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北京大学的本科生,从今年年初开始,我希望做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关注非典患者的家庭。有的非典患者,很不幸,去世了,现在他们的家庭怎样,从非典的伤痛中走出来没有;有的患者当时很幸运,当时战胜了病魔,却可能因为各种后遗症给后续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非典之后十年,非典患者的家庭曾引起了一阵关注,柴静的《看见》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非典,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那个恐怖的时期。我当时还小,还没有处于非典的重灾区,对非典的感受并不是很深切。但是,看了柴静的《看见》,以及其他相关的书籍和相关报道,觉得我们有义务去关注这个群体,这个21世纪中国最大灾难之一的“后遗症”。很遗憾,除了非典十年引发了一次较大的关注以外,现在,对非典的关注已经越来越少了。但是,我觉得,对于非典患者的家庭,他们的生活还需要继续,社会的关注还需要提升。
所以,我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了解那个时代,也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关心。
不管你是非典的患者,还是非典患者的家属,或是当年与非典战斗的医生,以及对当时那个时代有过独特体验的人,希望你们能够联系我,我们一起为非典患者的未来点亮一盏灯。谢谢!
联系方式:邮箱:mypkuwork@126.com (邮件主题请注明身份:患者,医生,患者家属,等等)
非典之后十年,非典患者的家庭曾引起了一阵关注,柴静的《看见》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非典,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那个恐怖的时期。我当时还小,还没有处于非典的重灾区,对非典的感受并不是很深切。但是,看了柴静的《看见》,以及其他相关的书籍和相关报道,觉得我们有义务去关注这个群体,这个21世纪中国最大灾难之一的“后遗症”。很遗憾,除了非典十年引发了一次较大的关注以外,现在,对非典的关注已经越来越少了。但是,我觉得,对于非典患者的家庭,他们的生活还需要继续,社会的关注还需要提升。
所以,我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了解那个时代,也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关心。
不管你是非典的患者,还是非典患者的家属,或是当年与非典战斗的医生,以及对当时那个时代有过独特体验的人,希望你们能够联系我,我们一起为非典患者的未来点亮一盏灯。谢谢!
联系方式:邮箱:mypkuwork@126.com (邮件主题请注明身份:患者,医生,患者家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