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德麦肯纳吧 关注:1,439贴子:22,054
  • 1回复贴,共1

【见解】无为无不为,犹如虚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无为无不为,犹如虚空
问:都说是心是佛!那么!一位已从凡夫默契实相的“在世佛”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渴望行者说究竟!
A
一位默契实相的人平淡无奇,他只是和现实保持一致,无论发生什么,他都欣然接受,并乐享其中的仁善。
他不是突出的,不是特别的,他既不比别人多什么,也不比别人少什么,他是个普通人,他是个平常人。
他不比别人更聪明,也不比别人更愚笨,他只是比较清晰——清晰于当下活生生的现实实在。
无论头脑想什么,他知道那平等,他既不膜拜善的念头,也不排除恶的念头。他以本心自身的样子存在,不动不摇,他活出念念平等。
悟道或成佛,他没有得到什么,也没有失去什么;他没有智慧,他不需要智慧;他不靠智慧活着,他以自然的心智存在着。
B
实相普遍存在,在每一件事物上,清朗的心智时时照耀着它。在那光照的心里,真和假同时存在,有和无一起并生,那心智没有要排除的,也没有要追求的。
默契实相的人和上帝步调一致。上帝走他就走,上帝停他就停,上帝迈左脚他就迈左脚,上帝迈右脚他就迈右脚。
默契实相的人反映上帝,他似乎是上帝的一个化身活在这里。他看见的是上帝,他听见的是上帝,他碰触的是上帝,他饮用着上帝,他被上帝支持着。
“上帝”——你可以将它想象成一个人格化的存在,也可以将它换成“道”这个词,也可以用“实相”这个词来替换它。“上帝”和这些所代表的相同。
C
一位默契实相的人是寂静的,无论头脑如何喧闹,无论世界无如喧腾,他是寂静的。他以寂静的感知本身存在着。他无法加入任何流,他从未和任何事物分开。
和这世界无间亲密,又孑然独立,不染不改,是他的体验。体验,体验,除了体验,他什么都不是。他热爱所有的体验,不管什么样的体验都平等。
感知是体验的别名,你可以用“感知”这个词重新表达这段话:
和这世界无间亲密,又孑然独立,不染不改,是他的感知。感知,感知,除了感知,他什么都不是。他热爱所有的感知,不管什么样的感知都平等。
默契实相的人只是感知,他是感知本身。既不是“我”在感知,也不是“我的”感知,只是感知,是感知自身在存在。那感知里可以有“我”的概念出现,也可没有我的概念出现,但感知超越有我无我。
那感知清净不染,那感知虚幻无体,那感知容纳一切,那感知状如虚空……只此感知没有名字,既不是心,也不是佛。无论修行不修行,那感知清楚的存在。只是你静时,它明显;你乱时,它似乎隐藏。
D
默契实相,以什么默契?以此感知。但发觉此感知,以此感知,自然默会实相。成道是什么状态?作佛是什么滋味?见此感知而来,以此感知立身,自然知了。
你的生命,除了这份感知,你还能做什么呢?你既不能失去它,也不能得到它,只此感知,假名本心,假名佛;用此感知,契会大道,见法实相。此感知,无上无下,以感知现身,止于此感知,即名成佛,即名解脱,即名终了。作此感知,即是无为。无为无不为,犹如虚空,你可以向左边向右边伸腿也,虚空不碍,感知不说不。
此一感知,即是人命本来。但现此感知,即得根本。此感知无为,坐如虚空即修行,现此感知即见佛。
诸方修行者,若想感受三世一切诸佛滋味,以此感知立命即得。
(注:此感知本身即命,何有立不立之说?说以此感知立命,假名尔,方便尔。)


