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其知也难,惟其行也艰
——杨式太极拳内功心法研修第三期总结
视频总结请点此链接进入优酷查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1NzYwMjUyMA==.html?from=y1.7-1.2
2015年10月1日,杨式太极拳内功心法研修第三期在国庆节的喜悦中开始。数位来自山东、广州、海南和北京本地的拳友聚于凤凰岭下的凤凰吉祥园,拳友中有的习拳二十多年,有的毫无基础;有的习练南拳数年,有的专攻太极。共同的爱好与追求,让陌生人迅速成为朋友。
拳友们初次接触,总是带来一些疑问的,这一点二位老师已经习惯了。毕竟有些理念和训练过程与大家以前所认知的不大一样,或者应该说是大不一样。没有疑问就没有探讨,没有钻研就谈不上进步。从内劲的发放,技术的应用,击打与抗击打的体验,大家一起交流甚欢,欲罢不能。有交流才有认知,有认知才有认可。当认可之后,带来的却是一种思维上的颠覆。
太极拳,吸引人的首先是太极的哲学理念,拳是它的载体。数年功夫,一经交手,率则为人所制,太极之理未悟耳。
无极、太极、阴阳、开合、虚实,这些词语大概凡是练太极的皆能说个一二,如果深究其义,并且在身体上做出来,想来不是那么容易的了。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有人曲解其意,以知代行。用我们的话,是空的,没东西。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倡导的是“行”的重要。
知从何处来?有理入,有行入,有学知,有身知。练太极拳,我们提倡身知。身知,我们认为就是“悟”。悟,是东方文明独有的一个词。太极拳作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体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份。顾其名,思其义,体悟之体便是身体力行。船山先生王夫之说:未尝离行以为知。那么离开“行”的知就不是真知了。
其知也难,其行也艰。太极拳首先要改变思维模式。撼山易,撼执念难,空想是没用的。用力习惯的改变,身体结构的合理安排,不经过大量简单枯燥的训练,并在身体上形成新的条件反射,是不可能出现的。一次次的试手,一次次不同理念与身体实际结合后的碰撞效果,终于使拳友们了解到,思维的变化会让人体产生多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是神奇的,这个知的过程是艰难的,否定自己的习惯是个痛苦的事。但更艰难的是让自己的身体做出来,这个光靠与老师试手是不行的,用老师的方法实际去做吧,更痛苦的过程还在后面。
葫芦架下练太极是个很美的场景,但大家没时间去张望它们了,正在站桩内观。有的拳家提倡桩功,有的不提倡,其实这都是形式。重要的是从这里面体认到什么,注意,不是你怎么想的,是体认,是你身体怎么认为的。你的身体把自己认识到的东西传给你的大脑,你的大脑理解了,并能够把这种理解复制出来,可以指挥你的身体按这样去做,就是一种体悟。悟不是一次性的,是逐步递进的,是变化的,它没有尽头。
站桩、摸鱼、走路、行拳,简单的动作,枯燥的重复,每个人的内心慢慢地打开了,感知,接纳,包容,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练习的过程应该说是挺苦的。每天大约从早上6点多开始站桩,上下午都是讲课,练习,晚上在院子里研讨拳理,做总结,往往说着说着就要用身体来验证,于是就收不住手了,每天基本都要到夜里12点左右。第三天的太极行步功,从凤凰岭到大觉寺,全程往返11.6公里。这样大密度的练习,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从第四天开始,在一位从来没练过拳的拳友身上,露出了一点太极劲的苗头,而他自己还没觉察到,此时才能体现老师的作用。用我们的话说,要把那个劲给他勾引出来。成功了,虽说很弱小,但它是那个东西。其他拳友在他的刺激下,相继也出现了,只是不太稳定,时有时无。一个新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此时大家练功的劲头那是相当的足,不用督促,一大早就去练了,一个单式打一个多小时是常事。
在这个过程中,身体出现各种感知,大家一起讨论个中的现象,发现拳论上说的真对,言简意赅,哈哈,知行合一啦。这时候再谈拳论,就不是空谈。什么叫松?什么是懈?什么是松了之后还有一松?怎么才能不伤神、不耗神?如何舒舒服服地练拳?什么是养生?什么是放松内脏?大家彼此思维碰撞,脑洞大开。
本期拳友整劲上身的时间相较上期快了很多,上期是第十天,这次是第四到第六天。究其原因,除了科学的方法,正确的指导外,训练的密度与节奏是个关键。但还是各有一些特点,十天出的,比较稳定,一出来基本就对了,固定住了。四天出的反复较大,睡一觉就没了,还要重新来。
七天的时间毕竟还是太短,不足以形成固定的身体认知,但方法对了,能少走些弯路。古人云: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进门太重要了。希望参加研修的朋友,以怀疑的态度探究理论,用不疑的行动实践功夫。聪明人要下笨功夫,才得成就。
其他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1MTc1OTkwNA==.html?from=y1.7-1.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1MTc2Mjg1Mg==.html?from=y1.7-1.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1MjMwMTIyOA==.html?from=y1.7-1.2
