳”之称,和“金孔庙”、“银万柳”之说。即是以大闸口为中心,大闸以南以“文庙”、“花街”、“轮船码头”为商业圈以文庙名之。闸北以历史上的“万柳园”而名之。


            IP属地:江苏6楼2016-07-27 09:52
            回复
              老坝口
                老坝口的名字由来是因黄河决口而名,位于“鸡笼巷”南口,地接娃娃井旁,是一条直巷,北达汰黄堤,即清江浦土圩,亦现在的和平路。在巷口有一砖砌牌坊,东靠一家茶食店,西靠永丰乔姓酱园的山墙上,上有门楼,用砖刻有“老坝口”三字,下有门槛,留有小车轮通过槽口。鸡笼巷在历史上曾称“老坝口街”。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美国基督教来清江浦设教堂于巷内传教,兼办“仁慈医院”,巷名又改为“基隆巷”。后又办基隆巷小学。亦即基隆巷与老坝口为一地。老坝口牌坊在解放初期还存在,后来毁坏消失。现在老坝口小学即为基隆巷小学原址。
                老坝口的原名现在的老坝口小学以其名而承之,老坝口巷的原址已在老坝口小学的改造中消失在学校院内。其南北大门即为老坝口的所在,亦即“娃娃井”西侧。
                小万字口
                由老坝口、娃娃井斜向东南数十步远,即为“小万字口”。至此,街歧分为二,一趋向东南沿里运河为越河街,又可趋向同庆街。一条延伸到水渡口,亦即东长街。
                小万字口位于三街通衢之地,更为“南船北马九省通衢”去石码头街必经之地,亦是商业繁华地段之一。
                水渡口小市口
                小市口位于十里东长街东段。街口东段为水渡口街,此处为十字街口,即为小市口。
                同庆街的礓礤口
                同庆街地势低洼,又处于越河街河堤下。这一带低洼地段古称“仁义洼”,又称“朱家沟”,这一带街区房屋的高度要矮了许多。在同庆街西口用条石铺成台阶供行人上下,由于位于街道南北之间的上下台阶,即称“礓礤”;又处于入口之处,即称“礓礤口”。
                越河街的洋桥口
                越河街的洋桥口,在本地人口头上称“老洋桥口”。因为历史上在里运河上第一座桥建造在此,后来有了北门桥,此处就称“老洋桥”。


              IP属地:江苏7楼2016-07-27 09:52
              回复
                这个我觉得应该加精


                IP属地:江苏8楼2016-08-09 17:55
                回复
                  2025-08-11 06:54: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江苏9楼2016-08-09 17:56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8-09 21:30
                    回复
                      三门楼小学毕业😁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23-09-20 15: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