1楼2016-06-29 01:32回复
    明心见道,道感交映
    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邪?
    ——南泉禅师
    A
    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是自己的意识内容——意识所创造的内容。意识所创造的内容还是意识。所谓知道,其实质是,意识知道意识,意识知道它的化身——它的变化,它的创造。
    真实存在的事物,不被意识所摄,但也并非和意识完全无关。如果没有意识,则没有一切感知及感知的内容;即使有了意识,真实存在一点也不受意识的影响。
    道是指真实存在本身。真实存在的事物,已经不能用形状、大小、颜色、质量、数量、名称等来描述了。能描述的,一定不是真实存在本身;真实存在本身,无法被描述。这就是老子所谓,“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
    万物的真相就在眼前,赤祼裸,净洒洒,一点遮拦也没有。对于凡人,是我们意识创造的内容,遮拦了意识本身,使它不能使用自己看到真实存在的事物。
    意识照耀事物,意识不染事物,若能看见那不染的,便能看见道。道在我们眼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已经看见道、看着道的人,就像看见抓在你手里的苹果一样,真真实实。
    不被意识所染的真实存在,称作道;被意识所染的存在,变成了法。事实上,即使称作法、即使看起来变成了法,它的本质——“道”还在那里,一点没变,变的只是你的意识。
    当你在法上看见道,你立即看到法是虚妄的,法是意识所创造的幻相。法是心相,心的转化、心的变相。
    以不分别的心智,你看见道;以分别的心智,你看见法。法就是分别。法是被创造的,是虚假的,它的实质是意识。道不能被创造,它是自然存在,是不讲道理的,是不生不灭的。
    南泉说,“道不属知”,他的意思是说,道无法被知所摄,所有你知道的,都是意识的变化、都是意识的内容,不是道本身;又说,“道不属不知”,如果完全无知,那又陷入了绝对的黑暗,完全的无意识。对道的了解不是这种情况。
    大道清清楚楚地你面前,既不属于知道,也不属于不知,意识既不能离开它,也不能浸入它,意识拿它没办法,只能与它和平相处。纯净的意识和大道,像镜子和实物,相照两不干。
    B
    道不是什么玄的东西,它完全的不玄,它不但不玄,它是完全的、百分之百的实在,真实存在。
    不要想象道是什么,想象道你会离开道;不要思考道,思考道你会离开道。道只需看,直面相对。若不能直面相对,你相逢的一定不是道。道不在心上,不在心外,在心上的是法,在心外的是无记。道不离心,不是心,道独自存在,不受任何事物的影响,但它自身又生生不息,一刻也不停息的变。
    既不停地变,又保持不变,这就是道,道的特性。道没有个体,道不守自性,这就是道的特性,这就是道。
    道没法用语言说,你只能直直地看它,看着它。当你直直地看着道,法完全变成了心中的影像。是心所创造的影像,让道看起来变成法的。法的本质是心影像,道的本质是非形象、非个性,道是实际存在。
    道在光天化日之下,全体一片,无此无彼,无是无非,真实存在。道是混沌的,但不是模糊的;道是没有边界的,但不是虚化的。
    道是宇宙这个大锅里的一锅粥,它沸腾,它起泡,它幻形似各种事物,但它本质不变。它没体,它没形,它是一锅粥。
    道不属于知,所有的知是知不是道,所有的知都是虚妄建立的,不是道;道又不属于不知,不知你使陷入绝对的黑暗,不知使你陷入无记,那使你永远也见不了道。
    道需要见的,不是想的。
    道需要感知的,不需要认知的。
    C
    真正的心时刻和道在一起,与道并行。虚妄的心创造自己的幻境,让它远离道。
    用真正的心才能见道。用虚妄的心只能见到它所创造的影像,而永远也无缘于道。
    只有真心才能与道相逢,妄心只能与它的梦相逢。
    真心是平常心。平常心能见道。心,不打弯儿,不起妄,不生分别,称为平;保持不变,于千变万化中不变,称为常。用这个平常心才能见道。就像一面镜子,不打弯,不变形,不隆起,不凹陷,不污染,不变成凸透镜凹透镜哈哈镜蒙尘镜才看到真实事物。
    同样地,不变形,不污染,完全本色的心才能见道。
    要见道,先见心,若能见心,自然见道。见虚妄之心,幻法立刻还回于幻;见真实之心,大道立马显于面前。所谓明心见性,就是这样。明心见性,明心见道矣。
    D
    一朵花上有道:一朵花,你的心前进一步,看见花——这就是法,后退一步看见道。
    一块石头上有道:一块石头,你的心前进一步,看见石头——这是法,后退一步看见道。
    一棵树上有道:一棵树,你的心前进一步,看见树——这是法,后退一步看见道。
    一只小鸟身上有道:一只小鸟,你的心前进一步,看见小鸟——这是法,后退一步看见道。
    一条狗、一位邻居、一片云、一座山、一阵风、一道霞光上有道,你的心前进一步,你看见狗、邻居、云、山、风、霞光——法,后退一步,你看见道。
    ……
    道,无形,无体,无象,不可以眼见,不可以耳闻,但不是无;
    法,有形,有像,有体,可眼见耳闻,但它不是真有,如梦如幻尔。
    法是心的开花,心不花开时,正与道逢着个正面儿。
    E
    明心见性,明心见道。
    道是需要感知的,道和心相互映照,所谓道感交映。
    道感交映,道与心,直面相逢。
    对面相逢人不识,正是道尔。
    假如相逢如故知,恰是幻法。
    若能见道,便能见法;
    若能见法,便能见道。
    道与法,道与心尔。
    一心即是临界山,能见世间非世间。
    世间满满是法,出世间全体一道。
    明心见道,道感交映。
    若想见道,以感知行。
    --一念行者


    5楼2016-06-29 01: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