——杨式太极拳内功心法研修第三期总结
视频总结请点此链接进入优酷查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1NzYwMjUyMA==.html?from=y1.7-1.2
2015年10月1日,杨式太极拳内功心法研修第三期在国庆节的喜悦中开始。数位来自山东、广州、海南和北京本地的拳友聚于凤凰岭下的凤凰吉祥园,拳友中有的习拳二十多年,有的毫无基础;有的习练南拳数年,有的专攻太极。共同的爱好与追求,让陌生人迅速成为朋友。
拳友们初次接触,总是带来一些疑问的,这一点二位老师已经习惯了。毕竟有些理念和训练过程与大家以前所认知的不大一样,或者应该说是大不一样。没有疑问就没有探讨,没有钻研就谈不上进步。从内劲的发放,技术的应用,击打与抗击打的体验,大家一起交流甚欢,欲罢不能。有交流才有认知,有认知才有认可。当认可之后,带来的却是一种思维上的颠覆。
太极拳,吸引人的首先是太极的哲学理念,拳是它的载体。数年功夫,一经交手,率则为人所制,太极之理未悟耳。
无极、太极、阴阳、开合、虚实,这些词语大概凡是练太极的皆能说个一二,如果深究其义,并且在身体上做出来,想来不是那么容易的了。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有人曲解其意,以知代行。用我们的话,是空的,没东西。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倡导的是“行”的重要。
知从何处来?有理入,有行入,有学知,有身知。练太极拳,我们提倡身知。身知,我们认为就是“悟”。悟,是东方文明独有的一个词。太极拳作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体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份。顾其名,思其义,体悟之体便是身体力行。船山先生王夫之说:未尝离行以为知。那么离开“行”的知就不是真知了。
其知也难,其行也艰。太极拳首先要改变思维模式。撼山易,撼执念难,空想是没用的。用力习惯的改变,身体结构的合理安排,不经过大量简单枯燥的训练,并在身体上形成新的条件反射,是不可能出现的。一次次的试手,一次次不同理念与身体实际结合后的碰撞效果,终于使拳友们了解到,思维的变化会让人体产生多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是神奇的,这个知的过程是艰难的,否定自己的习惯是个痛苦的事。但更艰难的是让自己的身体做出来,这个光靠与老师试手是不行的,用老师的方法实际去做吧,更痛苦的过程还在后面。
葫芦架下练太极是个很美的场景,但大家没时间去张望它们了,正在站桩内观。有的拳家提倡桩功,有的不提倡,其实这都是形式。重要的是从这里面体认到什么,注意,不是你怎么想的,是体认,是你身体怎么认为的。你的身体把自己认识到的东西传给你的大脑,你的大脑理解了,并能够把这种理解复制出来,可以指挥你的身体按这样去做,就是一种体悟。悟不是一次性的,是逐步递进的,是变化的,它没有尽头。
站桩、摸鱼、走路、行拳,简单的动作,枯燥的重复,每个人的内心慢慢地打开了,感知,接纳,包容,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练习的过程应该说是挺苦的。每天大约从早上6点多开始站桩,上下午都是讲课,练习,晚上在院子里研讨拳理,做总结,往往说着说着就要用身体来验证,于是就收不住手了,每天基本都要到夜里12点左右。第三天的太极行步功,从凤凰岭到大觉寺,全程往返11.6公里。这样大密度的练习,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从第四天开始,在一位从来没练过拳的拳友身上,露出了一点太极劲的苗头,而他自己还没觉察到,此时才能体现老师的作用。用我们的话说,要把那个劲给他勾引出来。成功了,虽说很弱小,但它是那个东西。其他拳友在他的刺激下,相继也出现了,只是不太稳定,时有时无。一个新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此时大家练功的劲头那是相当的足,不用督促,一大早就去练了,一个单式打一个多小时是常事。
在这个过程中,身体出现各种感知,大家一起讨论个中的现象,发现拳论上说的真对,言简意赅,哈哈,知行合一啦。这时候再谈拳论,就不是空谈。什么叫松?什么是懈?什么是松了之后还有一松?怎么才能不伤神、不耗神?如何舒舒服服地练拳?什么是养生?什么是放松内脏?大家彼此思维碰撞,脑洞大开。
本期拳友整劲上身的时间相较上期快了很多,上期是第十天,这次是第四到第六天。究其原因,除了科学的方法,正确的指导外,训练的密度与节奏是个关键。但还是各有一些特点,十天出的,比较稳定,一出来基本就对了,固定住了。四天出的反复较大,睡一觉就没了,还要重新来。
七天的时间毕竟还是太短,不足以形成固定的身体认知,但方法对了,能少走些弯路。古人云: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进门太重要了。希望参加研修的朋友,以怀疑的态度探究理论,用不疑的行动实践功夫。聪明人要下笨功夫,才得成就。
其他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1MTc1OTkwNA==.html?from=y1.7-1.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1MTc2Mjg1Mg==.html?from=y1.7-1.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1MjMwMTIyOA==.html?from=y1.7-1.2